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204)
2023(3757)
2022(2907)
2021(2993)
2020(2286)
2019(5110)
2018(4937)
2017(9485)
2016(5307)
2015(6187)
2014(6157)
2013(5967)
2012(5350)
2011(4869)
2010(5070)
2009(4336)
2008(4223)
2007(3695)
2006(3342)
2005(3115)
作者
(13595)
(11106)
(11037)
(10908)
(7121)
(5301)
(5034)
(4434)
(4241)
(4184)
(3784)
(3725)
(3585)
(3517)
(3517)
(3504)
(3456)
(3419)
(3329)
(3249)
(2886)
(2825)
(2646)
(2604)
(2589)
(2571)
(2533)
(2498)
(2324)
(2280)
学科
管理(14893)
(14482)
经济(14460)
(13574)
(12528)
企业(12528)
理论(6602)
教学(6585)
方法(5705)
中国(5212)
教育(4815)
业经(4432)
(4383)
数学(4217)
学法(4167)
教学法(4167)
数学方法(4079)
(3871)
(3537)
(3504)
贸易(3499)
学理(3458)
学理论(3458)
(3419)
(3399)
(3087)
技术(2950)
(2849)
财务(2834)
财务管理(2831)
机构
学院(72245)
大学(71314)
管理(26352)
(23230)
理学(22654)
经济(22533)
理学院(22374)
管理学(21933)
管理学院(21792)
研究(21225)
(15039)
中国(14812)
(13336)
师范(13238)
科学(12401)
(11247)
(10947)
教育(10900)
师范大学(10760)
(10501)
技术(10485)
职业(9908)
中心(9697)
北京(9658)
研究所(9454)
财经(9015)
(9009)
业大(8288)
(8206)
(8174)
基金
项目(44415)
研究(36009)
科学(34483)
基金(29571)
(25038)
国家(24753)
科学基金(21431)
社会(20206)
教育(20008)
社会科(19037)
社会科学(19029)
(18110)
编号(16852)
(15426)
基金项目(15422)
成果(14518)
自然(13695)
自然科(13438)
自然科学(13437)
自然科学基金(13181)
课题(12364)
资助(12135)
(10811)
重点(10237)
项目编号(10225)
(10126)
(9706)
规划(9478)
(9243)
(9224)
期刊
(28631)
经济(28631)
研究(23467)
教育(22154)
中国(18121)
管理(12081)
(9680)
技术(9050)
学报(8993)
科学(8500)
(7609)
大学(7506)
职业(6737)
学学(6475)
(5540)
金融(5540)
农业(5343)
业经(5306)
技术教育(4774)
职业技术(4774)
职业技术教育(4774)
财经(4705)
经济研究(4416)
图书(4398)
(4147)
(3997)
(3941)
论坛(3941)
商业(3881)
(3394)
共检索到1094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夏雪梅  
《学校课程史》,始于1642年,终于1989年,横跨17一20四个世纪。起点正从中国的明朝遭受北方强悍民族人侵,崇祯皇帝吊死的前两年开始,历清一代帝国的兴起与覆亡,军阀混战,新中国的成立,文化大革命等几次"亘古未有之大变动"而至中国重新走向世界的前夕。同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王婷  徐继存  
学科冲突客观存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在当下的课程建设中表现为显性学科利益的冲突与隐性学科文化的冲突。学科冲突既有消极功能也有积极功能,对学科冲突的理性认知与辩证分析是引导学科走向合作博弈,最终实现利益共赢的重要前提。合理应对学科冲突一方面需要转变教育评价理念,消除知识的等级化;另一方面需要完善课程制度,构建合理的博弈机制,在达成价值共识的前提下形成教师合作文化。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张俊列  金心红  
近一二十年来,杜威的美学思想受到了西方学术界的重视,而这一点往往被中国的教育学术界所忽略。缺少了美学的高度,杜威的思想将会被矮化甚至误解。因此,在考察杜威思想命运的基础上,以杜威的课程思想为例,通过课程与经验、艺术三者逻辑关系的探讨,揭示杜威课程思想的美学意蕴,阐明课程即艺术的内生逻辑。杜威课程美学思想的价值与意义在于超越了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二元对立,使两者同时找到出路。走向美的融合,以审美认识论为基础,将是课程理论发展的新方向。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叶晓力   徐培鑫  
作为同一时代的教育家,博比特与杜威都曾深刻影响了美国公立学校的课程变革。博比特的社会效率取向课程观对美国20世纪初的学校课程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其伴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趋于式微;而杜威的社会民主取向课程观则在经济危机后的课程重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课程目标观上,博比特坚持“为成人生活做准备”,而杜威则强调“儿童经验的不断生长”;在课程内容观上,博比特重视协调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结合,而杜威则更推崇直接经验的价值;在课程编制观上,博比特创造了一种基于社会逻辑的“活动分析法”,而杜威则更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提出了“教材心理学化”;在课程实施观上,博比特指出只有通过大量的专门训练才能够实现预设目标,而杜威则强调“手脑并用”的亲身参与。重新审视博比特与杜威的课程观,尽管他们的课程主张存在诸多“立场对峙”,但其中亦不乏思想契合之处,如都主张教育为社会服务、都重视经验的积极作用、都遵循一定的科学逻辑以及都强调学习的亲身实践。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游柱然  Anthony G.Rud  
实用主义美学是杜威一生哲学思想的深化与完善。它超越了传统美学拘泥于纯艺术鉴赏的窠臼而主张审美回归日常生活体验,为诠释其经验课程理论提供了最佳的哲学视角和方法。杜威美学视野下的课程观认为,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应该着眼于创造美的体验,因为只有充分展现美、创造美和享受美的体验才最贴近教育的本质,具有最佳和最充分的效果。杜威美学的价值意蕴不仅可帮助人们超越功利性的课程思维,更为师生共同创造富有生命力的课程体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衡量尺度。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朱国仁  
