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620)
2023(8064)
2022(7139)
2021(6565)
2020(5938)
2019(13871)
2018(13988)
2017(26370)
2016(15277)
2015(17478)
2014(18073)
2013(17657)
2012(16610)
2011(15105)
2010(15496)
2009(14489)
2008(14470)
2007(13309)
2006(11284)
2005(9962)
作者
(48765)
(40964)
(40838)
(38746)
(25818)
(19799)
(18841)
(16447)
(15426)
(14688)
(13883)
(13846)
(13169)
(13126)
(13081)
(13056)
(12767)
(12104)
(11895)
(11709)
(10648)
(10338)
(10271)
(9426)
(9300)
(9269)
(9156)
(9114)
(8518)
(8446)
学科
(62241)
经济(62178)
管理(39817)
(36813)
方法(33424)
数学(30237)
数学方法(29789)
(29575)
企业(29575)
(16356)
(16140)
(14960)
中国(14865)
(12051)
地方(11802)
业经(10821)
理论(10725)
(10506)
贸易(10505)
农业(10388)
(10158)
(9476)
(9343)
银行(9293)
(9073)
(9057)
金融(9049)
(8945)
财务(8901)
财务管理(8873)
机构
学院(223649)
大学(223644)
(84089)
经济(82081)
管理(80619)
研究(78449)
理学(69519)
理学院(68670)
管理学(66879)
管理学院(66494)
中国(57146)
科学(54256)
(50842)
(47997)
(43095)
业大(41358)
农业(40734)
研究所(39699)
(38162)
中心(35969)
(34732)
财经(30289)
北京(29885)
(28719)
师范(28263)
(27611)
(27484)
技术(27482)
(27304)
农业大学(26651)
基金
项目(151321)
科学(115281)
基金(106400)
研究(102812)
(95845)
国家(95106)
科学基金(78491)
(62092)
社会(61036)
社会科(57643)
社会科学(57621)
基金项目(55915)
自然(53869)
自然科(52635)
自然科学(52606)
(52523)
自然科学基金(51614)
教育(49092)
资助(45690)
编号(42151)
重点(35114)
成果(34748)
(32483)
(32178)
计划(31584)
(30835)
课题(30536)
科研(29941)
创新(28937)
科技(28875)
期刊
(89405)
经济(89405)
研究(58679)
学报(47297)
(45825)
中国(43952)
科学(37960)
大学(33535)
学学(31996)
农业(30536)
(30450)
管理(27300)
教育(24561)
技术(20571)
(17098)
金融(17098)
(16607)
业经(14887)
财经(14764)
经济研究(14504)
统计(13838)
(13428)
业大(13010)
(12589)
问题(12281)
(12156)
技术经济(11435)
科技(11382)
决策(11295)
农业大学(11050)
共检索到3238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伍昌胜  黄亚东  边银丙  
从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种内杂交子H2J3的子实体上单孢分离培养得到F1代52个单核体菌株,将F1子代及亲本(H2,J3)等所有供试单核体菌株的菌丝体两两配对培养,采用核荧光染色观察核相,和光学显微镜观察锁状联合,鉴别菌丝交配反应是否形成双核体菌丝,同时测定了亲本菌株所有F1子代的交配型。根据交配型表型将F1子代菌株分成两群(F1-A1,F1-A2),将每群内各自菌株的DNA等量混合,构建交配型基因的等基因池,通过64个随机引物的RAPD分析,发现引物S126在2个等基因池间扩增出差异带S1261021,且在属于同一交配型的亲本及F1子代之间扩增结果基本一致,表明S...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华晶  许修宏  姜廷波  
【目的】对大兴安岭地区野生黑木耳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方法】利用PCR-SRAP体系,选出9对SRAP引物对18个野生菌株和6个栽培菌株DNA进行扩增,通过NTSYSpc软件对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通过PCR扩增,9对引物共扩增到90条条带,其中78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率为87.0%。平均每条引物扩增的条带数和多态性条带数分别为10.00条和8.67条。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变化在0.051—0.918,平均为0.683,所揭示的基因型数平均为15.78个。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遗传相似系数在0.63水平上,可分为5个类群。【结论】SRAP标记技术在栽培与野生菌株间都表现出明显的遗传...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波  贾定洪  高俭  鲜灵  唐利民  
