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883)
- 2023(7094)
- 2022(5878)
- 2021(5464)
- 2020(4665)
- 2019(10700)
- 2018(10279)
- 2017(19437)
- 2016(11142)
- 2015(12050)
- 2014(12059)
- 2013(12020)
- 2012(11273)
- 2011(10134)
- 2010(10239)
- 2009(9244)
- 2008(9497)
- 2007(8327)
- 2006(7374)
- 2005(6525)
- 学科
- 济(44571)
- 经济(44521)
- 业(30073)
- 管理(29732)
- 企(25721)
- 企业(25721)
- 方法(22303)
- 数学(19414)
- 数学方法(19113)
- 学(14127)
- 财(12886)
- 中国(11075)
- 农(10328)
- 制(9870)
- 业经(9260)
- 务(8707)
- 财务(8693)
- 财务管理(8675)
- 地方(8598)
- 企业财务(8468)
- 银(7626)
- 银行(7588)
- 理论(7558)
- 融(7227)
- 金融(7226)
- 行(7190)
- 贸(7098)
- 贸易(7090)
- 体(6913)
- 易(6836)
- 机构
- 大学(166370)
- 学院(163528)
- 研究(61691)
- 济(60488)
- 经济(59197)
- 管理(56328)
- 理学(49612)
- 理学院(48860)
- 管理学(47501)
- 管理学院(47220)
- 中国(44401)
- 科学(43606)
- 农(36993)
- 京(35761)
- 所(34256)
- 研究所(31953)
- 业大(30456)
- 农业(29617)
- 财(29349)
- 中心(26528)
- 江(24907)
- 财经(23920)
- 院(22528)
- 范(22160)
- 北京(22049)
- 经(21872)
- 师范(21773)
- 省(20313)
- 州(19510)
- 经济学(19239)
- 基金
- 项目(117077)
- 科学(91741)
- 基金(86815)
- 家(80793)
- 国家(80219)
- 研究(75550)
- 科学基金(66285)
- 社会(47223)
- 自然(47022)
- 自然科(45972)
- 基金项目(45970)
- 自然科学(45954)
- 省(45290)
- 自然科学基金(45175)
- 社会科(44792)
- 社会科学(44773)
- 划(40082)
- 资助(35780)
- 教育(35425)
- 重点(28165)
- 编号(26605)
- 部(25570)
- 计划(25180)
- 发(24521)
- 创(24044)
- 科研(23582)
- 创新(22668)
- 科技(22289)
- 成果(22148)
- 教育部(20994)
共检索到2340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严宏 谭伟 柴宗政 蔡照军 冯艳
在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马尾松成熟林中设置82个10 m×10 m的网格样地,选取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等土壤养分指标以及郁闭度、蓄积、密度、胸径多样性指数和树高多样性等林分结构,应用描述性统计、半变异函数方法分析土壤养分及林分结构的异质性特征,应用典型RDA排序方法研究土壤养分与林分结构间的相互作用,以期探明黔中地区马尾松成熟林中土壤养分及林分结构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养分变异系数为16.728%~35.167%,林分结构为11.641%~50.871%,均属于中等变异程度;土壤养分与林分结构均存在强烈的自相关,土壤养分自相关范围为7.800~22.191 m,林分结构为11.40~19.75 m;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两种土壤养分指标对林分结构的影响最显著,说明这两种土壤养分元素对马尾松林木的分布、生长及发育影响较大.其中,有机质显著影响蓄积、胸径多样性指数和郁闭度;速效钾显著影响树高多样性指数和密度.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黄剑峰 谭伟 柴宗政 蔡照军
