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440)
- 2023(6290)
- 2022(5430)
- 2021(5001)
- 2020(4405)
- 2019(9545)
- 2018(9437)
- 2017(17450)
- 2016(10134)
- 2015(11246)
- 2014(11272)
- 2013(10875)
- 2012(10481)
- 2011(9258)
- 2010(9544)
- 2009(9132)
- 2008(9356)
- 2007(8457)
- 2006(7595)
- 2005(7201)
- 学科
- 管理(33143)
- 济(32891)
- 经济(32813)
- 业(29437)
- 企(25894)
- 企业(25894)
- 财(13659)
- 制(13370)
- 方法(12684)
- 学(10441)
- 数学(10438)
- 数学方法(10260)
- 农(9333)
- 中国(8991)
- 体(8956)
- 业经(8683)
- 务(8524)
- 财务(8507)
- 财务管理(8480)
- 企业财务(8055)
- 银(7960)
- 银行(7911)
- 体制(7598)
- 行(7492)
- 融(7240)
- 金融(7237)
- 环境(6264)
- 划(6108)
- 理论(6065)
- 度(6025)
- 机构
- 大学(150860)
- 学院(148127)
- 研究(56150)
- 济(55808)
- 经济(54446)
- 管理(50473)
- 理学(42994)
- 理学院(42379)
- 管理学(41386)
- 中国(41249)
- 管理学院(41109)
- 科学(36625)
- 农(33283)
- 京(32571)
- 所(30819)
- 财(30492)
- 研究所(28010)
- 农业(26376)
- 业大(26311)
- 江(24700)
- 中心(24587)
- 财经(23217)
- 经(21015)
- 院(20298)
- 北京(20235)
- 省(20141)
- 范(18730)
- 州(18656)
- 师范(18407)
- 经济学(17744)
- 基金
- 项目(100083)
- 科学(77020)
- 基金(72736)
- 研究(67707)
- 家(66275)
- 国家(65788)
- 科学基金(54268)
- 社会(42481)
- 社会科(40110)
- 社会科学(40100)
- 省(39243)
- 基金项目(37996)
- 自然(36642)
- 自然科(35770)
- 自然科学(35748)
- 自然科学基金(35138)
- 划(33682)
- 教育(31391)
- 资助(29997)
- 编号(25593)
- 重点(23593)
- 成果(22719)
- 制(22691)
- 部(22269)
- 创(20773)
- 发(20612)
- 计划(20258)
- 科研(19729)
- 创新(19702)
- 课题(19254)
共检索到2293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揣红运 石延霞 柴阿丽 杨杰 谢学文 李宝聚
【目的】获得对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抑菌活性高的杀菌剂乙霉威和腐霉利的最佳混配比例,将其加工成微粉剂并确定其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乙霉威与腐霉利不同配比混合物对多主棒孢的毒力,以Wadley公式评价其协同作用,明确最佳增效组合;通过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筛选载体、助剂及最优配比,确定其最佳配方后,利用气流粉碎机超微粉碎加工成微粉剂,测定其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结果】乙霉威与腐霉利以质量比1﹕1、1﹕4进行混配时,对多主棒孢菌株HG09112606、FQ07091401、HG11011509均表现为毒力增效作用,增效系数分别为3.19、2.53、1.68;1.99、1.77、1.98,其中1﹕1的混配组合增效作用较为明显。以质量分数为10%的乙霉威·腐霉利为有效成分,3%的萘磺酸钠盐甲醛缩合物NNO为分散剂,3%的十二烷基硫酸钠K12为表面活性剂,1%的聚氧乙烯烷基醚为稳定剂,15%的白炭黑和补足至100%的硅藻土为载体而研制的10%乙霉威·腐霉利微粉剂粒径为6.18μm,分散指数95.18%,浮游性指数86.26,含水率1.24%,坡度角67°,热贮分解率4.12%,各项检测结果均符合标准。在盆栽试验中,10%乙霉威?腐霉利微粉剂在用药量为100 g a.i./hm~2时喷粉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为89.82%,显著高于对照药剂35%苯甲·咪鲜胺水乳剂、43%氟菌·肟菌酯悬浮剂在推荐用量时喷雾的防治效果;在田间试验中,10%乙霉威·腐霉利微粉剂在用量为100 g a.i./hm~2时喷粉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为84.39%,与35%苯甲·咪鲜胺水乳剂在用量为300 g a.i./hm~2、43%氟菌·肟菌酯悬浮剂在用量为90 g a.i./hm~2时的喷雾防治效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乙霉威和腐霉利混配使用对多主棒孢具有不同程度的毒力增效作用;按照选定的配方加工成的10%乙霉威?腐霉利微粉剂粒径小,分散指数、浮游性指数高,贮存稳定,在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柴阿丽 杨红敏 王少骅 赵昆 高苇 石延霞 谢学文 李磊 范腾飞 李宝聚
