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51)
- 2023(364)
- 2022(346)
- 2021(356)
- 2020(368)
- 2019(979)
- 2018(914)
- 2017(1749)
- 2016(675)
- 2015(660)
- 2014(356)
- 2013(378)
- 2012(341)
- 2011(344)
- 2010(300)
- 2009(279)
- 2008(249)
- 2007(236)
- 2006(229)
- 2005(200)
- 学科
- 济(3631)
- 经济(3627)
- 关系(2310)
- 对外(2197)
- 外经(2129)
- 对外经济(2123)
- 经济关系(2096)
- 物价(907)
- 贸(866)
- 贸易(866)
- 管理(846)
- 业(843)
- 易(833)
- 企(640)
- 企业(640)
- 中国(586)
- 方法(574)
- 农(563)
- 数学(541)
- 数学方法(500)
- 地方(474)
- 学(420)
- 出(407)
- 业经(377)
- 出口(344)
- 出口贸易(344)
- 口(344)
- 农业(297)
- 融(268)
- 金融(268)
- 机构
- 学院(7092)
- 大学(6960)
- 济(3360)
- 经济(3300)
- 研究(2746)
- 管理(2380)
- 中国(2062)
- 理学(2037)
- 理学院(2010)
- 管理学(1957)
- 管理学院(1942)
- 科学(1439)
- 京(1367)
- 财(1321)
- 所(1239)
- 中心(1180)
- 院(1168)
- 研究所(1123)
- 财经(1067)
- 江(1000)
- 经济学(985)
- 研究院(957)
- 经(941)
- 范(905)
- 师范(897)
- 经济学院(873)
- 北京(861)
- 农(835)
- 州(835)
- 业大(796)
共检索到114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春园
元代亦集乃路地区的货币以中统钞和小麦为主。中统钞首要的是政府支付手段,而小麦充当了当地中小额市场交易的媒介。元代中期,中统钞与小麦的比价为40—80两/石。亦集乃路的借贷一部分为无息,有息贷款的月利率均为10%。与汉地相比,亦集乃路的牲畜、纺织品、粮食等商品价格也表现出了地区性的特点。
关键词:
黑水城文书 小麦货币 利率 物价 元代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潘洁
黑水城出土税票,代表了元代末期的税票格式,以木板刻印为主,辅以写本。通过对其内容的分析发现,元代与西夏税额基本一致,不同的是每亩纳小麦数增加了3倍多,而大麦数相应减少;地税征收的方式为人户合纳;时间集中在十月至十二月;收购税粮和发放税票的机构为亦集乃路的府仓——广积仓,付使、大使、监支纳为具体负责的官员;纳税人户计主要为军户、民户和宗教户,涉及蒙古、汉、党项三大民族。
关键词:
黑水城 赋税 税票 亦集乃路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周思成
文章以黑城出土文书中所见元代亦集乃路的土地占有状况为研究对象,指出了亦集乃路存在着不同形式的租佃关系;文章还初步探讨了这些关系藉以产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如土地在拥有政治—经济特权的户计或官吏手中的集中、人口自然增长、借贷关系导致的土地典卖等等,并认为这些条件在黑城地区仍处于欠发达的状态,故以屯田户为主体的小农经济在亦集乃路可能仍然占主要地位。
关键词:
亦集乃路 黑城出土文书 农业 土地关系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高仁 杜建录
本文主要依据黑水城出土文书,以亦集乃路为例,结合传世文献,探讨元代地方粮仓的设置及其在基层社会中发挥的作用。亦集乃路粮仓中,监支纳、大使、副使等官职设于府仓——广积仓;仓官、保仓官、计厦人、看仓库人等职则广泛设置,分别属于杂职、差役、与军人。仓库官吏有两种任命方式,流官为省除,杂职以路吏充任。亦集乃路多设分仓,派仓官管领各仓。分仓的设置有两个层级,一是广积仓的直属分仓,如广积屯田仓、地税仓;一是设于地方与机构诸仓,如新附屯田军百户所仓、在城仓、玉朴仓、纳林仓等。粮仓不仅是屯积粮食的仓房,还是地方政府粮食征收与放支的机构,在地方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黑水城文书 亦集乃 粮仓 广积仓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吴超
