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32)
- 2023(1845)
- 2022(1626)
- 2021(1495)
- 2020(1202)
- 2019(2570)
- 2018(2717)
- 2017(4139)
- 2016(2879)
- 2015(3304)
- 2014(3223)
- 2013(2863)
- 2012(2571)
- 2011(2426)
- 2010(2658)
- 2009(2169)
- 2008(2172)
- 2007(1914)
- 2006(1684)
- 2005(1419)
- 学科
- 环境(6754)
- 管理(6481)
- 济(5795)
- 经济(5790)
- 生态(4903)
- 学(4297)
- 教学(4114)
- 理论(3908)
- 农(3607)
- 教育(3541)
- 业(3269)
- 划(2998)
- 学法(2975)
- 教学法(2975)
- 资源(2896)
- 学理(2733)
- 学理论(2733)
- 规划(2497)
- 环境规划(2468)
- 地方(2314)
- 农业(2310)
- 中国(2213)
- 和(2157)
- 研究(2146)
- 发(2088)
- 企(2011)
- 企业(2011)
- 域(1968)
- 区域(1967)
- 区域环境(1869)
- 机构
- 学院(36757)
- 大学(34170)
- 研究(15215)
- 科学(11786)
- 农(9768)
- 管理(9432)
- 中国(9300)
- 济(8936)
- 经济(8587)
- 所(8558)
- 研究所(8115)
- 京(7892)
- 理学(7877)
- 业大(7770)
- 理学院(7739)
- 农业(7575)
- 管理学(7423)
- 管理学院(7381)
- 技术(7096)
- 江(6848)
- 范(6720)
- 师范(6604)
- 中心(6319)
- 院(6270)
- 省(5632)
- 职业(5543)
- 州(5316)
- 教育(5181)
- 北京(5060)
- 室(5056)
共检索到552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胡凡光 王志刚 李美真 徐智广 王翔宇 袁辉 李长春
2010年10月~2011年3月对鼠尾藻池塘秋冬季栽培的生长情况进行了观察与分析。选择池塘水温、光强、盐度和pH,研究其对鼠尾藻1年苗、两年苗在不同水层的养殖效果。结果表明,1)40~60cm水层鼠尾藻生长最好;其次是80~100cm水层;0~20cm水层生长最慢;2)1年苗、2年苗在整个试验期间均未发现生殖托。其中部分两年苗藻体生长出1~2cm左右次生分枝,而1年苗均未发现次生分枝;1年苗于11月中旬开始生长出气囊,两年苗于试验开始时就有气囊,12月中旬鼠尾藻气囊开始腐烂脱落,至翌年1月上旬池塘水温降至0℃以下,池塘水体表层出现结冰现象,此时鼠尾藻气囊已大部分脱落,同时有腐烂脱落现象,藻体缩...
关键词:
鼠尾藻 环境因子 气囊 生殖托 次生分枝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胡凡光 王志刚 李美真 徐智广 王翔宇
2009年3月~2010年7月对鼠尾藻池塘栽培生长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试验根据池塘水环境因子(水温、光照强度、盐度和pH)及鼠尾藻的生长特性,设置了自然苗、人工苗、帘子苗生长对比试验,不同水层、不同流速栽培试验及不同光照强度对鼠尾藻生长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1)相同试验条件下,自然苗生长最好,帘子苗其次,人工苗生长最慢;2)不同水层栽培结果显示,40~60cm水层鼠尾藻生长最好,其次是0~20cm水层,再次80~100cm水层,150~200cm水层生长最慢,并且于5月中旬即开始衰退脱落;3)流速1m/s条件下鼠尾藻生长最快,随着流速的逐渐降低,鼠尾藻生长也逐渐变慢;4)光照强度为4 000~...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胡凡光 王志刚 王翔宇 李美真 刘玮 徐智广
研究了南方藻种脆江蓠移植北方后进行的池塘栽培试验,试验设置了5种不同的脆江蓠池塘栽培模式,重点观测了池塘水温、盐度、pH和光照强度对脆江蓠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池塘水温的变化和光照强度的强弱对脆江蓠生长影响明显,本试验条件下的盐度和pH变化对脆江蓠生长影响较小。试验显示,水温20~30℃、光照强度<3000lx、64h池水循环1次、池塘水深3m处底播栽培最适宜脆江蓠生长,并且栽培期间定期分苗的藻体生长速率显著高于未定期分苗的藻体。
关键词:
脆江蓠 池塘 栽培模式 底播 分苗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范立民 陈家长 吴伟 孟顺龙 宋超 胡庚东 裘丽萍 瞿建宏 徐跑
