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69)
- 2023(10467)
- 2022(8921)
- 2021(8025)
- 2020(6706)
- 2019(15578)
- 2018(15287)
- 2017(28839)
- 2016(16138)
- 2015(18345)
- 2014(18898)
- 2013(18956)
- 2012(18340)
- 2011(16900)
- 2010(17307)
- 2009(16115)
- 2008(16111)
- 2007(14902)
- 2006(13143)
- 2005(12236)
- 学科
- 济(75215)
- 经济(75150)
- 管理(42341)
- 业(41911)
- 企(31243)
- 企业(31243)
- 方法(28596)
- 数学(24845)
- 数学方法(24617)
- 中国(22956)
- 农(22535)
- 地方(22250)
- 学(17238)
- 业经(16529)
- 财(15295)
- 农业(15273)
- 贸(14143)
- 贸易(14132)
- 环境(13810)
- 易(13610)
- 银(13073)
- 银行(13028)
- 制(12860)
- 融(12822)
- 金融(12819)
- 行(12599)
- 地方经济(12362)
- 发(12116)
- 和(11530)
- 技术(11181)
- 机构
- 学院(243849)
- 大学(241554)
- 济(97979)
- 经济(95711)
- 研究(91381)
- 管理(86301)
- 理学(72527)
- 理学院(71578)
- 管理学(70195)
- 管理学院(69754)
- 中国(68393)
- 科学(59792)
- 京(53740)
- 农(52169)
- 所(49740)
- 研究所(45160)
- 财(44199)
- 中心(41644)
- 农业(41352)
- 业大(41023)
- 江(39756)
- 北京(34491)
- 财经(34110)
- 范(33657)
- 师范(33229)
- 院(32263)
- 州(31924)
- 省(30735)
- 经(30629)
- 经济学(29558)
- 基金
- 项目(156559)
- 科学(120073)
- 研究(111259)
- 基金(108882)
- 家(96570)
- 国家(95718)
- 科学基金(79429)
- 社会(67629)
- 省(64634)
- 社会科(63978)
- 社会科学(63957)
- 基金项目(57682)
- 划(54036)
- 自然(51605)
- 教育(50405)
- 自然科(50339)
- 自然科学(50321)
- 自然科学基金(49372)
- 编号(45650)
- 资助(45001)
- 发(39985)
- 成果(37517)
- 重点(36186)
- 课题(33039)
- 部(33022)
- 创(32361)
- 发展(31522)
- 展(30969)
- 计划(30797)
- 创新(30385)
- 期刊
- 济(116912)
- 经济(116912)
- 研究(71827)
- 中国(54093)
- 农(49125)
- 学报(45144)
- 科学(38905)
- 财(33885)
- 农业(33344)
- 大学(32448)
- 管理(31456)
- 学学(30614)
- 教育(27646)
- 融(24436)
- 金融(24436)
- 技术(22674)
- 业经(20699)
- 经济研究(18252)
- 业(17904)
- 财经(16665)
- 问题(15594)
- 经(14306)
- 版(12963)
- 技术经济(12853)
- 贸(12534)
- 图书(12338)
- 科技(12133)
- 商业(11922)
- 业大(11650)
- 资源(11532)
共检索到3812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田思璐 袁羽 徐乐 欧阳萍 陈德芳 黄小丽 耿毅
为探究四川某养殖场沼泽绿蛙(Rana grylio)暴发性高死亡率疾病的病因,对病蛙进行病理学检查和病原分离,并结合电镜观察、PCR检测和系统发育分析对分离病原进行鉴定。患病蛙主要病症为皮肤溃疡与四肢肿胀;剖检见肝、脾与肾肿大。组织病理学观察见肝、脾、肾与肠道等组织器官发生变性、坏死与炎症反应。接种病料的鲤鱼上皮瘤(eithelioma papulosum cyprini, EPC)细胞25℃培养4 d呈典型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 CPE), TCID_(50)为10~(4.12)/0.1 mL。电镜观察到大量正六边形、对角线直径约165 nm的病毒粒子呈晶格状排列。对内脏组织及接种细胞进行蛙病毒主要衣壳蛋白(major capsid protein, MCP)基因的特异性PCR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基于MCP基因全序列的同源性和遗传进化分析显示,分离病毒与蛙病毒属病毒同源性在99%以上,且属于FV3类群。以上结果表明分离病毒(TSL210813)为蛙病毒,是本次沼泽绿蛙疫病的病因。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余泽辉 耿毅 汪开毓 周燕 范玉蕾 邓梦玲 陈德芳 欧阳萍 黄小丽
2014年5月,四川省都江堰市某虹鳟养殖场暴发一种传染性疾病,幼鱼和鱼苗死亡率分别高达40%和80%。为探究此次疾病病因和流行规律,将病料进行解剖及细菌学检查、病理组织观察、人工感染实验、病毒分离、多重RT-PCR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病鱼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腹部膨大,体表发黑,肛门拖淡黄色黏液便,解剖见鳔壁、腹膜出血,胃胀气膨大和明显肠炎;细菌学检查为阴性;组织病理学上,头肾、肾脏和脾脏造血组织广泛性变性、坏死,肠黏膜下层嗜酸性颗粒细胞浸润与坏死,肝细胞变性、坏死形成局灶性的坏死灶,并在一些肝细胞胞浆内见嗜酸性包涵体。将病鱼的肝脏、脾组织研磨过滤灭菌后,腹腔注射20尾健康虹鳟,注射组均...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范玉蕾 耿毅 周燕 邓梦玲 余泽辉 汪开毓 黄小丽 陈德芳 张雨薇
