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38)
2023(316)
2022(314)
2021(283)
2020(251)
2019(506)
2018(516)
2017(797)
2016(538)
2015(614)
2014(586)
2013(630)
2012(628)
2011(586)
2010(545)
2009(547)
2008(501)
2007(464)
2006(382)
2005(355)
作者
(2659)
(2482)
(2335)
(2315)
(1670)
(1237)
(1052)
(971)
(958)
(932)
(928)
(921)
(898)
(871)
(846)
(799)
(755)
(738)
(734)
(730)
(716)
(701)
(642)
(610)
(604)
(600)
(590)
(571)
(553)
(537)
学科
(1170)
(999)
管理(942)
(783)
(755)
(693)
经济(691)
(673)
企业(673)
(662)
虫害(596)
组织(569)
(545)
(521)
防治(493)
(489)
(478)
方法(457)
病虫(451)
病虫害(451)
及其(434)
(426)
森林(426)
(425)
数学(395)
水产(389)
数学方法(378)
(363)
(356)
理学(355)
机构
大学(8753)
学院(8541)
(4625)
研究(4594)
科学(4393)
农业(3664)
业大(3494)
(3248)
研究所(3037)
中国(2803)
(2684)
(2410)
农业大学(2396)
(2373)
实验(2324)
林业(2242)
实验室(2223)
重点(2069)
(2011)
管理(1937)
(1879)
中心(1768)
技术(1735)
(1717)
理学(1634)
科学院(1621)
研究院(1620)
(1602)
理学院(1587)
(1526)
基金
项目(7234)
(5188)
国家(5160)
基金(4586)
科学(4585)
科学基金(3591)
自然(3233)
(3222)
自然科(3162)
自然科学(3159)
自然科学基金(3106)
研究(2955)
科技(2724)
(2645)
基金项目(2414)
计划(2332)
资助(2093)
专项(1908)
重点(1858)
(1677)
科研(1630)
(1477)
(1463)
技术(1448)
(1384)
创新(1340)
农业(1274)
教育(1165)
(1129)
(1112)
期刊
学报(5014)
(4209)
大学(3575)
学学(3569)
科学(3436)
农业(2951)
中国(2316)
林业(2234)
业大(2101)
(1960)
经济(1960)
(1544)
农业大学(1538)
研究(1200)
(1105)
自然(1059)
科技(1053)
自然科(985)
自然科学(985)
(951)
(864)
科技大(864)
科技大学(864)
(845)
卫生(845)
农林(827)
(827)
中国农业(824)
管理(689)
西南(606)
共检索到126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占志雄  邱良妙  赵建伟  吴玮  魏辉  
采用浸渍法测定杀虫剂对龙眼角颊木虱毒力,并对龙眼角颊木虱体内相关酶系的活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三氟氯氰菊酯的毒力最高,其对福州田间种群龙眼角颊1龄、2龄、3-4龄若虫的LC50分别为0.5044、0.8635、1.3934 mg.L-1,对仙游种群的LC50分别为0.8557、1.2956、2.1453 mg.L-1;噻嗪酮的毒力最低,对福州种群各龄若虫的LC50分别为53.0060、103.5494、231.6822 mg.L-1,对仙游种群的LC50分别为90.8686、121.2680、243.1726 mg.L-1.同一种群的龙眼角颊木虱若虫对药剂的敏感性随虫龄的增加而降低,不同虫龄若...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宫亚军  王泽华  石宝才  崔文夏  金桂华  孙艳艳  魏书军  
