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767)
2023(5542)
2022(4680)
2021(4331)
2020(3502)
2019(7245)
2018(7094)
2017(13031)
2016(6898)
2015(7238)
2014(6781)
2013(6339)
2012(5494)
2011(5061)
2010(5050)
2009(4915)
2008(4363)
2007(3767)
2006(3313)
2005(2922)
作者
(17843)
(14922)
(14691)
(14121)
(9277)
(7131)
(6676)
(5728)
(5664)
(5033)
(5031)
(4998)
(4685)
(4586)
(4510)
(4503)
(4470)
(4423)
(4355)
(4127)
(3754)
(3711)
(3465)
(3455)
(3349)
(3254)
(3202)
(3181)
(2978)
(2976)
学科
(28443)
经济(28426)
管理(16333)
(12770)
(10364)
企业(10364)
地方(9893)
(9811)
方法(8377)
中国(7432)
数学(6842)
(6793)
数学方法(6747)
地方经济(6620)
业经(5850)
理论(5197)
环境(5000)
农业(4671)
(4628)
(4539)
教育(4519)
(4369)
贸易(4366)
(4154)
经济学(4027)
(3906)
金融(3905)
(3773)
(3714)
(3563)
机构
学院(90655)
大学(88622)
(33800)
经济(33016)
管理(31711)
研究(30648)
理学(27240)
理学院(26862)
管理学(26290)
管理学院(26113)
中国(22016)
科学(20332)
(17987)
(15210)
(14880)
师范(14748)
(14638)
研究所(14014)
中心(13856)
(13667)
(12685)
业大(11860)
师范大学(11828)
财经(11790)
(11392)
(11335)
经济学(10923)
技术(10751)
北京(10740)
(10569)
基金
项目(62951)
科学(49896)
研究(47849)
基金(44214)
(38495)
国家(38167)
科学基金(32650)
社会(30523)
社会科(28815)
社会科学(28813)
(26230)
基金项目(23005)
教育(22280)
(21735)
编号(20625)
自然(19983)
自然科(19488)
自然科学(19483)
自然科学基金(19068)
资助(16854)
成果(16438)
(15064)
重点(14912)
课题(14334)
(13490)
(12874)
(12724)
创新(12606)
国家社会(12512)
项目编号(12504)
期刊
(39931)
经济(39931)
研究(25152)
中国(16805)
学报(13950)
教育(13807)
科学(12757)
(11833)
管理(11103)
(10692)
大学(9837)
学学(9043)
农业(8558)
业经(7688)
技术(7569)
经济研究(6998)
(6070)
金融(6070)
图书(6043)
财经(5401)
商业(4861)
(4760)
资源(4690)
职业(4421)
问题(4401)
(4363)
科技(4305)
书馆(4279)
图书馆(4279)
(4220)
共检索到1310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吕寿伟  
教育的过程是使儿童从自然的个体成长为国家公民的过程。教育通过对儿童自然性的去除和个性的改造,而不断提升个体教养,最终使儿童获得精神气质的内在转变。伦理实体是儿童获得教养的环境,家庭、学校和国家是伦理实体的现实形态。家庭是天然的教育伦理实体,它以爱为基本的精神规定,在家庭中,儿童逐步将家庭的伦理精神转化自我的习惯性意向。但家庭的自私本性不可能塑造出具有公共精神的现代公民。学校作为一个教育共同体是一种伦理性的结合,它由来自不同家庭的儿童组成伦理性实体。"解放"是学校教育的精神规定,它通过解放塑造有教养的个体。但学校并不能完成现实公民的塑造,现实的公民只能在国家这一伦理实体中形成。作为理念的国家体现着普遍性的公共意志,国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儿童教养的提升而完成国家公民的塑造。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毕圣唯  
黑格尔的《小逻辑》是其整个哲学体系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其中长篇的导言内容把他对哲学的定义、真理的理解以及自身哲学的特性概括出一个大体的轮廓,他对于哲学的自信充分体现在理性和现实的和解中,通过必然的概念逻辑思维阐释哲学与具体科学最大的不同表现在前者是自己对自己批判、否定最后的回归达致真理。黑格尔对哲学无前提的要求使思维的自由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使人类对知识的认识处于一个不断上升必将符合真理的模式之中。《小逻辑》的导言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一个完整缩影。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书俊  
