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322)
2023(4894)
2022(4503)
2021(4082)
2020(3824)
2019(9046)
2018(9039)
2017(17264)
2016(10125)
2015(11581)
2014(11946)
2013(12158)
2012(11587)
2011(10655)
2010(10792)
2009(10144)
2008(10289)
2007(9640)
2006(8070)
2005(7186)
作者
(34344)
(29138)
(29011)
(27602)
(18416)
(14284)
(13337)
(11594)
(10782)
(10381)
(9843)
(9746)
(9618)
(9372)
(9253)
(9183)
(9096)
(8558)
(8421)
(8365)
(7637)
(7361)
(7258)
(6723)
(6670)
(6538)
(6521)
(6407)
(6135)
(6082)
学科
(41586)
经济(41551)
(24382)
管理(24009)
方法(22417)
数学(20235)
数学方法(20077)
(18695)
企业(18695)
(12002)
(11862)
(10325)
中国(9305)
(8292)
贸易(8292)
地方(8077)
(8041)
农业(7721)
业经(7278)
(7214)
(6527)
(6371)
财务(6357)
财务管理(6336)
(5965)
企业财务(5941)
银行(5926)
(5680)
金融(5675)
环境(5623)
机构
大学(155083)
学院(153579)
(58424)
经济(57056)
研究(55858)
管理(52708)
理学(45535)
理学院(44913)
管理学(43902)
管理学院(43633)
(41251)
科学(40014)
中国(39627)
农业(33476)
(32992)
(32099)
业大(31507)
研究所(29678)
(25817)
中心(25638)
(24011)
农业大学(22067)
财经(20815)
北京(20354)
(19679)
(19180)
师范(18824)
(18810)
(18772)
(18714)
基金
项目(103360)
科学(77281)
基金(72596)
研究(67404)
(66373)
国家(65869)
科学基金(53064)
(42488)
社会(39430)
基金项目(38793)
社会科(37202)
自然(37194)
社会科学(37183)
自然科(36270)
(36254)
自然科学(36243)
自然科学基金(35600)
教育(31455)
资助(30720)
编号(27068)
重点(24354)
计划(23197)
(22702)
成果(22516)
(22272)
科技(21738)
科研(21062)
(21056)
创新(19883)
(19578)
期刊
(61673)
经济(61673)
研究(38706)
(37624)
学报(37201)
科学(28569)
中国(28455)
大学(25570)
农业(25172)
学学(24618)
(20872)
管理(16395)
(13542)
教育(12699)
技术(12207)
(11474)
金融(11474)
业大(10669)
(10395)
财经(10300)
业经(10191)
经济研究(9732)
农业大学(9432)
问题(8855)
(8808)
技术经济(7822)
科技(7713)
统计(7337)
中国农业(7335)
理论(7296)
共检索到2186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李川北  阮陈松杰  吴明波  徐洪森  苏应兵  
为查明湖北石首大垸农场养殖的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歪头病病原与致病原理,本研究应用微生物分离技术,从病蛙脑、肝、脾和肾脏组织中分离、纯化病菌,采用形态特征、生理生化鉴定、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进行细菌种类鉴定,通过组织病理学方法分析患病蛙病理损伤,及人工回归感染确定其致病性,并利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BSH3)与米尔伊丽莎白菌(Elizabethkingia miricola)聚为一支,结合该菌的形态学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综合鉴定为米尔伊丽莎白菌。组织病理切片结果表明分离菌(BSH3)会导致蛙脑组织基质水肿,基质中出现空泡和炎性细胞浸润的现象;肝、脾和肾脏组织出现变性、坏死和炎症细胞浸润。人工回归感染试验显示,菌株可使黑斑蛙出现与自然发病蛙相似症状,半数致死浓度为6.3×10~4 CFU/mL。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菌株已呈现多重耐药性,仅对少数检测抗生素(米诺环素、氟苯尼考、利福平和万古霉素)敏感,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及农业部水产用药规定,推荐使用氟苯尼考治疗该疾病。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张虹  徐进  魏开金  徐滨  王丹  