林分空间结构是描述林分结构极其变化的重要指标,是森林经营与管理成功的标志。利用随机抽样方法在黔中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可持续经营管理试点(安顺市平坝区)设置100 m×100 m马尾松近熟林固定样地,采用10 m×10 m网格调查每株林木的树高、胸径和坐标数据,主要以混交度、大小比数和角尺度的一元和二元分布研究马尾松林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①该林分中马尾松在株数和断面积比例上占明显优势,种内竞争对马尾松生长影响很大,整个林分以零度混交为主,空间异质性不高;②在整个林分中,大部分林木处于随机分布,胸径差异不显著,伴生树种主要空间分布格局为集聚分布;③模拟采伐有利于林分空间结构的调控,改善林分空间分布格局,为森林群落的正向演替以及优势种群的健康生长提供了有利空间条件。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陈歆宇 谭伟 杨深钧 余昆隆
【目的】研究马尾松混交林林分结构与生产功能之间的耦合关系,旨在探讨合理的马尾松混交林类型、混交比例及林分结构,为维持群落结构稳定和提高森林生产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贵州省黎平县德顺乡的马尾松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其中典型马尾松×阔叶混交林、马尾松×杉木混交林共12块样地的立地因子和林木因子进行调查,并选择3块马尾松纯林样地作为对照,根据获取的调查数据,对平均胸径、平均高、郁闭度、混交度等9种林分结构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并利用降维后的主成分因子建立林分结构与功能的耦合关系模型,对混交林林分生产功能进行评价。【结果】影响林分生产功能的结构指标主要为林分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枝下高、林分密度指数以及混交比例。15个样地的生产功能评价值可以分成5个等级,当前马尾松纯林(第Ⅰ类)的生产功能指数最高。混交林中马尾松×杉木混交林(第Ⅱ类)生产功能最佳,以1∶2或2∶1均较适宜,密度在730~950株/hm~2之间,混交度为0.3~0.4,郁闭度0.6左右,大小比为0.48~0.49;马尾松×阔叶混交林以2∶1比较适宜,其中马尾松×米槠(1∶1)、马尾松×梾木(1∶1)、马尾松×木荷(2∶1)等都需要调整密度和组成比例。【结论】混交比例不恰当和林分密度偏大是影响马尾松混交林生产功能的两个关键因素,密度和混交比例不适宜的林分都需要进行调整,以提高混交林的生产功能。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陈金林 俞元春 罗汝英 张纯清 胡永清 游为贵
对中等立地上杉木、马尾松、甜槠等林分的土壤养分状况进行了综合比较,结果表明:不同林分对土壤有机质及矿质养分的影响不尽相同,阔叶林能增加土壤有机质积累,改善土壤养分状况;马尾松林对提高土壤有效性N、P、K含量具有一定作用,特别是对提高有效P作用很大;杉木纯林不利于改善土壤养分状况及土壤理化性质;针阔混交林能改良土壤养分状况,尤其能较好地改良土壤有效性微量元素状况,防止地力衰退,有利于林业持续发展。另外,根际土中在早春时有较多的有效微量元素贮备,可供其后旺盛生长时期吸收,因而林分很少出现缺素症状。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高鹏 付同刚 王克林 陈洪松 曾馥平
为研究喀斯特峰丛洼地小流域土壤化学性质的空间变异性,基于规则网格取样(80m×80m),测定了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木连喀斯特小流域163个表层(0cm~20cm)土壤样点基本养分全氮TN(total nitrogen)、全磷TP(total phosphorus)、全钾TK(totalpotassium)、有效氮AN(available nitrogen)、速效磷AP(available phosphorus)、速效钾AK(available potassium)、有机质SOM(soilorganic matter)含量和pH值,并利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方法进行了空间变异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研究...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邵森
以山西太岳山40年生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不同的森林经营措施,运用方差分析法分别探讨了油松人工林表层不同土壤厚度下的细根生物量和土壤养分含量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择伐林生长季表层细根生物量大于未择伐林,两者没有显著差异(P>0.05);择伐林平均单株表层细根生物量大于未择伐林,两者差异显著(P<0.05);择伐林表层土壤中的全氮含量、有机质含量、铵态氮含量高于未择伐林,差异显著(P0.05);而择伐林表层土壤中的全磷含量低于未择伐林,差异显著(P<0.05).