【目的】明确北京地区作物上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不同种群对杀螨剂的敏感性水平,了解二斑叶螨对药剂敏感性与体内4种解毒酶活力的相关性。【方法】在实验室内采用改进的玻片浸渍法(slide-dip method)检测北京房山、怀柔、昌平、延庆和平谷5个地区二斑叶螨田间种群对联苯肼酯、阿维菌素、螺螨酯和哒螨灵4种杀螨剂的敏感性;采用PCR技术对单头叶螨的CYTB基因进行扩增和测序,检测二斑叶螨对联苯肼酯的抗性突变位点;并采用酶标仪微量板法,检测二斑叶螨体内与抗性相关的多功能氧化酶、乙酰胆碱酯酶、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力。【结果】5个田间种群对联苯肼酯最敏...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秦虎强  陈芳颖  付鼎程  高小宁  黄丽丽  韩青梅  康振生  熊鑫  张凤娇  
【目的】比较陕西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ium)对10种杀菌剂的敏感性以及不同杀菌剂田间防效,为油菜菌核病的化学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FAO推荐的菌落直径法,在室内测定油菜菌核病菌对10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并根据室内敏感性测定结果,选择对油菜菌核病菌敏感性强的7种药剂的商品制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陕西汉中地区的油菜菌核病菌对咪酰胺、腐霉利、异菌脲、多菌灵、甲基托布津、戊唑醇及菌核净的敏感性较强,其抑制中浓度(EC50)为0.073 3~0.409 0μg/mL,其次为乙霉威与丙环唑,其EC50分别为0.679 1和2.236 7μg/mL,对上述9种药...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朱鹏飞  赵善欢  
以马尾松毛虫4~5龄幼虫为对象,测定了南京、广州两地试虫在不同季节中对溴氰菊酯和灭幼脲Ⅲ号的敏感性。研究发现,不论是广州还是南京,在一年中该虫越冬代幼虫对杀虫剂均表现敏感,这是化学防治适期。研究中以血淋巴中的血细胞和酯酶为指标,分析了敏感性变化的生理生化机制,并对马尾松毛虫综合防治中的化学防治进行了探讨。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泽文  王荫长  韩召军  李国清  邓业成  田学志  Toru Nagata  
分别于 2 0 0 0年和 2 0 0 1年测定了桂林、安庆和东台 3地区褐飞虱、白背飞虱对 10种杀虫剂的敏感性 ,并分析了两种飞虱对杀虫剂的敏感性差异。结果表明 ,在年度间和地区间 ,其敏感性差异不显著 ,而药剂间的差异显著。吡虫啉和醚菊酯是毒力最高的两个药剂 ,但吡虫啉的个体一致性较差 ,明显低于醚菊酯。合理利用这两个药剂 ,可以作为避免单一药剂长期使用、延缓抗性发展和延长药剂使用寿命的良策。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虹伶  李庆  李凤良  李忠英  金剑雪  
利用室内选育的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抗溴氰菊酯品系(R1)和抗杀虫双品系(R2)为亲本,进行正反杂交,对其后代的两个种群及亲本进行毒力测定,分析小菜蛾对溴氰菊酯和杀虫双药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正反杂交后代两种群对溴氰菊酯和杀虫双不敏感;后代种群F1代与亲本对药剂的敏感性无显著性差异;后代两种群对药剂的敏感性有明显逐代上升趋势。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德西  张鸿  何忠全  骆永亮  向运佳  冉咪  
【目的】探究引起大蒜叶枯的一种新病原菌种类及其对杀菌剂的敏感性,为生产上大蒜叶枯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方法获得病原菌菌株,通过病原菌形态特征、致病性测定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菌株进行鉴定,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菌丝的生物学特性,测定病菌对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依据菌株的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确定引起大蒜叶枯的一种新病原菌为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该病菌菌丝生长最佳培养基为玉米培养基,最佳碳源为D-果糖,最佳氮源为酵母浸粉,适宜pH为7.0。