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156)
- 2023(7614)
- 2022(6748)
- 2021(6246)
- 2020(5589)
- 2019(13377)
- 2018(13165)
- 2017(25637)
- 2016(14561)
- 2015(16493)
- 2014(16861)
- 2013(17038)
- 2012(16562)
- 2011(15081)
- 2010(15429)
- 2009(14313)
- 2008(14517)
- 2007(13201)
- 2006(11520)
- 2005(10275)
- 学科
- 济(65707)
- 经济(65650)
- 业(35374)
- 管理(34502)
- 方法(29077)
- 数学(26016)
- 数学方法(25765)
- 企(24682)
- 企业(24682)
- 农(21551)
- 地方(18617)
- 学(17475)
- 中国(15722)
- 农业(14937)
- 财(13872)
- 业经(12184)
- 贸(10942)
- 贸易(10941)
- 易(10488)
- 制(10404)
- 土地(10222)
- 环境(10056)
- 和(9421)
- 地方经济(8907)
- 融(8438)
- 金融(8434)
- 银(7909)
- 银行(7866)
- 理论(7806)
- 务(7638)
- 机构
- 大学(216831)
- 学院(215598)
- 济(85646)
- 经济(83723)
- 研究(79713)
- 管理(78831)
- 理学(67475)
- 理学院(66499)
- 管理学(65117)
- 管理学院(64705)
- 中国(58630)
- 科学(53862)
- 京(48091)
- 农(47902)
- 所(43385)
- 研究所(39989)
- 江(38717)
- 业大(38339)
- 农业(38116)
- 财(37682)
- 中心(37240)
- 范(30993)
- 师范(30651)
- 财经(30071)
- 北京(29317)
- 省(28645)
- 院(28233)
- 州(27598)
- 经(27111)
- 经济学(26326)
- 基金
- 项目(145741)
- 科学(112772)
- 基金(103832)
- 研究(101485)
- 家(92623)
- 国家(91874)
- 科学基金(76292)
- 社会(62346)
- 省(59502)
- 社会科(58826)
- 社会科学(58800)
- 基金项目(56180)
- 自然(51343)
- 划(50104)
- 自然科(50006)
- 自然科学(49985)
- 自然科学基金(49052)
- 教育(45911)
- 资助(42529)
- 编号(40945)
- 重点(34000)
- 成果(33440)
- 发(32840)
- 部(32046)
- 课题(29397)
- 计划(29192)
- 创(29108)
- 科研(28517)
- 创新(27486)
- 科技(26227)
共检索到3219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臧淑英 孙学孟 韩冬冰
为探讨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力,该文以黑龙江省大庆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该研究区1978、1988、1992、1996、2001年5个时段的MSS和TM影像数据,获取20余年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信息,以GIS技术为数据集成分析平台,采用单一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模型,定量刻画该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动态变化过程,并结合大庆地区发展实际,归纳总结出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因子.利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模型,分析了大庆地区五类主要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大庆地区草地面积变化主要由该地区总人口、第二产业比值和天然气产量所决定;耕地面积变化主要由单位油井产油量、农村机...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 驱动力 大庆地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郑树峰 张柏 臧淑英 王宗明 宋开山 刘殿伟
大庆作为靠自然资源(石油、草原、耕地)发展起来的典型资源型城市,同时也是人类活动影响剧烈的地区之一,具有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剧烈的特点。利用大庆市5个时段遥感影像解译得出的大庆市的土地利用数据,分3个阶段对大庆市三大产业产值和土地利用进行典型相关分析,并且计算了大庆1992年至2001年的大庆市区及4个县的产业工业化与土地利用的耦合系数。根据典型相关分析及耦合系数的结果,对大庆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产业结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作为典型资源型城市的大庆由于受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影响其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有独特的特点,土地利用变化和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大庆市土地利用变化受工业产值,特别是与...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张小虎 孙茜 雷国平
以1987年和2005年SPO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GIS/RS技术对黑龙江省大庆市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并分析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987-2005年大庆市未利用地、建设用地、耕地和林地呈增加趋势,草地和水域呈减少态势;土地利用时空分异的整体处于微小差异和一般差异;土地利用变化导致土壤质量和大气质量下降,水体严重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利用景观结构趋于均匀分布;土地总生态承载力呈增加态势,但人均生态承载力明显下降。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环境影响 大庆市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臧淑英,倪宏伟,李艳红