本实验旨在筛选对米尔伊丽莎白菌(Elizabethkingia miricola)有抑制作用的拮抗菌,并对其生长特性及其去除氨氮和亚硝酸盐的作用进行分析。实验采用平板对峙法从“稻蛙”养殖稻田土壤中分离到1株对米尔伊丽莎白菌有较强抑制作用的菌株X2。采用形态学特征观察和16s rDNA测序对X2进行鉴定,随后对X2在不同pH、盐度、温度等条件下的生长曲线进行了测定,以评估其环境适应性,并将X2接种于氨氮和亚硝酸盐培养基中,测定去除率以评估其去除氨氮和亚硝酸盐的能力。结合形态学特征及菌株16s rDNA序列分析,X2鉴定为侧孢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laterosporus)。结果显示:X2在pH 5~9、盐度5‰~50‰、温度20~40℃之间均能生长,最适pH、盐度、温度分别为7、5‰和35℃。这表明X2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具有较强的耐酸碱性、耐盐性,适温性广等特性。X2在去除氨氮、亚硝酸盐方面也表现出了很强的能力,在X2接种浓度为5.0×10~7 CFU/mL时氨氮的去除率最高,达到74.95%;接种浓度为5.0×10~5 CFU/mL时亚硝酸盐的去除率最高,达到99.89%。结果表明,侧孢短芽孢杆菌X2对米尔伊丽莎白菌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其环境适应能力也很强,同时具有较强的去除氨氮和亚硝酸盐的能力,可作为益生菌应用于蛙类养殖中防控米尔伊丽莎白菌感染和水质调控。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芳园   胡瑞雪   余芳   侯家昊   于子润   顾泽茂  
为探究外膜蛋白A(outer membrane protein A,OmpA)对米尔伊丽莎白菌致病作用的影响,以蛙源米尔伊丽莎白菌FL160902为研究对象,通过同源重组法构建OmpA缺失株△ompA,比较缺失株和野生株的生长特性、生物膜形成能力、抗血清杀伤能力、对细胞的黏附能力以及对蛙的致病性差异。结果显示:△ompA的生长能力和抗血清杀伤能力与野生株无显著差异;但与野生株相比,△ompA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增加了66%,△ompA对bEnd.3细胞的黏附能力降低了61%;黑斑蛙感染试验显示,△ompA在黑斑蛙血液、脾和脑组织中的载菌量分别为(3.15×10~8±0.09×10~8)、(2.11×10~8±0.07×10~8)和(6.61×10~8±0.16×10~8) copies/g,均显著低于野生株,且△ompA对黑斑蛙的致死率为37%,显著低于野生株的致死率(75%)。上述结果表明,ompA基因缺失不改变米尔伊丽莎白菌的抗血清杀伤能力,但增加了菌株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减弱了菌株的黏附能力,从而降低了该菌对蛙的致病性。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邸军  张书环  黄君  杜浩  周勇  危起伟  
为了确定中华鲟养殖基地一尾死亡子二代中华鲟的病原,利用传统病原菌分离方法,从濒死的中华鲟肝脏、脾脏和腹水中均分离到一株优势菌EM,采用16S r DNA基因序列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并结合Biolog微生物自动分析系统进行鉴定,确定菌株EM为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进一步对健康子二代达氏鲟进行人工感染试验确定其致病性;同时通过观察患病子二代中华鲟组织切片分析其病理特征;并对菌株EM进行药敏特性研究以期指导临床用药。结果显示,被感染子二代中华鲟肝脏、脾脏及肾脏组织中铁血黄素沉积、实质性细胞空泡变性,溶血严重。菌株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潘子豪  龚倩梅  李科茫  马慧  吴宗福  姚火春  
[目的]本文旨在从患乳房炎的奶牛乳液中分离鉴定病原菌。[方法]收集患乳房炎奶牛的乳液病料后分别接种绵羊血液平板和麦康凯鉴别培养基,置于37℃培养箱过夜。观察获得的单菌落形态并接种含有血清的液体培养基富集培养,然后煮沸法提取细菌纯培养物的基因组,以该基因组为模板通过PCR扩增未知细菌的核糖体RNA序列并对产物进行测序分析。以不同培养时间测定菌液D_(600)并绘制细菌的生长曲线。用倍比稀释法在96孔板上测定细菌对不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结果]从病料中分离到一株革兰阴性菌,命名为JS20170427COW。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朱关鑫  李富明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刘端冲   杨金库   林若竹   姚艳霞   淮稳霞   赵文霞  
