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791)
- 2023(5554)
- 2022(4692)
- 2021(4445)
- 2020(3624)
- 2019(8575)
- 2018(8460)
- 2017(15732)
- 2016(8961)
- 2015(9638)
- 2014(9642)
- 2013(9610)
- 2012(8843)
- 2011(8162)
- 2010(8266)
- 2009(7517)
- 2008(7658)
- 2007(6753)
- 2006(5926)
- 2005(5300)
- 学科
- 济(36840)
- 经济(36810)
- 管理(25898)
- 业(21931)
- 企(16957)
- 企业(16957)
- 方法(15689)
- 数学(13860)
- 数学方法(13655)
- 地方(11508)
- 环境(10991)
- 农(10366)
- 学(10037)
- 中国(8519)
- 资源(8460)
- 财(7692)
- 和(7457)
- 农业(7426)
- 生态(7384)
- 业经(7160)
- 划(6515)
- 地方经济(6156)
- 制(5971)
- 发(5731)
- 技术(5391)
- 理论(5210)
- 务(4905)
- 财务(4891)
- 财务管理(4879)
- 融(4859)
- 机构
- 学院(127670)
- 大学(127660)
- 研究(48309)
- 济(47717)
- 管理(47458)
- 经济(46612)
- 理学(40921)
- 理学院(40284)
- 管理学(39409)
- 管理学院(39180)
- 中国(34809)
- 科学(34378)
- 京(31613)
- 农(28111)
- 所(26377)
- 研究所(24555)
- 业大(23587)
- 农业(22168)
- 中心(21779)
- 财(20611)
- 北京(20418)
- 江(18728)
- 范(18147)
- 师范(17957)
- 院(17340)
- 财经(16727)
- 科学院(16560)
- 省(16014)
- 州(15566)
- 经(15162)
- 基金
- 项目(93686)
- 科学(72935)
- 基金(67441)
- 研究(63558)
- 家(61605)
- 国家(61165)
- 科学基金(50896)
- 社会(39755)
- 社会科(37701)
- 社会科学(37683)
- 省(36697)
- 基金项目(36265)
- 自然(34666)
- 自然科(33611)
- 自然科学(33596)
- 自然科学基金(32953)
- 划(32248)
- 教育(27694)
- 资助(27375)
- 编号(24185)
- 重点(22018)
- 发(21298)
- 部(19768)
- 计划(19428)
- 成果(18998)
- 创(18763)
- 科研(18038)
- 创新(17675)
- 科技(17567)
- 课题(17305)
共检索到1851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梅丽 郭自军 王立臣 石春梅 周吉红 周继华 王俊英
为筛选适宜北京地区的藜麦品种,将引种的15份藜麦资源在延庆区延庆镇西白庙村、延庆区香营乡上垙村和昌平区延寿镇分水岭村3点试种,比较产量、植株性状、抗性、生育期和景观效果等指标。结果表明:‘红藜1’、‘红藜2’、‘陇藜1号’和‘陇藜3号’综合表现优异,适宜作为粮景兼用型作物,在京郊进一步试验示范。其中,‘红藜1’和‘红藜2’为晚熟品系,生育期140~149 d,观赏期26~45 d,麦穗下垂,呈玫红色、橘黄色,高抗叶斑病、倒伏和倒折,在昌平区延寿镇分水岭村产量较高,为2 390.26和2 039.56 kg/hm~2。‘陇藜1号’和‘陇藜3号’为早熟品种,生育期89~108 d和90~100 d,观赏期15~17 d,麦穗直立,呈红色、黄色,在延庆区香营乡上垙村产量较高,为1 295.23和1 095.02 kg/hm~2。
关键词:
藜麦 品种/系 产量 景观效果 适应性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邓万云 周继华 黄琴 梅丽 郭自军 徐学欣 韩美坤 王志敏
为探究藜麦在北京地区的适应性及其适宜播期范围,利用引进的藜麦种植材料设置不同地域适应性观察和不同播期试验,进行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及其产量表现的评价。结果表明,2年不同试验点藜麦均正常成熟:2014年产量为1 764.7kg/hm~2;2015年3个试验点平均产量为1 880.1kg/hm~2,其中房山大安山获得最高产量为2 235.2kg/hm~2。不同播期藜麦生育期在117~127d,株高在185.1~197.5cm,茎粗在19.8~24.8mm,单株主茎一级分枝数在20~27个,产量1 363.78~2 029.26kg/hm~2,单株粒重27.86~33.20g/株,千粒重2.29~2...
