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904)
2023(5573)
2022(4775)
2021(4421)
2020(3686)
2019(8331)
2018(8112)
2017(14859)
2016(8406)
2015(9272)
2014(9324)
2013(9156)
2012(8493)
2011(7855)
2010(7899)
2009(7171)
2008(6848)
2007(5966)
2006(5150)
2005(4595)
作者
(26051)
(22071)
(21981)
(20720)
(13940)
(10836)
(9954)
(8695)
(8246)
(7667)
(7664)
(7620)
(7180)
(7073)
(6977)
(6806)
(6552)
(6456)
(6286)
(6243)
(5572)
(5543)
(5430)
(4985)
(4980)
(4888)
(4839)
(4648)
(4539)
(4500)
学科
(44158)
经济(44134)
方法(20017)
数学(18878)
管理(18582)
数学方法(18513)
(16327)
地方(15805)
(12065)
企业(12065)
(10057)
地方经济(9805)
(9154)
中国(9026)
环境(6902)
农业(6550)
业经(6363)
(5698)
贸易(5695)
(5562)
(5336)
(5238)
(4988)
金融(4986)
理论(4660)
资源(4595)
(4512)
(4356)
(4149)
技术(4123)
机构
学院(119736)
大学(119319)
(46601)
研究(46230)
经济(45671)
管理(43442)
理学(38288)
理学院(37662)
管理学(36453)
管理学院(36225)
中国(33414)
科学(32621)
(25717)
(24940)
(23491)
研究所(23360)
中心(21363)
业大(20599)
农业(18704)
(18435)
(17982)
(17749)
师范(17541)
(17154)
北京(15925)
财经(15060)
科学院(14869)
(14622)
师范大学(14315)
(14281)
基金
项目(91020)
科学(72158)
基金(66635)
(61072)
国家(60688)
研究(60308)
科学基金(50966)
社会(38253)
社会科(36303)
社会科学(36294)
(36095)
基金项目(35458)
自然(35406)
自然科(34581)
自然科学(34577)
自然科学基金(33871)
(31720)
教育(27673)
资助(27551)
编号(23290)
重点(21999)
(21079)
(19115)
计划(18983)
(18269)
科研(18087)
成果(17544)
创新(17225)
科技(16762)
课题(16727)
期刊
(47374)
经济(47374)
研究(31531)
学报(23258)
中国(21750)
科学(21738)
(20094)
大学(16512)
学学(15866)
管理(14380)
农业(13956)
(11813)
教育(10853)
技术(10327)
资源(9941)
统计(8572)
(8232)
金融(8232)
(8206)
经济研究(7914)
(7846)
决策(7151)
业经(6847)
财经(6650)
科技(6460)
业大(6246)
问题(6141)
技术经济(6001)
(5942)
(5719)
共检索到1715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朋程  郭安强  王占彪  崔海英  郝洪波  李明哲  
【目的】阐明黑龙港地区谷子、玉米等作物生长期水热资源变化特征,为作物安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黑龙港流域典型地区饶阳县1957-2013年逐日气象资料,基于Penman-Monteith公式、降水距平百分率和生长度日(GDD),对饶阳县6-9月水热资源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①ET_0大小表现为6>7>8>9月,气候倾向率分别为-5.85、-1.96、-2.59和-1.46 mm·10a~(-1)。不同月份ET_0的减少受不同旬的影响,6月主要受中下旬影响,7月受中旬影响,8和9月分别受上旬和中旬的影响。②6-9月发生干旱的频率依次为33.33%、19.30%、31.58%和38.6%,6和7月均以轻旱为主,8月以轻中旱为主,9月以中旱为主。③6-9月生长度日依次为459.58、516.49、470.40、和301.64℃·d,气候倾向率分别为1.19、3.28、0.46和3.10℃·10a~(-1)。6和8月生长度日的增加受上中旬影响;7月受上旬和下旬的影响;9月各阶段均有影响,下旬增加幅度最大。【结论】在未来年际变化中,对于黑龙港地区6-9月生长的谷子、玉米等作物,热量资源充足,且呈增加趋势,但未来7和8月干旱风险将会增加。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应当完善7和8月的灌溉制度,加强该阶段保水抗旱措施。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韩桐  赵悦航  黄晶  王冲  艾细魁  陈阜  褚庆全  
为评估AquaCrop模型在黑龙港流域模拟冬小麦-夏玉米水分利用与作物产量的适用性,根据田间试验数据和FAO提供的参数值,对AquaCrop模型进行模型非保守性参数的本地化校准和验证。结果表明,AquaCrop模拟冬小麦冠层覆盖值和实测值的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为15.90%,模拟产量与实测产量之间的NRMSE为4.23%;模拟夏玉米冠层覆盖值和产量值与相应实测值之间的NRMSE分别为11.59%和11.69%。本研究校准所得参数对黑龙港流域典型站点有较好的适应性,校验后的AquaCrop可以用于黑龙港流域冬小麦-夏玉米水分管理、产量潜力等相关研究。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臧传富  刘俊国  