黑格尔的观念论不是先验的(康德),也不是经验的(洛克),而是一种"客观"的东西(绝对精神)。这样,黑格尔就从康德的不彻底的"经验直观"所冠以的先天条件下解脱出来,而变成一种"客观"的精神本身。可以说,消除"主观随意性"是康德和黑格尔的共同目的,只不过康德从"经验"上去寻找,而黑格尔则反观自我。这样,黑格尔就从康德的"二元论"转向了"客观"性的"一元论",建立起"观念"运动的思想体系。而所有这一切,与费希特的主体性原则是密不可分的,并为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李艳  刘同舫  
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成为其否定现存世界、建构理想社会的重要环节。这一批判体现了从量的积累到阶段性质变再到整体性飞跃的动态过程,是一次有限度的批判与两次质的飞跃的统一。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前,马克思的批判是囿于黑格尔理论框架内的有限度的表达;以该文本为转折点,马克思运用历史发生学的方法解构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建立了新的科学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实现了对黑格尔批判的第一次质的飞跃;《资本论》的完成体现了马克思在生存论意义上对黑格尔概念辩证法的超越,这是第二次质的飞跃,也是以实现人类自由解放为宗旨的彻底意义上的超越。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方朝晖  
法权主体,顾名思义,就是具有法权的主体。其中“法权”概念取自德语中的“Recht”一词。在德语中,“Recht”常被理解为市民社会中由法律直接赋予公民的权利。在黑格尔的著作中,“法权主体”一词虽不多见,但他对法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金生鈜  
公民是积极参与公共实践、具有公共理性、承担公共伦理义务、促进公共福祉的道德主体,其根本特征是具有公共认同、公共理性、公共风范等构成的公共精神。政治是公民合作的实践体系,其目的是追求公共福祉,政治通过法治与制度实践,提升公民技能;教育通过学校生活形式,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教育培养伦理型公民,才能把人的健全发展与社会的良好建构统合起来。当代教育需要走出对个人谋取市场化利益的工具性职能训练,在制度、目标、内容、结构的全方位改革中转向公民精神的培育。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伟涛  
黑格尔认同在从自然伦理向绝对伦理的演进以及现代性市场经济和市民社会中,契约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承认以及经济交往联系的中介意义。然而,对近代启蒙哲学中的经验论自然法和契约论以及反思式自然法和契约论的孤立人性和原子论观点,黑格尔予以极力批评,主张个人本性由其所处的共同体和时代予以理解。在家庭和国家方面,黑格尔论证它们的实体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有机联系,反对契约化观点。其中,家庭中的伦理是爱,包括夫妻之间的爱和责任、父母对子女的爱和教育;国家的伦理是实体性和精神性的统一,包括公民对国家的忠诚以及公民之间的尊重和团结。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冉力文   刘同舫  
黑格尔哲学在马克思对哲学共产主义的理论建构中具有重要地位。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构筑起作为异化劳动的扬弃和人的本质的复归的哲学共产主义。哲学共产主义虽然使用了“本质与异化”的费尔巴哈式的话语,但不应看作是受费尔巴哈哲学影响的产物。马克思辩证吸收黑格尔哲学关于“对象性关系”的强调及其合理内核,并将其作为哲学共产主义建构的内驱动力,以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超越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中人与自然的“直接统一”。在哲学共产主义的具体建构中,马克思展现出“对象性关系”中自我生成的运动过程和不断发展的“中介”思维,搭建起哲学共产主义的历史性地基。“对象性关系”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马克思与黑格尔哲学之间联系的理论枢纽,也是马克思哲学共产主义理论走向科学的重要理论地基。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霞  
