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036)
2023(10251)
2022(9250)
2021(8782)
2020(7340)
2019(17170)
2018(17066)
2017(33393)
2016(18194)
2015(20052)
2014(19986)
2013(19833)
2012(18103)
2011(16129)
2010(15923)
2009(14408)
2008(13715)
2007(11667)
2006(10295)
2005(8624)
作者
(51825)
(43074)
(42730)
(40754)
(27463)
(20770)
(19393)
(16932)
(16355)
(15172)
(15071)
(14348)
(13661)
(13539)
(13337)
(12981)
(12965)
(12858)
(12303)
(12288)
(10729)
(10456)
(10278)
(9727)
(9649)
(9528)
(9494)
(9409)
(8522)
(8484)
学科
(72030)
经济(71963)
管理(48899)
(46507)
(38845)
企业(38845)
方法(34902)
数学(29659)
数学方法(29340)
(18438)
中国(17339)
地方(16697)
(16628)
(16363)
业经(15900)
农业(12546)
理论(12427)
(11647)
贸易(11641)
(11613)
(11497)
环境(11461)
(11224)
(10661)
技术(10623)
财务(10604)
财务管理(10588)
企业财务(10065)
(9623)
产业(9486)
机构
大学(252950)
学院(252253)
管理(103197)
(94503)
经济(92313)
理学(90433)
理学院(89353)
管理学(87753)
管理学院(87298)
研究(82863)
中国(58519)
科学(54551)
(54067)
(41572)
(40922)
(39034)
业大(38812)
研究所(37885)
中心(36955)
(35559)
(35325)
师范(35226)
财经(34457)
北京(34048)
(31989)
(31289)
(30747)
农业(30590)
师范大学(28735)
经济学(27371)
基金
项目(181236)
科学(142671)
基金(131726)
研究(130728)
(115010)
国家(114088)
科学基金(98448)
社会(81259)
社会科(77034)
社会科学(77013)
基金项目(72073)
(71404)
自然(66008)
自然科(64447)
自然科学(64431)
自然科学基金(63273)
(59973)
教育(59254)
资助(54206)
编号(52958)
成果(41736)
重点(40163)
(39077)
(38691)
(37234)
课题(36203)
科研(34840)
创新(34691)
大学(33363)
教育部(33306)
期刊
(101227)
经济(101227)
研究(70835)
学报(40951)
中国(40824)
科学(38492)
管理(35656)
(34681)
大学(30206)
(28718)
学学(28469)
教育(26200)
农业(24828)
技术(20707)
业经(17398)
(16841)
金融(16841)
经济研究(15537)
财经(15531)
图书(14243)
问题(13566)
(13067)
科技(12904)
理论(12620)
资源(12294)
(12248)
实践(11784)
(11784)
技术经济(11702)
现代(11400)
共检索到3486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亚娟  陈田  王婧  
旅游吸引物的地理分布和空间结构决定了区域旅游空间格局的形成。本研究以黔东南州148个旅游吸引物为研究样本,通过地理集中指数来分析旅游吸引物空间分布特征,利用区位熵计量方法探讨旅游吸引物空间分布差异,使用交通连接度β指数分析其交通结构特征,并根据核心-边缘理论分析旅游吸引物的中心结构特征,从而得出黔东南州旅游吸引物的空间分布。研究表明黔东南州旅游吸引物在空间上沿东南-西北走向以"倒凹"型结构集聚,黔东南州"四圈一区"旅游空间格局的五大区域中,南部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的旅游资源禀赋远远优于北部城市经济圈、工业旅游经济区和山水风光名胜旅游经济圈;旅游吸引物与交通路网间的连接程度为1.02,处于中低级水...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胡静  王蓉  李亚娟  贾垚焱  于洁  
以网络信息为数据来源,以黔东南州为研究对象,采用熵值法构建基于网络信息的旅游资源吸引力评价体系,并对黔东南州的旅游资源单体吸引力进行评价,同时基于GIS方法对黔东南州旅游资源吸引力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参与统计评价的黔东南州旅游资源共137个,其中人文综合类旅游资源数量最多,民族风情体验类、人文活动类和游憩休闲类旅游资源均相对较少;(2)全部旅游资源点吸引力的平均值为0.153,其中休闲体验类旅游资源吸引力均值最高,为0.212;(3)各亚类旅游资源吸引力在不同评价维度的优劣势相对突出,且各有所长;(4)黔东南州旅游资源点主要集中分布在其西北部和南部地区,中部和东北部地区的旅游资源点相对较少;(5)镇远县中部,凯里市—雷山县为黔东南州旅游资源吸引力最集中的两个片区,镇远县、凯里市、天柱县为自然景观类旅游资源吸引力最集中的三个片区,凯里市—雷山县、从江县—黎平县为人文景观类旅游资源吸引力最集中的两个片区,而休闲体验类旅游资源吸引力主要集中在西北部,且各资源点的吸引力大小没有明显差异。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付怡纯  刘春腊  曾凡超  焦丽鹏  吴丽平  
