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209)
2023(3358)
2022(2901)
2021(2774)
2020(2362)
2019(5153)
2018(5061)
2017(9570)
2016(5596)
2015(6114)
2014(6163)
2013(6063)
2012(5824)
2011(5567)
2010(5703)
2009(5144)
2008(5319)
2007(4702)
2006(4386)
2005(3773)
作者
(19196)
(16232)
(16195)
(15154)
(10133)
(7911)
(6996)
(6295)
(5945)
(5769)
(5747)
(5663)
(5419)
(5173)
(5161)
(4943)
(4909)
(4887)
(4774)
(4624)
(4204)
(4193)
(4011)
(3767)
(3755)
(3693)
(3587)
(3497)
(3439)
(3354)
学科
(21076)
经济(21054)
管理(10100)
(9800)
方法(8754)
(8555)
(6992)
(6864)
企业(6864)
数学(6302)
数学方法(6173)
地方(5562)
农业(5149)
业经(4866)
理论(4428)
中国(4336)
环境(4041)
(3740)
(3260)
(3214)
(3061)
贸易(3060)
(3025)
税收(3018)
(2982)
资源(2957)
生态(2909)
(2902)
(2864)
(2627)
机构
学院(86009)
大学(84690)
研究(35456)
管理(27345)
科学(27287)
(26652)
经济(25935)
中国(25544)
理学(23224)
理学院(22724)
管理学(21990)
管理学院(21829)
(20268)
(19497)
(19422)
研究所(19137)
(15995)
师范(15807)
农业(15606)
中心(15063)
业大(15003)
(13592)
(13208)
师范大学(13026)
(12949)
北京(12463)
(12054)
科学院(11982)
(11598)
(11298)
基金
项目(60267)
科学(47019)
基金(43735)
(41086)
国家(40788)
研究(38687)
科学基金(33091)
(24266)
基金项目(24253)
自然(24071)
自然科(23414)
自然科学(23406)
社会(23129)
自然科学基金(22962)
社会科(21790)
社会科学(21782)
(21209)
资助(18240)
教育(16882)
重点(14818)
编号(14467)
(14164)
计划(13610)
(12297)
科技(12141)
科研(12036)
成果(11470)
(11271)
课题(11102)
创新(10652)
期刊
(32602)
经济(32602)
研究(21729)
学报(19443)
科学(18502)
(17726)
中国(14701)
大学(13239)
学学(12746)
农业(12383)
资源(8335)
(8090)
管理(7822)
教育(6933)
(6596)
(6485)
(6307)
旅游(6307)
(6307)
业经(5625)
(5604)
业大(5257)
(5085)
金融(5085)
学刊(5078)
旅游学(5073)
游学(5073)
林业(5065)
技术(4445)
经济研究(4326)
共检索到1237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敖菲  于静洁  王平  张一驰  
论文选取分布于黑河下游段额济纳东河、西河沿岸具有代表性的6眼长期观测井,根据其地下水位旬观测数据(1990—2009年),应用统计特征分析以及Mann-Kendall和Mann-Whitney趋势检验法分析黑河下游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特征。研究发现:1990—2009年期间,东、西河地下水位平均埋深存在上中部浅、下部深的空间分布特征;下部地下水位埋深呈显著增加、上中部呈非显著性减少态势。各井地下水位埋深在2000年后不同年份出现了变化趋势转折。分析表明:2000年实施的生态输水是研究区地下水位得以逐渐恢复的根本原因,但输水量不足、抽取地下水灌溉是导致下部地下水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可为黑河下...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卫红  陈永金  陈亚鹏  黄湘  
本文结合塔里木河下游六次生态输水过程(2000年~2004年)和对40眼地下水监测井水质分析资料,重点研究了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对地下水位和地下水质的影响以及地下水位与水质的变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塔里木河下游地下水位和水质状况随六次间歇性生态输水发生明显变化。河道两侧地下水位埋深在输水过程中明显抬升,由输水前的8m~11m,抬升到5m~6m;地下水质表现为:在输水初期,地下水水化学成分中的主要离子含量和矿化度都较高,随着生态输水的实施,矿化度开始下降,下降幅度先快后慢。其中在距河道不同位置处,由于受输水影响强度的差异和地下水位抬升状况的变化,地下水矿化度的变化特点不尽一致。但总体表现为随着地...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芳芳  孔祥斌  雷鸣  张雪靓  张蚌蚌  
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空间转移矩阵、回归模型等研究方法,基于1990和2008年2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1],对黄淮海平原地下水位下降速度不同分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以及土地利用动态度与地下水位下降速度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除建设用地数量增加外,黄淮海平原区的其他地类数量均有不同程度减少;2)各地类的土地利用动态度在不同分区具有一定规律性,城镇用地的动态度最大,表明其扩张速度最快;3)各地类的相互转化中,耕地向其他地类转化是主要的转化方式,快速下降区最为突出。耕地是建设用地增加的主要来源,生态用地是补充耕地的主要来源;4)水田动态度与地下水位下降速度呈负相关,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动态度...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俊霖  黄兵  郑颖  徐悦  
