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
- 2023(7)
- 2021(4)
- 2020(6)
- 2019(8)
- 2018(11)
- 2017(14)
- 2016(11)
- 2015(10)
- 2014(10)
- 2013(9)
- 2012(14)
- 2011(8)
- 2010(6)
- 2009(4)
- 2008(10)
- 2007(12)
- 2006(5)
- 2005(8)
- 2004(4)
- 学科
- 济(40)
- 经济(40)
- 关系(20)
- 学(17)
- 方法(15)
- 中国(14)
- 农(14)
- 经济关系(13)
- 业(11)
- 农业(11)
- 数学(11)
- 数学方法(11)
- 易(11)
- 贸(11)
- 贸易(11)
- 区域(10)
- 区域间(10)
- 域(10)
- 财(10)
- 间(10)
- 和(9)
- 政(9)
- 财政(9)
- 动力(8)
- 地方(8)
- 人口(7)
- 农业人口(7)
- 农业劳动(7)
- 劳(7)
- 劳动(7)
- 机构
- 学院(128)
- 大学(123)
- 研究(74)
- 济(58)
- 经济(57)
- 科学(52)
- 农(50)
- 中国(43)
- 所(42)
- 中心(40)
- 研究所(39)
- 农业(35)
- 京(31)
- 技术(27)
- 科学院(27)
- 管理(27)
- 范(25)
- 院(25)
- 业(24)
- 师范(24)
- 理学(24)
- 理学院(24)
- 研究中心(24)
- 业大(23)
- 北京(23)
- 省(23)
- 财(23)
- 管理学(22)
- 管理学院(22)
- 农业大学(20)
共检索到2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陆建人
10+3框架的产生,使东北亚次区域合作有了制度上的保障,以中、日、韩为核心的东北亚合作成了东亚区域合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日、韩合作的最大障碍是中日之间缺乏互信,双方应当“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同推动东北亚合作。东北亚合作应当坚持开放性,以 10+3为主,多渠道并进。
关键词:
10+3 东北亚 区域合作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张欣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促使人们对东亚汇率制度进行重新思考,东亚地区货币合作也因此成为国际金融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采用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运用VAR模型和面板VAR模型,从供给冲击、需求冲击以及货币冲击三方面考察东亚各国经济冲击的对称性。实证结果表明,东亚各国内部经济条件差异较大,而且基本没有随时间逐渐缩小的趋势。东亚货币冲击的对称性较高,但是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的对称性较低,从而制约了货币合作向深层次发展。因此中国应加强同东亚主要经济体的经贸往来,夯实合作的经济基础,引领东亚货币合作向更高层次迈进。
关键词:
经济冲击 动态调整 面板VAR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陆建人
强劲复苏 东亚经历两年多时间经济衰退后,现在又重现生机。截至1999年底,金融危机对东亚地区的冲击已基本结束。日本经济在连续两年负增长后止跌回升。韩国、泰国、印尼、马来西亚和菲律宾5个受灾最重的国家经济状况明显好转。例如,这些国家货币汇率已趋稳,股市全面回升;出口增长,外贸盈余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张欣
东亚各国目前在货币领域的合作严重滞后于贸易合作,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东亚货币合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根据传统的OCA标准,目前东亚各国内部经济条件差异较大,而且这种差异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因此进行深层次货币合作的成本较高。基于经济冲击对称性的实证分析进一步表明,中日韩三国货币冲击的对称性较高,但是在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方面存在非对称性,而且这种非对称性在短期更为明显。与日韩相比,中国与东盟之间经济冲击的对称程度相对较高,具备一定的合作优势。因此中国应以贸易合作为基础,加强同东亚主要经济体的经贸往来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肖竹缘 孙恒忠
东亚经济合作顺应了当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日益加强这两个重要趋势。本文试图对在“10+3”框架下日益引人注目的中日韩合作的理论基础和经济互补性以及发展前景进行探讨。
关键词:
中日韩 区域合作关系 基础与前景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恒
东亚区域合作面临许多难题,贯穿“东盟方式”的“10+3”合作是东亚目前的主导形式,但这一合作的诸多缺憾使东亚区域合作很难沿这一方向深入下去。2002年初,小泉纯一郎在新加坡描述了一个称为“东亚共同体”的设想,实际是鼓吹以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网而非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方式来实现东亚的区域合作。的确,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网的方式不但符合东盟强调自立的合作原则,也迎合了外部特别是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利益,易为各方接受,却从根本上堵住了东亚通往更具机制化合作的道路。笔者认为东亚区域合作的必然选择是大国协调为基础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这虽然需要一个艰难的调整过程,但却是在全球化条件下保障东亚各国利益的惟一选择。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陈江生 邱丁 张滔