从四川乐山某养殖场自然发病的似鲇高原鳅(Triplophysa siluroides)体内分离到一株病毒FYL140220。病毒感染鲤上皮瘤细胞系(epithelima popuasum cuprini,EPC)后,细胞呈现圆缩、坏死、脱落、明显空斑的病变特征。将自然发病鱼组织过滤除菌液和细胞培养病毒液分别接种健康似鲇高原鳅,试验鱼出现与自然发病鱼相同的症状,死亡率分别为30%和40%,而对照组无异常。对经FYL140220感染出现典型细胞病变(CPE)的EPC细胞制备超薄切片进行电镜观察,发现病毒呈正六边形,对称20面体,对角线直径约(103±7)nm;提取细胞培养病毒液、自然发病鱼和人工感...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郭明元 刘广锋 冯娟
从养殖的患病军曹鱼身上分离出1株病原菌JT2,革兰氏阴性,短杆状,有极生鞭毛,能运动,菌落半透明。经回归感染实验,证明该菌为军曹鱼病原菌。进行了常规生理生化实验,并用API-ID32E系统鉴定该菌。再经Biolog-GN细菌鉴定系统鉴定,结果JT2与鲨鱼弧菌(Vibrio carchariae)相似度最高。为了进一步确定该菌的分类学地位,测定了其16SrDNA序列,分析了相关细菌的同源性,构建其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该菌株与V.carchariae的亲缘关系最近。综合上述几种方法的鉴定结果,最后鉴定该株菌为鲨鱼弧菌V.carchariae。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郭睿
斜带髭鲷(Hapalogenys nitens)作为我国东南沿海主要海水网箱养殖鱼类之一,常年受到以细菌性病害为主的侵袭,但相关病原检疫和诊断的研究较少。本文以福建罗源湾养殖濒死斜带髭鲷为研究对象,无菌解剖后对其肝、肾和脾脏进行细菌分离,对纯培养菌使用常规方法和API进行形态和生理生化鉴定,使用16S rDNA、gyrB和rpoD基因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和系统发育树构建及分析,并对该菌进行药敏试验。菌株鉴定结果为鳗利斯顿氏菌(Listonella anguillarum),但在系统发育树中与多株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聚为一支,药敏试验表明该菌对新生霉素、左氟沙星、罗红霉素...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杨春志 王秀华 黄倢
从患病的大菱鲆成鱼体内分离到一株致病菌(编号1101),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该菌具有较强的毒力(LD50=3.34×106CFU/mL),并能从病鱼中重新分离出此菌。应用API20E自动鉴定卡及16S rRNA序列分析等方法对该菌进行了综合鉴定。结果显示菌株1101为革兰氏染色阴性、氧化酶阴性、触酶阳性,API20E鉴定系统鉴定为迟缓爱德华氏菌,相似率达99%。测定了其16S rRNA序列,长度为1419 bp,在GenBank上经同源性比对与迟缓爱德华氏菌聚为一类,同源性达99%,据此鉴定为迟缓爱德华氏菌(Ewardsiela tarda)。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菌株1101对多粘菌素较敏感,而对其...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闫茂仓 单乐州 马爱敏 谢起浪 陈少波 邵鑫斌
从患烂尾白浊症的条石鲷肾脏和肝脏等病变组织分离出致病力较强的菌株TP0701,人工感染实验证实该菌株为条石鲷的病原菌。对该细菌进行了形态、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和16S rRNA分子鉴定,测定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相关细菌相应序列的同源性,构建了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菌株TP0701与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的亲缘关系最近,具有98.1%的同源性。结合该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可鉴定菌株TP0701为恶臭假单胞菌。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黎小正 韦信贤 童桂香 吴祥庆 庞燕飞
从广西某黄喉拟水龟(Mauremys muticaCantor)养殖场发病的黄喉拟水龟的肝、肺分离到一致病性的菌株(HX081027),经人工感染实验证实其为该病的病原菌。对该菌的形态、生理生化进行分析,试验结果与报道的摩氏摩根菌一致,表现为革兰氏阴性、两端钝圆的短杆菌,无荚膜及芽孢,葡萄糖产酸产气,接触酶、脲酶、苯丙氨酸脱氨酶和鸟氨酸脱羧酶阳性,氧化酶、脂酶、DNA酶和赖氨酸脱羧酶阴性,甲基红阳性,VP反应阴性,MR阳性等特征。采用扩增细菌16S rDNA的通用引物对该菌的16S rDNA基因进行PCR扩增、克隆测序,得到1条长度为1506bp的核苷酸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FJ8581...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晓丽 邵蓬 李灏 任涵玮 张勤
