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652)
2023(9838)
2022(8543)
2021(7833)
2020(6624)
2019(15647)
2018(15847)
2017(30242)
2016(16752)
2015(18930)
2014(19505)
2013(19395)
2012(18687)
2011(17101)
2010(17656)
2009(16473)
2008(16825)
2007(15290)
2006(13740)
2005(12827)
作者
(50465)
(42327)
(42245)
(40334)
(26985)
(20399)
(19504)
(16451)
(16053)
(15252)
(14475)
(14237)
(13698)
(13681)
(13464)
(13202)
(12941)
(12560)
(12306)
(12155)
(10886)
(10649)
(10368)
(9675)
(9673)
(9590)
(9545)
(9485)
(8710)
(8591)
学科
(78340)
经济(78251)
(41540)
管理(41455)
(31397)
企业(31397)
方法(28880)
数学(25149)
数学方法(24915)
中国(23865)
(22877)
地方(22595)
业经(17437)
(17374)
(16978)
(15452)
农业(15252)
(14255)
贸易(14245)
(14208)
(14198)
金融(14196)
银行(14178)
(13748)
(13708)
地方经济(12488)
(12177)
(11592)
(11579)
环境(11092)
机构
学院(245249)
大学(244767)
(103914)
经济(101631)
研究(92727)
管理(87820)
理学(73369)
理学院(72400)
管理学(71207)
管理学院(70707)
中国(70379)
科学(56406)
(54281)
(49481)
(49391)
(46341)
研究所(44357)
中心(41489)
(40164)
财经(37300)
业大(36235)
农业(36139)
北京(35560)
(35516)
师范(35152)
(33522)
(32702)
(32012)
经济学(31837)
(29488)
基金
项目(150538)
科学(116133)
研究(112683)
基金(104427)
(90853)
国家(89996)
科学基金(74859)
社会(69099)
社会科(65318)
社会科学(65297)
(60602)
基金项目(54753)
教育(51971)
(50916)
编号(47464)
自然(46090)
自然科(44920)
自然科学(44905)
自然科学基金(44068)
资助(43397)
成果(40440)
(38816)
重点(34670)
课题(34194)
(33279)
发展(31447)
(30935)
(30924)
创新(29008)
(28846)
期刊
(126360)
经济(126360)
研究(80307)
中国(56899)
(43575)
学报(38158)
(38029)
科学(34759)
教育(33277)
管理(32158)
农业(29092)
大学(28395)
(27398)
金融(27398)
学学(26233)
技术(22078)
业经(21611)
经济研究(20095)
财经(18559)
问题(17006)
(16019)
(15687)
(13217)
技术经济(12681)
商业(12270)
图书(12259)
世界(11984)
理论(11860)
国际(11581)
统计(11531)
共检索到3948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张勇  古明明  
中印都进行了经济体制的改革,但投资率、劳动生产率和储蓄率的巨大差异决定了印度和中国以不同的方面作为经济的主要推动要素,也决定了两国的工业化模式和现代化道路的不同选择。这些差异又反映了两国制度、文化背景的差异,并进一步影响了经济发展,从而带来了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中国的高增长来自其制度与文化决定的高投资和高储蓄,而不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这种依靠投资拉动的模式不进行适当改革的话,要保持下去显然比印度面临的挑战要大。当前中印两国都面临着深化改革的抉择,互相借鉴对方的发展模式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基于两国历史数据的实证分析和对比证明了这点。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祝树金  陈艳  谢锐  
基于按SITC REV.23位数分类的中印两国的出口产品数据,本文分析两国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计算两国贸易竞争力、贸易互补性、相似性指数以及出口贸易的技术复杂度,探讨了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中印两国的出口贸易结构都在不断优化,技术水平在不断上升,但中国出口贸易技术结构改善程度远高于印度。中印在出口贸易结构、贸易品的技术层次方面存在差异,两国之间并不构成完全的贸易竞争,而是存在明显上升的互补性趋势。因此中印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区,有利于扩大双方的贸易和投资规模,发挥优势互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水平提升,达到"双赢"的局面。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金文莉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正迅速走向非洲。中国和印度在非洲经营的企业有着不同的发展模式,中印在非企业发展模式具有很多共同性,也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客观地比较两国在非洲企业发展模式,不仅能够为两种模式相互借鉴提供一种思路,而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方晋  
黄亚生和塔伦·坎纳所写的《印度能否超过中国?》引发了一场争论。本文针对该文的逻辑,对印度经济超越中国的说法提出了质疑。经过比较和分析中印两国在外国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制度环境和主导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差异,笔者得不出印度能够超过中国的结论。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张英  
汽车零部件产业是汽车产业链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基础。一般来讲,汽车零部件的价值占汽车工业价值链的一半左右。一个国家汽车零部件产业在全球汽车工业价值链的地位决定了该国汽车产业竞争优势的强弱。中国和印度同属于"金砖国家"之一,两国均把汽车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近年来,两国汽车业在全球汽车业的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沈开艳  黄国华  
近几年,理论界越来越热衷于比较中印两国信息产业的发展。中国在硬件制造、基础设施、信息产业总量上强于印度,但在软件开发、信息技术竞争力方面不及印度。深入分析两国信息产业发展的现状,揭示出中印信息产业的发展蕴涵着技术创新不足、过于依赖海外市场、软硬件不"匹配"的巨大挑战,为中印信息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良性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勇  王玺  古明明  
