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15)
2023(9022)
2022(8183)
2021(7812)
2020(6531)
2019(15262)
2018(15251)
2017(29290)
2016(16253)
2015(18336)
2014(18219)
2013(18118)
2012(16437)
2011(14731)
2010(14422)
2009(12928)
2008(12378)
2007(10484)
2006(8957)
2005(7524)
作者
(48453)
(39998)
(39660)
(37672)
(25662)
(19369)
(18033)
(15902)
(15265)
(14209)
(13862)
(13370)
(12622)
(12540)
(12473)
(12269)
(12219)
(11946)
(11442)
(11223)
(10157)
(9764)
(9696)
(9047)
(8999)
(8969)
(8861)
(8795)
(8078)
(8055)
学科
(59418)
经济(59353)
管理(44076)
(41793)
(35132)
企业(35132)
方法(29893)
数学(25805)
数学方法(25513)
(16540)
(15542)
中国(14362)
(13964)
业经(13261)
地方(12472)
(10815)
理论(10626)
农业(10507)
(10478)
贸易(10474)
(10100)
环境(9976)
技术(9938)
(9283)
财务(9224)
财务管理(9210)
(9199)
教育(8734)
企业财务(8716)
(8519)
机构
大学(227160)
学院(224853)
管理(91119)
(80823)
理学(79982)
理学院(79020)
经济(78914)
管理学(77577)
管理学院(77197)
研究(75111)
中国(52362)
科学(51869)
(48686)
(41967)
业大(39557)
(38684)
研究所(35937)
(34863)
中心(33264)
农业(33218)
(30915)
北京(30564)
(29556)
师范(29218)
财经(28932)
(27430)
(26397)
(25800)
技术(25544)
师范大学(23721)
基金
项目(165011)
科学(127503)
基金(118177)
研究(116179)
(104421)
国家(103570)
科学基金(88111)
社会(69475)
社会科(65652)
社会科学(65633)
(65512)
基金项目(64197)
自然(60698)
自然科(59211)
自然科学(59190)
自然科学基金(58108)
(55365)
教育(52807)
资助(48764)
编号(47414)
成果(37731)
重点(36949)
(35088)
(34639)
(34391)
课题(32400)
科研(32253)
创新(32043)
计划(31883)
大学(30266)
期刊
(83929)
经济(83929)
研究(61272)
学报(43487)
(37908)
中国(37730)
科学(37552)
大学(31792)
管理(31636)
学学(30116)
农业(27107)
(24430)
教育(24417)
技术(18685)
(14500)
金融(14500)
业经(14184)
(13757)
图书(13570)
科技(12866)
财经(12861)
经济研究(12704)
业大(12351)
理论(11785)
(11557)
林业(11465)
实践(11165)
(11165)
问题(10875)
(10728)
共检索到3093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石兆勇  陈应龙  刘润进  
龙脑香科植物为典型的菌根营养型树种,对菌根的依赖性很大。该类植物菌根真菌资源多样性丰富,其菌根形态也具有多样性。本文分析总结了近年来龙脑香科菌根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菌根技术在天然林恢复、改造和人工林建设方面的应用前景。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春雨   杨智宇   李丽丽   杨洪一  
氮素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需元素,是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主要限制因子,对植物生长发育有重要意义。菌根真菌与植物形成共生关系,促进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氮素,减少氮素对植物生长的限制,增强土壤-菌根真菌-植物三者之间的氮素交流,在氮循环中起重要作用。从菌根真菌对不同形态氮素的利用、菌根真菌影响植物氮代谢、菌根真菌对土壤氮循环的生态学意义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基于当前菌根真菌对植物氮素利用影响的研究现状,建议结合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及环境基因组学技术,重点研究菌根真菌—植物共生体的氮转运机制,解析菌根真菌—植物—土壤间氮素交流的主要路径及基因互作网络,以期促进植物氮素利用率,减少氮肥的施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陈涛  段廷玉  
