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689)
- 2023(3215)
- 2022(2788)
- 2021(2574)
- 2020(2159)
- 2019(5227)
- 2018(4917)
- 2017(9514)
- 2016(5264)
- 2015(6075)
- 2014(5994)
- 2013(6165)
- 2012(5916)
- 2011(5500)
- 2010(5403)
- 2009(5218)
- 2008(5176)
- 2007(4947)
- 2006(4559)
- 2005(4458)
- 学科
- 济(19007)
- 经济(18987)
- 银(14748)
- 银行(14602)
- 行(13413)
- 制(11909)
- 管理(11254)
- 业(11177)
- 企(9425)
- 企业(9425)
- 方法(9301)
- 业务(8724)
- 度(8415)
- 制度(8410)
- 数学(8001)
- 数学方法(7914)
- 银行制(7599)
- 融(7475)
- 金融(7475)
- 学(6440)
- 中国(5860)
- 财(4253)
- 贸(4235)
- 贸易(4225)
- 易(4127)
- 农(4105)
- 体(4091)
- 业经(3930)
- 体制(3608)
- 地方(3515)
- 机构
- 大学(78832)
- 学院(75970)
- 研究(32976)
- 中国(31840)
- 济(30462)
- 经济(29737)
- 管理(25345)
- 科学(22411)
- 农(21809)
- 理学(20718)
- 理学院(20428)
- 管理学(19959)
- 管理学院(19853)
- 所(18984)
- 京(18491)
- 农业(17954)
- 研究所(17525)
- 银(17144)
- 银行(16399)
- 行(15166)
- 中心(15038)
- 财(14734)
- 业大(14358)
- 江(13707)
- 院(12274)
- 北京(11852)
- 省(11699)
- 业(11436)
- 财经(11326)
- 部(11125)
- 基金
- 项目(50458)
- 科学(38175)
- 基金(36738)
- 家(35146)
- 国家(34900)
- 研究(30946)
- 科学基金(27799)
- 自然(20427)
- 自然科(19969)
- 自然科学(19956)
- 自然科学基金(19605)
- 省(18982)
- 基金项目(18741)
- 社会(18456)
- 社会科(17488)
- 社会科学(17483)
- 划(17429)
- 资助(16813)
- 教育(13870)
- 重点(12301)
- 计划(11689)
- 部(11071)
- 发(10786)
- 科技(10764)
- 编号(10735)
- 科研(10526)
- 创(10115)
- 业(9663)
- 创新(9556)
- 专项(9153)
共检索到1323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付增娟 张川红 郑勇奇 王志和 段福文
对2种典型亚热带外来树种黑荆和银荆林分和单株土壤种子库、幼苗扩散进行调查,依据繁殖体类型、数量和扩散距离预测黑荆和银荆的入侵性。结果表明黑荆以种子繁殖为主,繁殖体数量大,银荆以根蘖繁殖为主,繁殖成功率高。黑荆和银荆林分内土壤种子库数量都很大,分别达28882粒.m-2和1475粒.m-2;种子主要分布在枯落物中,有利于其继续传播;有活力种子比例高,室内发芽率可达85%以上,树种建群能力强。虽然黑荆和银荆都有大量的繁殖体存在于土壤中,但萌发并存活的幼苗数量相对较少,林缘幼苗数量分别为0.8株.m-2和1.0株.m-2,单株周围幼苗数量分别为1.3株.m-2和0.6株.m-2,树种向外扩散速度慢;...
关键词:
黑荆 银荆 繁殖扩散 生物入侵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郑芳
黑荆树(Acacia mearnsii)是扦插难生根的树种之一,近年来我组从1~4年的母树上采集当年生枝条。在全光喷雾的条件下,开展了不同母树年龄,不同激素种类、激素浓度和处理时间,不同扦插基质内容的系列试验,现已筛选出最佳激素及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宫兆宁 苏朔 杜博 关晖 张强
景观演变对野生动物栖息地质量和连接度造成的影响,一直是威胁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问题,开展扎龙湿地丹顶鹤(Grus japonensis)繁殖栖息地选择及繁殖期生境间的扩散研究,对野生丹顶鹤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利用需要"出现点"的生态位MAXENT模型,进行适宜栖息地选择研究。从水源、食物、干扰、隐蔽物四个方面选择明水面距离、土壤湿度、NDVI、道路距离和居民地距离五个环境变量作为丹顶鹤繁殖栖息地选择的影响因子,预测扎龙保护区可供丹顶鹤进行营巢繁殖的栖息地分布,并分析各影响因子的反应曲线。结果显示:丹顶鹤易于选择远离道路和居民地干扰且靠近明水面的区域作为营巢栖息地,栖息地土壤湿度较高并且植被覆盖较多。从MAXENT模型中提取了38个适宜栖息地斑块,基于电路理论模拟丹顶鹤繁殖期失去飞行能力时的多路径扩散,最大电流密度图突出了可能的"夹点",模拟出具有一定宽度范围的连接区域,可供丹顶鹤在繁殖期间进行扩散。累积电流密度图突出了在维持网络连通性方面起到积极作用的斑块,并进行面积加权来评估适宜栖息地斑块的综合重要性。结果表明,在MAXENT模型预测出的适宜栖息地斑块基础上,考虑丹顶鹤繁殖期的迁移扩散行为,利用累积电流密度面积加权来评估适宜栖息地斑块的综合重要性,得到的适宜性等级更符合丹顶鹤真实巢址的分布。研究成果可为保护区丹顶鹤栖息繁殖生境的恢复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薛帅 刘吉利 任兰天
