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980)
2023(8337)
2022(7064)
2021(6057)
2020(4876)
2019(10761)
2018(10267)
2017(19156)
2016(10884)
2015(11439)
2014(11281)
2013(11066)
2012(10153)
2011(9325)
2010(8916)
2009(7612)
2008(7276)
2007(6151)
2006(5458)
2005(4427)
作者
(36549)
(30892)
(30489)
(28398)
(18834)
(15057)
(13371)
(12236)
(11423)
(10615)
(10502)
(10420)
(9963)
(9882)
(9535)
(9395)
(9212)
(9074)
(8907)
(8710)
(8203)
(7338)
(7278)
(7039)
(6815)
(6803)
(6699)
(6686)
(6453)
(6236)
学科
(40758)
经济(40725)
管理(28018)
(24923)
方法(18599)
(17970)
企业(17970)
数学(15786)
数学方法(15658)
(14596)
环境(13148)
(12965)
农业(9554)
业经(9546)
中国(8909)
(8535)
(8407)
贸易(8406)
地方(8264)
(8155)
(7265)
资源(7076)
(6368)
技术(6135)
生态(6058)
(5676)
产业(5673)
理论(5498)
规划(5207)
(5166)
机构
学院(156852)
大学(153758)
研究(58236)
(56338)
管理(55728)
经济(55301)
理学(49264)
理学院(48580)
管理学(47408)
管理学院(47169)
科学(44714)
(43865)
中国(40440)
农业(35286)
业大(35193)
(32686)
(32298)
研究所(30698)
中心(25368)
农业大学(24033)
(22258)
(22107)
(21418)
(21122)
(20929)
师范(20692)
(20542)
科学院(20233)
北京(19993)
实验(19407)
基金
项目(121445)
科学(93754)
基金(88690)
(84145)
国家(83525)
研究(74484)
科学基金(68923)
自然(49923)
(49594)
基金项目(48751)
自然科(48693)
自然科学(48674)
自然科学基金(47808)
社会(47625)
社会科(45298)
社会科学(45287)
(42293)
资助(35531)
教育(32338)
重点(28607)
计划(28134)
(27338)
编号(25999)
科技(25986)
(24852)
科研(24827)
(24475)
创新(23444)
(22429)
(21004)
期刊
(55431)
经济(55431)
学报(41270)
(38622)
科学(34334)
研究(33319)
大学(28909)
学学(28313)
农业(26656)
中国(26091)
管理(15923)
(14746)
(14620)
业大(12796)
资源(11315)
业经(10995)
(10579)
林业(10562)
农业大学(10361)
科技(9829)
技术(9237)
经济研究(9121)
财经(8096)
自然(8056)
中国农业(7956)
(7943)
金融(7943)
(7904)
教育(7836)
问题(7651)
共检索到2072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王園博  赵锐锋  张丽华  张晓雅  
湿地是全球碳循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效应和功能,对调节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黑河中游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实地采样数据、利用植物群落排序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分析不同植物群落土壤有机碳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湿地不同植物群落间土壤有机碳存在显著差异(P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经波  郑利林  郭宇菲  蔡永久  王晓龙  
湿地土壤有机碳是联系湿地系统内外部物质循环的重要纽带,在湿地生态系统和全球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鄱阳湖作为长江中下游大型通江湖泊,其湿地系统内部的土壤有机碳的循环和转换,对于区域甚至全球的碳格局和碳平衡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系统调查与样品采集分析,探讨了鄱阳湖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土壤性状、植被以及高程等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鄱阳湖湿地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为4.38%。在主湖区中部偏北以及南部湖湾区含量较高,在北部入江通道含量最低;河口冲积洲滩和碟形湖的有机碳含量明显高于河道;(2)基于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总氮、总磷、含水率、高程和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整体上解释了鄱阳湖湿地土壤有机碳35.28%的变化(整体R~2=0.35)。局部R~2值东南高,西北低,并且碟形湖和洲滩的局部R~2值明显高于河道(p<0.01);(3)不同因子对于有机碳的影响的强弱程度在不同区域呈现出不同特征。总氮和有机碳之间的联系在西部湖区较强,在河道以及洲滩上较强;总磷在湖区东南部和西北部均较强,在洲滩和碟形湖中影响力较强;含水率对于有机碳的影响在全湖尺度上差异较小;NDVI的影响在东部和南部较强,在洲滩和碟形湖较强;海拔在湖区东南部的影响较强,在洲滩和碟形湖中较强。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马雅莉  高荣  刘喜东  肖建明  郭锦梅  齐昆  赵学庆  冯娜  张晨晨  李剑  杨涛  乔江波  石长春  