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e, AM)真菌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微生物,能够与自然界中绝大部分陆生植物形成互惠共生体,为宿主植物带来多种正向效应,包括提高植物抗逆性,尤其是在协助植物抵抗病菌的入侵方面。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及CNKI中国学术总库,总结归纳了近年来AM真菌影响植物病害新进展及AM真菌与其他微生物以及环境条件等多因素协同作用提高植物抗病性的研究,分析了AM真菌影响植物病害的机理,包括提高寄主植物营养状况、激活根系周围养分、改变根系形态、与病原菌竞争侵染位点和寄主光合作用产物、改变根际微生物区系以及激活寄主防御机制。并就AM真菌群落的抗病功能、AM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影响以及多因素复合下影响植物病害的研究做了展望。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揣泽尧  王冬梅  
土壤盐碱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我国盐碱化土壤面积较大,严重影响当前农业发展,因此提高植物抗盐碱胁迫能力,盐碱土壤改良已成为当前我国生物科学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菌根真菌是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土壤微生物,它在增强寄主植物的抗盐碱胁迫能力中的作用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笔者从盐碱胁迫下菌根真菌对植物生长、营养吸收的影响,和菌根真菌提高植物抗盐碱胁迫能力的机理两方面,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同时也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胡乃文  王平  陈科宇  庞雪  纪宝明  
【目的】分析不同来源丛枝菌根真菌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群落对石竹科花卉的根系侵染、生物量及光合作用情况,探究AMF对石竹科植物生理特征的影响,为未来AMF菌肥在生产、应用过程中的推广提供数据参考。【方法】采用内蒙古典型草原天然AMF群落作为接种剂,对不同来源接种剂样品进行序列扩增和测定,并分析不同接种剂AMF群落中主要优势菌属及各属相对丰度差异;以石竹科典型观赏花卉植物矮雪轮 (Silene pendula L.)和常夏石竹 (Dianthus plumarius L.)为接种对象开展盆栽接种试验,测定植物的叶片光合速率、根系侵染率及生物量。【结果】①3种不同来源接种剂的AMF群落均以Glomus、Rhizophagus和Diversispora为主要优势菌属且各属相对丰度差异不显著;②不同来源AMF接种剂均能够对石竹科花卉植物进行侵染,其中冰草来源接种剂对石竹科花卉植物的侵染率显著高于其他来源AMF接种剂(P<0.05);且侵染率与AMF群落Claroideoglomus菌属相对丰度显著正相关 (P<0.05);③冷蒿来源的AMF接种剂能够对石竹科植物生物量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 (P<0.05),羊草和冰草来源接种剂对宿主植物的生物量影响不显著,甚至会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④羊草来源AMF接种剂显著提升了矮雪轮净光合作用 (P<0.05),AMF接种剂对矮雪轮净光合速率影响不显著,而羊草、冰草来源AMF接种剂显著抑制了夏常石竹的净光合速率(P>0.05)。【结论】不同来源接种剂AMF群落特征与石竹科植物生理特征间的关系并没有一致性规律,对石竹科花卉植物生理特征的影响并不一致,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进行预实验对AMF菌肥进行有效评估后才能应用于生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伍建榕  吕梅  刘婷婷  刘丽  马焕成  
【目的】探讨6种兰科植物地下营养根的形态解剖结构特征、菌根真菌侵入方式及在菌根内的分布和消长状况,为菌根真菌与兰花共生的相互关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连续切片的方法,用分离自野生状态的菌根真菌菌株CLB113和CLB111接种春兰(Cymbidium goeringii)、墨兰(Cymbidiumsinense)、虎头兰(Cymbidium hookerianum)和卡特兰(Cattleyasp.)、齿瓣石斛(Dendrobium devonianum)、长距石斛(Dendrobium longicornu)种子繁育组培苗,使共生形成菌根,观察菌根形成途径及结构,并与...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谈满良  周立刚  汪冶  王敬国  
简要归纳了桃金娘科抗菌植物种类,对从中提取的精油、单宁、三萜、黄酮等抗菌活性成分进行了介绍,并对桃金娘科植物抗菌成分在新农药和新医药研究和开发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端  周立刚  姜微波  吴建勇  