【目的】由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侵染引起的棒孢叶斑病给黄瓜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产孢和释放是多主棒孢实现再侵染的关键环节。论文旨在探究设施栽培条件下多主棒孢产孢、释放规律,湿度对多主棒孢产孢、释放的影响,以及黄瓜棒孢叶斑病防治的最佳施药方式和施药时间。【方法】通过测定黄瓜发病叶片0:00、3:00、6:00、9:00、12:00、15:00、18:00和21:00产孢量,分析多主棒孢的产孢规律;在春、夏、秋、冬不同季节,分别测定一天之内0:00、3:00、6:00、9:00、12:00、15:00、18:00、21:00时棚室空气样本中多主棒孢浓度,分析多主棒孢释放的日变化规律;在人工气候暴露仓和塑料拱棚内,分别设置持续高湿(相对湿度>90%,24 h)、持续干燥(相对湿度90%)持续时间延长,叶片病斑产孢量增大,次日早上6:00病斑孢子数达峰值1 344个孢子/cm2;开风口后,棚室内湿度降低(相对湿度90%)产孢、白天低湿(相对湿度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宁平 黄艳花 黄微 邢政杰 陈婵 王小欣
【目的】明确喜树叶斑病病原菌,并探究不同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抑菌活性,为防治大田喜树叶斑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常规组织块分离法分离喜树叶斑病病原菌并进行致病性测定,结合形态特征观察及rDNA-ITS序列分析鉴定病原菌的分类地位;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2种常见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从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中草药园的喜树叶斑病上分离到一株真菌,菌株命名为XS-1,经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和分子鉴定,确定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是引起喜树叶斑病的病原菌,为国内首次报道,将该病害命名为喜树棒孢霉叶斑病。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12种杀菌剂对菌株XS-1菌丝生长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中,20%苯甲咪鲜胺微乳剂的抑制作用最强,其EC_(50)为0.0980 mg/L,其次是20%戊菌唑水乳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抑霉唑水乳剂、250 g/L丙环唑乳油和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其EC_(50)分别为0.3737、0.4557、0.4878、0.5746和0.5956 mg/L。【结论】经致病性测定、形态特征观察及分子鉴定,确定引起喜树叶斑病病原菌为多主棒孢霉(C. cassiicola);20%苯甲·咪鲜胺微乳剂、20%戊菌唑水乳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抑霉唑水乳剂、250 g/L丙环唑乳油和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对喜树棒孢霉菌丝生长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作为喜树棒孢霉叶斑病田间防治参考用药。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高苇 李宝聚 王万立 郝永娟 石延霞
筛选到应用于多主棒孢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的特异性引物CIR5/CIF5,并建立了土壤中多主棒孢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引物CIR5/CIF5能够从多主棒孢基因组DNA中特异性扩增出一条259 bp的片段,常规PCR检测中灵敏度可达10 fg/μL。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模拟带菌土壤中的带菌量,结果证明该技术对土壤中多主棒孢的检测下限为1个孢子/g土壤,可以快速、准确地定量土壤中病原菌的孢子数目,为栽培前土壤中病原菌的监测预报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
关键词:
多主棒孢 实时荧光定量PCR 土壤检测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高苇 李宝聚 石延霞 谢学文
本研究对15株河北青县黄瓜棒孢叶斑病病原菌多主棒孢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的形态学特征、分子类群及在不同寄主上致病力分化的相互关系进行综合研究。由16对ISSR随机引物对15株供试菌株进行ISSR标记分析,得到92个多态性位点,所有菌株划分为2个分子类群,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82。结合形态特征的比较和致病力鉴定结果,发现多主棒孢菌的显微特征和培养性状丰富;所有菌株对黄瓜致病力较强,而在番茄和茄子上的致病力存在显著的差异。ISSR分子类群同菌株的致病力和显微特征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分子类群Ⅰ的菌株多为2009年采集的,以圆柱形孢子为主,对3个寄主的致病力显著高于类群Ⅱ的菌株。
关键词:
遗传多样性 分生孢子 致病力 ISSR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惠哲 邓强 曹明明 杨瑞环 李淑菊
为了分析不同地区黄瓜棒孢叶斑病菌的种内分化,能够准确地鉴定该病菌,以服务于黄瓜抗病育种,对2007-2014年采集的黄瓜棒孢叶斑病菌多主棒孢经单孢纯化获得34个菌株。利用公开发表的特异性引物CCF/CCR对其进行了PCR分子鉴定,结果表明:34个菌株均扩增得到了预期272 bp的特异片段,说明均为多主棒孢菌。应用真菌核糖体rDNA区通用引物ITS1和ITS4分别扩增各个菌株的r DNA内转录间隔区序列,经测序并比对分析,34个菌株均扩增得到了559 bp的特异片段,其中32个从黄瓜上分离的多主棒孢病菌菌株碱基序列完全一致,2个从番茄上分离的菌株碱基序列完全一致,二者的差异在于2个SNP位点T-...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许真 杨晓沛 苑鑫 陈书霞
[目的]研究施用3种放线菌剂对黄瓜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对黄瓜植株生长的影响,为利用生防菌剂防治根结线虫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感病的华北生态型黄瓜9930为试验材料,将其播种于未接种放线菌剂的基质,及按1.5 g/L分别混合有密旋链霉菌(Act12)、微白黄链霉菌(T4)、娄彻氏链霉菌(D74)的基质,分别用Mi、Act12+Mi、T4+Mi、D74+Mi表示,待黄瓜幼苗长至两叶一心时接种1 500 mL~(-1)南方根结线虫卵悬浮液2 mL。为了观察预先接种放线菌剂对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分别在幼苗接种根结线虫后30 d和58 d统计黄瓜的根结数和根结指数,测定茎粗、地上部和地下部鲜质量和全株鲜质量;在幼苗接种后30 d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制作石蜡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根结内的巨细胞。采用综合隶属函数值评价3种放线菌剂对南方根结线虫病的防治能力和黄瓜的促生能力。[结果]1)与仅接种线虫的处理Mi相比,Act12+Mi、T4+Mi、D74+Mi处理的黄瓜幼苗根结数分别显著降低了44.56%,39.26%和41.38%,T4+Mi、D74+Mi处理的根结指数也显著降低;T4+Mi处理的成株期黄瓜根结数和根结指数也显著低于Mi处理。石蜡切片结果表明,与Mi相比,3种放线菌剂显著抑制黄瓜幼苗根系巨细胞体积扩大,抑制效果依次为T4、D74、Act12。2)与不接种放线菌也不接种根结线虫的对照(CK)相比,接种T4和D74后,黄瓜幼苗地上和地下鲜质量显著增加,须根数也显著增多;接种Act12的黄瓜幼苗地下鲜质量显著增加。与Mi处理相比,T4+Mi处理的成株期黄瓜地上、地下鲜质量和全株鲜质量均显著升高,Act12+Mi和D74+Mi处理成株期的黄瓜地下鲜质量也明显增大。综上可知,接种T4对黄瓜生长具有较好的促生作用。3)隶属函数值法综合评价结果表明,T4的综合隶属函数值最大,其次是D74,Act12的最小。[结论]3种放线菌剂对黄瓜生长均具有促生作用,对黄瓜根结线虫病害均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其中微白黄链霉菌(T4)的促生和防治效果较好。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丽丽 曹传旺 薛绪亭 王志英 杜春艳
以棘孢木霉分生孢子粉、发酵液冻干粉为有效成分制备混配杀菌剂。在测定助剂对棘孢木霉生物活性的基础上,利用正交试验设计法测定助剂对制剂性能的影响,进一步确定助剂种类和含量;通过机械粉碎法将棘孢木霉分生孢子粉、发酵液冻干粉与助剂混合配比加工成可湿性粉剂。室内离体试验法测定棘孢木霉分生孢子粉和发酵液冻干粉不同配比的制剂对油菜菌核病菌抑菌活性,获得最佳比例,并将其加工成可湿性粉剂。结果表明:棘孢木霉孢子粉和发酵液冻干粉可湿性粉剂最佳配比(质量比)为1∶1,润湿分散剂为1%Morwet EFW、5%TERWET1010、5%Morwet D425、7%木质素磺酸钙;紫外保护剂为0.3%纳米氧化锌,以硅藻土...