黑龙江省大庆市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以石油资源、草场资源和耕地资源发展起来),是人地关系作用最强烈的区域之一,也是土地利用发生急剧变化且具有特色的区域。揭示本区域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变化规律,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引发的生态安全问题.对于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改善,产业结构调整及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为此,本研究基于大庆市1978、1988、1992、1996和2001年5个时段的MSS和TM影像.获取20a来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信息。以GIS技术为数据集成分析平台,计算湿地景观格局指数和各湿地景观类型的时空转移过程.以期从景观格局的角度定量刻画区域湿地景观过程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和由此产生的湿地生态安全威胁。结果表明,区域内耕地不断增加,建设用地的扩大,以及湿地盐碱化和草甸化过程,是湿地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土地利用造成的湿地景观分割、景观破碎和景观迅速减少,对生物多样性安全、水资源安全和人类健康安全等产生威胁;因而,应根据人类与自然共生原理,对不同湿地进行景观生态的分析、评价、规划和设计,逐步恢复原有的自然湿地景观,使其发挥多种湿地功能。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安全 湿地 资源型城市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高凤杰 马泉来 单培明 刘洋 郭欣欣 杨双 张志民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过程特征是全球变化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运用地统计学和3S技术,对黑龙江省穆棱市1991—2001年和2001—2013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空间演变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91—2001年间,耕地是主要转入地类,增加232.25 km~2,林地作为最大转出地类,减少290.35 km~2,林地与耕地的转化在土地利用变化中占最大比例,其他用地均发生变化,但面积小且散乱,整体上该时期土地利用呈现出开发混乱、效率低下的特点;2001—2013年间,受还林还草的影响,耕地减少179.01 km~2,林地增加171.45 km~2,其中坡耕地的退出占较大比例,且分布面积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嘉 高丹 常琳娜
环境影响评价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研究已经广泛开展,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核算应用到环境影响评价中,对大庆市1996—201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大庆市土地利用类型中未利用地和牧草地面积净减少;湿地、林地和居民及建筑用地面积净增加,其中湿地增加最多;大庆市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从1996年373.71×108元增加到2010年的787.07×108元,在规划期内净增加了413.35×108元,单项功能服务价值全部在增加,其中废物处理、气候调节和水源涵养增幅最大,这主要是由气候调节作用强的林地增加和水源涵养系数最高的水域增加共同引起的。人均生态服务价值也保持增长的趋势,增长的变化率为83.61%,说明该规划对大庆市生态环境状况的改善起到了促进作用,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白淑英 额尔敦格日乐 周薇
研究目的:探讨农牧交错区近百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研究方法:利用TM、MSS遥感影像数据、地形图数据以及社会经济统计等数据,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对案例区百年来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研究区农林牧渔等多种经营方式决定了其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研究区在历史上屡受嫩江洪水影响,致使很多村庄迁移,在区域空间上引起土地利用变化;蒙古族生产方式主要是游牧,后汉族将农业生产方式带到该地区,对土地开发影响非常大。研究区在1960年代进行了三次大量内迁移民,也加速了土地的开发。研究结论:研究区近百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受自然灾害、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战争、政策、体制等的影响比较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宁静 张树文 王蕾 匡文慧
基于MSS和TM影像借助人机交互解译方法结合1∶10万地形图获得1978年、1987年、2001年三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矢量数据,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类型退化指数、质心模型分析资源型城镇特有的土地退化时空分布特征,进一步利用欧几里德最短路径函数分析工矿用地与土地退化之间的空间关系。研究表明,研究区的土地退化类型主要为草地退化、次生盐碱化、沼泽湿地萎缩。在不同研究时期其土地退化的速度和强度差异显著,1978年~1987年土地类型退化综合指数约为3.18,而1987年~2001年土地类型退化指数约为27.96。1978年~1987年土地退化类型的质心主要向西北方向偏移,1987年~2001...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臧淑英 梁欣 冯仲科
为保障大庆市的生态安全,利用该市1978、1988、1992、1996、2001年5个时段的MSS和TM影像,以GIS技术为数据集成分析平台,获取20余年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信息.在此基础上,引入层次分析法,确定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风险的权重值,构造不同时段综合生态风险指数.利用空间采样法和空间插值法,表达大庆市区域生态风险的时空动态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78—2001年,大庆市的生态风险除了个别集中治理的区域有所减轻外,总体上强度和范围都不断增大;1988—2001年生态风险区域分布的不均匀性增大,大庆市内形成了2个高生态风险区.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大庆市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与治理区及相应的...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高慧玲 雷国平
