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210)
- 2023(17757)
- 2022(15200)
- 2021(14292)
- 2020(11877)
- 2019(27564)
- 2018(27556)
- 2017(52982)
- 2016(28882)
- 2015(32590)
- 2014(32982)
- 2013(32407)
- 2012(29835)
- 2011(27040)
- 2010(27604)
- 2009(25311)
- 2008(24785)
- 2007(21938)
- 2006(19662)
- 2005(17703)
- 学科
- 济(118545)
- 经济(118398)
- 管理(83317)
- 业(79356)
- 企(64564)
- 企业(64564)
- 方法(49719)
- 数学(42320)
- 数学方法(41585)
- 中国(34311)
- 农(33653)
- 财(29106)
- 地方(28859)
- 业经(27787)
- 制(25387)
- 学(24869)
- 农业(22818)
- 理论(20678)
- 贸(20006)
- 贸易(19986)
- 银(19636)
- 银行(19589)
- 易(19287)
- 行(18757)
- 融(18748)
- 环境(18744)
- 金融(18742)
- 和(18672)
- 技术(18380)
- 务(17451)
- 机构
- 大学(408759)
- 学院(408450)
- 济(159305)
- 管理(158471)
- 经济(155578)
- 研究(139578)
- 理学(135720)
- 理学院(134096)
- 管理学(131508)
- 管理学院(130742)
- 中国(105652)
- 京(89335)
- 科学(86633)
- 财(76222)
- 所(70655)
- 农(66082)
- 研究所(63733)
- 中心(63125)
- 江(62626)
- 业大(59864)
- 财经(59265)
- 北京(57265)
- 范(57010)
- 师范(56475)
- 经(53558)
- 农业(51173)
- 院(50993)
- 州(50789)
- 经济学(46950)
- 师范大学(45628)
- 基金
- 项目(271587)
- 科学(213058)
- 研究(200321)
- 基金(194538)
- 家(168944)
- 国家(167491)
- 科学基金(143725)
- 社会(124531)
- 社会科(117905)
- 社会科学(117873)
- 省(107277)
- 基金项目(102889)
- 自然(93204)
- 教育(92842)
- 自然科(90993)
- 自然科学(90972)
- 划(90012)
- 自然科学基金(89283)
- 编号(82900)
- 资助(81091)
- 成果(68248)
- 重点(60899)
- 发(60308)
- 部(59166)
- 课题(58239)
- 创(55953)
- 创新(52189)
- 科研(51343)
- 教育部(50751)
- 项目编号(50452)
- 期刊
- 济(184841)
- 经济(184841)
- 研究(123676)
- 中国(86849)
- 学报(62782)
- 农(61203)
- 管理(60633)
- 科学(59130)
- 财(58437)
- 教育(51865)
- 大学(48027)
- 学学(44748)
- 农业(41904)
- 融(37894)
- 金融(37894)
- 技术(37435)
- 业经(31195)
- 财经(28457)
- 经济研究(28343)
- 经(24295)
- 问题(23876)
- 图书(22696)
- 业(21872)
- 科技(19540)
- 技术经济(19383)
- 理论(19328)
- 版(18947)
- 资源(18402)
- 现代(18362)
- 商业(17787)
共检索到6225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金伟 王士君
黑色旅游是一种情感性的旅游,强调大众对旅游客体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倾向。近年来,黑色旅游因其独特的吸引力而受到众多旅游者追捧,现已成为广义休闲旅游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分析黑色旅游内涵的基础上,对黑色旅游的动力机制进行了解析。同时,引入共生理论,并以四川灾区为案例对黑色旅游的"共生"模式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唤起人们对黑色旅游的关注,促进人们更科学地认识黑色旅游及其内部规律,同时也期望对四川震后旅游业恢复重建工作有所启示。
关键词:
黑色旅游 内涵 动力机制 共生模式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甘露 刘燕 卢天玲
在灾后旅游业的研究中,游客对受灾目的地的感知情况的实证案例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对汶川地震后到四川旅游的国内游客按动机进行聚类,将游客划分为观光游览、公务或商务、地震旅游和多重动机4种类型。进一步的调查分析显示,游客对四川旅游业的整体恢复状况和恢复措施具有较高的认同,对地震所产生的影响也有一定程度感知。不同类型的游客在四川旅游形象感知、旅游业地震影响感知和对四川旅游恢复措施的看法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本文对这些差异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总结分析。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张广瑞