关键词:
棘孢木霉 助剂筛选 毒力测定 可湿性粉剂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韩新才 阎耀林 黄志农 张宁
井冈霉素水溶性粉剂是一种全新剂型的农药杀菌剂,具有有成分含量高、使用剂量低及低成本等优点。笔者于2000年6月份在广东省连州市进行了一系列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药后10 d用量为450g/hm2,750 g/hm2的20%井冈霉素水溶性粉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为53.08%,75.03 %。而23 %噻氟酰胺(满穗)胶悬剂在用量为225 mL/hm2时防效为77.43 9/6。结果显示用量为750 g/hm2的20%井冈霉素水溶性粉剂的防效明显高于用量为450 g/hm2的20%井冈霉素水溶性粉剂的防效,而与用量为225 mL/hm2的23 %噻氟酰胺胶悬剂防效相当。因此,20 %井冈霉素水溶性粉...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苏丹 傅俊范 周如军 李大刚 李玉娥
为探索白头翁叶斑病的田间发病规律,研究该病害的防治技术。采用五点取样和大面积普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白头翁叶斑病发生和防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头翁叶斑病的发生与品种、株龄及栽培方式密切相关。病斑直径变化与田间病情动态基本一致。供试药剂对白头翁叶斑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对白头翁叶斑病的防效最高,达80.0%;40%嘧霉胺悬浮剂次之,防效可达78.0%;25%嘧菌酯悬浮剂对该病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关键词:
白头翁叶斑病 发生规律 药剂防治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马万里 刘露 汤子萱 刘卓 钟继芝 尹福强 刘铭
[目的 ]鉴定引起万州区香樟叶斑病的病原菌,明确病原菌菌丝生长特性,筛选出有效抑制叶斑病病原菌的杀菌剂,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和纯化病原菌,用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通过形态特征及ITS、tub2、GAPDH、ApMat多基因联合分析鉴定其病原菌种类;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其菌丝生长特性,并进行杀菌剂的筛选。[结果 ]分离菌株在PDA培养基上培养3 d呈现灰褐色,边缘灰白色,后期有橘红色孢子堆出现,分生孢子呈长椭圆形、两端钝圆、透明无色、为独立的单胞,测量其孢子大小为(9.8~18.6)μm×(4.2~6.0)μm;用两种方法对优势菌株ZT-1进行致病性检验,均能引起香樟叶片发病;代表菌株ZT-1和ZT-5与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聚在一支,支持率达100%;菌落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pH值为6.0,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利于菌丝生长,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甘氨酸,最适的光照条件是全黑暗;在化学和生物杀菌剂中,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蛇床子素水乳剂的室内毒力较强,对C. gloeosporioides的抑制效果明显,其EC50值均小于10μg·mL~(-1)。[结论 ]C. gloeosporioides是万州区香樟炭疽病的病原菌,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可作为防治的杀菌剂。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丽 潘龙其 王生荣 袁庆华 王瑜 苗丽宏
为明确苜蓿茎点霉叶斑病的病原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并研究了温度、培养基、pH、光照、碳氮源及湿度对病原的影响。结果显示:被鉴定病原为苜蓿茎点霉(Phoma medicaginis)。该菌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0、20和25℃;最适培养基有V8培养基、苜蓿煎汁培养基和葡萄糖蛋白胨培养液;pH 3~12均能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最适pH均为6;全光照利于菌丝生长和产孢,不同光照处理对分生孢子萌发差异不明显;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最适碳源分别为蔗糖、葡萄糖和果糖,最适氮源分别为牛肉膏、蛋白胨和酵母膏;分生孢子萌发需要较高的湿度,在相对湿度(R...