菌丝生长对质量浓度分别为2400 mg/L的72%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700 mg/L的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330 mg/L的500 g/L戊唑多菌灵悬浮剂、830 mg/L的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300 mg/L的45%咪鲜胺微乳剂和600 mg/L的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均极为敏感;唑醚·代森联、苯甲·嘧菌酯、代森锌、甲霜·锰锌和丙森锌对该病菌菌丝EC_(50)分别为0.0053、0.1792、0.5162、3.0539和4.2175 mg/L。【结论】球毛壳菌是引起大蒜叶枯的新病原真菌,可侵染大蒜叶片,造成叶片枯黄,定名为大蒜球毛壳型叶枯病;测定出该病原菌对6种供试杀菌剂高度敏感,唑醚·代森联、苯甲·嘧菌酯和代森锌对该病原菌毒力高,可作为生产上防治大蒜球毛壳型叶枯病害的药剂。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国清  陈长琨  李显春  韩召军  王荫长  
研究了棉铃虫和小地老虎幼虫不同蛾龄的卵在初孵和3龄时对药剂敏感性差异,并对不同龄期和同龄内不同日龄的害虫幼虫进行抗性测定。结果表明:(1)由4日龄到7日龄的蛾所产的卵发育而成的初孵幼虫对测定的4种药剂(速灭菊酯、辛硫磷、灭多威和硫丹)的敏感性无明显差异;(2)不同蛾龄的棉铃虫和小地老虎的卵发育至3龄幼虫时的LD50值差异显著,以4日龄蛾所产卵发育的幼虫对药剂敏感性最低,7日龄蛾所产卵发育的幼虫敏感性最高,而5,6日龄的则差异不大;(3)棉铃虫和小地老虎不同龄期的个体其LD50值随龄期增高而上升,同一龄期的个体,LD50值则随日龄的增大而增加,尤以龄末增加最为迅速。用3龄幼虫进行毒力测定时,除需...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郭云忠  高保卫  孙广宇  王安  张沛力  穆敏  
经过5年的研究,初步明确了陕西苹果产区套袋苹果黑点病的病原菌及病害的发生规律。该病害是由粉红聚端孢TrictothecumroseumLink和点枝顶孢AcremoniumstictumLink共同引起的真菌病害;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在枯枝和病果上越冬,其分生孢子主要靠风雨传播,从伤口入侵或直接从皮孔入侵;从苹果套袋后到9月份,病菌均可侵染果实;高温高湿是该病发生流行的条件;不同结果部位、不同质地果袋发病轻重不同;套袋苹果黑点病菌对杀菌剂多菌灵、甲基托布津敏感。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许静  李晶  张雨溪  
[目的]分离纯化陕西周至地区杏树流胶病病原菌,筛选对其菌丝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的杀菌剂,为其田间防控提供参考。[方法]采集陕西周至地区杏树流胶病发病枝条,表面消毒后用组织块分离法分离、纯化、培养病原菌,并进行回接试验,对能引起相同病症的病原菌菌株进行菌落形态和孢子形态观察,并利用ITS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测序后采用MEGA软件通过邻接法(Neighbor-joining)建立系统发育树,鉴定致病菌株的分类地位。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该病原菌对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2.6%靓果安水剂和2%溃腐灵水剂3种药剂的敏感性。[结果]陕西周至地区杏树流胶病病原菌分离物(编号为SXZZ)培养初期为白色,随后逐渐变为黑色;菌丝无色有隔;分生孢子无色单孢纺锤形。对该病原菌的ITS序列进行Blast比对后发现,其与葡萄座腔菌的同源性高达99%;结合形态学鉴定结果,确定陕西周至杏树流胶病病原菌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a dothidea)。药剂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对甲基硫菌灵非常敏感,1μg/mL甲基硫菌灵即可明显抑制其菌丝生长,EC_(50)为2.831 5μg/mL;但其对靓果安和溃腐灵不敏感,二者在最低质量浓度分别为86.7和20.83μg/mL时,才能抑制其菌丝生长,且二者的EC_(50)非常高。[结论]陕西周至地区杏树流胶病病原菌为葡萄座腔菌,该菌株对甲基硫菌灵极其敏感,但对靓果安和溃腐灵不敏感。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邱良妙  刘新  占志雄  