关键词:
藜麦 试种 适应性 播期 农艺性状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刘敏国 杨倩 杨梅 杨惠敏
全球气候变化和食物安全问题给世界农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开发新作物资源有助于解决全球变化背景下的食物安全问题。藜麦(Chenopodium quinoa)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除了籽实营养价值高而全面之外,植株其它部分也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同时藜麦还具有耐贫瘠、耐旱、耐盐碱和耐霜冻等特性,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因而具备了成为新的作物和牧草的潜力。本文综合分析了国内外藜麦研究的相关文献,介绍了藜麦作为饲草使用的潜力,总结了其在干旱、贫瘠、盐碱土壤条件下的适应性及其机制,以及其对温度和光照的响应特性,最后对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徐远东 范彦 冉启凡 陈积山 何玮
【目的】探索评价扁穗牛鞭草耐寒适应性的有效方法,筛选耐寒性较强的优良种质资源。【方法】以43份扁穗牛鞭草资源材料为研究对象,观察其越冬返青情况及早春生长情况,利用差异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开展牛鞭草资源的适应性评价。【结果】供试43份牛鞭草资源的耐寒生长差异性较大,其中79.07%的资源不能越冬或能越冬但生长表现较差或一般,20.93%的资源不仅能顺利越冬,生长表现也较佳。主成分分析显示产量、水分、分蘖数和叶型可作为牛鞭草耐寒材料选育中优先考虑的因子。聚类分析将越冬后返青的40份材料分为4类,第Ⅰ类仅1份材料,第Ⅱ类有8份材料,第Ⅲ类有5份材料,第Ⅳ类有26份材料。【结论】试验筛选出的类群Ⅰ和类群Ⅱ共9份资源材料,表现出了较好的越冬和早春生产性能,可作为进一步的耐寒材料选育利用。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鲍维宝 韩烈保 尹淑霞
该文根据 3a多的试验 ,分析了多年生黑麦草的生长特征、持续性、越冬越夏性及抗性等 .结果表明 ,多年生黑麦草在一般管理条件下能良好地适应北京地区土壤气候条件 ,是北京地区建植优良草坪所需要的主要品种之一 .此外 ,黑麦草品种间的差异不明显
关键词:
多年生黑麦草 引种适应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爽 姚静
文章以环北京地区资源与生态环境遥感监测项目为依托,讨论了资源与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业务化工作中数据预处理、信息提取、动态监测分析、外业调查、数据质量控制等技术关键环节,并重点阐述了资源与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工作中亟需解决的若干问题及思路,以期为今后全国范围内资源与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提供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
资源 生态环境 遥感监测 环北京地区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勇 胡林 冯仲科
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知识发现技术研究了北京房山地区林木可燃性.通过将历史林火数据进行去噪处理、分类处理,建立房山林火数据库;用知识发现算法和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不同林木的可燃性,并用传统方法获取了林分生物量.实验表明,林分的生物量与林木可燃性并无必然的联系,林分的燃烧是一种复杂现象,受到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该结论对林火研究及林火应用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生物量 林木可燃性 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玉义 周宪龙 张海林 陈阜
为了提高京郊山地旱作区农作物产量,以延庆县为例,依据农户调查、田间试验和数学模型等方法,从作物生长期间降水状况、作物生长发育与降水分布的时序关系、农田水分供需平衡与作物生态适应性判定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等方面,对京郊山地旱作区主要作物生态适应性进行了系统评价。结果表明:不同作物降水利用状况存在明显差异,其规律是:多年生苜蓿>春玉米>春大豆>春谷子>马铃薯。5种作物中春玉米、春谷子和春大豆生长发育与降水分布耦合性较好,马铃薯和多年生苜蓿生长发育与降水分布耦合性较差。农田作物水分满足率和生态适应性指数,4种春作物排序依次为:春玉米>春谷子>春大豆>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依次为春玉米>苜蓿>春谷子>春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邢会敏 徐新刚 冯海宽 李振海 杨福芹 杨贵军 贺鹏 陈召霞