元代甘肃行省下的亦集乃路虽然地处西北边陲,但其土地开发仍然受到元政府的重视。从屯田管理机构、屯田类型和屯田面积的推算对元代亦集乃路土地开发与利用情况进行探讨,认为亦集乃路的土地管理机构前后期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变化,但是其土地开发面积仍然达到一定的规模,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该区域的农耕业发展达到一定的水平。虽然如此,该区域依然是一个农牧业兼营的地区。
关键词:
元代 亦集乃路 土地开发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骆详译
黑水城出土的两件西夏手实文书,内容主要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户主相关信息,第二部分是土地信息,第三部分是家庭人口信息与财物信息。这与唐宋手实的登载内容在顺序上有所不同,尤其是在土地信息和人口信息这两方面。西夏是土地信息在前、人口信息在后,唐宋则相反。这不仅仅是书写习惯的不同,还与西夏的赋役制度有关。同时,这种差异与唐宋赋役制度的历史演变息息相关,特别是均田制崩溃后、以丁身为本转为以资产为宗的赋役制度,深刻影响了西夏的赋役制度。
关键词:
西夏 唐宋 手实 赋役制度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骆详译
黑水城出土的两件西夏手实文书,内容主要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户主相关信息,第二部分是土地信息,第三部分是家庭人口信息与财物信息。这与唐宋手实的登载内容在顺序上有所不同,尤其是在土地信息和人口信息这两方面。西夏是土地信息在前、人口信息在后,唐宋则相反。这不仅仅是书写习惯的不同,还与西夏的赋役制度有关。同时,这种差异与唐宋赋役制度的历史演变息息相关,特别是均田制崩溃后、以丁身为本转为以资产为宗的赋役制度,深刻影响了西夏的赋役制度。
关键词:
西夏 唐宋 手实 赋役制度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史金波
黑水城出土西夏文雇工契是目前所知11—13世纪唯一的一件雇工契,其发现填补了这一时期的雇工契空白,具有重要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本文将此件契约中的草书识读为楷书,并译成汉文,同时对其内容进行诠释,做出初步研究。契约中的雇工属西夏主体民族党项族,系由畜牧业转成农业的民族。西夏文雇工契约在形式和内涵上都继承了中国的契约传统,反映出西夏时期雇工情况,披露出很多与雇工相关的经济细节,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西夏农业经济的部分运行特点,由此可以了解这一时期农业的一些基本面貌。该契约同时显示出内容和形式趋于简化,雇主与雇工有明显的主从关系,雇工报酬较低、劳动强度较大等特点,这可能与西夏晚期社会不稳定有关。
关键词:
西夏 黑水城 西夏文 雇工 契约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杨富学
高昌回鹘是9-14世纪维吾尔族祖先——回鹘人所建立的一个地方性封建政权,立国长达500年之久,在维吾尔族发展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历史地位。但由于它地处西鄙,遥离中原,故宋元史籍对它的记载大都非常简略,经济方面记述更少。至于货币问题,更只是一鳞半爪。直到本世纪来,随着新疆考古工作的展开,大批的长期被埋藏于地下的回鹘文遗物相继出土和刊布,我们借此才能对过去这一比较陌生的领域进行较为细致的研究与探讨。 回鹘的货币,大致可将其划分为布币、纸钞和铸币等三种。其中,最常见的是布币,因笔者已有另文《新疆古代实物货币——粗棉布》专论布币问题,这里就着重探讨纸钞与铸币。 在我们已收集到的回鹘文书中,与纸钞...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郭睿君 李琳琦
中人报酬主要有银两、宴请和物品三种类型。本文通过对清代徽州契约文书的整理和分析得出,中资占交易总额的比值一般在2%—10%之间,尤以5%左右的居多,且清前期的比值略低于清中晚期。该比值的确定,与中人和契约双方的关系及其发挥的作用均有关联。中人报酬由哪一方支付带有不固定性,主要依据"成破"双方的经济地位以及对契约合同的遵守情况而定。在大多数情况下,获取报酬并不是中人作中的动因和目的。