石油城市经济转型过程中,土地利用处于不断变化和调整过程中,深入研究城市土地利用系统偏离最优状态的程度和城市土地利用的潜力至关重要。以大庆市为例,基于土地利用协调度的内涵,从石油城市转型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3个子系统构建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协调度模型,分析其2000—2007年土地利用协调度和潜力度时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大庆市土地利用协调度整体呈现线性递增的趋势,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子系统的变化却表现出不同的变化态势;土地利用系统经历了不协调、不太协调、基本协调、比较协调4个发展阶段,说明土地利用系统整体上能基本满足城乡发展对土地利用的要求,但是离最优...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刘光盛 王红梅 胡月明 关国锋 程迎轩 卢阳禄
以土地调查数据为支撑,综合运用GIS空间叠加分析及土地利用双向动态度模型,分析黑龙江省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与变化轨迹,探索土地政策对黑龙江省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效应。结果显示,28 a来,黑龙江省土地利用发生了显著变化:耕地先减后增,其中林地、未利用地与草地对耕地增加贡献最大;林地呈现一定波动趋势,但总体面积基本持平;草地持续减少,主要转向耕地;建设用地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为5.13%,远大于其他地类。耕地保护是土地利用变化的核心因素,直接推动其他各类用地变化;政策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显著,建议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加大对草地与林地保护的政策支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宋戈 梁海鸥 林佳 孙白妮 张慧 姜博
耕地利用综合效益是衡量耕地生产能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选取黑龙江省垦区为研究区,构建耕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本研究改进的功效系数法及协调度分析模型,定量计算和分析黑龙江省垦区1999—2008年耕地利用综合效益和系统协调度,并采用SPSS软件对耕地利用效益驱动力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999—2008年,黑龙江省垦区耕地利用整体效益呈上升趋势,且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变化呈现不同的变化态势。10年间耕地利用生态效益在小范围内反复波动,而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呈较大波动增长趋势,并与垦区耕地利用综合效益变化总体趋势基本一致。研究区耕地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发展相对均衡,协调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土地生产力、人均农业GDP、农业投资效益、人力资本水平以及生态质量等是影响黑龙江省垦区耕地利用综合效益的敏感因子。
关键词:
耕地利用 综合效益 驱动力 黑龙江省垦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陈建军 张树文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方面,是人类活动影响自然环境程度的重要反映。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本文分析了黑龙江省1986年~20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和变化的空间格局。研究表明,在1986年~2000年期间,林地、草地和沼泽地面积显著下降,耕地面积急剧增加,并且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在空间上表现出不同的空间格局。在此期间,黑龙江省土地利用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人地关系矛盾突出。林地、草地和沼泽地锐减和退化,保护林地、草地和沼泽形势严峻。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龙花楼 王文杰 翟刚 刘松 张清春
利用GIS技术,基于20世纪80、90年代中期和200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安徽省的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在空间上表现为:变化范围广,几乎遍及全省各个角落;西部和南部山区其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相对较小,中部、东部和北部地区变化幅度较大;在合肥—巢湖—芜湖—马鞍山一片其变化幅度最大。土地利用变化在数量及时间上表现为:耕地(含水田和旱地)大幅减少,其次为草地和林地,代之以城镇用地、农村建设用地和水域的迅速增加;1987~1995年变化的幅度明显小于1995~2000年的变化幅度。随后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安徽省90年代中期和2000年之间的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了统计分析,定量诊断出各...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丽国 王宇欣 邱硕 王平智
为了解西北内陆干旱地区LUCC(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的时空变化特征和驱动力机制,以乌鲁木齐为例,选取2004、2008和2013年的土地利用及统计年鉴数据,从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幅度变化、土地利用速度变化、土地利用程度变化4方面探讨分析3个时期LUCC的转移变化情况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从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以及政策法规因素3方面进行了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分析。结果表明:3个时期中,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以牧草地、耕地和林地为主,园地、林地和水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