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516)
- 2023(1992)
- 2022(1515)
- 2021(1267)
- 2020(923)
- 2019(2008)
- 2018(1823)
- 2017(2805)
- 2016(1882)
- 2015(1997)
- 2014(1816)
- 2013(1947)
- 2012(1984)
- 2011(1909)
- 2010(1816)
- 2009(1700)
- 2008(1625)
- 2007(1494)
- 2006(1256)
- 2005(1178)
- 学科
- 学(4835)
- 管理(4575)
- 济(4336)
- 经济(4334)
- 环境(4184)
- 业(3086)
- 害(2592)
- 虫(2432)
- 企(2351)
- 企业(2351)
- 划(2131)
- 虫害(2131)
- 病虫(1990)
- 病虫害(1990)
- 农(1974)
- 规划(1902)
- 环境规划(1873)
- 资源(1780)
- 防(1700)
- 生物(1674)
- 水产(1586)
- 防治(1581)
- 治(1577)
- 及其(1571)
- 发(1553)
- 部门(1403)
- 门环(1397)
- 菜(1377)
- 贸(1357)
- 贸易(1357)
- 机构
- 学院(30643)
- 大学(30224)
- 农(17781)
- 研究(15032)
- 农业(14773)
- 科学(14064)
- 业大(11959)
- 所(10188)
- 研究所(9742)
- 农业大学(9693)
- 室(8768)
- 中国(8756)
- 实验(8494)
- 实验室(8258)
- 业(8171)
- 重点(7735)
- 省(7692)
- 济(7035)
- 经济(6776)
- 京(6728)
- 管理(6374)
- 中心(6335)
- 技术(6287)
- 科学院(6068)
- 理学(5614)
- 理学院(5441)
- 生物(5407)
- 江(5162)
- 管理学(5127)
- 管理学院(5105)
共检索到428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闫咏 马家海 许璞 孙其焕 王汉清
从栽培海区采回的发病条斑紫菜 (Porphyraeyezoensis)上共分离筛选出 5 1株菌株 ,全部进行人工感染 ,其中 17# 菌株发病症状最典型 ,而感染对照组没有可见变化。初步确定 ,17# 菌株是条斑紫菜绿斑病的主要致病菌。17# 菌株为短杆状、极生单鞭毛可运动的革兰氏阴性菌 ,产生紫褐色色素 ,可水解明胶、酪蛋白、淀粉等大分子物质。葡萄糖氧化发酵试验 (O/F)为氧化性、氧化酶阳性、ONPG反应阳性 ,V -P反应阴性 ,生长需Na+ 等生化特性 ,G +C含量 4 0 .5mol% ,脂肪酸主要成分为C17∶1ω8c和C16∶1ω7c。基于 16SrRNA的系统进化分析均表明...
关键词:
条斑紫菜 绿斑病 柠檬假交替单胞菌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李杰 牟宗娟 杨慧超 茅云翔 阎永伟 莫照兰
绿斑病(Green spot disease)是一种常见的海区栽培条斑紫菜(Pyropia yezoensis)病害,在整个紫菜栽培期间都可能发生,以每年11~12月份最为严重,主要出现在幼叶期和成叶期。首先,在叶状体上出现红色或淡红色小斑,而后逐渐转变为绿色,病斑继续扩展,在叶状体表面形成若干孔洞,后期几乎整个藻体变绿。本研究对日照地区患绿斑病的条斑紫菜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得到5株优势菌(编号为Y1~Y5),人工回感实验结果显示,Y1可以引起健康条斑紫菜发生绿斑病。对Y1进行了生理生化检测、16S rRNA、dnaA和dnaN基因序列分析,确定病原菌为海洋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marina)。对绿斑病的发病进程进行了观察,并检测了培养温度、海水比重和养殖密度等环境因子对绿斑病发生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温和高密度养殖会加速绿斑病病情的发展,海水比重为1.022时,绿斑病发病较严重。本研究确定了一株引起条斑紫菜绿斑病的病原菌,并分析了部分理化因子对感染的影响,为条斑紫菜绿斑病的防控提供了基础数据。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韩晓娟 茅云翔 李杰 李贵阳 李晨 刘莉 莫照兰
为了明确引起坛紫菜绿斑病的病原,对2012年发生在福建省莆田养殖海区坛紫菜叶状体绿斑病开展了病原的分离鉴定和致病性研究。利用2216E海水培养基平板,从患病藻体分离得到一株优势细菌X5;在实验室条件下将X5进行回接感染实验,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坛紫菜叶状体发生组织病理变化,出现绿斑病症状:感染初期出现黄绿色小斑点,病斑逐渐扩大出现空洞,最后导致紫菜叶片流失;用浓度为104~108cfu/m L的X5感染坛紫菜时,在7 d内引起紫菜出现10%~100%病斑面积,这些结果表明X5为坛紫菜绿斑病的病原。利用生理生化和多基因序列分析方法对X5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该菌为革兰氏阴性菌,大小为0.6μm×0.4μ...