本文对"经济空间"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进行了简单说明,按照人均收入的不同将"10+3"合作框架中的国家分为三组,从总需求、产业(农业、工业、服务业)的角度,对其合作的经济空间进行了计算,据此对"10+3"合作框架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放开要素流动限制、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相应金融体系、加强国际经济事务合作等政策主张。
关键词:
经济空间 需求角度 产业角度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邱昌情
东盟环境合作是伴随着地区一体化进程的一种地区治理形式。当前东盟治理进程中的环境区域合作展现了蓬勃发展的势头,环境合作议题向多领域拓展,并逐步向机制化方向迈进,但未来东盟环境区域合作的道路仍然漫长艰辛。本文通过比较分析APEC和"东盟10+3"合作模式在东盟环境区域合作中的作用与进展,探讨环境区域合作模式在东盟治理进程中的发展及未来前景。
关键词:
东盟 治理 环境区域合作 机制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郑昭阳
随着各国间经济贸易联系的加深,区域贸易集团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本文针对东亚地区贸易合作的现状,对东亚国家建立“10+1”和“10+3”自由贸易区的基础及其影响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
东亚 “10+1” “10+3” 福利
[期刊] 改革
[作者]
范爱军 方学芹
20世纪末,以“地缘优势”为载体的区域经济合作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相对落后的东亚地区为了寻求自身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适应世界经济竞争的需要,“10+3”区域经济合作应运而生。本文具体分析了“10+3”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区域经济合作背景下,中国应如何利用开放的国际环境,参与新的区域经济分工格局,及时调整产业政策,适应日益国际化的市场竞争。
关键词:
区域合作 10+3 产业政策 产业结构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大琪 王燕 张建琴 李涛 孙毅 张建珍
【目的】获得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几丁质酶基因1 0(OcCht10)的cDNA序列,预测其功能域,并做聚类分析明确该基因的系统发育关系。绘制OcCht10在5龄若虫不同组织部位和发育时间的表达图谱,研究其在中华稻蝗蜕皮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为害虫防治提供高效安全的候选基因。【方法】从中华稻蝗转录组数据库搜索OcCht10cDNA片段,经过blast分析、比对、拼接后,翻译为氨基酸序列,预测其功能域,并与其他昆虫几丁质酶家族基因进行聚类分析,进一步确认该基因的系统发育关系并进行准确命名;选取中华稻蝗5龄第6天不同组织部位及5龄若虫不同天数表皮样本,总RNA提取后反转录为cDNA...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袁波 金波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职业技术教育国际交流分会第一届常务理事会第一次扩大会议在宁波召开教育部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联合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教职成厅[2014]1号)新华社授权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规划》提出,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推动高等学校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颖 骆学农 郑亚东 丁军涛 侯俊琳 张少华 景志忠 才学鹏
【目的】克隆和表达猪囊尾蚴SLC10基因,明确其组织分布,为寻找猪囊虫病的新型疫苗或诊断候选基因奠定基础。【方法】以绦虫保守的反式剪接引导序列为基础,通过RT-PCR从猪囊尾蚴中克隆出来的一个未知基因,将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用亲和层析纯化的重组蛋白作为包被抗原进行ELISA检测和免疫组织化学试验。【结果】将新基因命名为SLC10,其ORF为507bp,编码18.2kD的蛋白,基因组全长1107bp,由两个外显子和一个内含子组成。ELISA结果显示70份囊尾蚴阴性血清和75份囊尾蚴阳性血清都不与重组蛋白发生反应,免疫组织化学实验表明SLC10天然蛋白主要分布在除猪囊尾蚴头节以外的囊壁内部。【结论...
关键词:
猪带绦虫 剪切引导序列 SLC10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李丽
中日经贸关系是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双边经贸关系,也是亚太自贸区进程的关键。中日双边贸易关系紧密,国际垂直分工水平深化,基于比较优势的产业内贸易和互补贸易是中日之间主要贸易形式。通过多边阻力条件引力模型分析发现,地缘优势、中国经济增长、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是促进双边贸易增长的有利因素,而日本经济增长缓慢、中日生产率水平快速趋同、日资企业贸易投资战略重点转移是不利因素。中、韩与东盟的自贸协定削弱了日本的竞争优势。日、韩在中国市场上互为主要竞争者,韩国有助于中国制约日本,东盟既是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也是潜在竞争对手。中日贸易谈判难度最大,意义也最大,对日贸易谈判应坚持以双边自由贸易谈判优先、"10+3"等多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