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浮床栽培水葫芦对罗非鱼养殖池塘中浮游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对水葫芦种植区和敞水区间细菌群落组成、多样性和丰富度的差别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主要环境因子与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之间关系的分析,探讨了水葫芦栽培对浮游细菌影响的部分可能机理。结果表明:水葫芦栽培池塘中蓝细菌门、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是优势菌群;与敞水区相比,水葫芦种植区蓝细菌门的相对丰度较高,其他一些门类的相对丰度较低,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较低;主要环境因子中叶绿素a和亚硝酸盐氮与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呈负相关的现象,可能与水葫芦浮床栽培对藻类丰度和亚硝酸盐氮浓度的影响有关。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孙修涛 王飞久 张立敬 王希明 李峰 刘桂珍 刘勇
鼠尾藻的生殖托气囊的构造和精、卵子的形态与放散是研究鼠尾藻有性繁殖过程的基础内容之一。本文以青岛太平角沿岸潮间带的性成熟野生鼠尾藻为对象,采用活体切片、组织切片以及显微照相等方法对鼠尾藻生殖托的形态、内部结构以及挂卵现象进行了观察,并对精子、卵子和气囊的形态做了观察描述,特别是观察到了鼠尾藻精子的鞭毛、雌性生殖窝的结构、气囊的花纹与构造等重要现象。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石志中 陈鹤平 王建华 蒋科省 王明祥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刘文枝 范玉顶 江南 赵建青 周勇 曾令兵
利用电子显微镜技术,对湖北荆州池塘养殖患病泥鳅的组织进行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在患病泥鳅的脾脏、肾脏、心脏及肠道组织中观察到大量球形和杆状两种形态的病毒颗粒。球形病毒颗粒无囊膜,直径约50~75 nm;杆状病毒颗粒有囊膜,形态多样,大小约为(50~100)nm×(300~500)nm;细胞培养分离病毒结果显示,球状病毒可在鲫鱼脑组织细胞系(Gi CB)中增殖,可导致细胞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效应(CPE,cytopathic effect),但没有观察到Gi CB细胞中杆状病毒的增殖。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卓佳 郭志勋 张汉华 杨小立 杨莺莺 陈康德 贾晓平
本研究通过对斑节对虾养殖系统中的异养细菌、浮游微藻进行为期3个月的监测,发现浮游微藻和异养细菌的总量都表现为养殖后期高于养殖前期,其中浮游微藻增加了2个数量级,异养细菌增加了1个数量级,施放有益芽孢杆菌群对池塘菌群和藻群的变动有明显的影响。施放有益芽孢杆菌群的池塘,异养细菌总数略低,弧菌数量维持在10~3 CFU/mL以下,浮游微藻平稳增长,蓝藻占20%以下;对照池异养细菌的总数略高,弧菌数量达到 10~4CFU/mL,浮游微藻数量波动,养殖后期蓝藻占60%,为绝对优势种群。表明有益芽孢杆菌群有促进浮游微藻平稳繁殖的作用,但对浮游蓝藻和弧菌的繁殖起抑制作用,浮游蓝藻与弧菌之间具有一定的繁殖相关...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陶玲 李晓丽 朱建强 李谷
为利用稻田生态工程对精养池塘尾水进行循环利用,采用Illumina Mi Seq第二代测序技术比较分析了稻田生态工程进出水中浮游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差异,以探讨稻田生态工程净化回用水中浮游细菌群落变化对池塘养殖的影响。结果显示,稻田生态工程进出水中优势浮游细菌在门水平上的组成相同,均为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但优势门类的相对丰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腰希申
油橄榄(OleaeuropaeaL.)又称洋橄榄、木犀榄、棕榄树。常绿小乔木,高可达6.5m,小枝四角形。叶对生,近革质,披针形至矩圆形,长1.5~5cm,顶端稍钝,有小凸尖,上面深绿色,稍有银色皮屑状鳞毛,下面密布银色皮屑状鳞毛。边缘全缘,内卷,中...
