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282)
2023(10715)
2022(9582)
2021(9081)
2020(7621)
2019(17692)
2018(17880)
2017(34693)
2016(18799)
2015(21328)
2014(21349)
2013(20968)
2012(19083)
2011(16979)
2010(16629)
2009(15063)
2008(14382)
2007(12418)
2006(10838)
2005(9260)
作者
(54370)
(45205)
(44867)
(42774)
(28920)
(21809)
(20386)
(17802)
(17399)
(16111)
(15765)
(15084)
(14300)
(14199)
(14060)
(13698)
(13663)
(13442)
(13034)
(12794)
(11284)
(10959)
(10811)
(10201)
(10048)
(10044)
(10021)
(10020)
(9040)
(9019)
学科
(73961)
经济(73885)
管理(53203)
(49940)
(41516)
企业(41516)
方法(35754)
数学(30979)
数学方法(30621)
(19367)
中国(19015)
(18035)
(17834)
地方(17738)
业经(16545)
农业(13088)
理论(12369)
环境(12343)
(12306)
(11901)
财务(11841)
财务管理(11824)
(11616)
贸易(11610)
技术(11327)
企业财务(11266)
(11167)
(11053)
(10235)
(9692)
机构
大学(263490)
学院(260520)
管理(107854)
(97342)
经济(95038)
理学(94020)
理学院(92886)
管理学(91214)
管理学院(90740)
研究(86130)
中国(62215)
(57503)
科学(57175)
(43175)
(42953)
(41920)
业大(41352)
中心(39914)
研究所(39620)
(36834)
北京(36157)
(35835)
师范(35532)
财经(35468)
农业(32834)
(32290)
(31871)
(30891)
师范大学(29069)
经济学(27977)
基金
项目(189137)
科学(148681)
基金(137861)
研究(135194)
(120722)
国家(119776)
科学基金(103448)
社会(83681)
社会科(79263)
社会科学(79243)
基金项目(75239)
(73334)
自然(70100)
自然科(68461)
自然科学(68446)
自然科学基金(67165)
(62437)
教育(60964)
资助(56333)
编号(55736)
成果(43841)
重点(41853)
(40648)
(39508)
(38578)
课题(37180)
科研(36413)
创新(36001)
大学(34654)
计划(34592)
期刊
(103162)
经济(103162)
研究(72903)
中国(45730)
学报(43794)
科学(40140)
(37325)
管理(36820)
大学(31910)
(30987)
学学(29867)
农业(26364)
教育(26358)
技术(21391)
图书(18605)
(18303)
金融(18303)
业经(17291)
财经(15900)
经济研究(15897)
理论(14331)
资源(13925)
问题(13735)
情报(13713)
科技(13546)
实践(13519)
(13519)
(13399)
(13116)
技术经济(12168)
共检索到3673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安定,衣华鹏,王周龙,李德一  
以胶东半岛龙口市为研究区域,利用1983年地形图、Landsat1992.6和2002.6两个时期的TM影像.首先分析了该区域城镇聚落的影像特征,研究了城镇聚落及其背景地物的光谱特征.并探讨了它们在光谱特征上的可分性;然后分析并建立了基于光谱特征和形状特征的简单决策树模型.对研究区域城镇聚落信息进行了提取。在此基础上,简要分析了胶东半岛龙口市近20年来.城镇聚落动态变化的特点。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瑷玲  张校千  苏晨晨  于新洋  
为提高中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精度,本文提出面向对象影像分析(Object Based Image Analysis,OBIA)与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结合的土地利用信息提取方法。采用Landsat8 OLI影像,针对不同地物特点,阈值分割和多尺度分割结合创建影像对象,规则集和分类器协同分类,基于Relief F算法分别对光谱特征、纹理特征及所有特征降维筛选特征子集,并与全部特征一起应用RF建模,对龙口市进行土地利用信息提取与比较。结果表明:OBIA与RF结合提取土地利用信息,基于Relief F算法筛选纹理特征,保留完整光谱、几何、空间关系特征构建RF模型,建模错分率为0.0958,分类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为89.37%和0.872,取得较理想结果。该方法可应用于中分辨率遥感影像土地利用信息提取。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鲍文东  侯志华  吴泉源  
阐述了地学信息图谱的内涵及其概念模式。选择山东省龙口市为例,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利用2002年数字遥感图像和1996年土地利用图及其自然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建立了龙口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信息图谱,并根据图谱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分析龙口市土地利用动态演变过程,最后结合马尔科夫模型对其未来的演变趋势进行动态预测。研究表明:自1996年以来,龙口市土地利用发生了大幅度变化,耕地面积减少5 383.48hm2,园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各增加33 729.62 hm2和2 319.91 hm2;同时土地利用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主要表现在耕地和园地之间的转化,耕地和园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化。预测表明:在未来的...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邓春凤  冯兵  龚克  刘声伟  