为筛选适合我国国情的芒草产业化的低成本繁殖技术,根据国外相对成熟的种植措施,利用我国的农业生产数据,对5种可行繁殖技术的后代种植成本进行估算。结果表明:5种繁殖系统的后代材料在种植密度、除草剂类型及施用量、施肥量存在差异最大;估算种植成本变异幅度为3 072.0~12 225.3元/hm2,其中种子直播法成本最低,而微繁育苗移栽法最高;在各项投入要素中种植材料与化肥的成本最高,合计约占总体生产成本的70%。此外,还利用SWOT法对5种繁殖技术的利用潜力予以评价。结果表明:在芒草产业化的初期,根茎直播法将被广泛采用;随着技术的进步,根茎与茎秆育苗移栽法将会逐步取代根茎直播法;最后,种子直播法与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曙东 周桢
外来入侵动物给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国民经济以及人类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危害,正确分析外来入侵动物的扩散风险对控制其在国内的扩散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外来动物扩散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选取食人鲳(Pygocentrus nattereri)、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等几种典型的外来入侵动物作为评估对象,通过扩散风险计算模型评估出扩散风险的大小,设置阈值对不同入侵动物的扩散风险进行了分级,最终将外来入侵动物的风险分为4个等级:极高风险、高风险、中风险以及低风险,并针对不同风险等级不同扩散程度的外来动物提出了相应的分级管理对策,以期提高政府管理外...
关键词:
外来入侵动物 风险分析 层次分析法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刘飞 韦慧 顾党恩 牟希东 罗渡 徐猛 胡隐昌
2015年12月-2016年10月,在广州市流溪河采集入侵鱼类豹纹脂身鲶(Pterygoplichthys pardalis)283尾用于繁殖生物学研究。结果显示:流溪河豹纹脂身鲶在3-9月性成熟系数较高。雄性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204mm,体重154.88 g;雌性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201 mm,体重183.01 g;最早性成熟年龄均为1龄。其平均成熟卵径为1.87 mm,绝对繁殖力为636-6 148粒,平均绝对繁殖力为2 524.49粒,平均相对繁殖力为10.43粒/g。绝对繁殖力与体长和体重呈显著的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禹衡 陆家祎 吴鹏飞 毛岭峰
【目的】破坏草是中国西南地区危害最为严重的入侵物种之一,每年在当地造成巨额的经济损失。扩散能力与入侵物种的危害性有关,也是决定其分布范围的重要因素,但在目前物种潜在分布和潜在入侵区域的研究中却常常被忽略。【方法】本研究旨在基于物种扩散量化气候变化背景下破坏草的入侵区域,应用最大熵(MaxEnt)模型对破坏草潜在适宜区进行预测,在得出其2050年和2070年中等温室气体排放情景(SSPs45)下适宜分布区后,基于当前分布使用细胞自动机在适宜区内模拟了破坏草的扩散,预测了2050年和2070年一般气候排放情景下破坏草的潜在入侵区域。【结果】气温季节性变动系数、最冷月最低气温、最干季降水量、年降水量、最冷季降水量是影响破坏草分布的重要气候因子。破坏草的适宜分布区将从当前的79.68×10~4 km~2增长为2050年的120.26×10~4 km~2,之后于2070年有所缩小,但面积仍达111.97×10~4 km~2。与当前破坏草分布地区相比,2050 SSPs45情景下破坏草潜在入侵区域将增加至88.27×10~4 km~2,到2070年则将增加至95.35×10~4 km~2。【结论】破坏草潜在入侵区域受到扩散速度限制,始终小于其适宜分布区,但随着气候变化逐步增加。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未来四川、贵州、广西等省份应当采取进一步措施以控制破坏草的蔓延。预测结果一定程度反映了入侵物种的时空格局,可以为入侵物种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侯衍猛 葛仕豪 魏军强 王树迎 刘晓东 韩小康
比较高繁殖力的济宁青山羊和低繁殖力的沂蒙黑山羊不同季节血浆中褪黑素(melatonin,MT)的分泌变化规律,分析MT与山羊繁殖力之间的关系。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血浆MT浓度,结果表明:MT昼夜分泌峰值出现在00:00时,峰值以夏至为最高(P<0.05),济宁青山羊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两羊种春分和秋分之间的峰值差异均不明显。除冬至外的其它三个季节济宁青山羊在各个采样点的激素浓度均高于沂蒙黑山羊,冬至结果与之相反。夜间褪黑素的平均含量济宁青山羊均极显著高于沂蒙黑山羊(P<0.01),但冬至时结果亦相反。
关键词:
济宁青山羊 沂蒙黑山羊 季节 褪黑素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唐佳佳 尚旭岚 洑香香