关键词:
择伐 油松人工林 细根生物量 土壤养分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林英华 汪来发 卢萍 田晓堃 肖文发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to a depth of 20 cm using a 3.0 m ? 3.0 m grid in 900 m 2(30.0 m ?30.0 m) plots for analysis of spatial patterns of soil in undisturbed area of China fir(Cunninghamia lanceolata) and Masson pine(Pinus massoniana) mixed forest in the Three Gorger Reservoir Areas.The invest...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潘嘉雯 李吉跃 何茜 苏艳 刘效东 邱权 林娜
[目的]研究土壤养分和地被层凋落物养分含量的差异,为马尾松人工林营林措施及地力维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鼎湖山两种典型林型(马尾松纯林和马尾松-黧蒴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0~60cm土层的土壤养分含量及地被层凋落物养分含量的差异,探索凋落物质量如何影响土壤养分。[结果]1)林型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硫酸根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对土壤全磷、交换性K+、Ca~(2+)和Mg~(2+)有极显著影响(P<0.01),混交林土壤养分含量(除硝态氮含量和交换性H~+含量以外)均高于纯林。2)相同林型不同土层间土壤养分含量差异极显著(P半分解层>腐殖质层。4)土壤养分与地被层凋落物质量的RDA分析表明,0~10 cm土层土壤养分与腐殖质层有机碳呈极显著负相关(P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赵安玖 胡庭兴 陈小红
对西南山地阔叶林区的天然阔叶混交林、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柳杉林的土壤表层有机碳(SSOC)进行了测定,并用地统计学理论构建了3种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在小尺度上的SSOC半方差理论模型。结果表明,不同森林生态系统间SSOC含量差异性显著,表现为天然阔叶混交林>天然次生林>人工柳杉林,SSOC含量与土壤含水率、容重、孔隙度和有机质相关性显著;天然阔叶混交林的SSOC空间相关性最强,次生林次之,人工林较弱;天然阔叶混交林SSOC在45°方向上空间变异最明显,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在各个方向上的变异均较弱;天然阔叶混交林SSOC的等值线较密,梯度变化急剧,天然次生林次之,人工林等值线稀疏,梯度变化不明显。这表明...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游巍斌 李颖 周艳 何东进
【目的】探究马尾松林改为茶园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土壤碳含量的影响,明确林缘形成对森林土壤碳含量的作用,为准确估算森林土壤碳储量和固碳功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武夷山国家公园选择马尾松纯林转为茶园的典型地点,研究马尾松林内不同林距(距“林—茶”接壤边缘1、20和50 m)及接壤茶园内4处位置的表层土壤(0~20 cm)总有机碳(TOC)、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马尾松林改为茶园16~28年后,土壤TOC、DOC和MBC含量分别比原马尾松林下降了57.1%、48.8%和16.9%。在马尾松林内至林缘方向上,TOC和DOC含量呈下降趋势,而MBC含量无显著差异(P>0.1),为TOC含量均值在林距50 m、20 m、1 m和毗邻茶园处依次为31.08、30.67、22.26和13.25 g·kg~(-1),DOC含量均值依次为269.7、259.8、226.5和135.5 mg·kg~(-1)。TOC和DOC含量与解释变量(土壤理化性质、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和林缘年龄)的逐步回归方程拟合优度好,自变量分别解释了各自变异的87.7%和76.6%;但MBC的拟合效果很差。其中,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和土壤氮组分含量对TOC和DOC产生不同程度的作用;而林缘年龄仅对DOC含量产生影响。【结论】马尾松林改为茶园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使土壤碳含量下降(TOC和DOC最为明显),且随离开林缘的距离增加而降低。因此,需要考虑土壤碳含量的林缘效应,以降低景观尺度的森林土壤碳库和碳汇估算中的不确定性。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吴文君 胥辉 黄明泉 李超 闾妍宇 魏安超 熊河先 欧光龙