结果表明:龟纹瓢虫和四斑月瓢虫对龙眼角颊木虱的捕食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其对相同虫态下的龙眼角颊木虱的捕食量均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其对不同虫态下猎物的日捕食量和寻找效率随虫龄的增加而降低,处置时间均延长;四斑月瓢虫对相同虫态和密度的龙眼角颊木虱的日捕食量和寻找效率大于龟纹瓢虫,而处置时间较短.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龙丽萍  
 对不同年份、不同世代和不同性别褐飞虱、白背飞虱成虫进行抗药性监测。结果表明:褐飞虱对甲胺磷 1999年后为低水平抗性;对叶蝉散、西维因和混灭威 10年间的敏感性有一定波动,为低到中等水平抗性;对马拉硫磷 1995年后为中等水平抗性。白背飞虱对甲胺磷 1997年起为中等水平抗性;对叶蝉散和西维因 1998年后也达中等水平;对混灭威 2002年开始上升为低水平抗性;对马拉硫磷都处于高抗水平。褐飞虱对扑虱灵、甲胺磷和叶蝉散的敏感性变化规律年度内均为迁入代>迁出代>回迁代,年度间为翌年迁入代>头年回迁代。褐飞虱对扑虱灵敏感性下降的速度较甲胺磷和叶蝉散快。2种飞虱的雄成虫对杀虫剂的敏感性高于雌成虫。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宝生  张志春  谢霖  张谷丰  王利华  
为丰富稻飞虱控制药剂种类,延缓害虫对当前生产上常用药剂抗药性的产生,本文对由华东理工大学自主研发的新烟碱类杀虫剂-环氧虫啶进行了室内活性和田间控害效果研究。利用浸苗法比较了环氧虫啶与吡虫啉、噻虫嗪、烯啶虫胺等其它烟碱类杀虫剂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3龄若虫的作用活性,并评价了上述药剂对稻飞虱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4种烟碱类药剂中,对褐飞虱3龄若虫的室内活性以环氧虫啶最高,其次分别为烯啶虫胺、噻虫嗪和吡虫啉,其中25%环氧虫啶可湿粉对褐飞虱的作用活性显著高于烯啶虫胺,吡虫啉对褐飞虱的活性显著低于其它药剂;对白背飞虱3龄若虫活性表现与对褐飞虱不同,几种药剂中吡虫啉活性最高,其次为噻虫嗪、环氧虫啶和烯啶虫...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潘以楼  朱桂梅  郭建  肖婷  顾炳朝  
为了明确油菜菌核病菌对新型杀菌剂啶酰菌胺的敏感性和该药剂与其它杀菌剂的交互抗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江苏省不同地区的110个油菜菌核病菌菌株对啶酰菌胺的敏感性,并测定对啶酰菌胺不同敏感性的10个菌株对菌核净、异菌脲、腐霉利、多菌灵、咪鲜胺和戊唑醇等不同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油菜菌核病菌菌株间对啶酰菌胺的敏感性差异显著,EC50值在0.0021~0.2113μg·mL-1之间,平均为0.0882±0.0548μg·mL-1;根据EC50值相关性分析,油菜菌核病菌对啶酰菌胺与上述杀菌剂之间不存在交互抗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倩  张聪  吴洁  蒲志刚  王大一  阎文昭  邓科君  张勇  郑雪莲  
为了研究不同品种甘薯在潮霉素以及basta选择下的耐受性,为甘薯的遗传转化提供依据,本试验选取了四川省常用甘薯栽培品种(材料),川薯164与西成薯007,以叶片为外植体,分别接种于含有6-BA、NAA及不同浓度梯度的潮霉素及basta的培养基上,统计分析得出不同基因型甘薯的最适抗性压。结果表明,川薯164与西成薯007叶片抗hyg的最适选择压分别为20~30,15~20 mg/L,川薯164与西成薯007叶片抗basta的最适选择压均为1.0 mg/L。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