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521)
2023(6319)
2022(5334)
2021(4921)
2020(4031)
2019(9241)
2018(9366)
2017(17990)
2016(9653)
2015(10798)
2014(10792)
2013(10992)
2012(10109)
2011(9232)
2010(9536)
2009(8871)
2008(8655)
2007(7719)
2006(7110)
2005(6326)
作者
(27931)
(24132)
(23415)
(22248)
(14975)
(11605)
(10449)
(9206)
(9198)
(8710)
(8191)
(8155)
(7729)
(7340)
(7323)
(7286)
(7206)
(6967)
(6873)
(6788)
(6105)
(6092)
(5951)
(5693)
(5556)
(5437)
(5353)
(5126)
(4971)
(4736)
学科
(44706)
(42662)
经济(42635)
(35866)
农业(29811)
管理(21775)
地方(14106)
业经(13780)
方法(12225)
中国(11431)
(11396)
企业(11396)
数学(11032)
数学方法(10939)
农业经济(10188)
环境(10037)
(9961)
(9490)
(9045)
农村(9039)
服务(8856)
(8196)
(8093)
贸易(8088)
发展(7915)
(7908)
(7879)
土地(7767)
工作(7099)
(6890)
机构
学院(137690)
大学(131142)
(57765)
经济(56537)
管理(54696)
研究(48016)
理学(47197)
理学院(46737)
(46486)
管理学(45980)
管理学院(45766)
中国(38553)
农业(35162)
科学(30911)
业大(29451)
(28146)
(27909)
(24613)
中心(24269)
研究所(22399)
(21921)
农业大学(21549)
(19459)
经济管理(18389)
(18214)
师范(18014)
(17968)
(17110)
财经(16946)
科学院(16710)
基金
项目(97003)
科学(76287)
研究(73253)
基金(68980)
(60033)
国家(59436)
科学基金(50753)
社会(47567)
社会科(44559)
社会科学(44548)
(41855)
基金项目(37620)
(32347)
编号(31727)
自然(31261)
自然科(30326)
自然科学(30322)
教育(30138)
自然科学基金(29737)
(27785)
资助(26396)
成果(24339)
(23841)
重点(21712)
(20762)
课题(20528)
(20047)
发展(19625)
(19294)
国家社会(19278)
期刊
(74080)
经济(74080)
(51732)
农业(35213)
研究(34417)
中国(32744)
学报(22474)
科学(20741)
业经(19998)
大学(17481)
学学(16602)
(16136)
(15406)
金融(15406)
管理(14693)
(13491)
农业经济(13370)
农村(13173)
(13173)
技术(11962)
问题(10868)
资源(10578)
图书(9878)
教育(9565)
(9010)
农村经济(8847)
世界(8618)
经济问题(8501)
经济研究(7943)
业大(7420)
共检索到2132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洪秀  赵华甫  冯新伟  韩伟  
为促进农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亟需探究旱改水背景下黑龙江省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变化。本研究基于1995年、2005年、2015年、2020年4期遥感影像解译结果,分析黑龙江省农田分布、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变化,评估其权衡与协同关系,识别热点区域并划分生态功能管理分区。结果表明:1)黑龙江省旱地改为水田趋势明显,全省水田面积增长162.45%,主要位于三江平原;2)研究区的粮食产量、碳固定量、土壤保持量呈上升趋势,水分亏缺量也随之增长;3)粮食供应和碳固定具有空间协同关系,而与水文调节、土壤保持存在显著的权衡关系。研究发现1995—2020年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具有一致的权衡/协同关系,但相关程度存在差异。依次,全省可划分为农产品供给区、土壤保持区和生态保护区3类生态功能区,从而实现区域生态系统服务最大化。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宁静  杨楠  杜国明  孙天成  胡明均  王蕾  
为区域低碳农业和生态振兴提供数据支持,助力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以黑龙江省为例探究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碳动态特征,基于2000—2020年黑龙江省13个地级市的农业生产投入等数据,构建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模型,分析黑龙江省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时空变化,并利用ArcGIS分析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和碳排放呈现上升趋势,碳足迹呈现波动变化特征,空间上均为“西南高、东北低”的分布格局。综上,黑龙江省农田生态系统表现为碳生态赤字,发挥碳源功能,2010年起碳生态盈亏呈现增长趋势,表明碳源功能逐渐减弱。由此有针对提出加强田间管理、实现农田固碳减排的策略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颖  税伟  温铁军  张林波  张永永  
