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407)
- 2023(15927)
- 2022(12737)
- 2021(11368)
- 2020(9283)
- 2019(20523)
- 2018(20252)
- 2017(38257)
- 2016(20760)
- 2015(22797)
- 2014(22589)
- 2013(22114)
- 2012(19800)
- 2011(17422)
- 2010(17583)
- 2009(16669)
- 2008(16685)
- 2007(15041)
- 2006(13579)
- 2005(12167)
- 学科
- 济(93328)
- 经济(93204)
- 业(89876)
- 企(72158)
- 企业(72158)
- 管理(68570)
- 农(49616)
- 方法(35558)
- 业经(33961)
- 农业(33192)
- 财(29354)
- 数学(27536)
- 数学方法(27317)
- 中国(27290)
- 地方(20205)
- 务(18682)
- 制(18671)
- 财务(18654)
- 财务管理(18634)
- 技术(17694)
- 企业财务(17658)
- 策(16333)
- 贸(15926)
- 贸易(15919)
- 易(15451)
- 发(15232)
- 划(15109)
- 理论(14737)
- 体(14736)
- 和(14095)
- 机构
- 学院(302850)
- 大学(292624)
- 济(128398)
- 经济(125909)
- 管理(119891)
- 理学(103895)
- 理学院(102873)
- 管理学(101371)
- 管理学院(100835)
- 研究(97919)
- 中国(76722)
- 农(68576)
- 京(60474)
- 科学(60155)
- 财(56465)
- 农业(52753)
- 业大(51263)
- 所(48906)
- 江(46763)
- 中心(45366)
- 财经(44905)
- 研究所(44271)
- 经(40951)
- 经济学(38595)
- 北京(36632)
- 州(36603)
- 范(36161)
- 师范(35745)
- 经济学院(35114)
- 院(34713)
- 基金
- 项目(205025)
- 科学(163145)
- 基金(150475)
- 研究(147861)
- 家(131902)
- 国家(130586)
- 科学基金(113407)
- 社会(99136)
- 社会科(93708)
- 社会科学(93680)
- 省(82945)
- 基金项目(80774)
- 自然(72444)
- 自然科(70877)
- 自然科学(70856)
- 自然科学基金(69623)
- 划(67490)
- 教育(64920)
- 编号(58430)
- 资助(58322)
- 发(46264)
- 重点(45473)
- 创(45461)
- 成果(44286)
- 业(44225)
- 部(44052)
- 创新(41810)
- 国家社会(41618)
- 课题(39858)
- 制(39160)
- 期刊
- 济(150912)
- 经济(150912)
- 研究(83651)
- 农(71305)
- 中国(58864)
- 学报(48042)
- 农业(47992)
- 科学(45933)
- 管理(45319)
- 财(44369)
- 大学(37235)
- 学学(36187)
- 业经(32465)
- 融(28271)
- 金融(28271)
- 技术(25901)
- 业(24714)
- 问题(22143)
- 经济研究(22101)
- 教育(22058)
- 财经(21943)
- 经(18983)
- 版(16793)
- 技术经济(16436)
- 现代(15593)
- 世界(15557)
- 商业(15409)
- 农村(15209)
- 村(15209)
- 农业经济(15200)
共检索到4456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田俊 李旭东 陈璇 郭兴
从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视角切入,探究“两化”协调发展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联性,对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黔中城市群为案例区,综合运用熵值-TOPSIS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索性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2010—2020年“两化”协调发展水平和城乡收入差距的时空格局,揭示了两者的时空关联性,并对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其他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 2010—2020年黔中城市群“两化”协调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协调类型由濒临协调为主转向勉强协调为主;期间城乡收入差距呈缩小趋势,县域间分化趋于收敛,但其差异仍旧明显。(2) 2010—2020年黔中城市群“两化”协调发展水平低值区主要位于西部毕节一带,高值区集中于中部贵阳;“两化”协调发展和城乡收入差距两者均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城乡收入差距与“两化”协调水平的低、高值区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重合现象。(3) 2010—2020年黔中城市群“两化”协调发展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影响且呈增强态势;此外,人力资本水平、道路基础设施密度和教育水平等也是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核心驱动因素,多因素综合作用形成了黔中城市群城乡收入差距空间格局。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赵颖文 吕火明
通过分析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互动机理,构建"两化"联合评价指标体系,可基于现实数据对"两化"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测评。结果显示,中国"两化"协同度正处于稳步提升的态势,但城镇化对于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力没有充分发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产生阻滞作用,需通过大力提升城镇化内涵质量促进"两化"协同发展。在进一步分析现阶段城镇化发展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的基础上,可提出促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良性耦合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宾津佑 李民
基于长株潭城市群23个市县区,通过构建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测度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等方法对长株潭城市群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株潭城市群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出较强的一致性;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二者耦合度介于0.78200.9986之间,二者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关系,耦合协调度介于0.10620.5301之间,表明二者之间协调发展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总体呈北高南低分布态势;全局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涛 杨佳怡 陈池波
文章通过分析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发展作用机理,并结合黄淮地区2009—201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黄淮地区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协调发展情况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黄淮地区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水平整体上呈现东部优于西部、北部优于南部的特征;2009—2019年除山东的耦合协调度略有下降外,安徽、河南、江苏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均有所提升,总体趋于优化,区域间发展差异逐渐缩小;各省份在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短板,安徽、河南在研究期间属于新型城镇化滞后型,山东、江苏则属于农业现代化滞后型,且随着时间变化城乡差距逐渐缩小。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林 冉光和 郑强
农业现代化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本文首先分析了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机理,然后构建了复合系统耦合协同度测度模型,并利用中国1998~201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考察期内我国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系统间的耦合互动效应不明显,长期处于颉颃阶段;复合系统的协调度则呈逐年上升趋势,已从轻度失调发展到中度协调阶段,但这种协调更多的由子系统的快速发展所贡献而非系统间的耦合互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代碧波 陈晓菲