简要归纳了伞形科抗菌植物种类,对精油、苯丙素类抗菌化合物及其活性进行了介绍。对伞形科抗菌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抗菌成分在抗病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伍建榕  汪洋  赵春燕  陆青华  高柱  王芳  马焕成  
【目的】调查云南干热河谷地区木棉科植物根及根际周围的丛枝菌根真菌(AMF)分布状况,为筛选对干热河谷木棉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的AMF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湿筛沉淀法,从云南干热河谷的元阳、元江、东川、元谋、宾川和怒江6个地区的木棉须根及其所带土壤中分离AMF孢子,在体视镜下观察记录孢子的颜色、大小、连孢菌丝的特征、孢子果形态等;在此基础上,用微吸管挑取孢子置于载玻片上,加浮载剂(蒸馏水、乳酸、乳酸甘油、Melzer’s试剂)在Nikon显微镜下观察,对孢子颜色、大小,孢壁颜色、类型、厚度等指标进行鉴定。【结果】从云南干热河谷6个地区的野生及人工栽培的木棉中,共分离鉴定出AMF 3属6种,分别...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光  郭兰萍  黄璐琦  陈敏  
本文借鉴菌根技术在农林业研究方面的研究成果,对丛枝菌根真菌在药用植物种植研究中的繁殖技术进行了分类总结。主要从药用植物AM真菌的培养方法及培养基质、不同孢子表面灭菌方法对侵染的影响、不同菌剂和寄主植物对侵染效果的影响、pH值对AM真菌侵染的影响、促生根细菌对AM真菌侵染效果的影响、信号物质对药用植物AM真菌培养的影响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结果发现丛枝菌根的影响因素复杂,寄主植物的种类、菌剂的种类、培养方法和条件等因素都对菌根孢子萌发和侵染有显著影响。结合药用植物的特殊性和研究实例,提出了中药植物接种丛枝真菌应综合考虑:药用植物接种菌根的目的、药用植物的生长特性、接种剂的特性、药用植物与菌根真菌的相...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盛敏  唐明  迪丽努尔  王亚军  牛振川  
对西北地区盐碱土主要植物的丛枝菌根真菌共生状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在14科29种植物中,除红砂(Reaumuria songarica Maxim.)外,其余植物均被菌根真菌侵染,侵染比例为96.55%;在过去认为不被侵染的莎草科(Cyperaceae)和藜科(Chenopodiaceae)植物中,发现寸草苔(Carex duriuscula C.A.Mey.)、筛草(Carex kobomugi Ohwi)、盐角草(Saliconia europaea L.)、碱蓬(Suaeda glauca Beg.)和盐爪爪(Kalidium foliatumMoq.)有侵染现象;所调查的乔木和...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陈辉  唐明  
杨树菌根真菌资源丰富,有30种外生菌根真菌和5种VA菌根真菌可与其共生形成外生菌根和VA菌根,菌根的形态和解剖特征与菌根真菌的种类有关。菌根可以促进杨树苗木养分和水分的吸收,提高苗木的生长量,增强其抗旱性,并且可以诱导杨树体内酚类物质代谢中酶类(PO、PPO、PAL等)活性的提高,加速抗病性物质(酚类等)的合成,增强杨树抗溃疡病的能力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陶  李潞滨  杨凯  唐征  刘振静  庄彩云  彭镇华  
为进一步区分11个分离自不同地理分布的5种中国兰属植物的共生菌根真菌菌株,该文结合各菌株的传统形态学特征,对菌丝隔膜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并将其鉴定为无性态的瘤菌根菌属真菌。鉴定结果表明,瘤菌根菌是可与中国兰属植物形成菌根结构的最普遍的菌根真菌种类。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芝娜  李杰  张银杰  
【目的】对30株中国兰属植物菌根真菌进行分子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进一步探讨中国兰属植物与其菌根真菌的专一性。【方法】以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扩增分离自云南6种兰属植物的30株菌根真菌的rD-NA ITS序列,再与GenBank中的菌株rDNA ITS序列进行Blast比对,并采用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进行聚类分析。【结果】rDNA ITS序列Blast比对结果显示,分离的30株菌根真菌分别隶属于镰刀菌属、毛壳菌属、柱孢霉属和瘤菌根菌属,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菌根真菌ITS1-5.8S-ITS2序列总长429~563bp,GC含量为41.67%~58.06%,其中ITS1长92...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吴雪霞  陈建林  查丁石  朱为民  
阐述了一氧化氮(NO)的产生途径(即一氧化氮合酶途径、硝酸还原酶途径和非酶促途径),NO在植物生长发育、植物抗逆反应中的作用以及NO的信号转导途径和NO与其他信号分子的协同作用,并对以后的研究做了一些展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