蓝绿水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蓝绿水资源量及其时空分布评价方面,在流域尺度上考虑气候因素的蓝绿水时空差异研究甚少。本文选取中国西北干旱内流河地区的黑河流域,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降水距平指数(M)2个指标确定典型年份,并分析不同典型年份(干旱年、湿润年、平水年)的流域蓝绿水时空差异特征。结果表明:1)黑河流域的蓝水与绿水的合计深度从降雨量较高的上游到降雨量较低的下游呈现递减趋势;2)蓝绿水总量在湿润年份(1998年,252.72亿m3)明显大于干旱年份(1978年,167.73亿m3);3)绿水系数,即蒸散发占水资源总量的比例,在干旱年份(90.30%)明显高于湿润年份(85.41%)。同时...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涂成龙  陆晓辉  刘瑞禄  李勇  李瑞  孙泉忠  李龙波  
由于喀斯特区域表层岩溶带的结构和构造表现为高度的异质性,以及大量缺失定位观测资料,使得该区域目前还没有较为完善的产汇流模型。对特定小流域地表产流输出过程的分析,有利于对流域内部各种水文过程的认识。本研究正是基于这一背景,通过对一完整自然年的地表产流输出进行分析发现,流域地表径流输出主要发生在5~10月份;受雨强和壤中流向地表径流转化过程的影响,5月份的地表径流产流输出为突发衰弱型伴有明显的迟滞效应,其他月份主要为渐进增强衰弱型,迟滞效应较5月份明显减弱;如去除5月份的影响,6~10月份流域地表径流输出量与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齐树亭  
土壤资源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其属性和特征直接影响着农、林、牧、渔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如按照其主要特征特性进行科学分类,可以更为合理地、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现有的土壤资源,更为有效地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月英  刘全喜  张文英  柳斌辉  李新  谢莉莉  马敬民  李爱国  栗雨勤  
研究表明,气象因子与小麦产量密切相关。在与小麦产量相关的35个气象因子中有12个因子的相关系数达到了显著水平;其中灌浆期降水与冬小麦产量呈极显著相关,且直接通径系数最高,对小麦产量形成的贡献率最大;其次是拔节期降水量和返青期降水量;5月份的蒸发量与冬小麦产量密切相关,达到极显著水平,其对小麦产量形成起较大的负向作用;小麦越冬期间的气温也是不可忽视的气象因素。据此,在制定小麦生产管理计划时,应将以上因素作为考虑的重点。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宋戈  杨雪昕  高佳  
研究目的:以三江平原最具代表性的七星河地区为研究区,基于1990年、2002年和2014年遥感影像数据,揭示自20世纪90年代农业结构调整以来水田分布格局变化规律。研究方法:GIS空间分析和标准差椭圆分析法。研究结果:(1)七星河地区呈现阶段性的水田化特点。1990年水田占耕地总面积的12.56%,处于水田化初始阶段,2002年和2014年水田面积占比分别是31.85%和37.06%,均处于水田化中期阶段。(2)七星河地区水田基本呈东北—西南的分布态势,空间分布阶段性极化,整体水田分布逐渐收缩,且呈现北移东扩的特征。(3)七星河地区前期以旱地和未利用地的水田化为主,其中旱地水田化规律性弱,方向性不明显,后期则基本为旱地水田化,综合极化特征突出,未来七星河地区水田化进程将会进一步放缓。研究结论:七星河地区水田分布格局的演化规律将对区域耕地资源合理利用与高效管理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宋戈  杨雪昕  高佳  
研究目的:以三江平原最具代表性的七星河地区为研究区,基于1990年、2002年和2014年遥感影像数据,揭示自20世纪90年代农业结构调整以来水田分布格局变化规律。研究方法:GIS空间分析和标准差椭圆分析法。研究结果:(1)七星河地区呈现阶段性的水田化特点。1990年水田占耕地总面积的12.56%,处于水田化初始阶段,2002年和2014年水田面积占比分别是31.85%和37.06%,均处于水田化中期阶段。(2)七星河地区水田基本呈东北—西南的分布态势,空间分布阶段性极化,整体水田分布逐渐收缩,且呈现北移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付程  史学正  于东升  
以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和近期采样分析数据为基础,运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太湖流域典型区域土壤酸度的时空变异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总体上呈酸化趋势,表现在绝大部分(超过85%的面积)土壤的pH值发生不同程度的下降,且平均降幅达0.56个pH单位。同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期相比,土壤pH值空间变异的自相关性显著增强,但空间自相关距离明显减小,表明土壤pH值空间分布格局趋向复杂化,岛状分布更为明显。化学肥料的连年大量施用和工业污染物的长期排放是导致土壤趋向酸化和土壤酸度空间分布格局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泽龙  李艳忠  梁康  星寅聪  李超凡  马燮铫  韩越  