桂北城镇空间形态是特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下,各构成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塑造个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城镇聚落形态是保持和发展城镇特色的主要内容和手段。通过对空间形态和景观格局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提出了小城镇生态景观的完整性、空间生长的连续性、空间要素的有机性与空间形态的人文性是实现小城镇空间形态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侯伟  吴泉源  孔敏  孟凡海  
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为指导 ,在充分分析龙口市水资源特点 ,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对水资源的前景作了分析 ,并为龙口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了一定的措施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荣天  张小林  李传武  
以镇江市丘陵区的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利用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方法,探讨镇江市丘陵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镇江市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呈现出十分显著的东西分异特征,整体上镇江市东部地区的乡村聚落规模小、空间分布密集、聚落形态较为规则;而中西部地区乡村聚落规模大,空间分布稀疏,且聚落形态较破碎;镇江市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受地形、经济、交通、水系、耕地分布等因素的影响较大,聚落分布具有低海拔区位取向;经济发达区的乡村聚落景观斑块面积小,但斑块密度大,而经济欠发达区的乡村聚落景观斑块面积大,但斑块密度小;乡村聚落距离道路500m及水系1 000m的区域内空间分布最为密集;同时乡...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瑜  
经历了40余年的城市建设,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着眼于挖掘传统乡村聚落空间设计的核心价值。看似随机、散落的传统乡村聚落与特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地域文化息息相关,对传统乡村聚落空间类型的提炼及人文内涵的审视对当前新农村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乡村振兴背景下"留住乡愁"的迫切需要。现代生活方式对建筑的空间结构、公共区域的功能和基础配套设施的要求都发生了变化,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杜佳  华晨  余压芳  
对黔中屯堡聚落传统空间特征及发展演变阶段进行总结,梳理了当代屯堡聚落空间的演化路径,包括就地城镇化,衰退型和扩张型。并借助乡村聚落空间研究理论及量化方法,对比屯堡聚落传统区域与新建区域及整体形态的变化,得出扩张型屯堡聚落空间形态近年演变的特征:屯堡聚落边界形态由团状向指状拓展为主,新建区域空间肌理与原有空间差异较大,聚落空间结构性、整体性、致密性降低,建筑地域特征弱化。认为传统屯堡聚落围绕"防御"及"明清汉族文化"的空间组织机制已瓦解,交通便利性和个体价值成为左右近年空间组织的主要因素,而文化的自我认同、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杜佳  华晨  余压芳  
对黔中屯堡聚落传统空间特征及发展演变阶段进行总结,梳理了当代屯堡聚落空间的演化路径,包括就地城镇化,衰退型和扩张型。并借助乡村聚落空间研究理论及量化方法,对比屯堡聚落传统区域与新建区域及整体形态的变化,得出扩张型屯堡聚落空间形态近年演变的特征:屯堡聚落边界形态由团状向指状拓展为主,新建区域空间肌理与原有空间差异较大,聚落空间结构性、整体性、致密性降低,建筑地域特征弱化。认为传统屯堡聚落围绕"防御"及"明清汉族文化"的空间组织机制已瓦解,交通便利性和个体价值成为左右近年空间组织的主要因素,而文化的自我认同、村民自组织机制、复杂的宅基地产权划分以及各级保护政策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统聚落空间的衰退。最后对屯堡聚落空间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思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山  查勇  
城市形态学在城市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为战后城市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 0世纪 5 0年代后 ,因城市形态的研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城市形态的研究似乎变成传统景观研究内容的一部分。 2 0世纪 80年代后 ,城市化、城市郊区化进程加快 ,城镇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城市地理学者在研究城镇之前必须对城乡进行划分 ,而城乡划分的基础是城市形态的信息提取 ,因而对城市形态的研究又得到重视 ,但城镇形态信息提取没有找到一个切实有效的方法。利用遥感技术 ,以太湖流域苏锡常地区为例 ,建立城镇形态信息的提取模型———仿归一化植被指数法 ,且通过对比监督分类法 ,说明...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范少言,陈宗兴  