【目的】以白于山区困难立地为例,探究不同植物群落的土壤碳氮磷空间分布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垂直分布规律,探明白于山区不同植物群落的土壤养分特征,为该区生态治理及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荒草地、苜蓿Medicago sativa草地、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大果榆Ulmus macrocarpa、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乔灌林地为研究对象,分析5种典型植物群落0~6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特征的差异性。【结果】1)白于山区不同植物群落的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具有表聚效应,表现出乔木林地(油松、大果榆)>灌木林地(沙棘)>草地(荒草地、苜蓿草地)的规律。2)植物群落类型及土层深度对土壤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均会产生一定影响,二者交互效应不显著,限制程度为植被群落>土层深度。3)土壤C、N、P、C/P、N/P远低于全国平均值,C/N均接近或高于我国陆地土壤和森林土壤的平均值,表明相对于其他元素来讲,土壤P元素相对充足,且该地区土壤有机碳固持能力较低,植物生长过程中更易受N元素限制。4)N与N/P,C与N/P、C/P的相关关系极显著(P C。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郝瑞军  方海兰  沈烈英  车玉萍  
选择上海市5种典型植物群落采样并布置室内恒温培养试验,观测了土壤有机碳矿化量大小及动态变化过程,并比较了不同植物群落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群落间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质量分数差异显著,但均高于草坪;而同一群落内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则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培养期间,土壤有机碳矿化量高低顺序为桂花Osmanthus fragrans>草坪(黑麦草Lolium perenne)>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池杉Taxodium ascendens>竹林(孝顺竹Bambusa multiplex),不同植物群落间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同一群落土壤有机碳...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全军  于秀波  胡斌华  
湿地植物群落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是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初级生产者,维持和承载着湿地生态系统各种各样的物理过程和生物功能,其结构、功能和生态特征能综合反映湿地生态环境的基本特点和功能特性。湖泊湿地水位波动及其带来的环境梯度变化对湿地植物群落的影响是生态学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本研究通过2010年10月到2012年2月在鄱阳湖南矶湿地设置57个固定样方开展植物群落的高度、植物种类、数量,优势种高度及植物的物候学特征逐月观测,研究了鄱阳湖南矶湿地植物群落生长发育过程以及植物群落时空变化特征,并且对这些特征的可能形成原因以及其和鄱阳湖水位波动的关系等进行了探讨。结果认为,受鄱阳湖水位周期性波动和湿地植...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蔡倩倩  郭志华  胡启鹏  武高洁  
研究若尔盖高寒嵩草草甸湿地常年积水、季节性积水(每年6-10月积水)和无积水3种水分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若尔盖高寒嵩草草甸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极高,表土层(0~10cm)最高可达73.2g·kg-1,是中国森林、农田和草原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含量的6~10倍,且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深达400cm,远远超过中国森林、农田和草原生态系统;在浅土层(0~50cm)和深土层(200~400cm),不同水分条件下的高寒嵩草草甸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P季节性积水区>无积水区,在200~400cm深土层表现为无积水区>季节性积水区>常年...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秀丽  张凤荣  朱泰峰  周建  吴昊  杨黎芳  
基于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北京山区65个典型土壤类型剖面的165个样品数据,研究土壤有机碳分布及与影响因素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有机碳平均含量为(12.61±9.58)g/kg,属中下水平,变异系数为76.02,中等变异。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与海拔、植被覆盖度显著正相关,与温度显著负相关,即海拔所造成的水热条件和植被覆盖度的差异是影响其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土壤有机碳含量在剖面中的垂直分布规律为:表层到亚表层下降速率显著,达44.48%,亚表层以下下降速率趋缓,均小于20%,土体构型与之关系密切,均质型土壤有机碳变化速率平缓,有强烈对比的土体构型变化较剧烈;而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表...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吕瑞恒  周正立  于军  梁继业  葛留威  王夏楠  
[目的]通过调查分析不同植物群落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的空间分布,了解生境变化过程中植物群落与土壤变化特征,为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荒漠生态脆弱区植被的恢复和管护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和田河上游垂直河岸带4种植物群落类型(Ⅰ-灰叶胡杨+多枝柽柳+芦苇+胀果甘草;Ⅱ-灰叶胡杨+胡杨+多枝柽柳+芦苇+胀果甘草;Ⅲ-黑果枸杞+盐穗木+芦苇+胀果甘草;Ⅳ-花花柴+芦苇+胀果甘草)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取样方法,分析比较不同植物群落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空间分布特征,揭示制约荒漠河岸植物群落生存发展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4种植物群落类型土壤含水率、全盐量、碱解氮垂直分布异质性较为明显。同一土层之...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王启学  王兴  余轩  陈娟  宋乃平  吴旭东  