以黑荆树叶片为外植体,MS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了外源激素对愈伤组织诱导、增殖及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激素6-BA与IBA组合、6-BA与2,4-D组合、TDZ与IBA组合均可诱导愈伤组织,但诱导率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不同外源激素组合上诱导的愈伤组织,其增长率为165.21%~208.53%,其中以6-BA与IBA组合的增长率最大;在添加TDZ与IBA的培养基上易分化出不定芽,但不同培养基上诱导的愈伤组织对不定芽的分化率和芽的生长影响达极显著差异。综合考虑,筛选适宜愈伤组织诱导、增殖培养基为MS+1.5 mg/L 6-BA+0.5mg/L IBA,诱导率为43.36%,平均增量和增长率分别...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贺华良 胡岩 叶波 张龙杰 雷振东 丁文兵 李有志
为全面了解湖南省稻水象甲的入侵扩散特点,运用简单重复序列间区(ISSR)分子标记方法及对比COⅠ基因、ITS2片段的序列信息,探讨全省17个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扩散模式。结果表明:湖南省稻水象甲种群COⅠ基因、ITS2片段的序列非常保守,不能提供有效的多态性位点信息,而ISSR的多态性信息非常丰富,其多态性位点百分率可达93.24%;基于ISSR的数据分析发现,湖南省稻水象甲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363 0,各地理种群间基因分化系数为0.414 3,种群之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无相关性。湖南省稻水象甲地理种群分化不符合地理隔离模式,以人为因素导致的扩散为主,自然扩散为辅。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周翰林 严利平 张辉 李建生
为合理利用日本鲭(Scomberjaponicus)资源并深入了解其资源补充规律,利用2021年3—4月在东海中部采集的日本鲭繁殖群体样本,研究了其年龄与卵径和繁殖力的关系。结果表明:雌性日本鲭繁殖群体由1+~5+龄构成,1+和2+龄占优势(68.54%)。根据Logistic方程拟合得到其50%性成熟叉长为256.98 mm。独立T检验结果表明,不同的性腺发育程度与卵径存在极显著性正相关关系(P<0.001);高龄组(3+~5+龄)与低龄组(1+~2+龄)的卵径存在极显著差异(P
关键词:
日本鲭 东海 年龄 繁殖力 卵径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施兆鸿 高露姣 谢营梁 罗海忠 王海平 陈波
用常规的生物学调查方法对舟山渔场银鲳和灰鲳进行了周年的取样调查分析,并对其性腺做石蜡切片,观察性腺发育情况,对银鲳和灰鲳的繁殖特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银鲳和灰鲳在繁殖季节性比为1∶1;两者的性腺发育和卵母细胞发育没有显著差异(P>0.05),Ⅴ时相的卵母细胞卵径都为700~870μm,油球1个,油球径260~400μm,初级卵膜厚度12~19μm;都为一个繁殖期内多次产卵类型的鱼类;繁殖期内银鲳、灰鲳雌性生殖群体的平均叉长分别为22.5cm、29.0cm,银鲳雄性生殖群体叉长主要集中在14.0~17.0cm,灰鲳雄性生殖群体叉长为23.0~25.5cm;银鲳的繁殖季节在每年的4月初至6月初...
关键词:
银鲳 灰鲳 繁殖特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廖颖 杨丹 李元 马丹炜
通过2倍稀释法和熏蒸法检测了入侵杂草土荆芥挥发油对常见3种皮肤真菌羊毛状小孢子菌(Microsporum canis)、絮状表皮癣菌(Epidermophyton floccosum)、红色毛癣菌(Trichophyton rubrum)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土荆芥挥发油对这3种皮肤真菌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分别为1~2和4~8 mL.L-1,除了对这3种真菌有直接的抑菌外,土荆芥挥发油还表现出熏蒸的间接抑制作用。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土荆芥资源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
土荆芥 挥发油 抗真菌活性 皮肤真菌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阿的鲁骥 李仁德 王长庭 周云 贾增荣 吴怡璇
为了评估土荆芥入侵对川西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潜在的生态风险,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土荆芥残渣对在退化高寒草甸恢复和重建过程中常用的2种培育禾本科牧草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和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L.)残渣对牧草种子萌发具有抑制效应,其中,老芒麦的萌发指数与对照相比,呈显著下降趋势;在幼苗生长阶段,土荆芥残渣对地上部分生长和生物量无显著影响,但却抑制了根的生长,这种抑制效应具有剂量效应。老芒麦对土荆芥化感胁迫的敏感性大于垂穗披碱草。这些结果说明土荆芥化感作用主要延迟种子萌发,抑制根系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