地下水位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对合理开发并有效利用地下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为准确分析环洞庭湖区地下水位空间分布特征,以分隔距离增量及其对应的允许变化范围、最大计算范围、变异函数模型结构为变量构建了118种组合方案,采用交叉验证法及其评价指标对不同方案的变异函数模型参数及交叉验证统计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筛选出相对较优的变异函数模型用于研究环洞庭湖区地下水位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结构的变异函数模型参数及其评价指标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相同结构的变异函数模型参数及其对应的评价指标随分隔距离增量和最大计算范围的变化也存在明显变化趋势,且部分评价指标变化趋势对模型合理性的影响效果相反。(2)经对比分析,环洞庭湖区地下水位的变异函数模型为球形模型,模型变程为978 km,块金值为9.86,偏基台值为45.36,块金系数为17.9%。研究区域内地下水位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且结构性因素对空间变异且主导作用。(3)环洞庭湖区地下水位总体上呈层状分布,由外向内地下水位依次降低,地下水埋深依次减少,研究区域内地下水位与地势和河流水系结构关系密切。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师长兴  杜俊  范小黎  
克拉玛依农业开发区位于温带荒漠气候区,开发建设10余年来地下水位发生了明显抬升,土壤盐渍化威胁变得十分严重。本文利用地下水水位重复观测、地形测量、气象与径流监测数据分析了开发区的地下水位变化过程,并探讨了地下水位变化与气候、地貌、土壤、周围径流补给以及灌溉的关系。发现开发区的地下水位10年间基本呈现持续上升的过程,自1999年建设以后开发区地下水位发生了普遍抬升,整个开发区地下水位平均上升了7.30m,年平均0.73m/a,但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分析认为灌溉是开发区地下水位上升的主要原因,但南部玛纳斯河下泄径流和北侧山麓洪积扇地下水的补给也起到一定的作用,气候变化影响不大。区内地下水位上升的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闫金凤  陈曦  罗格平  许文强  
以新疆三工河流域绿洲为例,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插值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初步分析干旱区绿洲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绿洲浅层地下水位水质变化的影响。研究数据包括1978、1987和1998年三期遥感数据和近25年8口常年观测井水位数据及1987和1998年两期20口观测井水质数据。结果表明,绿洲随着城市、工矿用地为主的非农业用地和以耕地为主的农业用地的持续增加,浅层地下水水位与水质发生了显著性的时空变化。冲洪积扇绿洲主要城镇聚居区地下水位以年均45cm的速率下降,冲积平原下部绿洲地下水位以年均7cm的速率呈现缓慢的上升趋势;绿洲地下水水质趋于恶化,矿化度总体呈现上升的态势,且冲积平原绿洲地下...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朝生  杨晓晖  张克斌  于春堂  慈龙骏  
水分分布与运移对沙漠-绿洲区的荒漠化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对内蒙古自治区境内位于库布齐沙漠和黄河之间沙漠-绿洲系统中的降雨、土壤水分和地下水位在生长季进行观测.分析结果表明,在沙漠边缘三者之间的关系明显不同于过渡带和绿洲:沙漠边缘具有土壤含水量相对较低且土层间变异较大、地下水位较深但稳定、土壤水分与地下水关系不明晰、降雨在土壤中运移快、耗散明显等特征;绿洲区三者的特征与沙漠边缘正好相反;过渡带介于二者之间,但和沙漠边缘的特征更为接近.在沙漠边缘进行植被建设防风固沙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以保证植被的成活率,并使生态系统得以健康发育.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飞  李清华  林营志  林诚  林新坚  刘玉洁  
以福建闽侯典型冷浸田为例,通过连续两年定位监测比较的方法,研究了同一小流域冷浸田与非冷浸田(灰泥田)地下水位与农田小气候生境特征及其差异。结果表明,灰泥田地下水位常年波动较大,且主要发生在地表之下0-50cm,而相应的冷浸田地下水位波动较小,主要分布在地表之上10-40cm,较灰泥田常年平均高出49.3cm。冷浸田地下水还原性物质总量是灰泥田的2.8倍,Fe2+则是灰泥田的1.8倍。冷浸田光合有效辐射年均值较灰泥田降低26.9%,达显著差异水平。冷浸田单季稻生育期(6-10月)平均地表温度、5cm地温、10cm地温、15cm地温分别比灰泥田低0.4℃、0.4℃、0.5℃、0.6℃,尤其是9-1...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剑  李新  王根绪  赵洁  
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黑河流域中游土地利用变化对地下水位时空变异性的响应。首先,通过半变异函数模型分析黑河中游地下水的变异特征,进而利用克里格插值拟合黑河流域中游1985年和2005年地下水位时空分布。其次,结合遥感解译生成的1985年和2005年两期土地利用类型分类图,叠加分析地下水位变化与土地利用类型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1985~2005年间,整个黑河中游地下水位变化表现为冲洪积扇中上部荒漠区地下水位下降显著,而河谷盆地中部和下游河谷绿洲区地下水位相对稳定,随机(人为)因素对地下水的影响所占的比重增大,整个黑河流域地下水的连通性和脆弱性增加;②土地利用变化表现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温国胜  王林和  吉川贤  