为厘清区域发展特征、优化区域布局、实现生态转型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研究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和协同关系是发展的基础。本研究以安庆都市圈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计量法估算安庆都市圈的水源涵养、土壤保持、NPP服务和食物供给等4种生态系统服务,分析不同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并运用CA-Markov模型预测2030年的生态系统服务。结果表明:从空间上来看,西北的大别山余脉区域和东南的江湖平原区域在生态系统服务上呈现显著差异。西北山区属于土壤保持服务的高值区,东南平原区属于NPP服务、食物供给服务的高值区;从时间上来看,2000年以来,安庆都市圈的食物供给服务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水源涵养服务基本保持稳定,NPP服务略有增长,土壤保持服务在2000—2010年增长较快,2010年以后较为保持在较为稳定的状态;从权衡与协同关系来看,水源涵养服务与NPP服务之间的协同关系最强,土壤保持服务与食物供给服务之间呈现权衡关系。最后,本研究预测2030年的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关系在减弱,协同关系增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冉璇   李渊   郭宇龙   位贺杰  
探究近30年钱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服务演变规律,衡量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协同关系,为钱江源国家公园的生态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基于InVEST模型对1990~2020年钱江源国家公园的水资源供给、土壤保持、固碳释氧、生境质量等4种生态系统服务展开评估,并探究其时空演变规律,利用权衡协同度模型(ESTD)分析各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协同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的生态系统服务总量呈上升趋势,其中水资源供给服务由1990年的2.39×10~7m~3下降至2000年的1.92×10~7m~3,再到2020年上升至3.74×10~7m~3,土壤保持、固碳释氧与生境质量服务的物质量持续上升;(2)从空间格局来看,水资源供给服务的空间格局变化明显,其余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演变格局较稳定。园内生态系统服务的Ⅳ类热点区面积由1990年的7.78 km~2增加至2020年的12.75 km~2;(3)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间的关系以协同为主,协同关系主要出现于土壤保持、固碳释氧、生境质量三者之间,权衡关系则存在于水资源供给与其他三种服务之间;(4)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特定生态系统服务相关条件的改变、相关政策与专项规划的实施、人类活动的干扰是影响钱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格局及权衡协同关系的主要因素。近30年钱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演变格局及权衡协同关系变化显著,主导的影响因素为土地覆盖变化,当前园区整体生态系统服务呈西部高、东部低的空间格局,未来应重点关注园区的功能分区优化,逐步探索与完善国家公园管理体系,着力平衡生态资源保护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牛丽楠   邵全琴   陈美祺   张雄一   张廷靖  
【目的】长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开展长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及土地利用驱动力分析,有助于该区域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方法】本文基于卫星遥感数据,采用RUSLE模型、InVEST模型等计算了土壤保持量、产水量和固碳量,采用Sen趋势法、热点分析方法等进行了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分析,采用偏相关法分析了服务之间的权衡协同关系变化,并从土地利用变化角度剖析了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原因。