关键词:
坛紫菜 绿斑病 弧菌 鉴定 致病性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于党辉 王秀华 张宇哲 武和英 张琴
从对虾养殖池中分离得到1株具有高效脱氨氮能力的菌株(2906),根据菌株2906的16S r RNA序列分析,该菌与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 tetraodonis的亲缘关系最近,命名为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sp.)2906。利用不同C/N、pH、盐度的脱氮培养基,分析了环境条件对该菌株脱氮效率的影响,研究了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丁二酸钠、柠檬酸钠、乳糖和可溶性淀粉等不同碳源对菌株2906脱氮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菌株2906在C/N为15~20、p H为7~8、盐度为5~15时,具有良好的脱氨氮效果。应用柠檬酸钠为碳源,氨氮去除率达100%。在脱氮培养过程中,细菌生长与脱氮效率呈强相关性(相关系数R=0.94)。采用浸泡攻毒方法测试了该菌对幼虾的生物安全性,结果显示,该菌对幼虾的LC50为2.8×10~7 CFU/ml,表明该菌对对虾不具致病力。研究结果可为该菌的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马家海 林秋生 闵建 丁怀宇 周亚文 梁丽
1960年新崎盛敏首先报道了寄生在紫菜叶状体细胞内的病原菌是壶状菌Olpidiopsis sp.,之后不少学者对这种病害的病症、发生情况及环境条件等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研究。其中右田清治在"养殖紫菜的壶状菌病"以及"紫菜的病害"中较详细描述了该病的病症、病原菌的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阎永伟 杨慧超 莫照兰 李杰
拟油壶菌病(Oplidiopsis disease)是海上栽培紫菜(Porphyra sensu lato)的主要病害之一,常引起紫菜大面积病烂并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本研究利用拟油壶菌感染海区内不同健康状态下的条斑紫菜(Neopyropia yezoensis),即未发生任何病烂(PyOlpH)、部分紫菜发生病烂(PyOlpM)和发生严重病烂(PyOlpS)的紫菜,分析了其附生菌群多样性、群落结构和主要类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3种紫菜附生菌群α多样性指数不存在显著差异,但PyOlpM组指数高于其他组。3种紫菜附生菌群共有可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 OTU)数仅占总OTU数的22.7%,菌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置换多元方差分析, R~(2)=0.405, P<0.05)。紫菜感染程度越高,与PyOlpH之间的差异类群数量越多。共注释出23门208属,α-变形菌纲(α-Proteobacteria)、γ-变形菌纲(γ-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在所有样品中均占优势,相对丰度前20个属中有16个也位于这3个类群中,且随着感染程度的增加分别出现递增或递减的趋势。其中,贪铜菌属(Cupriavidus)和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是共现网络中连接度最高的细菌类群,二者及其依靠正相互作用连接的细菌类群之间存在负相互作用。本研究为阐明拟油壶菌致病的微生态机制及寻找生防细菌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
关键词:
条斑紫菜 拟油壶菌病 附生菌群 细菌互作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素娟 何培民
我国于80年代初,就开始了紫菜体细胞育苗的研究。赵焕登、张学成(1981,1984),方宗熙等(1986),戴继勋等(1988)报道了条斑紫菜体细胞直接附网育苗及其下海养殖试验研究;对于坛紫菜,方宗熙等(1986),王素娟等(1987),戴继勋等(1988)报道了其体细胞直接附网育苗及其下海养殖试验研究。该育苗技术育苗时间至少需要15天左右,且育苗室占地面积大,在生产上难于推广。最近,王素娟等
关键词:
条斑紫菜 固定化细胞 育苗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李宇航 马家海 林秋生
对附着在条斑紫菜上的丝状细菌进行了详细的观察,结果表明,丝状细菌为无色、不分枝的丝状体,成熟的菌丝呈串珠状。菌丝体的基部可以进入细胞壁的表层,但不能穿透细胞壁。从大量附着丝状细菌的藻体上分离得到了丝状细菌菌株YL,经感染试验证实发病症状与自然海区患病紫菜的症状一致,说明该菌为条斑紫菜丝状细菌附着症的致病菌。对菌株YL的形态及致病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该菌为需氧革兰氏阴性菌,不能水解淀粉,接触酶呈阳性,在淡水中不能生长。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指纹状菌落;在液体培养基中所形成的微生子可聚集成玫瑰花环样结构及绳结状拓扑结构,初步确定其为毛霉亮发菌(Leucothrix mucor)。该菌最适生长条件为盐度2...