关键词:
油橄榄,叶表面,微观结构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梁则优 谭鹤群 郑祺 李彬涛
为了探究过滤材料用于池塘圈养尾水的处理效果,采用火山岩、活性炭及沸石作为过滤材料,以滤料种类、滤料粒度和滤料厚度为试验因素,以总固体悬浮物(total suspended solid,TSS)去除率、氨氮(NH_4~+-N)去除率和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去除率为试验指标,开展池塘圈养尾水处理试验。结果显示,3种滤料均能去除池塘圈养尾水中的TSS和COD,均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池塘圈养尾水中的NH_4~+-N浓度,活性炭的处理效果优于其他2种滤料,且活性炭粒径越小或厚度越大时对池塘圈养尾水处理效果越好。正交试验结果显示,以活性炭滤料、粒径为0.5~2 mm、滤料厚度为80 cm时,过滤装置对池塘圈养尾水具有最佳的综合处理效果,在该条件下对池塘圈养尾水的TSS、COD、NH_4~+-N去除率分别为83.86%、49.78%、29.89%。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徐文刚 王春 何杰 成永旭 杨志刚 杨筱珍 汤北伟
通过田间试验探讨了底层增氧与不增氧池塘中水温、溶解氧、pH、NH3-N和NO2--N的变化规律,以及幼蟹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蜕壳频次、个体体质量频数分布等,并讨论与评估了底层增氧的生态学效应。结果表明:不增氧池塘水体在夏季易形成"温跃层"及溶解氧的"日较差"和"水层差",而底层增氧可有效打破池塘水体的"温跃层"和溶解氧的"水层差",减小温度变化及底层低氧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胁迫,而且使溶解氧、NH3-N和NO2--N浓度以及pH保持在河蟹正常生长所要求的范围,促进幼蟹的蜕壳,提高个体的体质量和肥满度。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周小玉 张根芳 刘其根 鄢灵兰 李家乐
以浙江金华汤溪威旺养殖基地的三角帆蚌养殖水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围隔实验比较研究了单养鲢、鳙和三角帆蚌的池塘浮游植物密度、生物量和优势种(属)组成等的差异,以及养蚌池混养鲢鳙对水体浮游植物密度、生物量以及优势种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养蚌(10#)围隔的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均显著高于高密度鲢(12#)围隔(P<0.05),其蓝藻数量及生物量显著高于高密度鲢(12#)和低密度鳙(13#)围隔(P<0.05),绿藻数量则显著低于低密度鲢单养(11#)围隔(P<0.05)。在鱼蚌混养的情况下,单养蚌(10#)围隔浮游植物平均数量显著高于鲢-蚌混养(15#,16#)和鳙-蚌混养(17#,18#)围隔(P...
关键词:
浮游植物 三角帆蚌 鲢 鳙 生物量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胡梦红 武震 周作强 刘其根
2012年4月26日—2012年12月12日通过在鲢鳙鱼养殖池塘中放养不同密度的三角帆蚌,研究不同三角帆蚌放养比例对鲢鳙鱼养殖池塘中水质、藻相结构及三角帆蚌生长的影响。实验中,鲢鳙放养比例统一为3∶7,总密度为1.5尾/m3。三角帆蚌放养密度则设置4个水平,分别为单养鲢鳙鱼池塘(0只/m3),低密度三角帆蚌混养池塘(0.8只/m3),中密度三角帆蚌混养池塘(1.0只/m3)和高密度三角帆蚌混养池塘(1.2只/m3)。结果显示,混养三角帆蚌池塘的水化指标(TP、PO4-P、NH3-N、NO2-N和NO3-N)均显著低于单养鱼池塘。中密度三角帆蚌混养池塘除NH3-N和化学需氧量(COD)与低密度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