民主主义社会是杜威理想的社会 ,他把教育视为实现这一社会理想的重要工具。他的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包括 :培养民主主义社会的公民品格是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 ;学校道德教育的过程是社会生活与人性发展的统一 ;理想的学校道德教育途径是现实生活、教法和课程三位一体。杜威的学校道德教育思想尽管形成于 1 9世纪末 2 0世纪初 ,存在着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但其中仍不乏积极的意义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李晓蕾  
新课改强调知识的不确定性和儿童对知识的自主理解,质疑甚至批判知识教学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对此,很多人有意无意地将它看做是杜威思想的体现,认为杜威思想是新课改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是新课改合理性与合法性的依据所在。事实上,对于知识的价值及在教学中进行知识传授的重要性,杜威从未轻易否定。他只是在寻找一种更为有效的知识传授方式与教学模式,以期更好地平衡教育中知识与经验的关系,实现高水准的教学。在这个意义上,杜威眼中基础教育所应采取的知识学习方式,与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有着本质区别。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段勃  
杜威是20世纪美国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杰出代表。本文在分析杜威进步主义教育思想本质内涵的基础上,对我国高等教育课程资源建设进行了探讨,以期通过提升课程设计的可行性促进学生能力提升,进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王洪席  
课程实践领域中的每一次变革与突破无不导源于我们对旧有课程观念的消解、改造和重构。没有课程观念的历险,也就无所谓的课程创新。作为课程观念的历险者,怀特海、杜威和多尔的理论建构颇值得我们重视和反思。某种新型课程观念的诞生与在教育实践中真正践履这种观念,这之间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着一段极为复杂、艰辛、曲折、反复的漫长历程。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丁道勇  
杜威对民国时期的中国思想界有巨大影响。而实际上,在经过短暂的杜威热以后,杜威的学说很快就开始受到批评。这些批评意见,聚焦于杜威的工具主义真理观、改良式的社会改造理论以及教育无目的论。批评者从不同于杜威的理论视角出发,把杜威的理论作为一家一派来进行评论。民国学者对杜威的这些批评意见至今仍然成立,他们的批评方式对于今天的杜威研究有启发意义。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肖正德  
课程改革就是文化的变革,课程追随着文化变迁的理路而嬗变。作为文化变迁表现形式之一的课程改革,其中必然涉及并带来文化冲突。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文化冲突具体表现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冲突及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突。面对文化冲突,应在吸收、借鉴国外课程理论及其实践中的有益成分,结合我国的国情民性进行有机融通和实践的再创造,采取有利、积极、合理的文化政策,实现各种文化型式的有效整合,以便在真正吸收和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创造性地应用,以服从并服务于我国课程改革的内在需要。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郝德永  
课程改革决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更新,更为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的转换。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的教育改革运动,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范式的根本转换。然而,认识上的分歧,使新课程改革在理论探究与教学实践中都遭遇了各种各样的非议、抵制与排斥。因而,不解决课程认识论问题,就会因为保守僵化的思维方式而使改革陷入困境与误区。基于此,本文在对传统课程认识论的批判性分析基础上,探索了当代课程的品质、使命与运行机制。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小威廉·多尔  余洁  
倘脱离了道德和人文关怀,知识可能成为毁灭世界的力量。这是人类社会当前面临的紧迫问题。杜威的思想中包含着道德追求,因而充满实践智慧。他所倡导的课程是一种"转变性课程"。杜威的智慧与当今法国著名哲学家、复杂理论学家Michel Serres的思想若合符节、交相辉映。杜威对中国文化的独特理解向我们昭示:21世纪的中国社会的健全发展需要尊重自己的智慧传统,而不能简单模仿美国。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孙碧  
爱丽丝·奇普曼·杜威作为约翰·杜威的妻子,长期被教育史学者所遗忘。爱丽丝是美国第一代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她在促使青年杜威的理智兴趣从古典哲学扩大到现代社会领域,特别是教育问题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影响。她参与创办和管理芝加哥实验学校,协助杜威将他提出的理论原则应用于学校生活,并不断加以修正与调整。爱丽丝为美国女性争取平等的教育和政治权利而努力,在与杜威的远东之行中也为中国的男女合校运动作出了贡献。爱丽丝的一生折射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和教育的变迁、进步和争议,研究杜威的教育理论和社会行动不能忽视爱丽丝的存在与影响。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董标  
杜威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即"杜威效应"。学界以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方式探讨之,中国学界的研究领先美国学界。理论旅行与交往对话的合二为一,是生发"杜威效应"的独特动力。把杜威思想的文化资本中国化,把杜威行动的象征资本扩大化,是形成"杜威效应"的高明策略。改变方法论的社会思潮、重建教育观的知识革命、创造新价值的文化行动是"杜威效应"的主要表征。承载"杜威效应"的社群,具有各异的立场和属性。社群与资本的种种结合方式及其流变,在开发思想革命的优质资源、掌握教育变革的理论武器、聚焦文化转型的有益参照、汲取民主革命的宝贵经验等多方面,全面展示了"杜威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