【结果】(1)2000—2020年长江流域年均土壤保持量、产水量和固碳量变化趋势度分别为1.75 t/(hm~2·a)、-1.33×10~3 m~3/(km~2·a)和1.62 gC/(m~2·a),除产水在部分区域呈减少趋势外,其他服务均普遍呈增加趋势,生态系统服务热点区域总体面积有所扩大,特别是以固碳和产水服务为主的热点区域。(2)土壤保持和固碳、固碳和产水以协同关系为主,土壤保持和产水以不显著权衡关系为主,土壤保持和产水由协同关系转为权衡关系,土壤保持和固碳一直为协同关系且强度呈加强趋势,固碳和产水一直为协同关系且强度呈波动态势。(3)不同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不同,耕转林对土壤保持服务积极影响较大,耕转草对固碳服务积极影响较大,草转耕对产水服务消极影响较大。(4)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关系,耕转林草时,土壤保持、产水和固碳两两服务之间趋于协同,林草转耕时则趋于权衡。【结论】2000—2020年长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总体有所提升,土地利用变化中林草面积的增加对生态系统服务提升及服务之间协同发展有积极作用,国土空间开发和生态保护用地之间的博弈影响生态系统服务的动态变化,考虑该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需平衡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进行绿色可持续发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郭婷婷   丁洪伟   张浩   曾昭霞   刘孝利  
明晰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及权衡/协同关系,对优化西南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生态管理、攻克贫困、维护社会和谐有重要意义。以中国知网、谷歌学术和Science Direct为数据源,共检索整理89篇论文,研究结果说明:(1)从文献年代分布来看,2008—2018年间研究较少,在2019—2023年间激增。从研究区分布来看,贵州省最多,广西壮族自治区最少。(2)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类型的选择不均衡且评估方法依赖于模型。(3)分析权衡/协同的研究方法机理与应用,主要分为统计分析、制图叠加分析和情景模拟分析法三类。(4)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工程是影响权衡/协同关系的驱动因素,而自然地理为主导因子。最后,本文针对目前喀斯特区生态服务功能与权衡/协同研究不足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谷家川  查良松  
基于化肥、农药、农膜、农业灌溉、农地翻耕、农机运用、农作物收割后残留根系分解7个主要碳源,测算皖江城市带1991~2010年农业碳排放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农业碳排放总量从1991年的273万t增加到2010年的535万t,年均增长率为10.35%,同时2010年其排放量约占安徽省碳总排放量的4.43%。1991~2010年研究区人均农业碳排放年均增幅2.6%,农业碳排放密度年均增幅5.84%,碳排放强度年均降幅376.9t/亿元。研究区农业碳排放以农作物收割后残留根系分解为主(占总排放量的59.87%),且化肥碳排放比重年均增长最快达16.18%。各市农业碳排放量六安最大,安庆较大,铜陵最小,...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翁翎燕  李伟霄  张梅  谈俊忠  
定量研究区域农田生态系统净碳汇的空间结构及其时空变化特征对挖掘农田生态系统的多重功能,合理制定区域适宜的农业减排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在测算2005~2019年江苏省农田生态系统净碳汇的基础上,采用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等方法,对江苏省农田生态系统净碳汇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江苏省农田生态系统净碳汇呈现“西北—东南”的空间分布格局,且在收缩中趋于集聚化,净碳汇重心总体上朝西北方向移动;(2)江苏省农田生态系统净碳汇在全局上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局部则呈现较为稳定的“北高南低”的空间集聚特征;(3)江苏省农田生态系统净碳汇局部空间格局的动态演化差异明显,局部空间结构和空间依赖方向上均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相比较而言,苏中地区较苏南、苏北地区具有更加动态的局部空间结构,而盐城市区、启东市及泰州市区在空间依赖方向上具有较大的波动性;(4)农田生态系统净碳汇的局部空间关联格局较为稳定,局部空间联动性较弱,空间集聚性表现出较高的路径锁定特征。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新章  周海林  谢高地  