关键词:
条斑紫菜 丝状细菌附着症 毛霉亮发菌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宋惠平 于佳 李钐 魏玉西 王文秀 许丽娜 韩丹
以条斑紫菜为原料,分别提取水溶、酸溶、碱溶、盐溶性蛋白质,并用6种蛋白酶酶解,将所得24种酶解物采用琼脂孔穴扩散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四联微球菌(Micrococcus tetragenus)、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以及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4种菌进行抑菌活性测定。结果显示,水溶性胃蛋白酶酶解物的抑菌活性最优。将水溶性蛋白质经硫酸铵沉淀以及超滤分级,比较不同饱和度硫酸铵沉淀所得蛋白质酶解物以及不同分子量多肽的抑菌效果。结果显示,水溶性蛋白在硫酸铵饱和度为40%、50%时沉淀所得蛋白的胃蛋白酶酶解物中,相对...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施敏健 王惠冲
绿藻是条斑紫菜养殖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它严重地降低了紫菜的产量和加工时的品级率。目前,已有晒网、柠檬酸浸泡、冷藏网等多种办法除绿藻,均有一定效果。而对绿藻的预防应该从育苗时开始,因为,在育苗期,海水和果孢子水中的绿藻孢子亦能钻入贝壳,并与条斑紫菜营养藻丝同步生长、发育、成熟、放散,至秋季采苗时,与壳孢子同时附着于网帘,成为海区绿藻难以根除的主要原因。而这点往往被人工育苗所忽略,现就条斑紫菜育苗期绿藻的预防介绍几种办法。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马凌波 王素娟 黄益澍 李晖
本文研究了从海洋细菌Pseudomonassp.中快速简便获得高效经济的细菌酶酶解条斑紫菜(Porphyrayezoensis)体细胞及室内人工育苗的过程,明确了影响酶解及细胞培养的内在因素及外部条件,诸如细菌培养基、细菌培养时间、渗透压、pH及培养液成分等,获得了最佳酶解条件和较理想的培养效果。在细菌培养6天;pH为6.5以及适当提高酶液渗透压的条件下,条斑紫菜体细胞得率最高达3.621×107个/克种藻。细胞培养成活率在合适的条件下可高达70%以上。研究结果为海藻细胞及原生质体分离研究及海藻体细胞育苗的推广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条斑紫菜 细菌酶 酶解 室内人工育苗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汤晓荣 费修绠
紫菜(Porphyra)是重要的经济海藻。目前,紫菜作为食品年产值已达1.8亿美元[Radmer1996]。条斑紫菜(P.yezoensis)是重要的栽培种类,苗源主要是壳孢子苗。用于栽培的紫菜网帘上,由壳孢子形成的幼苗实际数量很少,其放散单孢子形成...
关键词:
条斑紫菜,壳孢子苗,生长,单孢子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宋珊珊 丁洪昌 严兴洪
本实验以条斑紫菜转录组测序筛选得到的差异性表达基因(Contig-21827)序列为基础,采用RT-PCR技术克隆得到了条斑紫菜单孢子形成相关基因PyMFG的完整开放阅读框。对其进行序列分析发现,PyMFG基因的ORF全长为1 224 bp,编码一个包含407个氨基酸的多肽片段,其分子量为46.24 ku,等电点为9.08。结构域分析结果显示,该蛋白含有保守的TEA结构域和YAP结构域,属于TEA-ATTS超家族结构域。通过多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发现,该蛋白与真菌分生孢子形成蛋白聚为一个大的分支,亲缘关系较近。此外,不同品系间的单孢子放散能力和qRT-PCR分析结果显示,PyMFG基因在PY26W和PY26W’ 品系中的表达趋势与宏观统计结果高度一致,在PY26R和PY26R’ 品系中的表达则与统计结果存在差异。由此推断,父本(PY26W)/偏父本品系(PY26W’)中调控单孢子形成、放散的相关基因种类和具体分子机制与母本(PY26R)/偏母本品系(PY26R’)存在差异,因而导致单孢子的宏观统计结果与荧光定量结果存在差异。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沈颂东 贺丽虹 黄鹤忠
酶解条斑紫菜(Porphyra yezoensis)得到单细胞,培养于添加不同浓度H2PO4-的0.7%琼胶培养基上。观察磷浓度变化对细胞分化发育速度、细胞团和幼苗的比例、幼苗生长和单孢子放散等的影响,探讨条斑紫菜单细胞固体培养的适宜磷浓度。结果显示,在磷质量浓度10 mg/L、20 mg/L时,细胞的发育速度和幼苗的生长速度都比较快,能够形成正常大苗。培育14 d幼苗即大量放散单孢子。在添加4 mg/L磷营养盐的培养基上,幼苗生长慢,培育22 d能够形成少量大苗,未见放散单孢子。当磷质量浓度低于2 mg/L或高于40 mg/L均不能形成正常大苗。
关键词:
条斑紫菜 固体培养 磷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严兴洪 刘新轶 张善霹
条斑紫菜壳孢子经室内10~80d培养后长成的叶状体分别被酶解成单个细胞,后者在液体培养基中发育成正常叶状体、畸形叶状体、细胞团、性细胞囊等10种不同类型的再生体,它们的形态与结构、细胞排列与大小,放散单孢子难易程度及最终发育结果等均不同。来自日龄不同的种藻的细胞,其再生体类型的数目和各类再生体的百分数不同。当种藻日龄为10~30d时,在它们的单离细胞再生体中出现了极少的细胞团,正常叶状体和具假根畸形叶状体的百分数随着种藻日龄的增加,急剧减少,但不具假根的畸形叶状体百分数却随着种藻日龄的增加而增加。当种藻日龄大于40d以后,它们的单离细胞就几乎不能直接再生成正常叶状体。随着种藻日龄的增加,细胞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