为探明养殖豹纹鳃棘鲈体表溃疡症的病因,从患病豹纹鳃棘鲈血液及内脏、体表溃疡处分离到2株优势菌,其中编号为1031的菌株经人工感染证实能够引起被感染鱼的死亡,为引起该豹纹鳃棘鲈溃疡病的病原菌。采用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鉴定,结果表明菌株1031与弧菌属的基本特征相符,分别基于16SrDNA序列及热激蛋白60基因(hsp60)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将菌株1031与哈维氏弧菌聚为一支,置信度均为97%,以1031为模板特异性扩增哈维氏弧菌toxR基因,也得到了预期382bp的核酸片段。综合以上结果,最终确定此次豹纹鳃棘鲈体表溃疡症的病原为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药敏结果显示,该菌株仅...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李永 田国忠 朴春根 郭民伟 林乐民
实验应用PCR扩增i、PhyClassifer分析、序列同源性及系统发育分析等方法对海南省灰叶丛枝病病害进行了分子检测及其病原的鉴定、系统进化研究。iPhyClassifer结果显示:灰叶丛枝病植原体为花生丛枝组(16SrⅡ组)16SrⅡ-A成员。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灰叶丛枝病植原体与16SrⅡ、16SrⅡ-A成员同源性最高,如与花生丛枝病植原体16S rDNA的序列同源性为99.9%r,p基因为99.9%。基于16S rRNA和rp两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灰叶丛枝病植原体与花生丛枝病植原体、甘薯丛枝病植原体起源相同,且关系相当接近。根据以上结果,灰叶丛枝病植原体归为花生丛枝组(16S...
关键词:
灰叶丛枝病 植原体 分子鉴定 系统发育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季金殿 岳寿松 黄亦钧 游银伟 尤生波 葛海涛 牛钟相
从长期堆积羽毛废弃物的土壤中分离到1株高效降解羽毛角蛋白的菌株JJD-1,该菌株能在以羽毛为唯一碳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克隆了该菌的16S rDAN序列(GenBank接受号:FJ765512),并以其同源性为基础构建了相关属种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16S rDAN序列全长1489 bp,BLAST显示该菌株与微杆菌属同源;JJD-1菌株在进化关系上也与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聚成一族。特别是与Microbacteriumsp.YK18的同源性最高,其序列相似性达99%。结合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将其鉴定为微杆菌属,命名为Microbacteriumsp.JJD-1。该研究结果...
关键词:
羽毛角蛋白降解菌 鉴定 系统发育分析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关舒元 朱超 王保莉 曲东 王伟民 孙丽蓉
【目的】从水稻土中分离铁还原微生物,研究不同碳源对其铁还原特征的影响,对分离的铁还原微生物进行系统发育学分析。【方法】对采自四川的水稻土进行厌氧恢复培养,通过PTYG选择性夹层培养基分离纯化及LB液体培养基扩繁后,接种到Fe(OH)3培养基中进行铁还原能力鉴定,筛选出具有铁还原功能的铁还原菌株。通过对6种碳源利用的纯培养比较,确定分离菌株利用不同碳源时的铁还原特征。采用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对PCR产物进行16S rDNA序列分析,建立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分离得到1株具有铁还原功能的革兰氏阳性杆状厌氧菌株P4,其在培养的10~30 h达到对数生长期。菌株P4利用不同碳源时,铁还原的最大反...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国庆 于明志 洪晓月
通过研究核糖体28SrRNA的D1~D2部分序列来阐述蜱螨亚纲叶螨科6个属11个物种的系统发生关系。研究结果证实了形态学上定义的叶螨属(Tetranychus)、全爪螨属(Panonychus)、双叶螨属(Amphitetranychus)、裂爪螨属(Schizotetranychus)、缺爪螨属(Aponychus)和岩螨属(Petrobia)等6个属分别形成一个单系,然而在叶螨属内截形叶螨(T.truncatus)、土耳其斯坦叶螨(T.turkestani)、神泽叶螨(T.kanzawai)、朱砂叶螨(T.cinnabarinus)和二斑叶螨(T.urticae),及全爪螨属内苹果全爪螨(...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郑鸿飞 孙谧 王跃军 郝建华 高强
通过以三丁酸甘油酯和α-乙酸萘酯为底物,建立了一种快速、准确的酯酶产生菌的筛选方法,并从样品中分离到1株产酯酶活力和稳定性较高的菌株EB-1,对其进行了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鉴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与Bacillus subtilis subsp.subtilis模式菌株的同源性高达99.79%;又根据其产黑色素这一特性,最终将其确定为Bacillus subtilis var.niger,其16S rDNA序列在GenBank的注册号为EU016526。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