利用云南省普洱市45块思茅松天然成熟林样地调查数据,采用Weibull分布函数对林内总体、思茅松和其他树种的林分直径结构进行拟合,并选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对林内总体、思茅松和其他树种林分直径结构拟合函数参数随环境因子(林分、地形、土壤和气候因子)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从林分直径结构分布拟合的结果来看,3个研究位点总体、思茅松和其他树种林分直径结构分布差异较不显著。(2)林分、地形、土壤和气候因子第一排序轴分别解释了55.0%、46.5%、43.0%和59.1%的信息量,较好的反映了思茅松天然成熟林林分直径结构随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4类环境因子中,气候因子最好的解释了林分直径结构的变化,林分因子次之。(3)从4类环境因子与排序轴的相关性来看,林分因子中林分平均高(Hm)与第一排序轴呈现最强正相关(0.682),林分优势高(Ht)次之(0.577 2);地形因子中坡度(SLO)与第一排序轴具有最强相关性(0.386 1);土壤因子中全磷(TP)与第一排序轴的相关性最高(-0.576 5);气候因子中等温性(b3)、季节性温度(b4)、降水最小月降水(b14)、最干季降水(b17)、最冷季降水(b19)与排序轴的相关性均在0.42以上。(4)从二维排序图上来看,林内总体、思茅松林分直径结构拟合函数c参数相对较近,这表明林内总体、思茅松林分直径结构呈现较为一致的变化趋势,而其他树种与两者并没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王科 谭伟 戚玉娇
以黔中地区2013年实施近自然经营间伐的2个龄级马尾松Pinus massioniana天然次生纯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8个固定样地与8个临时样地(100~400 m2)胸径、树高、材积、蓄积以及林下植被各生长因子的调查,对比近自然经营间伐林分与相应对照林分各生长因子的差异,评价近自然经营间伐实施4 a的初期效果,为建立贵州省森林可持续经营技术体系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①间伐增加了马尾松林分大径级林木的株数比例,对照的中龄林和近熟林胸径分别在8~14和10~14 cm的株数比例最大,间伐在12~18和22~26 cm的株数比例最大。②间伐提高了林木胸径与材积的生长量,间伐的平均木、目标树、非目标树胸径与材积生长量均达到对照的1.15倍以上,最高在中龄林目标树中可达对照的1.65倍。③间伐提高了林分蓄积的生长率,间伐林分蓄积的生长量在小于对照林分的情况下,生长率却在中龄林和近熟林中分别比对照林分高出了4.13%和1.03%。④间伐不能有效促进林分树高生长及林下植被生长。树高及林下植被各生长因子在间伐与对照林分中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P>0.05)。图2表6参26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温佐吾
在贵州台江、江西安远、福建明溪及广西宁明设置马尾松造林地不同整地规格试验林。对试验资料的初步分析表明 ,马尾松造林地整地规格与母岩和土壤质地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相关关系。因此 ,在确定造林地整地规格时 ,应考虑母岩种类和土壤的质地状况。在我国南方山区 ,马尾松人工造林采用块状整地方式时 ,在母岩为板岩及变质砂岩 ,土壤质地为壤质粘土的地区 ,整地的规格以 40cm× 40cm× 2 5cm的中穴为宜 ;在母岩为花岗岩和石英砂岩 ,土壤质地为砂质粘壤土的地区 ,造林地整地采用 30cm× 30cm× 2 0cm以下的小穴即可。表 4参 1 6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周玮 周运超 叶立鹏
测定了不同种植密度及土壤养分含量下马尾松苗木根系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马尾松根系呈直线下降趋势,当种植株数达到一定株数(6株)时,根系生长对土壤养分产生竞争;胁迫促使根系增加,而在土壤空间足够的条件下随着土壤养分含量的增加,其根系呈增加趋势。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忙顺兰 罗晓蔓 丁贵杰
【目的】掌握菌根化马尾松根系分泌物对土壤肥力的作用规律,为马尾松菌根苗栽培及土壤养分调控提供指导。【方法】将接菌Sl13和Sl12及不接菌(NS)马尾松的不同浓度根系分泌物施加到盆栽马尾松幼苗土壤中,浓度设置为高、中、低3水平(1、0.5、0.25 mg·mL-1),1%乙醇作为空白对照CK,测定盆栽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含量。【结果】接菌的马尾松根系分泌物,提高了土壤脲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及有机质含量,但土壤pH值有所降低。与CK相比,高浓度处理下的接菌Sl12的土壤脲酶活性提高20.64%,接菌Sl13的酸性磷酸酶活性提高11.10%,接菌Sl13的土壤pH值下降6.76%;中浓度处理下的接菌Sl13和Sl12的脲酶活性均提高22.47%;低浓度处理下的接菌Sl13的脲酶活性和有机质分别提高26.71%、10.51%。但3种浓度处理下的接菌根系分泌物对多酚氧化酶活性、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及速效钾影响均较小。不接菌马尾松根系分泌物可提高土壤pH值,但对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多酚氧化酶活性及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含量均无显著影响。相关性分析表明施加马尾松根系分泌物后的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密切相关。【结论】接菌马尾松根系分泌物增强土壤酶活性,促进土壤有机质积累,改善土壤肥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