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02)
- 2023(12079)
- 2022(10823)
- 2021(10224)
- 2020(8728)
- 2019(19780)
- 2018(19811)
- 2017(37932)
- 2016(21203)
- 2015(23469)
- 2014(23585)
- 2013(23446)
- 2012(21712)
- 2011(19417)
- 2010(19186)
- 2009(17388)
- 2008(16821)
- 2007(14413)
- 2006(12411)
- 2005(10743)
- 学科
- 济(80686)
- 经济(80592)
- 管理(55822)
- 业(54532)
- 企(44298)
- 企业(44298)
- 方法(37709)
- 数学(32699)
- 数学方法(32295)
- 农(22934)
- 地方(21138)
- 学(20681)
- 中国(19918)
- 财(19682)
- 业经(17699)
- 农业(15565)
- 制(13784)
- 贸(13639)
- 贸易(13630)
- 理论(13267)
- 易(13167)
- 和(12949)
- 环境(12837)
- 技术(12760)
- 务(12325)
- 财务(12265)
- 财务管理(12241)
- 企业财务(11638)
- 融(11420)
- 金融(11416)
- 机构
- 大学(292819)
- 学院(291364)
- 管理(114657)
- 济(108799)
- 经济(106304)
- 研究(101065)
- 理学(100190)
- 理学院(98939)
- 管理学(97043)
- 管理学院(96532)
- 中国(71372)
- 科学(68023)
- 京(62464)
- 农(56630)
- 所(52576)
- 业大(50093)
- 财(48949)
- 研究所(48666)
- 江(45887)
- 中心(45671)
- 农业(44982)
- 范(39537)
- 财经(39444)
- 师范(39048)
- 北京(38337)
- 院(36448)
- 经(35917)
- 州(34841)
- 省(33879)
- 技术(31955)
- 基金
- 项目(209773)
- 科学(163158)
- 基金(150563)
- 研究(148300)
- 家(133590)
- 国家(132516)
- 科学基金(112224)
- 社会(90696)
- 社会科(85772)
- 社会科学(85744)
- 省(85374)
- 基金项目(81219)
- 自然(76115)
- 自然科(74313)
- 自然科学(74290)
- 自然科学基金(72902)
- 划(70768)
- 教育(67497)
- 资助(61815)
- 编号(59853)
- 成果(48093)
- 重点(47474)
- 部(45377)
- 发(45019)
- 创(43593)
- 课题(41759)
- 科研(40783)
- 创新(40725)
- 计划(40317)
- 大学(37949)
- 期刊
- 济(116556)
- 经济(116556)
- 研究(81235)
- 中国(55207)
- 学报(54780)
- 农(51272)
- 科学(47855)
- 管理(40404)
- 大学(39438)
- 学学(37339)
- 财(35641)
- 农业(35618)
- 教育(32029)
- 技术(23907)
- 融(22623)
- 金融(22623)
- 业经(19610)
- 业(18874)
- 财经(18200)
- 经济研究(17622)
- 图书(15794)
- 科技(15504)
- 经(15376)
- 问题(15062)
- 版(14864)
- 业大(14811)
- 资源(14743)
- 理论(14117)
- 技术经济(13191)
- 实践(13179)
共检索到4166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马德志 于乔乔 孙玉珺 吴玥 张倩 杨德光
[目的]将适合于黑龙江省东部湿润区第三、四积温带种植的36个玉米品种进行高密植抗倒伏性评价。[方法]试验对玉米的农艺性状、茎秆力学指标和产量进行聚类分析,并验证评价玉米抗倒性强弱的各项重要指标。[结果]通过系统聚类统计方法将品种分为3大类,其中21份品种为高度抗倒性(Ⅰ)、10份品种为中度抗倒性(Ⅱ)、5份品种为低度抗倒性(Ⅲ)。穿刺强度、折断力、单位茎长干物质和茎节直径与茎秆抗倒伏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分别为0.597~(**)、0.948~(**)、0.677~(**)和0.419~(**),可作为评价品种抗倒伏能力的重要指标。[结论]Ⅱ级品种抗倒伏性在增密后变化幅度较小,产量较高,因此可考虑在高密度下种植。本研究结果为黑龙江省主栽区选育新品种提供量化参考依据。
关键词:
玉米 品种 密植 抗倒伏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书强 赵海新 杜晓东 杨丽敏 薛菁芳 周通 金光浩 单莉莉 王翠 李敏
为了明确氮肥施用方式对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水稻产量和倒伏的影响,选用2个主栽水稻品种,设置3个施氮量和4个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例处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施氮水平较高(161 kg/hm2)时,后期施氮比例适当增加(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例为6.5∶3.5),可以提高水稻产量。增产原因主要是穗粒肥施用比例增加能增加穗粒数,从而提高了群体颖花数和群体库容量。施氮量增加使株高变高、弯曲力矩增大,抗折力降低,倒伏指数增大;而后期穗粒肥施用比例增加能使水稻茎秆抗折力增大,倒伏指数减小。减少施氮量或增加后期穗粒肥比例,能使水稻倒2节间及其叶鞘长度减小、节间横切面积增大、节间干物质重增加、茎壁变厚,改善茎秆的物理性...