毛木耳栽培品种颜色主要为紫黑色、紫红色和褐色三大类;在栽培的紫黑色毛木耳品种AHP22中发现白色和浅褐色突变体,对其产量、耳片形态特征和ISSR分子标记分析。结果表明,白色突变体和浅褐色突变体在产量上高于野生型,白色突变体APW11较野生型AHP22的产量高12.4%,浅褐色突变体APfc2较野生型APfc1的产量高5.3%,耳片除颜色不同于野生型外,其它形态特征与野生型相似;ISSR标记分析表明白色突变体与野生型之间遗传相似系数为0.636,浅褐色突变体与野生型之间遗传相似系数为0.788,突变体与野生型之间遗传差异较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贾定洪  王波  彭卫红  黄忠乾  甘炳成  谭伟  郑林用  
以22个毛木耳菌株为研究材料,采用2种温度2种培养基的处理方式,应用DPS生物统计软件,对菌株生长速度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培养温度为25℃、培养基为棉籽壳培养基和培养温度为35℃、培养基为酵母培养基的菌丝生长速度一致,生长速度最快的是紫木耳、Au2、琥珀木耳,生长速度最慢的是Ap1192、黄耳10号、抗1;上海1号、Ap117、781菌株3个菌株在25℃、培养基为酵母培养基时生长速度最快,但在35℃高温环境和25℃棉籽壳培养基中生长速度中等,不具优势。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贾定洪  王波  彭卫红  甘炳成  黄忠乾  郑林用  
以22个不同来源的毛木耳菌株为材料,采用MEGA4.0软件对ITS序列进行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试验结果显示22个菌株的ITS序列长度为620 bp左右,GC含在50.6%~51.1%,被聚为5个分支,其中黄耳10号和781系统发育关系较近,共同聚在第一个分支,而琥珀聚在第二分支。ITS序列分析试验结果从系统发育角度反映出了研究菌株的遗传关系,是进行毛木耳菌株遗传分析及科学鉴定的重要工具。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贾定洪  郑林用  王波  彭卫红  甘炳成  黄忠乾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22个毛木耳菌株进行分析,应用NTSYSpc2.1生物软件进行遗传聚类,构建系统树。试验筛选出12个扩增谱带清晰、多态性好的ISSR引物,共扩增出80条清晰易辨的多态性谱带。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利用ISSR技术可将22个毛木耳菌株材料区分开,遗传相似系数变异范围为0.100~0.846,遗传差异较大,在相似系数为0.421时,22个菌株聚为聚为4个类群,其中在四川广泛栽培的主栽品种黄耳10号、琥珀、781之间存在较大遗传差异。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贾定洪  郑林用  郭勇  王波  甘炳成  黄忠乾  彭卫红  
采用ITS PCR-RFLP方法对5个野生木耳属菌株进行分析,并以7个黑木耳栽培菌株和1个毛木耳菌株为参照。通过6个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共获得20条清晰易辨的多态性DNA条带,使用NTSYSpc2.1生物软件对DNA条带信息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3个木耳属菌株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异范围为0.500~1.000,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较大;13个供试菌株在相似系数为0.547时聚在一起,在0.721时聚为3个类群;实验结果支持Auhm、Au5931和Au59641为黑木耳属菌株;Audx菌株鉴定为毛木耳属菌株。研究结果表明ITS PCR-RFLP技术可为区别黑木耳和毛木耳菌株提供重要信息。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波  李婧  鲜灵  高俭  周洁  唐杰  
对不同地区栽培的黄背木耳菌株进行了组织分离,获得10个菌株,以2个保藏菌株为对照,对其进行了ISSR、菌丝生长速度和产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的组织分离菌株与保藏在遗传上存在差异,遗传相似系数在0.630~0.870之间,组织分离菌株与保藏菌株之间遗传差异较显著;在菌丝生长速度上差异也显著,组织分离菌株在菌丝生长速度上差异明显,最大的相差1倍以上;在产量上表现出组织分离菌株产量较保藏菌株高,增产率在16.48%~90.85%,组织分离培养方法具有复壮效果。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波  祁丽萍  贾定洪  鲜灵  
对3个金针菇菌株进行了原生质体分离与交配型分析,结果表明,3个金针菇菌株均出现2种交配型,2种交配型比例不一致,其中有2个菌株的两种单核体的分离比例均符合1∶1,1个菌株的两种单核体的分离比例不符合1∶1,并且在交配型比例上出现偏差现象。对3个金针菇菌株的单核原生质体菌株生长速度试验表明,单核原生质体菌株在菌丝生长速度上其出发菌株比较,表现出生长速度慢的现象,同一菌株具有2种不同交配型因子的原生质体单核菌株两两配对杂交菌株,其生长速度均快于其出发菌株和原生质体单核菌株,且同一菌株具有2种不同交配型因子的原生质体单核菌株生长速度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差异;菌落形态和菌丝生长速度与交配型因子有关。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柴红梅  汪禄祥  和丽忠  赵静  黎其万  赵永昌  
选择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judae)的2株野生菌株(YAASM1399、YAASM1402)和2株栽培菌株(YAASM2691、YAASM2692),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平板和摇瓶培养,测定4株菌株在不同Cd浓度下对Cd的耐受及富集能力。结果表明,2株野生菌株对Cd的耐受力强于2株栽培菌株,低浓度(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何培新  罗信昌  杨绳桃  张长铠  