植被变化可通过改变下垫面条件的方式,调节植被蒸腾与土壤蒸发的分配比例,进而影响区域乃至全球水循环过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植被恢复工程,全国植被覆盖度得到了极大提高,其中尤以黄河中游最为显著。以黄河中游6个典型植被恢复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PML_V2模型和水文气象数据,验证了该模型模拟植被快速变化环境下的蒸散性能,并分析了2003—2018年间植被恢复工程背景下,黄河中游蒸散发(ET)及其组分(植被蒸腾Ec,截留蒸发Ei,土壤蒸发Es)的时空变化格局。结果表明:(1)对比流域水量平衡ET与PML模型结果,发现该模型在黄河中游具有较好的适用性(NSE>0.6)。(2)Ec对ET的分布格局起着主导作用,蒸散发及其组分的空间格局由夏季风作用下的植被空间分布所控制。Ec与ET的空间分布格局较为相似,Es与其相反。ET、Ec、Ei均呈显著增加趋势,Es则呈显著减小趋势,尤以流域中下游最为明显。(3)植被恢复背景下,黄河中游典型流域的蒸散发及其组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相较于所在流域,流域中植被恢复区ET、Ec、Es、Ei分别偏高2.20%、5.86%、0.86%、7.44%,速率分别偏高-0.51 mm/a、0.55 mm/a、-1.11 mm/a、0.05 mm/a。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许月卿  
耕地作为土地中的精华 ,其动态变化及可持续利用无疑是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河北省黑龙港地区旱、涝、盐、碱灾害严重 ,是黄淮海平原水土资源条件最差的地区。近年来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 ,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成为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利用黑龙港地区近 5 0年耕地长序列统计资料和近 5年的土地详查数据 ,揭示了耕地数量变化的基本过程及其空间差异 ,并进一步对耕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 ,近 5 0年来 ,黑龙港地区耕地数量呈明显的波动减少趋势 ,经历了由增加→急剧减→缓慢减少的基本变化过程 ,其中在 1 95 5~ 1 95 8年和 1 96 5~ 1 978年出现两次明显的耕地流失高峰 ;全区域耕地资源利用处于临界可持续 ,其综合指数为 48.2 5。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胡静霞  杨新兵  
【目的】水是植被分布的限制因子,为改善清水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及土壤生态建设,对该流域典型林分类型下土壤水分状况展开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土壤剖面水分速测仪(TRIME-FM)对清水河流域立地条件一致的4种典型林分类型(落桦混交林、山杨林、白桦林和华北落叶松林)进行土壤水分的动态监测。【结果】:(1)4种林分的土壤平均含水量差异显著,其大小排序为:白桦林(17.80%)>落桦混交林(14.16%)>华北落叶松林(12.38%)>山杨林(11.45%),8-9月份土壤蓄水量最大的为白桦林(142.40 mm),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慧敏  张建军  黄明  茹豪  徐佳佳  李民义  
以山西吉县蔡家川流域为研究对象,提取其流域特征及河道特征,统计分析各特征值随流域面积尺度大小而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随流域面积增大,河道干流长度、干支流总长度、河道弯曲系数、流域形状系数均增大,河道不对称系数、流域平均高程均减小,河网密度、河道比降、平均坡度均先减小后趋于稳定;研究地区虽对洪水具有微弱的自我调节能力,但河道比降应该控制在6.1%以下,河网密度应控制在0.58km/km2以下,故面积小于10km2的小流域应为研究区水土流失治理的核心区域;坡度在25°以上的土地面积约占整个流域面积的52%左右,易发生洪水,需大力加强水土保持。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贾志清  宋桂萍  孙保平  
应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有关地区1957~1994年降水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年际降水变化具有周期性,变化周期为Tx=132个月,约11年.并在模型参数确定的基础上,建立了月降水量自回归-滑动预测模型,模型平均误差为3.62%.该模型可在同类地区应用.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余道  蒋亚萍  朱银红  
对漓江流域两种典型岩溶生态系统———典型峰林平原与典型峰丛洼地的自然特征研究对比表明,两者的差异集中体现在岩溶形态(包括石峰与洞穴)、地势分布、水文网、土壤与植被、洪水灾害与系统输入输出功能等方面,其中岩溶形态、地势分布、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与土地资源是两种系统存在显著差异的关键因素。典型峰林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外源水来源丰富,地下水分布均匀,土层成因多、分布广,具有城市发展、人群集聚的良好基础条件,但洪水灾害、枯季缺水、地面塌陷是影响社会发展的自然环境问题;典型峰丛洼地山地多,地势高,缺乏外源水,地下水埋藏深,土地资源贫乏,导致生境条件恶劣,不适于人群集聚,自然村落发展条件处于明显劣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