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124)
- 2023(10225)
- 2022(9101)
- 2021(8644)
- 2020(7153)
- 2019(16521)
- 2018(16445)
- 2017(31652)
- 2016(17461)
- 2015(19601)
- 2014(19649)
- 2013(19427)
- 2012(17767)
- 2011(15960)
- 2010(15712)
- 2009(14055)
- 2008(13426)
- 2007(11463)
- 2006(9802)
- 2005(8299)
- 学科
- 济(70117)
- 经济(70048)
- 管理(47470)
- 业(44121)
- 企(36320)
- 企业(36320)
- 方法(32599)
- 数学(28413)
- 数学方法(28108)
- 地方(18360)
- 农(18014)
- 学(17550)
- 中国(16596)
- 财(14950)
- 业经(14833)
- 农业(12394)
- 和(11999)
- 环境(11961)
- 理论(11155)
- 贸(11114)
- 贸易(11110)
- 易(10713)
- 技术(10638)
- 地方经济(10438)
- 制(10081)
- 划(9608)
- 务(9558)
- 财务(9501)
- 财务管理(9487)
- 教育(9290)
- 机构
- 大学(244160)
- 学院(243532)
- 管理(98571)
- 济(90534)
- 经济(88432)
- 理学(86461)
- 理学院(85417)
- 管理学(83899)
- 管理学院(83474)
- 研究(82506)
- 中国(58624)
- 科学(56014)
- 京(52633)
- 所(42270)
- 农(41333)
- 业大(39864)
- 研究所(39316)
- 财(38590)
- 中心(36624)
- 范(33570)
- 江(33433)
- 师范(33260)
- 北京(33230)
- 农业(32585)
- 财经(31858)
- 院(30528)
- 经(28963)
- 州(28254)
- 师范大学(27099)
- 技术(26186)
- 基金
- 项目(178714)
- 科学(139653)
- 基金(128394)
- 研究(128008)
- 家(113355)
- 国家(112444)
- 科学基金(95770)
- 社会(78014)
- 社会科(73784)
- 社会科学(73764)
- 省(70669)
- 基金项目(69728)
- 自然(64747)
- 自然科(63141)
- 自然科学(63126)
- 自然科学基金(61938)
- 划(59980)
- 教育(57594)
- 编号(52538)
- 资助(52401)
- 成果(41206)
- 重点(40490)
- 发(38732)
- 部(38186)
- 创(36729)
- 课题(35937)
- 科研(34432)
- 创新(34263)
- 计划(33583)
- 大学(32363)
共检索到3361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旭谱 张福平 魏永芬
基于长时间序列SPOT VGT-NDVI影像数据,利用均值法、最大值合成法、最小二乘法、NDVI变化度模型等方法,研究黑河流域1999—2010年植被覆盖程度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流域的植被覆盖程度呈逐步改善趋势,改善面积百分比为26.65%,其高度改善区域面积为71.79 km2,几乎全部集中在黑河中游地区;但流域植被覆盖水平整体较差,从东南向西北逐步呈荒漠化态势变化;研究发现部分地区植被仍有退化现象。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丽 何晓旭 魏鸣
基于淮河流域1998~2005年每年第三季度的SPOT-VEGETATION逐旬NDVI数据,采用MVC法(最大值合成法)获得月NDVI值,用均值法求取季均NDVI值,然后用像元二分模型求得各年的植被覆盖度。在此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分析近8年植被覆盖度的变化情况,并用Hurst指数预测未来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8年淮河流域地表植被覆盖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上升率为0.007/a,其中1999年值最低,2004年值最高。植被变化以稳定和轻微恢复为主,更多区域由较低等级的植被覆盖度转变为较高等级植被覆盖度。由Hurst指数预测到未来植被覆盖度变化将保持增加趋势。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赵子娟 范蓓蕾 王玉庭 周清波
[目的]研究“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及“镰刀弯”等生态政策实施以来西辽河流域植被覆盖时空变化趋势及驱动因素,探究各类驱动因子对区域植被覆盖的影响,为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方法]文章采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西辽河流域植被覆盖度,归纳了植被覆盖变化的驱动因素,利用一元线性回归和Pearson相关系数等方法,定性定量分析2000—2018年西辽河流域植被覆盖时空变化趋势及其与气候、地形、农村居民点分布和土地利用变化等驱动因子的响应关系。[结果]19年来,西辽河流域植被覆盖度呈波动增加趋势。分区看,农区植被覆盖度最高,其次是半农半牧区,牧区植被覆盖度最低。全区植被覆盖空间变化趋势较为稳定,96.63%面积植被覆盖无明显变化,2.07%面积植被覆盖极显著改善,1.30%面积植被覆盖显著改善,基本无退化区域。[结论](1)植被覆盖度与降水、气温因子正向相关,降水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高于气温。(2)高程、坡度和农村居民点密度均与植被覆盖度正向相关,其中农区人类农业种植活动正向促进作用要大于生产建设活动的负向抑制作用。(3)林地和作物种植面积长势的增加促进了全区植被覆盖的改善。“退耕还林”和“镰刀弯”生态实施促进了全区植被覆盖的改善,但“退牧还草”生态工程效益有待提高。应注重区域植被覆盖变化监测与预警,充分发挥生态政策的积极导向作用,优化生态工程实施结构,提高生态脆弱区抵御风险能力。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情 刘雪华 吕宝磊