关键词:
氮肥运筹 水稻 倒伏 产量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得孝 员海燕 周联东
通过玉米品种比较试验和密度试验,研究了9个农艺性状与3个茎秆质量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茎秆田间抗拉弯强度和室内横折强度能综合反映茎秆质量好坏,而茎秆穿刺强度可作为玉米育种群体和耐密品种选择的抗倒性指标。茎秆田间抗拉弯强度可用密度、茎粗和气生根数3个性状进行线性估计;茎秆室内横折强度可用穗位高度、茎粗和茎秆穿刺强度进行有效估计。
关键词:
玉米育种 抗倒性 茎秆质量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姜丽霞 孙孟梅 于荣环 孙玉亭
根据玉米分期播种资料,得出不同品种播种到出苗,出苗到抽雄及抽雄到成熟的热量指标,以地区热量资源的满足程度确定其成熟度及成熟概率。根据不同品种的成熟概率及收益状况,利用概率决策方法确定地区的主栽品种以及利用线性规划的方法求解不同品种最佳搭配的比例,从而为充分合理利用热量资源,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提供气候依据。
关键词:
热量指标 概率决策 线性规划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周颖 顾万荣 赵猛 佟桐 刘笑鸣 李彩凤 李晶 魏湜
探讨不同熟期玉米品种茎秆特性及机收指标的差异,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选择熟期适宜的玉米品种提供参考。以不同熟期玉米品种先玉335、鑫鑫2号(晚熟品种)和绥玉23、吉单27(中晚熟品种)为材料,于哈尔滨(第一积温带)展开试验,对其茎秆特性及机收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晚熟品种株高较低,茎节较低,收获时茎秆机械强度更小,茎秆含水量、籽粒含水量均低于晚熟品种,植株整体成熟度更高,籽粒机收质量更好,更适宜机械化收获。相关分析表明,茎秆性状和茎秆、籽粒含水量都会显著影响籽粒机收质量。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收获时茎秆第3
关键词:
熟期 玉米 茎秆 籽粒机收质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任佰朝 张吉旺 李霞 范霞 董树亭 刘鹏 赵斌
【目的】倒伏是玉米高产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大田淹水对夏玉米抗倒伏性能的影响。【方法】以登海605(DH605)和郑单958(ZD958)为试验材料,设置大田淹水时期(三叶期、拔节期、开花后10 d)和淹水持续时间(淹水3 d和6 d)处理,研究淹水对夏玉米茎秆形态、穿刺强度、弯曲性能及其显微结构的影响。【结果】淹水后夏玉米基部第3茎节变细,茎秆穿刺强度降低,三叶期淹水6 d造成的影响最大,DH605和ZD958的穿刺强度分别较CK下降32.53%和42.73%;茎秆的皮层厚度和维管束内部厚壁细胞厚度变薄,维管束数目减少。三叶期和拔节期淹水对其影响大于开花后10 d淹水,淹水持续时...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甄善继 李明 高祺 李乔 晏君瑶
[目的]玉米是黑龙江省最重要的作物,目前面临着压缩面积的严峻形势,文章期望探究黑龙江省玉米生产的发展方向。[方法]通过对面板数据和实验数据的分析,归纳总结了近年来黑龙江省玉米生产情况的演变规律、气候的变化特点及对玉米生产的影响、经济政策因素对玉米生产的影响。[结果]黑龙江省玉米总产量的增加主要是种植面积扩大的结果,而面积扩大的主要原因是社会需求扩大和政府政策支持。玉米单产提高的贡献相对较小,影响单产提高的技术因素从高到低依次是密植、施肥和品种改良。同时气候变化对玉米生产的影响利大于弊。[结论]黑龙江省玉米生产未来的战略应该是推行休耕补贴控制种植面积;推广少免耕栽培方式,实行玉米秸秆还田,做到土地用养平衡;采用早熟、耐密、抗倒、高产、适合机械直收的品种,合理密植与精准施肥,提高单产降低成本,全面提高玉米生产的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降低单位粮食成本,提高玉米竞争力。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贺
玉米是黑龙江省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其产业发展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及带动农村居民致富具有作用。文章在充分分析黑龙江省玉米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阐述玉米生产区连片、自然条件适合玉米生产等相关优势,分析制约玉米产业的主要因素包括玉米专用品种较少;耕地数量减少和耕地质量逐步退化;产业化水平不高,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深加工比重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外企种业公司带来的市场冲击等。并从加强玉米新品种的筛选和培育;培育农业加工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水平;提高组织化程度,合理促进利润分配;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玉米市场竞争力;保持耕地总量平衡,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建立玉米产业信息网络平台,及时发布市场信息等6个方面提出...