本文提出汶川地震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是巨大的,多方面的,震后旅游的发展必须做出科学的规划,不要把重建当作是简单的原状恢复,而是抓住机遇对旅游发展重新定位和调整。旅游业的振兴要靠大家共同合作,同舟共济,靠产品启动市场,政府和企业都要考虑危机管理长效机制的建立。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旅游发展 危机管理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振之 马琳 胡海霞
现有国家规划体系在定位、内容和行政监管等方面制约旅游资源优势区域发展统筹和产业竞争优势培育。以汶川5.12灾后重建为例,探讨了建设旅游功能区以引导旅游资源密集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空间形态升级的可能性。通过战略层面的旅游功能区规划,协助统筹区域的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建立协调城乡发展的空间管理体系,从而实现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城乡空间布局和土地利用方式,达到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目标。
关键词:
旅游功能区 规划 灾后重建 大邑起步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年四锋 张捷 张宏磊 章锦河 张卉
旅游业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和敏感性,易遭受突发危机事件的影响,突发危机事件成为制约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如何防范和应对旅游地突发危机事件,保障旅游业健康发展和旅游地社区生计的可持续性显得尤为重要,其中旅游地社区参与是响应和处置突发危机事件的重要利益相关者之一。基于此,论文以汶川地震后大九寨环线区域的九寨沟、青城山和北川县为案例地,采集556份有效样本,运用社区参与理论和社区恢复理论,以结构方程模型为技术方法,构建了基于危机响应视角的以社区参与获益、社区恢复力和社区依恋为维度的社区参与概念模型。得出如下结论:①震后旅游地社区参与获益和社区恢复力对社区危机响应与支持旅游业发展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其中社区恢复力(0.59,P≤0.001)的作用强于社区获益感知(0.30,P≤0.001);②社区依恋对社区参与起显著正向作用(0.19,P≤0.001),对社区恢复力和社区参与意向起部分中介效应,而对社区参与获益和社区参与意向不起中介效应;③论文提出了基于危机响应的社区参与由参与度、支持度和响应度构成,构建了由地方依恋(Attachment)、社区获益(Benefit)和社区恢复力(Resilience)维度组成的社区参与"ABR"框架模型。研究结果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旅游地社区参与研究的边界,对旅游地社区参与和危机管理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卢庆芳 赵海程 曹瑛
波动、回稳并逐年提升,是"5·12"汶川地震之后四川灾区经济发展十年历程的外在特征。内在的深层次的区域发展差异态势演变是探究和认识灾区经济发展最终趋向的良好切入点。本文在对灾区十年发展差异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增长理论的趋同趋异概念和分析方法,探索灾区十年发展过程中的区域差异内在走向。研究发现,"5·12"汶川地震之后,四川省县(市、区)经济发展差异呈现逐年缩小的总体趋向,在符合σ趋同的同时,也存在β收敛趋向,灾区的经济趋同尤其是极重灾区的β收敛尤为显著。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刘世明 李蔚
严重自然灾难发生后,灾难地景区虽然采取了诸多措施以重新赢回游客,但是这些策略是否有效,在现有的文献中尚缺乏实证研究。本文在灾后游客流失原因与旅游意愿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引入安全策略、价格策略、体验策略、情感策略,并实证检验了4种赢回策略对灾后流失原因和旅游意愿关系的影响。
关键词:
赢回策略 流失原因 旅游意愿 灾后旅游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衔 吴海贤 李少武
在汶川大地震后的产业重建过程中,四川面临重污染产业重建、资源依赖型产业重建、东部转移产业承接、地震带工业布局调整等若干重大问题。随着灾后重建时间的压缩,这些问题将变得日益突出。能否处理好这些问题,关系到四川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覃建雄 唐勇 陈兴 张培 沈兴菊 薛熙明
如何发掘、保护、发挥和利用好地震堰塞湖景观资源及其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潜在的独特作用,成为国内外亟待解决的重大科研课题。论文通过汶川地震遗址区地震新增地质景观(尤其是新增地质灾害景观和堰塞湖景观)的挖掘、识别、清理及其资源体系的建立,阐述地震新增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类型、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重点提出基于地震新增遗迹景观及堰塞湖景观资源的旅游开发模式。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李敏 张捷 罗浩 董雪旺 上官筱燕 蔡永寿