根据国家发改委《粮食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对我国粮食主产区进行界定,文章基于结合熵值法、耦合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分析了我国2009—2018年的面板数据,度和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提高农13个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因果关系、耦合业现代化水平能够以滞后时间方式显著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而新型城镇化发展对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促进作用不够明显;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呈现较为一致的上升发展趋势,不同地区协调发展水平有所不同;二者协调发展水平呈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区域发展格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饶一鸣 李昌晋 李浩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对城乡收入差距形成的问题的思考提供了生态维度的思考路径。论文首先从理论模型角度分析了城镇化—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并基于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了长江上游城市群城镇化—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水平,进一步运用实证检验分析城镇化—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成渝城市群城镇化—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水平处于相对较高水平,滇中、黔中城市群次之;成渝、黔中、滇中城市群中,城镇化—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提高,显著降低了城乡收入差距,但影响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并且通过运用变量替代和不同检验方法进行检验,其表明估计结果依然稳健。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钱丽 陈忠卫 肖仁桥
在分析"三化"协调发展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构建"三化"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进而探索1996-2010年中国省际"三化"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变化差异,并检验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考察期内中国"三化"耦合协调度差异不明显,仍处于初级协调状态,而农业现代化发展滞后是制约"三化"协调发展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中国各省份耦合协调度存在一定差异,东中西部地区依次递减,各地区变异系数变化不大,且存在收敛之势。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R&D经费投入对耦合协调度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而农村金融支持和经济发展水平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并不明显。
关键词:
工业化 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 耦合协调度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淑凤
以福建省2004-2014年数据为基础,构建"五化"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五化"耦合协调度,并运用灰色GM(1,N)模型分析"五化"协调发展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福建省"五化"协调发展呈现出"低发展低耦合-低发展高耦合-高发展低耦合-高发展高耦合"的特征。(2)"五化"协调发展既要注重各子系统的发展质量,同时要平衡各子系统间的发展差距,规避短板问题。(3)城镇化和绿色化对"五化"协调发展具有正向驱动作用,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则抑制"五化"协调发展。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徐君 高厚宾 王育红
文章依据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战略思想,界定了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系统探究了四者之间的耦合互动机理和规律,建立了四者之间的耦合关系模型,为我国同步推进"新四化",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良性互动以及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协调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崔木花
以中原城市群9市为例,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首先评价了其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程度,并将其划分几种类型,其次研究了中原城市群内部9市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1中原城市群9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总体协调发展水平偏低,除郑州外,其余8市城镇化水平均滞后于生态环境水平;2依据耦合协调度测算结果,中原城市群9市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被划分为3种发展类型,即"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良好协调发展,生态环境滞后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中度协调发展,城镇化滞后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低度协调发展,城镇化滞后型"。
关键词:
中原城市群 城镇化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度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菁 张毅
随着我国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难题就是城镇化与生态保护的协调问题。以长三角地区作为研究区域,利用熵权法和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定量测度2005—2018年新型城镇化水平和生态效率;借助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二者的时空格局及相对发展状态;通过构建Tobit模型,研究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效率耦合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从综合发展水平来看,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生态效率均呈上升趋势,但两个子系统之间发展不平衡;(2)从协调发展水平来看,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效率的耦合协调度均值在0.38~0.72之间,整体处于上升趋势,经历了“拮抗—磨合—协调”三个阶段,且空间分异特征显著;研究阶段前期,发展水平多为新型城镇化超前,后期发展比例趋向均衡。(3)从驱动因素来看,资源聚集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创新环境、社会促进能力对耦合协调度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工业化水平及对外开放程度则对耦合协调度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且地区间的驱动因素差异较为显著。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菁 张毅
随着我国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难题就是城镇化与生态保护的协调问题。以长三角地区作为研究区域,利用熵权法和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定量测度2005—2018年新型城镇化水平和生态效率;借助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二者的时空格局及相对发展状态;通过构建Tobit模型,研究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效率耦合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从综合发展水平来看,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生态效率均呈上升趋势,但两个子系统之间发展不平衡;(2)从协调发展水平来看,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效率的耦合协调度均值在0.38~0.72之间,整体处于上升趋势,经历了“拮抗—磨合—协调”三个阶段,且空间分异特征显著;研究阶段前期,发展水平多为新型城镇化超前,后期发展比例趋向均衡。(3)从驱动因素来看,资源聚集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创新环境、社会促进能力对耦合协调度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工业化水平及对外开放程度则对耦合协调度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且地区间的驱动因素差异较为显著。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丁焕峰 刘心怡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框架推导得出城乡劳动力、资本投资、市民化缺口等因素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重要影响,随后采用静态及动态空间面板计量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已具有一定效果。其中,城镇资本投资和劳动力流动确是影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最重要因素,此外城市建设、教育和科技等措施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但作用较小。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丁焕峰 刘心怡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框架推导得出城乡劳动力、资本投资、市民化缺口等因素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重要影响,随后采用静态及动态空间面板计量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已具有一定效果。其中,城镇资本投资和劳动力流动确是影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最重要因素,此外城市建设、教育和科技等措施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但作用较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