采用地理集中指数、区位熵、缓冲区分析等计量与空间分析方法,探讨湘西州文化生态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湘西州文化生态旅游吸引物在空间上呈集聚分布态势,沿西北-西南走向呈"凹字形"型结构,形成了四处高密区和一处集中连片地带。2)在各区域分布建设不均衡,大里耶旅游黄金板块数量最多,开发程度最高,大矮寨旅游黄金板块数量最少,开发程度最低;龙山县和凤凰县建设水平较高,品牌影响力大,泸溪县建设水平较低,发展潜力大。3)整体交通通达度较高,高级别文化生态旅游吸引物通达度和可步行性较低,各县市中古丈县通达度最低。4)地形地貌、河流水系等自然地理因素以及人均GDP、路网密度等社会经济因素是主要影响因子。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付怡纯  刘春腊  曾凡超  焦丽鹏  吴丽平  
采用地理集中指数、区位熵、缓冲区分析等计量与空间分析方法,探讨湘西州文化生态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湘西州文化生态旅游吸引物在空间上呈集聚分布态势,沿西北-西南走向呈"凹字形"型结构,形成了四处高密区和一处集中连片地带。2)在各区域分布建设不均衡,大里耶旅游黄金板块数量最多,开发程度最高,大矮寨旅游黄金板块数量最少,开发程度最低;龙山县和凤凰县建设水平较高,品牌影响力大,泸溪县建设水平较低,发展潜力大。3)整体交通通达度较高,高级别文化生态旅游吸引物通达度和可步行性较低,各县市中古丈县通达度最低。4)地形地貌、河流水系等自然地理因素以及人均GDP、路网密度等社会经济因素是主要影响因子。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万兆彬  
[目的]立足于黔东南州民族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现状调查,探讨民族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对策,以期为黔东南州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提供借鉴。[方法]文章采用实地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对黔东南州民族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现状进行调研,了解黔东南州旅游市场游客满意度、民族文化元素对旅客的吸引力和游客对民族文化元素的期待程度。[结果]在对黔东南州旅游市场游客满意度调查的11个项目中,游客满意度较高的是景区规划、路标指示和演出项目,满意度较低的是交通状况、产品开发、购物环境和产品定价;游客对这11个调查项目的满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胡静  贾垚焱  李亚娟  于洁  王蓉  
基于游客出行轨迹的网络结构特征,分析旅游目的地交通结构已成为研究交通可达性的重要内容.该研究通过筛选、挖掘网络游记文本中的时空信息,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可达性模型、耦合模型等,以西南民族旅游目的地黔东南州为例,分析了州内自助游网络结构特征与州内交通可达性,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州内自助游发展水平与交通可达性的耦合协调关系,为民族地区自助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研究表明:1)通过网络游记数据挖掘,州内自助游旅游节点主要有27个,且主要分布在交通干线经过的县(市);2)黔东南州自助游网络整体密度较低,边缘与核心节点联系较弱,互动性差,网络结构整体呈现出不均衡性;3)27个旅游节点中平均最短出行时间179.67分钟,其中肇兴侗寨可达性最佳,加车村及加榜梯田可达性最差;4)旅游节点与所在县(市)自助游发展水平与旅游交通可达性耦合度与协调度整体较低,其自助游发展水平与旅游交通可达性存在一定错位.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进福  
旅游吸引物在旅游系统中扮演着基础性作用,但却面临着语义的不明和来自理论内部与旅游实践的双重挑战。文章从边界与内涵出发,借助"旅游吸引物"与"旅游资源"的比较、旅游吸引物与旅游吸引物系统的转变,剖析旅游吸引物之为吸引物的意义生成与社会建构过程,重新思考旅游吸引物之属性及其在当下旅游实践中的作用,探讨其社会建构所反映的旅游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文章认为,旅游吸引物兼具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符号属性等多重属性,吸引力特性是其本质属性;旅游吸引物属性及其社会建构有深刻的社会基础。旅游吸引物边界及其属性的理论反思,在旅游席卷全球的当下,兼具学理价值与现实意义;在火热的乡村旅游实践中,对守护乡土景观亦有特殊意涵。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保继刚  左冰  
文章通过对两个典型案例的跟踪调查和法经济学分析,指出了旅游吸引物权存在的事实和现实基础,提出从法律上确立旅游吸引物权的必要性和正当性,并在物权法的框架下对旅游吸引物权的具体立法制度安排进行了探讨,以助于系统性地解决旅游发展中农村社区权益保护不足的问题和旅游增值收益的分配问题,从根本上保障社区参与的主体性以及农民对旅游资源进行保护的积极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敬峰瑞  孙虎  袁超  
旅游资源吸引力可以反映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特征,因此,对城市单体旅游资源的旅游吸引力进行全面评价和空间分析尤为重要。本研究以成都市为例,结合多元类型数据建立旅游资源单体吸引力评价指标,对成都市旅游资源吸引力进行评价,利用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成都市旅游资源吸引力的空间结构特征,挖掘影响旅游资源吸引力空间差异的因素,从旅游资源吸引力角度提出了成都市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对策。结果显示:(1)成都市整体旅游资源吸引力格局为城区>全市>其他区(市)县,不同的旅游资源吸引力差别较大;(2)成都市旅游资源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敬峰瑞  孙虎  袁超  