湿地存亡可以作为荒漠地区植被恢复可持续性的指示器,明晰其生态系统内部植物群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关系,可为制定与生境高度相适应的多样化植被恢复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宁夏哈巴湖湿地汇水范围为研究对象,在12 km×12 km范围内,设置分辨率为1 km×1 km的152个调查样点的植被和土壤数据,采用多元回归树和冗余分析,探讨不同植物群落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对土壤理化因子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研究区植物群落可划分为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牛枝子(Lespedeza bicolor)、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赖草(Leymus secalinus)+草木樨状黄芪(Astragalus melilotoides)、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芨芨草(Splendid achnatherum)+盐爪爪(Slenderbranch Kalidium) 4种植物群落类型。2)土壤粘粉粒含量、生境海拔高度、土壤pH和盐分含量是4种植物群落空间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3)随着土壤粘粉粒或细沙粒含量降低所表征的土壤粗质化程度增加,植物群落由短花针茅+牛枝子转变为冰草+赖草+草木樨状黄芪;随着海拔降低和土壤全盐增加,植物群落由短花针茅+牛枝子转变为芨芨草+盐爪爪。综上可知,荒漠湿地由分水岭高梁地到低滩湿地的景观植被系统,首先是土壤质地决定的旱生地带性植物群落空间分异,其次是海拔和盐分驱动的地带性向隐域性植物群落的二次分异。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瑞  张克斌  刘云芳  王百田  杨晓晖  侯瑞萍  
该文以宁夏哈巴湖自然保护区四儿滩湿地为研究对象,探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湿地--草原生态系统植物群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群落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环境因子。外业调查选择每年的植物生长季节,从东、东北、西、西北4个方向沿着湿地--草原生境梯度布设4条样线,每条样线均超过1km。调查内容包括植物盖度、生物量、密度、频度、高度等,以及土壤环境因子。采用TWINSPAN数量分类方法和DCA排序方法对四儿滩湿地植被进行数量分类和排序,同时进行排序轴与土壤环境因子间的秩相关分析。研究表明:研究区植被分为3个植被型14个群丛。第一组为盐生沼泽植被,以湿生、盐生植物为主,代表群丛为芦苇+盐爪爪,主要分布在湿生带;第二...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郭志华  张莉  郭彦茹  文菀玉  曹萌  郭菊兰  李志勇  
基于野外实地调查,研究我国海南清澜港红树林湿地离文昌河河口和海洋的距离对红树林土壤有机碳分布的影响及土壤有机碳与pH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取样区域内,清澜港红树林土壤有机碳含量高、分布深;近河口各样地土壤pH为4.9~6.2,远河口各样地土壤pH为7.9~8.5;近河口红树林土壤厚度在85 cm以上,取样区内土壤有机碳含量为(9.1±1.08)~(66.2±5.17)g·kg-1,且随土壤深度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在60~70 cm处有机碳含量达到最高;在水平方向上,近河口红树林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0~80 cm)随离海洋距离的增加而降低,近海、中间、近陆区域的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依次为(36.76±...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金宝石  高灯州  杨平  王维奇  曾从盛  
为阐明互花米草的固碳潜力,论文在闽江河口区鳝鱼滩湿地选择不同入侵年限的样地,对其0~60 cm土壤理化性质和碳库变化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1)Y_4(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葛刚  徐燕花  赵磊  吴志强  吴兰  
通过对鄱阳湖三个典型湿地植物群落带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有机质和全氮在湿地土壤中的垂直分布规律具有一致性,表层含量显著高于下层,40cm以下土壤养分含量基本稳定。表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不同植物群落间存在差异,有机质变化趋势为:刚毛荸荠群落带<南荻群落带灰化苔草群落带>刚毛荸荠群落带。土壤碳氮比相对较低(10~23);植物对养分的吸收能力、植被生长特征、湿地生态水文过程等影响着有机质和氮素含量的空间分布。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徐玲  陈益平  刘石泉  董萌  彭晓赟  
对南洞庭湖区3类不同类型湿地土壤有机质及全氮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类湿地土壤养分差异较大,湿地表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湖草滩地、芦苇滩地、泥沙滩地;土壤全氮与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玲  李广贺  张旭  张荣社  唐翀鹏  
用植物群落生态学方法,研究了滇池小河口的天然湿地以及表流和潜流两种人工湿地的植被群落学特征。研究区内调查发现有12种植物群落,包含有植物17种。结果表明:表流人工湿地的群落多样性大于潜流人工湿地,甚至也大于天然湿地;在两种人工湿地中,植物群落中的层次数比较接近;从植被群落结构来看,在物种多样性和shannon-wiener指数方面表现为潜流人工湿地大于表流人工湿地,天然湿地居中。从天然湿地到表流湿地,再到潜流湿地,随着湿地环境水文条件的变化,植物群落组成与分布状况也在变化,表现出从湿地植物向陆生植物演替的趋势。研究表明两种人工湿地中的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群落长势不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