在分析我国乡村发展背景基础上,作者认为目前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研究的重点应揭示乡村聚落体系的演变规律。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规模与腹地、等级体系与形态、地点与位置、功能与用地组织、景观类型及区划等方向,并提出今后应加强研究的方向。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凯  马明  
通过图形分析与数字量化的方式,辨析聚落空间形态。将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山地空间中的43个聚落进行整合与比较,量化形状指数以及聚落空间分维值进而梳理聚落空间特点。结果表明: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山地聚落斑块空间具有相似性,聚落空间主要受到环境影响而形成以中小型带状聚落为主的空间形态。由于受到该地区降水及地貌的影响,聚落呈现明显的"亲水性"。聚落在选址营建时依附于河流走向进行建设,形成"人-地-水"的有机整体。聚落外围空间不丰富,空间尺度单一,整个聚落空间的外部离散度差异都不大。该地区聚落的公共空间结构化程度相对较弱,表现出聚落外部空间较强的功能性与较弱的文化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屠爽爽  周星颖  龙花楼  梁小丽  
伴随中国人地关系的巨大变化,乡村聚落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正在面临剧烈分化与重组。近年来学者们基于不同的空间尺度,利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的过程、机制与优化开展了诸多探讨。文章在综述乡村聚落空间演变过程研究进展基础上,归纳了由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政策制度等多重因素作用下的聚落空间演变驱动机制,梳理了聚落空间优化路径和模式研究的视角和方法。文章指出,未来乡村聚落空间研究应重点关注对小尺度空间演变过程的实证分析,加强行为主体和地方文化对聚落空间演变影响的研究,强化不同重构模式的凝炼和效应评估,并关注相关政策制度完善对聚落空间演变与优化的影响。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冯应斌  龙花楼  
中国山区面积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促进山区可持续发展,是事关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所在。山区乡村聚落作为山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核心空间单元,是中国乡村地理学的研究重点和热点。论文基于文献回溯和归纳总结的方法,在对中国山区发展概况、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影响因素、演变特征与驱动机制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明晰了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概念内涵、重构思路和方法,总结了中国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典型模式与调控策略;认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存在着主体多重、目标多元、模式多样等典型特征,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空间优化重组过程。新时代中国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应加强以下5个方面的研究:①山区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聚落空间重构作用机理与模式;②土地利用转型对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作用机制;③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对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影响;④新兴业态发展与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交互作用关系;⑤大数据时代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研究方法革新。通过对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时代背景、经济社会驱动因素与作用机理、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实证分析,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理论,以期促进中国山区可持续发展和助推现代化实现进程。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冀正欣  许月卿  卢龙辉  段亚明  李瑶瑶  黄安  
研究目的:探讨乡村聚落空间形成与演变机理、内涵及分类,系统梳理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研究的进展,展望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研究方法:文献调研法。研究结果: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乡村聚落空间形成与演变机理的研究较为薄弱,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的内涵尚未统一,乡村聚落空间优化框架及研究范式探讨尚显不足,行为主体对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的机制研究亟待开拓,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的政策应用相对薄弱。研究结论:未来应开展乡村聚落空间概念、分类与基础理论研究,构建乡村聚落空间优化框架及其研究范式,加强行为主体对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的机制研究,拓展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研究成果的政策应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