旅游资源吸引力可以反映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特征,因此,对城市单体旅游资源的旅游吸引力进行全面评价和空间分析尤为重要。本研究以成都市为例,结合多元类型数据建立旅游资源单体吸引力评价指标,对成都市旅游资源吸引力进行评价,利用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成都市旅游资源吸引力的空间结构特征,挖掘影响旅游资源吸引力空间差异的因素,从旅游资源吸引力角度提出了成都市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对策。结果显示:(1)成都市整体旅游资源吸引力格局为城区>全市>其他区(市)县,不同的旅游资源吸引力差别较大;(2)成都市旅游资源吸引力疏密不均,高值区集中在主城区和都江堰市,广大外围地区吸引力密度稀疏;(3)旅游资源点之间、行政区之间的旅游吸引力存在着全局或局部空间集聚特征;(4)区域人口密度、资源密度等因素与旅游资源吸引力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陈岗  
当前学术界关于旅游符号学的主要理论是MacCannell(麦肯奈尔)的旅游吸引物标志符号学。旅游吸引物标志符号体现符号的认知属性,主要应用于旅游营销、旅游传播和旅游者凝视等研究领域。除了标志符号形态,旅游吸引物符号还存在其它两种形态:文化符号和群体符号。旅游吸引物文化符号体现符号的客观属性,主要应用于旅游体验(真实性)和旅游设计等研究领域。旅游吸引物群体符号体现符号的情感属性,主要应用于旅游者情感管理和旅游者依恋系统等研究领域。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进福  
旅游学核心概念"旅游资源"存在福柯所言之不连续性与断裂,面临来自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挑战,并且出现向"旅游吸引物"转向的趋势。文章借助福柯话语分析视角,以国内旅游资源研究和相关旅游政策文件及其反映的旅游实践为话语分析对象,重新"发现"旅游资源,探讨其不连续性与断裂的话语背景与成因、所体现的旅游知识生产、所反映的社会关系与意义建构。文章一方面建议在旅游对象物层面上使用"旅游吸引物",以突出其吸引力本质属性与"共享价值",回归"物的秩序",从而促进旅游基础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并拓展实践中旅游对象物的边界与创新空间;另一方面认为旅游资源之不连续性与断裂以及向"旅游吸引物"之转向蕴含着旅游(对象物)研究的思考空间和新的可能性,提供了对传统研究秩序的反思。故应正视并尊重旅游资源之不连续与断裂及其反思与挑战所体现的多元价值与丰富性。文章亦提醒避免淹没于西方知识体系之中、避免陷入福柯所批判之"秩序"的窠臼,而应保有对"秩序"的警惕。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周欣琪  郝小斐  
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媒介,使潜在旅游者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认识旅游吸引物时,潜在消费者不仅可以通过管理者发布的消息进行了解,还可能在微博互动中形成对旅游吸引物的认知。文章从微博媒介切入,以故宫博物院发出的故宫雪景微博为研究对象,探究其传播路径和受众范围,并对其微博下的评论进行内容分析,在原有旅游吸引物建构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旅游吸引物在微博平台中的建构过程模型。研究发现,微博平台中的用户互动参与了旅游吸引物的建构;旅游吸引物在微博平台上的建构是一个闭环式的双向过程,基于此提出了旅游吸引物营销管理建议和未来研究方向。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汪德根  
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苏州市为例,探讨了城市旅游空间结构演进过程及优化问题;首先,按照城市旅游地生命周期,阐述了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在不同阶段的演变形态和特征,在开发阶段的城市旅游空间结构为单节点的凝聚模式,在成长阶段为多节点并存的放射模式,在成熟阶段为板块旅游模式;其次,实证分析表明,苏州市目前旅游空间结构处于放射模式阶段,不利于城市旅游进一步发展,通过旅游线路体系的完善和空间结构的优化,苏州市旅游空间结构演变为理想的板块旅游模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陶伟,戴光全,吴霞  
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是研究城市旅游的一个重要方面。苏州作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 ,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发展颇具代表性。更重要的是 ,苏州拥有先后两批申报成功的世界遗产项目———拙政园等九处苏州古典园林 ,这使得城市旅游的空间结构又呈现出了特有的规律。本文在分析苏州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节点、通道和域面要素的基础上 ,提出了整合苏州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两个途径 :整体整合与核心整合 ,探讨了城市旅游空间整合的基本原则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