黑格尔的伦理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基础。他认为,伦理是一种普遍性,教育是合乎伦理的艺术,因此,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将个体人的特殊性加以打磨,使其成为普遍性的存在。伦理能力是人之普遍性的核心,教育培养具有普遍性的伦理能力,既需要形成人的形式普遍性,也需要发展人的理性能力和自由能力,家庭、社会和国家在培育伦理能力中担当着不同的责任。黑格尔通过教育提升人的伦理普遍性的思想,对于全球化时代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窦立春  
何谓生态公民?生态公民何以蕴含伦理精神、何种伦理精神以及如何培育这样的伦理精神?这些问题试图从深层回答生态公民如何从知到行、知行合一,以及如何实现知、情、意、行之贯通等现实难题。从伦理学视角观之,这种使生态公民以生态文明为导向且知行合一的动力就是伦理精神。伦理学维度中的"精神"指向"良知","伦理精神"是指"具有普遍性的良知"。生态公民以生态共同体之和谐、稳定、美丽为出发点彰显了人类的"普遍性良知"与"共有之善",共善—幸福—和谐是其精神追求,集体记忆—主体觉醒—学会伦理地思考是培育生态公民精神的根本路径。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王妍  侯一夫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由马克思在1843年发表于《德法年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不仅对德国的宗教进行了批判同时也批判了德国社会的现实以及黑格尔的哲学内容,这也使得人类解放这一伟大的命题正式诞生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在内容上全面地展现出了马克思作品中极具革命性质的“批判”性理论的本质其著作中包含了许多的批判思想,展现了鲜明的批判特征。马克思在《导言》中详细地论述了人类要怎样才能够实现解放,并且在实现无产阶级的过程中人类的思想要怎样实现解放,这两个论述内容也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已经从传统的革命主义转变成了共产主义。至今,马克思主义批判思想对人们的发展仍旧起着重要的作用。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曹彦玲  刘艺菲  
黑格尔的法哲学具有明显的思辨理性的特征,他没有脱离其逻辑学的研究进路。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批判了黑格尔法哲学思想,他认为黑格尔的法哲学无论是方法还是内容都脱离了现实世界及其本体论——实践,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思辨理性的法哲学的过程中也实现了哲学本体论的转向,这种转向通过批判路径和批判内容两个方面表现出来。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窦立春  
生态公民的伦理认同从微观层面看,是个体对自我道德人格和至善追求的生态考量和把握,它决定了自我对自身生命意义的认同;从宏观层面看,是指人类共体或地球共体成员共享的生态价值观,它是维系人类共体和谐有序的观念基础。生态德性就是人类对生态共同体和谐秩序的一种信念与良知,是人们自觉、自愿、自主地按照生态规律思考、行动的品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的德性"和黑格尔对"习惯"的阐释对生态德性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楷  
儒家思想出自周代礼乐文明的孕育,故自孔子而始,儒家即以礼乐治世为理想。然而,社会层面的道德教化须得通过个体层面的变化方可收其成效。就思想的发展历程来看,早期儒学最初对乐之于个体生命的作用机理并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这一问题在道家(特别是庄子)的批评之下得到了放大,刺激和促使早期儒家在生命哲学的语境之下对乐做更为深入的理论探讨,进而发展出一套以乐成德的修养论,而以荀子乐论为典范。荀子乐论以自然人性论为基础,能够正视人的自然生命,肯定感性欲望的合理满足之于道德修养的积极意义。因此,荀子并不以消除感性情欲为目标,而是寻求感性情欲在道德理性节制之下的合理实现。如此,在生命哲学的意义上,道德理性以自然生命力为基础而不致枯槁,自然生命力在道德理性的节制之下得遂其长而不致泛滥,自然生命与道德生命相互成就("美善相乐"),从而在一种完整的意义上实现了人的繁荣(human flouring),而荀子乐论的精神也正在于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