中国和印度的改革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但不同增长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差异决定了印度和中国不同的发展模式。中国的高增长来自高投资、体现式技术进步的贡献以及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推动,而印度则更多地依赖技术创新带来的服务业出口以及国内消费的拉动。当前中印两国都面临着深化改革的抉择,互相借鉴对方的优势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中国模式虽然获得了发展的奇迹,但是一系列的因素决定了中国当前的发展模式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与印度依靠技术进步和服务业发展推动增长的模式相比增长潜力相对不足,但是基于索洛余值计算的全要素生产率无法反映这点,通过对新古典技术进步模型的改进并对中印两国发展模...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胡剑波  任亚运  
当前,自由贸易园区已经成为顺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载体,也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和促共赢的重要战略新举措。自由贸易园区的开放性为包括中国和印度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承接服务外包,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共享新一轮全球红利创造了新的有利条件和历史机遇。基于此,本文深入剖析和比较全球重要的两个接包国——中国和印度在自由贸易园区发展服务外包方面异同,并就进一步加快中国自由贸易园区服务外包发展提出建议。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杨梅  
后金融危机时代,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面临新的宏观形势,经济复苏缓慢与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加速并存,新形势推动服务外包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该文借助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分析框架,客观比较了中国、印度两国服务外包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作者认为,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的服务外包产业高速增长,但与印度的服务外包产业之间的发展差距并没有显著缩小。同时,作者的研究发现:中印两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曲线均呈现指数分布特征,这意味着如果保持现状,未来中印两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差距仍将继续存在。因此,建议从政策扶持体系、人才培养机制、中介组织建设等方面进一步促进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张英  
中国汽车业整体发展规模大于印度,但印度汽车出口特别是零部件出口具有一定竞争优势。中国建设"汽车强国",要借鉴印度汽车发展模式:与外资合作保持企业的独立性与创新性,以及产业政策一体性,建设自主创新平台,有效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吴慧鋆  
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过程中,高校遇到的一些矛盾有时难以通过行政文件、领导指令得到很好的解决。高校教师沙龙可以用交流代替命令、以引导代替强制,有利于淡化行政权力,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强化民主监督,动态调整改革措施;扩大交流渠道,助推高校改革发展。可以将教学科研、不同学科、上下级、师生、教师之间的互动关系作为沙龙议题。通过现实与虚拟相结合,打破时空局限;科学筛选主持人,打破话语权限制;跨条块交流,突破职属局限;开拓渠道,突破资费局限;采取配套措施,突破制度局限等方式有效组织开展沙龙。借助以上手段可以使沙龙成为高校改革发展的有益辅助。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曹霞  唐元虎  
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 ,以计算机软件为主的信息技术在中印两国均得到了迅猛发展。两国发展软件产业基本是同一时期起步的 ,但目前它们发展的现状却有一定的差距。鉴于此 ,本文就分析了两国在软件产业方面产生差异的原因 ,并对中国以后软件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一定的建议。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柴剑峰  
当今,绿色发展已成为人类顺应全球变化的重大共识,中印作为有影响力的人口大国,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对两国乃至全球的绿色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中印在绿色发展模式上既有相似之处也各具特点。本文建构了绿色发展管理的二维三要素交互作用模型,即影响绿色管理源头的文化,绿色管理表征的技术、绿色管理保障的制度外维,作为管理本体的绿色个人、绿色企业与绿色政府内维,交互作用。运用该模型重点对中印绿色发展基础、发展模式、发展动力、运行监管进行了比较。本文认为:中印双方应在挖掘生态文化本源、"漂绿"产业结构、构筑绿色城乡、培育发展动力、完善绿色政策、创新运行机制等方面,共享经验与教训,创新互鉴,为全球绿色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舒绍敏  
中国和印度是"金砖四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均具有人口众多、经济增长较快的共同特点,然而,两者之间又在金融发展等方面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文章从"法与金融"理论的投资者利益保护角度出发,通过比较中印两国在经济、金融和法律制度方面的差异,分析了两国不同的法律渊源及投资者保护替代机制,进而提出旨在改善我国金融体系、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王丽华  
中国和印度几乎同时提出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战略任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洞悉两国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的动因提供了新的视角。扩大供给规模是中印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的首要动因,改善供给结构是中印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的深层动因,提升供给质量是中印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的终极动因。两国职业教育在供给规模、结构和质量上的差异影响各自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的侧重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