旅游业灾后恢复重建是灾区经济社会恢复重建的重要"突破口",尤其在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地区;而理解灾区游客旅游动机有利于旅游业灾后恢复重建管理战略的制定。该研究以遭受"5.12"汶川地震影响的九寨沟为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引入"灾害事件引发的旅游动机",对灾区国内游客的多种旅游动机交互作用关系进行分析,证实了灾区旅游业恢复重建管理中:①恢复重建的关键内容是"核心旅游吸引物与安全";②恢复重建的重点区域是灾区内已有高知名度的旅游地或在灾害事件中成为全球关注焦点的地区;③对目的地优质旅游接待服务意象的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魏小安 曾博伟
汶川地震及其他一系列不利因素给2008年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困难。对地震之后中国旅游形势的判断应该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进行。本文通过回顾30年来中国旅游业遭遇到的7次冲击,为科学分析这次地震对中国旅游业造成的影响提供了参考和借鉴。通过具体分析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市场的结构特征和影响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对中国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面临的形势做出了判断。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旅游 分析 判断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杨振之 叶红
5·12汶川大地震,对四川旅游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地震造成了处于龙门山断裂带上的众多旅游景区遭受严重破坏。有的景区的旅游资源在地震中消失殆尽。此外,地震造成的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的破坏,严重影响了旅游景区的重新运营。游客对于地震后灾区旅游业的形象和旅游信心也遭受严重打击。伴随着一些道路、城镇、旅游景区在地震中受到严重破坏,灾区旅游生产能力和旅游消费需求遭受重创,原有的生产力受损,原有旅游产业结构被破坏。因此,有必要站在生产力布局和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重新审视灾后四川旅游业的恢复重建问题。从空间布局、产业调整、项目建设、市场营销等多角度去重新规划灾后旅游业的发展蓝图,共建灾区旅游业的美好...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王霞 董文强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面对一个供求失衡、价格上涨的非正常灾后建材市场,政府建材价格的临时干预政策,使供求矛盾得到一定缓解,大部分建材产品价格都稳定在灾前水平。随着重建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政府可以通过合理安排重建节奏、多元化建材供应商竞争、监管建材流通环节?放松一般性管制及加强"市场失效"领域管制等间接干预措施来进一步稳定建材价格,促进重建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关键词:
建材价格管制 灾后重建 汶川地震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陈永智
巨灾援建期结束后形成的资产通常交由地方管理,这些资产的经营管理和保值增值则成了一个新问题。本文以汶川大地震后形成的农业资产为例,分析了巨灾背景下形成的对口援建资产的经营管理现状,发现其存在融资渠道单一、后续投资动力不足、市场机制不健全、监督力度不够等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优化的对策。
关键词:
地震灾区重建 对口援建资产管理 融资渠道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纪志耿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给整个中华民族带了巨大的灾难,但也引发了我们对当地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统计数据表明,受灾地区一般为人口小县、财政弱县,在经济脆弱和财力匮乏的巨大压力下,当地政府通常采取"一轻一重"的发展模式:"重"水电和资源开发,"轻"教育和道路等公共品供给。由此导致的直接后果是震区生态和自然环境破坏严重、公路和校舍强烈损毁、产业链条单一性和危险性逐渐暴露,这些都成为加剧地震灾害程度和影响救援速度的人为因素。反思过去,展望未来,灾后震区的发展模式应适时向"抑重扬轻、协调均衡"转型,抑制水电产业的狂热和无序开发,弘扬道路、教育等公共物品的优先和充足供给,坚持有序开发和生态保护,重视区域...
关键词:
汶川大地震 经济反思 发展模式转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