关键词:
产业化 黑龙江省 玉米 制约因素 标准化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董丽英 刘树芳 杨佩文 郑凤萍 曾莉 杨勤忠
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和灰斑病是玉米生产上重要的叶部真菌病害。采用人工接种法,对16个玉米新品种在田间进行大斑病、小斑病和灰斑病的抗性鉴定评价。结果表明,在鉴定的16个玉米新品种中,4个品种(屏单3号、云玉2号、HL-66和春喜06-10)对3种病害均有较好的抗性,其余品种对1种或者2种病害具有中抗或感病的水平。
关键词:
玉米新品种 大斑病 小斑病 灰斑病 抗性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海燕
该文分析了黑龙江省玉米产业的现状,阐述了黑龙江省发展玉米产业在地域条件、畜禽养殖等方面的优势,以及专用玉米品种缺乏、精深加工比重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等主要问题与制约因素,并提出了应重视玉米新品种选育、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的、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和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及建立产业化网络平台等促进黑龙江省玉米产业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
黑龙江省 玉米产业 现状 发展策略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卢兵友
依据生态工程和产业生态学物质循环再生和生命周期原理 ,应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 ,以黑龙江省肇东市为例 ,对玉米生命周期过程中主产品和各种副产品资源的综合利用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玉米及其加工副产品只要利用合理完全可以实现资源化 ,不会给环境带来损害。其中产生量最大 ,危害最严重的酒糟废水 ,通过化学、生物和土壤等多级处理 ,基本达到达标排放。与此同时 ,工程的实施不仅实现了公司、科研部门和农户的三结合 ,也为社会创造了近 4 0 0 0个就业机会 ,这对缓解城市居民就业压力起到了很大作用。说明生态工程和产业生态学原理是解决目前农业和产业生产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玉米资源 生态工程 产业生态学 肇东市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帅 王晾晾 陈莉 姜丽霞 张洪杰 覃雪
论文利用黑龙江省进行农作物生育期观测的24个气象台站1961—2009年逐日平均气温资料和1980—2009年玉米生育期资料,采用"5—9月的月平均气温和的距平"与"黑龙江省玉米低温冷害综合指标体系"对黑龙江省1961年以来低温冷害危险性进行了评估;以黑龙江省75个县的玉米种植面积为指标对暴露性进行了评估;以玉米单产为基础进行了灾损敏感性评估;最终建立了黑龙江省玉米低温冷害风险综合评估模型。根据模型,把黑龙江省划分为高、次高、中等、次低、低等5个风险区,大、小兴安岭、南部山区为高或次高风险区,松嫩平原北部处于次高风险区,三江平原东部为低风险区。该风险评估模型有助于提升黑龙江省低温冷害定量评估能...
关键词:
低温冷害 风险评估模型 玉米 黑龙江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耀蕊 陈红 韩哲英
利用考虑秸秆露天焚烧的碳足迹模型计算玉米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碳足迹,并将其作为非期望产出纳入指标体系,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对2004—2017年黑龙江省玉米生产环境效率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考虑秸秆露天焚烧后的玉米生产环境效率明显下降,玉米生产环境效率同时受到规模效率与纯技术效率的双重影响,且随外部条件的变化,在不同时间段内表现出差异化特征,但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对非有效年份玉米生产环境效率进行冗余分析后,提出了环境效率的改善途径,以期为玉米生产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辛威 王敬国 孙健 刘化龙 郭丽颖 姜思达 许天宇 赵宏伟 邹德堂
为了明确黑龙江省水稻品种资源稻瘟病抗性,挖掘优异种质资源,适时了解黑龙江省生理小种群体变化特征。采用中国生理小种命名方法,通过苗期喷雾接菌鉴定,将2013-2014年黑龙江省的稻瘟病菌株划分为7个群42个生理小种,优势小种为ZD5和ZD7,出现频率分别为19.77%和12.21%,总频率为31.98%;通过苗期抗病性表现,筛选出宽抗谱品种14份,这些品种携带2~7个抗稻瘟病基因,绥粳12+合江23(Pi9、Pi20、Pi33、Pi54、Pik)、牡丹江26+龙粳31(Pi9、Pi20、Pi33、Pi54、Pita、Pik)、牡丹江26+合江23(Pi9、Pi20、Pi33、Pi54、Pik)等...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今胜 张晓龙 郑培峰 徐文华 吕艳杰 王立春 王永军
抗倒伏能力的合理评价在玉米生产中非常重要。为了解当前国内外玉米抗倒伏能力常用的评价方法(茎秆质量评价、根系评价、田间风洞测试和田间原位测试)及其相关仪器设备的研究进展,基于中国知识资源数据库(CNKI)和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数据库,以“玉米”、“抗倒伏”为关键词,检索了1990—2020年文献资料,进行归纳和总计,并比较分析了不同评价方法的相对优势和改进方向。结果表明:1)田间原位无损测试能够模拟不同风速下的植株受力情况,测试效率高且使用成本低,在玉米抗倒伏能力评价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2)明确单株与群体、生物力学与实际风速的关系,通过单株的抗倒伏力的实时动态变化去反映群体抗倒伏力,是未来玉米抗倒伏能力评价的发展方向;3)研制田间原位无损测试专用仪器,结合多年、多点、多生态区、多气候条件田间测试,建立原位无损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制定技术标准,是未来玉米抗倒伏能力无损评价的重要研究内容。本研究进展综述可为玉米抗倒伏能力的合理评价及为田间原位无损测试植株抗倒伏仪器的研制和应用提供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