为了探讨毛乌素沙地臭柏群落地下水位的变化规律,在臭柏固定、半固定沙地的丘间低地设置地下水位自动记录仪,1h记录1次,连续观测1年多。结果表明:①根据地下水位的变化,把1年分成地下水缓慢上升期(A)、地下水快速变化期(B)、地下水缓慢变化期(C)3个时期;②地下水位在B期出现有规律的日变化,地下水位早晨最高,然后逐渐下降,到晚上达到最低值后,又开始上升,直到次日早晨达到最高值,完成1日的循环周期。在臭柏的非生长季节(A期、C期),地下水位的日变化规律不明显;③地下水位的日变化规律出现时的临界日平均气温为10.8℃,据此,可预测臭柏生理活动的开始与休眠,进而可指导臭柏造林实践。此外,还讨论了气温、...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沈去凡  王数  张凤荣  张蚌蚌  石建初  
以历史统计资料和农户调查数据为基础,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探讨了地下水位下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通过对曲周县主要种植模式需水量及投入产出分析得出: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灌溉成本的增加,制约曲周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业成本的增加会促使农民耕种收益更高、风险更大的经济作物,增加了农村经济的风险,同时给粮食安全带来隐患。曲周县地下水位在快速下降,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降低了农民耕种的积极性,增加了粮食安全风险。建议曲周对各个生产环节进行最优化配置,完善水利设施,推广节水农业,同时应用科学的种植方法,提高耕地的播种面积,达到提高粮食产量和持续土地利用的目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文鸽  黄强  佟春生  
地下水位动态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随机性明显,因此在地下水物理过程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地下水位动态预测的随机性模型对地下水资源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小样本机器学习理论——统计学习理论中的支持向量机理论引入地下水位动态预测。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是支持向量机的一种,考虑到地下水位动态序列的长度和峰值突变性的特点,本文提出一种改进的支持向量机-峰值识别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并针对支持向量机算法存在的参数优化、训练和测试速度等问题,结合混沌优化方法,建立了基于混沌优化的峰值识别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地下水位动态预测模型;最后本文以内蒙古河套灌区义长灌域1990年~2004年3个灌期(夏灌(4月~6月)、...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许月卿  
自1970年代以来,在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的交互影响下,京津以南河北平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并产生了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该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降水、地表径流、气温等自然因素及地下水超采、水利工程修建、农作物产量水平提高、耗水型作物面积扩大等人为因素初步分析了京津以南河北平原地下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通过建立投影寻踪回归模型,定量评价了各因素对地下水位下降的影响,确定了各影响因素对地下水位下降的相对贡献率。结果表明:地下水开采是引起地下水位下降的最主要因素,对地下水位下降的相对贡献率为54.7%,其中工业、农业、生活用水对地下水位下降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6.6%、43.7%和4.4%;其次是降水和地表径流,其相对贡献率分别为25.6%和19.7%。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云良  张小琳  赵贵章  姚静  张奇  
基于野外定点监测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解析鄱阳湖区地下水位年内分布特征和动态变化,辨析湖水和典型区地下水之间的侧向水力联系与程度。统计结果表明,不同洲滩地下水埋深变化范围约–8.1~–0.1 m,洲滩地下水和湖水在6~9月份保持完全水力连通。湖水位和洲滩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呈现高度一致性,表明了洲滩地下水和湖水具有密切的侧向水力联系。湖岸带不同典型区的地下水埋深变化范围介于–10~–2.2 m。湖岸带地下水位与湖水位并不具有日时间尺度变化上的高度一致性,但两者却很好呈现了月尺度上的较好一致性,表明了湖岸带地下水与湖水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互关系和水力联系。小波分析得出,湖水位和洲滩、湖岸带不同典型区的地下...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泽元  王文科  黄金廷  段磊  
在野外调查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提出了生态安全地下水位埋深的概念;并深入探讨了地下水位埋深与植被生长、河湖基流量及土地荒漠化的关系,确定了风沙滩地区生态安全地下水位埋深为1.5~5 m;采用面向生态的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理论,以生态安全地下水位埋深为约束,计算出该区地下水可采资源量约为107万m3/d。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