【目的】作物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是农业水分管理与决策的重要指标。北京是严重缺水的城市,其主要种植作物冬小麦灌溉用水占比高,开展冬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的分析研究,可为北京地区的冬小麦节水灌溉与增产平衡提供决策信息支持。【方法】利用2011—2012、2012—2013和2013—2014年国家精准农业示范研究基地冬小麦不同生育期不同灌溉处理下的田间实测数据,对aquacrop作物模型进行参数本地化。统计北京地区2004—2014年冬小麦生育期的日降雨量数据,利用pearson-Ⅲ型分布划分了3种降雨年型:湿润年(2012—2013年生育期)、平水年(2...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戴天红 曹崇文
利用谷物低温干燥的数学模拟程序和北京地区1986~1993年连续8年的实际气象数据,对北京地区小麦低温干燥进行模拟分析。考察了风量、小麦初始含水率、收获日期和逐年气象条件的变化以及谷床厚度等因素对北京地区小麦低温干燥的影响。
关键词:
低温干燥 小麦 谷物 模拟分析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学珍 方修琦 郑景云 萧凌波
本文根据《翁同龢日记》中关于1868年~1898年季节性换装的记录和北京的器测温度记录,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了季节性换装的迟早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①从1868年~1898年年内冷暖变化和季节性换装的平均状况来看,作者的衣冠质地随着温度的季节性变化而改变,但是任意一类衣冠对应的上半年的温度条件均比下半年偏高3℃~5℃,而且春季的换装速率比秋季慢;其中,后者是人对北京地区春季升温速率较秋季降温速率慢的气候特征做出的适应性响应;②从年际波动和变化趋势来看,上半年的变冷(暖)对应于季节性换装日期的推迟(提前),下半年与之相反;1868年~1898年,上半年的季节性换装日期趋于推迟,...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杨 袁梨 史洋 张志明 纪建伟 周许伟 鲍伟东
为研究生物多样性恢复态势及其分布特点,借助Arc GIS 9.3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建立了基于GIS的北京地区9目66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的生态分布数据库,并对不同时期的分布范围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珍稀鸟类的总体分布呈现相对集中的态势,在山区多见于植被良好的原生林区、水库与河流附近,在平原区主要见于人为干扰较少的城市公园和绿地,在农耕区则出现大片空白。通过对比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的生态分布发现,动物活动位点较分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出现3个目珍稀鸟类(雁形目中华秋沙鸭、鸡形目褐马鸡、鴴形目遗鸥),原有3个目的分布位点也出现扩展。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的分布位点呈现较为明显的扩...
关键词:
GIS数据库 珍稀鸟类 北京 生态分布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徐化成 李长喜 唐谦
本文进行了油松60个种源生态型间和生态型内种源间变异在北京地区的比较,同时对同一生态型内部不同海拔种源的表现差别作了探讨。9年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生态型间,还是生态型内种源间都存在着显著地理变异,但生态型间的变异比生态型内种源间的变异要大。至于同一生态型内部不同海拔种源的变异不太明显。
关键词:
油松 生态型 地理变异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马洁 韩烈保 江涛
北京地区气候条件恶劣,干旱缺水,适应北京地区气候条件的地被种类很少.为满足绿化的需求,通过对北京周边地区的植物调查、引种及物候观测,初步选出适合北京园林绿化利用的草本地被植物13种.通过对引种植物部分生态效益的测定,可以对其生态作用有一个定量的认识,为今后园林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试验于2005年5月中旬在北京林业大学草坪试验站进行,试验结果显示,马蔺、矮紫苞鸢尾、异穗苔草的生态效益最高,蛇莓、东方草莓、匍匐委陵菜的生态效益最低.
关键词:
引种 抗旱 野生地被植物 生态效益 评价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杜吴鹏 房小怡 轩春怡 郭文利 潘莉卿
利用MM5与CALMET模拟了北京地区10、30、50和70m高度的风速和风功率密度分布,结果表明:各高度层风速与风功率密度的地域分布具有一致性,模拟的风速最大区位于门头沟西北部,而昌平西部、房山北部及延庆西部的风速次之,风速最小区位于顺义和东部城区;风功率密度的模拟显示京西地区和西北部地区的风资源较为丰富,北京东部、东南部和东北部及市区周边的风资源相对较小,开发潜力低。利用3座测风塔和3个气象站风速观测数据对模拟结果进行了初步检验,表明MM5与CALMET基本能模拟出风速的月变化和日变化特征,模拟和观测具有较好相关性,但模式存在对黄草梁和北梁地区模拟结果偏高、对涧沟地区模拟结果偏低的系统性误...
关键词:
MM5 CALMET 北京地区 风能资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