为探明近10多年来淮河流域的植被覆盖状况动态变化及其空间格局,本研究基于SPOT-VGT的NDVI数据和淮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设计植被动态空间计算模型,分析了1999-2007年淮河流域植被变化的时空格局,包括年内各月变化规律、年际变化趋势、不同景观类型的植被指数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等。结果表明:①SPOT-VGT数据结合GIS空间分析和建模工具,可以较好的计算和分析流域尺度的植被状况时空格局;②淮河流域绝大部分地区(71.33%)在1999-2007年NDVI有显著增加趋势,表明流域整体植被覆盖明显改善;③淮河流域NDVI年内变化曲线呈双峰型,4月份和8月份分别出现波峰,8月波峰高于4月;④淮河流域植被覆盖状况空间差异显著,NDVI多年平均值的空间格局为:平原地区较高,淮河干流北岸高于南岸;山丘区差异较大,大别山区植被指数最高,沂蒙山区植被指数最低,水土流失风险较高;大中城市及其周边地区,植被指数低;⑤不同景观类型的NDVI多年变化趋势存在一定的差异:耕地、林地、草地、盐碱地的平均值增长趋势显著且较为平稳。滩地在波动中有小幅度增长;沼泽地波动幅度最大。本研究可为淮河流域森林保育、水土流失防治等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贾艳红 赵传燕 南忠仁
植被作为干旱区敏感的环境要素,能直观反映自然环境状况,任何植被覆盖变化都可揭示区域环境状况的演化与变迁。因此,植被覆盖变化研究已成为揭示干旱区自然环境变化及其规律的重要手段。本文针对干旱区黑河下游这一特殊地域及其植被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综述了植被覆盖变化及与其密切相关的地下水、土壤水盐平衡、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关系,目的是全面分析与植被覆盖变化相关的各因素,为分析植被覆盖变化机理及进一步研究黑河下游生态环境演变服务。最后总结了目前黑河下游植被覆盖变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为区域植被覆盖变化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
西北干旱区 黑河下游 植被覆盖变化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吴云 曾源 赵炎 吴炳方 武文波
本文以MODIS-NDVI时间序列数据为基础,利用像元二分模型对海河流域2000年-2007年的植被覆盖度(fc)进行了估算,分析了年最大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植被覆盖度与降雨量之间的响应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①海河流域2000年-2007年平原农业区植被覆盖度整体较高,fc介于60%~80%之间;永定河上游区域植被覆盖度较低,fc小于30%;②近8年来海河流域植被覆盖度整体呈增加趋势,只有东南部的部分农田及城市扩展区,植被覆盖度有所减少;③海河流域植被覆盖度与当年3至8月的降水总量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为0.687,该时段内的降雨量与植被覆盖度年际变化总体趋势较为相似,在绝大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植被指数 动态变化 海河流域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蒋冲 王飞 穆兴民 李锐
以SPOT VGTETATION的归一化植被指数为基础,借助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和线性回归分析法对渭河流域植被覆盖空间分布特征以及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植被覆盖时空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渭河流域六盘山、子午岭、秦岭北麓和关中盆地一带各有一条NDVI高值区。渭河源区植被覆盖较好,黄土塬区次之,丘陵沟壑区最差。退耕以来NDVI年最大化值增加显著,植被覆盖在空间上呈现出整体改善,局部退化趋势。轻微改善、中度改善、明显改善的区域所占面积分别为29.35%、26.49%和8.21%,另有6.59%的土地轻微退化。其中,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被覆盖增加趋势显著,变化斜率出现负值的区域主要位于...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永财 孙艳玲 王中良
基于1998-2011年的SPOT/NDVI数据,结合海河流域土地覆盖数据分析了海河流域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然后利用海河流域30个气象站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对海河流域植被覆盖变化的气候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8-2011年海河流域NDVI呈缓慢上升趋势,植被覆盖状况总体上在改善,但是在空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农田、森林、湿地改善最为明显,植被明显改善区域与植被高波动区分布基本一致,植被覆盖基本不变区域与植被低波动区基本一致;海河流域植被覆盖变化受气候因子驱动的面积比例为31.7%,非气候因子驱动型分布于整个流域,占整个流域面积的68.3%,其分布地区土地覆盖类型主要是农田、建设用地,表...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甄慧 汪洋 夏婷婷 王寅 张治超
植被覆盖度(FVC)是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指标,系统研究植被覆盖变化和驱动机制对区域生态管理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MODIS数据,运用Sen+Mann-Kendall趋势分析法、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分析新疆开都-孔雀河流域植被覆盖度的演变趋势,探讨植被覆盖度与驱动因子之间的空间关联,并识别主导因子。结果表明:1) 2000-2020年开都-孔雀河流域植被覆盖整体呈上升趋势,年增长速率为每10年0.013。2011年之前植被覆盖度均值略有小幅度波动,之后植被覆盖度持续增加,在2019年达到最大值29.0%。空间尺度上,2020年极低植被覆盖度分布度最广,占研究区面积的51.93%,21年间减少了5 010.31 km2,其次是高植被覆盖度,占研究区面积的22.84%。2)开都-孔雀河流域以极低覆盖度与低覆盖度之间转化为主。研究区植被有轻微的改善趋势,其中17.82%的区域呈极显著(P 0.05)。3)研究区植被覆盖主要受高程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其解释力均在0.45以上。两两因子之间的协同作用影响显著高于单个因素,其中高程和土地利用类型两两相交的解释力最高为0.743。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鸽 韩琳 唐信英 金之川