采用生态经济学的方法,对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进行了价值化评估。结果表明,2003年中国农田生态系统提供的总服务价值为19121.8×108元(2003年现价),其中,正面服务价值为22334.1×108元,由于灌溉、化肥及农药的使用,给人类福利造成的损失为3212.3×108元;单位面积农田提供的服务价值为18960.6元/hm2,其中,农产品生产的价值为14788.7元/hm2,其它服务价值为4171.9元/hm2,灌溉等给人类福利造成的损失为3185.2元/hm2;各地区农田的生态服务功能差别较大,其价值量波动在86.8~5050.8×108元之间,黄淮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所占比重较大...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学锋  金晓斌  张晓霞  周寅康  
为在项目尺度构建土地整治农田生态系统能值分析框架,以江苏省宜兴市土地整治项目作为案例,根据设定的土地整治工程使用年限,从项目建设-使用过程和项目全生命周期2个时间维度,对土地整治工程建设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项目建设-使用过程维度,1)项目建设期大量物料投入和电力等资源输入,导致能值投入加大,能值产出下降;2)受土地整治影响,项目建设导致农田生态系统自给能力减弱,对外界经济投入依赖度增加,净能值产出率下降,环境负载率增大,农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从生命全周期来看,3)由于土地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毛学森  田魁祥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水泥板硬覆盖对棉田和玉米田土壤蒸发、作物蒸腾、土壤温度变化、作物生长发育状况及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硬覆盖能减少农田土壤无效蒸发,调节土壤水分,降低土壤温度变化幅度,促进春播作物苗全苗壮,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旭刚  郝明德  张春霞  
对典型旱农地区陕西长武县2002和2003年降水输入旱地农田生态系统的养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黄土旱塬区2002和2003年通过降水输入的氮素分别为6.72和10.80kg/hm2;氮素输入主要发生在6~9月,占全年输入量的57.8%;降水输入的N主要是NH+4-N,2002年输入的NH+4-N占降水输入总N量的68.5%±11.3%,2003年占63.6%±9.4%。通过降水输入的K在2002和2003年分别为0.959和2.686kg/hm2。NH+4-N,NO-3-N,K和无机N总量与降雨量之间有极显著相关关系,且各养分量之间也有一定的相关性。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美文  黄璜  王勇  李波  
农田生态系统内,鼠害的形成是土地农业利用和开发的"副产品",农业生产格局、作物布局和各种农业措施等都会对鼠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影响。不科学的灭鼠不仅不能控制害鼠,而且还会刺激鼠类数量的增长。制定农田鼠类管理措施,除了需要掌握鼠类本身的发生规律、种群动态等生物生态学特性外,应关注农业生产格局对鼠类群落产生的重大影响,充分发挥农业措施对鼠类群落种群发生发展的作用。同时,还应注意人类的经济建设活动对鼠类群落的影响,必须认识到鼠害治理是一项社会性的工程。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沈宏  曹志洪  王志明  
用高锰酸钾氧化法讨论了土壤活性碳库和碳库管理指数(CPMI)。结果表明:不同农田土壤活性碳含量为049~499mg/g、CPMI为516~165。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CPMI的影响为绿肥(GM)>厩肥(FYM)>FYM+NPK>参考(REF)>NPK>对照(CK);对水稻土为:稻草(RSC)>FYM>FYM+NPK>REF>NPK>CK。黄棕壤GM、FYM和FYM+NPK处理的CPMI分别比REF提高了50%、459%和219%,NPK和CK下降了6%和381%。潮土施肥10年的CPMI与施肥5年相比,FYM和FYM+NPK提高了284%和197%,而NPK和CK下降87%和1...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薛永盛  杨雪梅  
明晰北方防沙带典型县域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及权衡协同关系,对促进自然资源优化配置和国土空间精准化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InVEST模型、相关系数法、空间自相关等方法,以民勤县为案例,对北方防沙带典型县域防风固沙、碳储量和食物供给主要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和权衡协同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民勤县在20年间主要生态系统服务质量显著提升,防风固沙、碳储量与食物供给的总量分别增加了8.64×10~7 kg、2.17×10~7 t和1.02×10~6 t。2)在研究期内,防风固沙与碳储量呈现较强的协同关系,而碳储量与食物供给呈现的协同关系逐期减弱,防风固沙与食物供给呈现的权衡关系则逐期增强。3)在空间格局上,不同类型服务间权衡协同关系的异质性显著(P <0.05),区域差异较明显。4)生态系统服务两两之间空间自相关系数在研究时段内变化不大,但各地集聚特征呈现出较大的空间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