研究了38个木耳孢子单核菌株的菌丝生长势、菌丝生长速度和其交配型,14个单核菌株的酯酶同工酶以及10个单核菌株的羧甲基纤维素(CMC)酶相对活性,分析了菌丝生长势和菌丝生长速度与交配型的关系。结果表明,供试的木耳孢子单核菌株之间在研究的各遗传性状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多态性。在测定的38个孢子单核菌株中,交配型A有21个菌株,交配型a有17个菌株,A:a=21:17。经x2检验,两种交配型未出现1:1严重偏离。木耳孢子单核菌株菌丝生长势和菌丝生长速度与其交配型没有明显相关性。在14个单核菌株中,检测到10种具有不同迁移率的酯酶同工酶标记谱带。与亲本双核菌株相比,出现了5条新的谱带。10个木耳孢子单...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张立钦  林新春  毛胜凤  
采用RAPD PCR技术分析了 4个绿僵菌菌株的DNA遗传多态性。从 1 60条引物中筛选出 2 7条引物 ,对各菌株进行PCR扩增 ,结果 4个绿僵菌菌株共扩增出 334个位点 ,其中多态性位点 2 99个 ,占 89 5 % ,表明各菌株间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态性。菌株DNA多态性与原寄主和孢子形态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 ,但与对松墨天牛幼虫的毒力间未表现出相关性。图2表 4参 7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杨毅  周祖基  张立钦  马良进  林新春  高洁  
采用RAPD技术对21个不同来源的寄生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的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菌株的DNA指纹图谱进行了测定。从RAPD结果可知寄生松墨天牛的白僵菌菌株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态性。聚类分析把21个寄生松墨天牛的白僵菌菌株分为两大类群:①B1,B14,B4,B5,B6,B7,B8,B12,B13,B10,F-263,Bxs,B2,B11,Bf,Bz,B9;②B3,B15,By2,By7。结果表明菌株DNA多态性与采集地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与对松墨天牛幼虫的毒力未表现出相关性。图2表2参11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叶建强  温玉环  陈丽新  黄卓忠  唐军  
【目的】通过综合评价不同毛木耳菌株的栽培性状与特点,筛选出适宜桂南地区栽培的毛木耳优良菌株。【方法】引进全国不同栽培地区的6个毛木耳菌株和近年来桂南地区主要栽培的5个毛木耳菌株,以本地区栽培的毛木耳台毛1号菌株为对照,对不同菌株的菌包菌丝体生长状况、出耳茬数、出耳产量及耳片的部分特性等进行试验比较与分析。【结果】不同菌株菌包生长状况和出耳状况差异明显,菌丝体生长速度高于对照菌株的依次为苏毛3号、川耳7号、漳耳43-28、781、川耳23、川黄耳1号和AP11,其中前5个菌株与对照菌株具有显著差异;对照菌株菌丝体生长密度仅高于川耳10号和781;菌包成活率最高为对照菌株(98.50%),其后依次为川耳7号、苏毛3号、42、漳耳43-28、193和川黄耳1号,其余低于89.50%;8个菌株的出耳茬数与对照菌株相似,140 d左右能形成耳片四茬,且产量比对照菌株提高11.44%~51.28%,产量大小依次为川耳10号、193、川耳23、川黄耳1号、漳耳43-28、42、苏毛3号和川耳7号,采收集中度优于对照菌株第一茬耳的有川耳7号,前两茬耳优于对照菌株的有苏毛3号和漳耳43-28,前三茬耳优于对照菌株的有苏毛3号、漳耳43-28和193;大部分菌株子实体耳片大小较对照菌株优,表现为色泽较深,耳片较厚,但质地偏软,栽培过程中流耳相对偏高。【结论】川黄耳1号、川耳7号、苏毛3号、漳耳43-28和42在菌包生长状况、耳片产量、出耳茬数和耳片性状等方面综合表现较佳,可作为桂南地区优先选用的毛木耳栽培推广用菌株。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袁源  阎熠晗  吴福泉  张凤培  黄海辰  吴小平  傅俊生  
[目的]探索黑木耳黑色素的高效提取工艺,为促进黑木耳黑色素功能产品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黑木耳子实体干品为材料,设计纤维素酶、果胶酶、木瓜蛋白酶用量单因素试验,在此基础上,再进行3种酶质量比、复合酶添加量、酶解pH、液料比、酶解温度和酶解时间的单因素试验,然后采用响应面法对复合酶提取黑木耳黑色素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对优化后的黑木耳黑色素进行鉴定,分析其对DPPH、ABTS和OH自由基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响应面法优化复合酶提取黑木耳黑色素的最佳参数为纤维素酶/果胶酶/木瓜蛋白酶的质量比1:3:0,复合酶添加量25 mg/g,酶解pH 6.0,液(mL)料(g)比20:1,酶解温度33℃,酶解时间60 min,在此条件下黑色素得率为13.80%。在相同酶添加量下,其提取得率分别是纤维素酶、果胶酶和木瓜蛋白酶单酶处理组的2.03,1.90和1.36倍。复合酶提取获得的黑木耳黑色素对DPPH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效果较好,其EC_(50)值分别为1.62和0.99 mg/mL。[结论]用复合酶提取黑木耳黑色素的得率显著提高,且提取的黑色素具有良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