关键词:
苜蓿茎点霉叶斑病 病原鉴定 生物学特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鹏 王文桥 黄啟良 孟润杰 赵建江 马志强 韩秀英 张小风
【目的】筛选对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抑菌活性高的杀菌剂氟吡菌胺和吡唑醚菌酯的最佳混配比例,将其加工成悬浮剂(suspension concentrate,SC)并确定其在田间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方法】采用叶盘法测定氟吡菌胺和吡唑醚菌酯的不同配比混合物对致病疫霉的毒力并根据Wadley公式计算增效系数,选择具有增效作用的混配组合;采用流点法、黏度曲线法确定润湿分散剂,通过"湿法"研磨工艺加工不同助剂含量的样品,调节样品的流变学特性,逐步优化配方;确定最终配方后,采用"湿法"研磨工艺加工悬浮剂样品,测定其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氟吡菌胺和吡唑...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朱文达 宋志红 张宏军
通过田间试验,观察56%二甲四氯钠粉剂茎叶处理对水稻田杂草鸭舌草Monochoria vaginalis(Burm.F.)、异型莎草Cyperus difformis L.和鳢肠Eclipta prostrata L.的防除效果,并测定杂草中水分和养分的含量,分析杂草防除对水稻田养分、水分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56%二甲四氯钠粉剂能有效控制稻田草鸭舌草、异型莎草和鳢肠3种杂草的危害,施药后40 d的密度防效和鲜质量防效分别为85.50%~94.48%和88.20%~94.87%;施用56%二甲四氯钠粉剂能降低杂草对田间养分和水分的吸收,从而提高水稻的产量。
关键词:
二甲四氯钠 水稻 杂草 防治效果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孙浩洋 张炜炜 曾亮 柴继宽 焦润安 金小雯 宫文龙 黎蓉 赵桂琴
为筛选安全高效的生防药剂,本研究选取3种类型的7个生防药剂在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华家岭乡对田间自然诱发的燕麦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 f. sp. avenae)进行了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第1次施药后7 d,生防药剂防效普遍不及化学药剂三唑酮和腈菌唑,仅有苦参碱和大黄素甲醚防效较好,分别为85.01%和83.93%;第2次施药后7 d,各生防药剂的防效与第1次施药后7 d相比有所提高,其中大黄素甲醚和枯草芽孢杆菌防效较高,分别为91.82%和91.46%;第2次施药后20 d表现为大黄素甲醚的防效最高,达85.12%,高于化学药剂三唑酮(80.60%)和腈菌唑(84.12%),其他生防药剂如蛇床子素、枯草芽孢杆菌、苦参碱与化学药剂间防效差异不显著。与对照相比,生防药剂处理显著提高了燕麦旗叶SPAD值、千粒重和种子产量,其中0.5%大黄素甲醚效果较好,种子产量较对照增加16.77%。研究表明,参试的7个生防药剂对燕麦白粉病均有一定防治效果,虽与化学药剂相比速效性稍差,但其持效性较好。结合防效、持效性及燕麦种子产量来看,植物源杀菌剂中的0.5%大黄素甲醚是防治燕麦白粉病的有效药剂,在发病初期开始喷施,间隔7 d喷第二次,可有效控制白粉病的发生危害,确保燕麦种子产量,有效降低经济损失。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