关键词:
清代 徽州 中人 报酬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朱丽双 荣新江
本文根据传世文献,特别是和田地区出土的于阗语和汉语文书,对唐代于阗农业生长和种植做一番整体考察。于阗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包括小麦( Triticum aestivum) 、青麦( Hordeum vulgare var. nudum) 、粟( Setaria italia) 、糜( Panicum miliaceum) ,其中小麦是于阗人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主要的食用粮食; 青麦也是主要粮食,尤其是普通百姓的食物,同时还是马、牛等牲畜的饲料; 粟是于阗大量种植的作物; 糜虽也是于阗人的粮食之一,但比重似不如小麦、青麦和粟。这四种收成是于阗人纳税的主要来源。《梁书》和《隋书》都说于阗农作物中有稻,但目前所见出土文书中涉及稻米的很少。我们勾稽出 5 件提到稻米的汉文文书,基本都来自和田河西岸的麻札塔格遗址,说明这一带因为靠近和田河,曾种植水稻。于阗的主要经济作物有桑、麻、棉。至少在 5—6 世纪,于阗已经有蚕桑生产,从《大唐西域记》和出土文书看,生产颇具规模。麻也在于阗普遍种植,成为主要交税物品。此外还种植油麻( 芝麻) 。棉又被称作白■ ( 緤) ,是于阗人的日常服装用料。总之,出土文书最真切地反映了唐朝于阗地区的农业种植情况,甚至可以看出一些物产的比重,以及于阗王国范围内不同区域的不同情况。
关键词:
唐代 于阗 绿洲农业
[期刊] 档案学通讯
[作者]
郭睿君
"中人"身份选择不以地位、经济、威望为拘,"面子"的大小并不是选择"中人"的绝对标准。一般亲族较为普遍的担任中人,妇女、佃人也可以作中参与到契约关系中。中人的选择是契约双方根据具体情况、实际需要,在其特定的乡土社会网络中,亲疏、远近、尊卑自由组合的结果,自身品质良好的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中人。
关键词:
徽州 契约文书 中人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赵天英
黑水城出土的西夏文借贷契长卷(7741号)为草书写本,包含普渡寺出贷粮食契约20件,是西夏社会经济研究的珍贵原始资料。本文将西夏文草书转录成楷书,译为汉文,并进行初步研究。7741号各契约形制规范,清楚记录了出贷人、贷粮种类与数量、利率、借贷期限、违约赔付、借贷人和证人等信息,反映出西夏粮食借贷以家庭为主,契约中必须有担保人;西夏寺院的粮食借贷利率偏高,违约惩罚力度大;契约中出现的人名较多,折射出西夏的民族组成情况和西夏人的姓名取向。
关键词:
西夏 西夏文草书 借贷契约 黑水城文献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赵天英
黑水城出土的西夏文借贷契长卷(7741号)为草书写本,包含普渡寺出贷粮食契约20件,是西夏社会经济研究的珍贵原始资料。本文将西夏文草书转录成楷书,译为汉文,并进行初步研究。7741号各契约形制规范,清楚记录了出贷人、贷粮种类与数量、利率、借贷期限、违约赔付、借贷人和证人等信息,反映出西夏粮食借贷以家庭为主,契约中必须有担保人;西夏寺院的粮食借贷利率偏高,违约惩罚力度大;契约中出现的人名较多,折射出西夏的民族组成情况和西夏人的姓名取向。
关键词:
西夏 西夏文草书 借贷契约 黑水城文献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苏金花
本文利用出土文献,结合正史、地方志、农书等传世典籍,对■的字体、名称的历史演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究。■是北方以及西北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由于地域、习俗、时代差异,名称、写法各有不同。■别名穄。所谓关西谓之■,冀州谓之穄。唐宋时期■的名称出现以稷冒穄的现象,明清以后虽逐渐得以厘清,但稷穄分歧产生的影响遗留至今。明清至民国以后,■的名称又出现黍、■、穄合称为黍或■或黄米的现象。这些称法在各地方约定俗成,不言自明。不同区域名称相同,所指却不同。
关键词:
■ 穄 敦煌吐鲁番文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