金沙江流域是长江上游生态脆弱地区,是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等生态建设工程的重点实施区。首次利用遥感数据的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采取线性相关分析方法,借助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定量化的分析金沙江流域生态建设工程对流域植被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999~2008年,金沙江流域年均NDVI在波动中呈显著增加趋势,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增加速率最快的是农田植被,增加趋势最显著的是灌丛植被;季节平均的NDVI空间分布与年内变化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性,不同季节ND-VI的变化趋势也存在空间分异性,春、夏、秋和冬季金沙江流域NDVI呈增加趋势的像元分别占总像元的1...
关键词:
NDVI 金沙江 生态建设工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颖 易浪 尹少华
植被覆盖变化是评估生态效应与治理成效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基于洞庭湖流域2000—2019年MODISNDVI和同期气温、降水、土地利用等相关数据,运用Sen+Mann-Kendall、Hurst指数、偏相关分析、残差分析等多种方法,全面分析了流域植被覆盖时空演化与未来变化趋势,主要结论如下:(1)年际变化上,流域生长季NVDI呈分阶段波动上升趋势,植被覆盖显著增加。(2)空间分布上,流域大部分区域植被覆盖状况良好,呈“西高东低”分布特征;但未来流域大部区域植被NDVI可能呈增长放缓或退化趋势。(3)气候影响因素上,流域生长季NDVI与降水和气温变化均呈正相关,但气温对植被生长的正向促进作用强于降水。(4)人类影响因素上,农业生产与生态工程建设对流域植被变化具有正面效应;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植被变化具有双重影响作用;城市扩张则是导致NDVI减少的主要因素之一。未来流域生态治理范围应重点关注残差呈持续减少特征的湖区沿线、经济较发达区域以及已建成经济区的周边扩展区域,构建“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机社会”三位一体的生态协同治理新格局。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洪鹄 张平仓 刘宪春 信忠保 岑奕
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能够反映植被的繁茂程度,可用来揭示环境的演化,并且能在全球变化研究中起到"指示器"的作用。目前利用NDVI研究植被变化多集中于陕西、甘肃、新疆等地区,对嘉陵江流域的植被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很少。利用线性相关分析方法分析GIMMS NDVI数据,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分析嘉陵江流域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结果如下:(1)嘉陵江流域在1982~2006年植被覆盖呈微弱上升趋势,与我国其它地区一致,但增长速率大小不一样;(2)嘉陵江流域植被覆盖明显优于黄土高原、西北地区,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南部...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白文龙 张福平 倪海燕 刘焱序 刘宪锋
基于1999-2010年SPOT NDVI数据,采用NDVI均值法、趋势分析法以及相关分析法对关中地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与气温和降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关中地区大部分区域植被覆盖良好,其中秦岭北坡NDVI值最高,城市中心区NDVI值最低,1999-2010年间年均NDVI值在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增速为5%/10a;植被覆盖轻度改善的区域面积占关中地区总面积的70.39%,基本不变区域占24.77%,表明关中地区植被覆盖呈稳中有升的趋势;关中地区植被覆盖变化对气温、降水量的响应良好,大部分区域呈现正相关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亮 丁明军 张华敏 文超
量化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是当前全球变化和陆地表层生态系统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论文基于GIMMS-NDVI数据和气象数据,运用趋势分析、突变分析、偏相关分析以及残差分析,探讨长江流域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和人类活动干扰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1982—2015年间长江流域除岷-沱江和太湖流域植被覆盖度为下降趋势外,其余均呈上升趋势,呈上升趋势的区域占流域总面积的69.77%,其中45.09%的区域呈显著上升趋势(P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气候变化 突变 长江流域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少康 刘冀 魏榕 董晓华 林青霞 章程焱
植被覆盖度是衡量区域植被生长状态及描述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文基于MODIS MOD13A3遥感数据和气象数据,采用趋势分析法分析长江上游流域生长季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进一步利用偏相关分析、残差分析法揭示植被覆盖度变化对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2000—2019年长江上游流域生长季植被覆盖度呈显著上升趋势(P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