[目的]分离并鉴定引起金银花黑斑病的病原菌,为该病害的有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发病金银花叶片进行分离,结合形态学、多基因序列分析(ITS、gpd和EF-1α序列)和致病性测定进行病原物种鉴定。[结果]在形态学上,分离获得的菌株YP4在PDA培养基上的菌落呈灰白或黄白色棉毛状,与番茄匍柄霉的菌落特征相符;在基于ITS、 gpd和EF-1α序列联合构建的3种系统发育树中,供试菌株YP4均以较高支持率与番茄匍柄霉(Stemphylium lycopersici)聚在同一分支上;致病性接种实验结果表明,菌株YP4接种至金银花叶片上和番茄叶片上均可产生病斑,并可再分离获得其纯菌株;因此,结合形态学、分子系统发育学以及致病性测定,该病原真菌被鉴定为番茄匍柄霉。[结论]本研究明确了引起河北省金银花黑斑病的病原菌为番茄匍柄霉,这是该病菌在我国危害金银花的首次报道。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春  李凯彬  王庆  常藕琴  梁慧丽  王芳  潘德博  石存斌  吴淑勤  
从广东佛山、广州两地养殖场患内脏类结节病杂交鳢(Channa maculata♀×C.argus♂)内脏器官分离到2株细菌,纯化培养后获得2个分离株,编号为WL-1和WL-2,对分离菌株进行了细菌鉴定、致病性分析及药敏实验。应用常规生理生化鉴定和ATB系统细菌自动鉴定仪对分离菌株进行细胞形态学、理化特性分析,初步判定所分离菌为舒伯特气单胞菌。采用16S rRNA基因、DNA促旋酶的B亚单位蛋白(gyrB)基因对分离菌株进行DNA分子鉴定,结果显示,两个菌株间的16S rRNA基因序列相同,gyrB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9.7%;分离菌株与GenBank上登录的舒伯特气单胞菌16S rRNA基因序列...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孔琼  袁盛勇  王传铭  薛春丽  郭建伟  李珣  周银丽  吴光梅  
【目的】文章对铁皮石斛叶片黑斑病的病原进行分离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形态学观察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引起铁皮石斛黑斑病的病原有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和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tenuissima)2种真菌;菌丝在2527℃生长速度最快,最适p H为6,最适培养基为PDA,最适氮源为蛋白胨和硝酸钠;产孢最适培养基为PCA,分生孢子萌发最适p H为8;光照的有无对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影响不大。【结论】研究可为铁皮石斛黑斑病的防治提供理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鲁红学  赵明敏  李建强  
为进一步了解芦荟黑斑病的发生规律,采用组织分离法、血球计数板法、悬滴法等对病原菌进行了形态鉴定及其培养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芦荟黑斑病的病原菌为倒梨形链格孢(Alternaria obpyriformisT Y Zhang)。该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产生的温度范围为10~30℃,最适温度为25℃;在pH 3.92~10.82的范围内该菌均能生长和产孢,菌丝生长最适pH 3.92~6.83,产生分生孢子的最适pH 5.23~6.83;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20~30℃,最适pH 3.86~9.23。分生孢子在饱和湿度或水滴中萌发快,相对湿度低于81%时不能萌发。分生孢子的致死温...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蔡生力  王崇明  杨丛海  许小幸  
对虾白黑斑病是养殖中国对虾的常见病,曾被怀疑是细菌性疾病。本试验通过对病虾肝胰腺、血液和病灶组织的细菌分离,对正常虾用自黑斑病虾投喂感染,与病虾共栖感染以及用分离于病虾的细菌注射感染等一系列试验发现:细菌或其它生物性病原与对虾白黑斑病并无直接关系。通过对病虾的酚氧化酶活力测定.血细胞的观察和流行病学研究.分析认为该病是由于对虾长期营养不良在应激状态下所引发的一种生理性疾病。腹部每节两侧基部和尾肢等部位出现的病灶──白班或黑斑是在对虾处于应激状态下,酚氧化酶诱导相关基质山酚到醌最终产生黑色素形成的。此外还讨论了相关基质的来源以及与对虾应激反应有关的几项因素。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晓平  胡红菊  王友平  田瑞  陈启亮  张靖国  
采用室内离体接种和室外孢子喷雾接种方法,对3株梨黑斑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供试各菌株在PSA培养基上培养,平均日生长速率、产孢量、菌落颜色及菌落厚度差异显著;各病原菌菌株在光照、黑暗和12 h光暗交替培养时,日生长速率和产孢量有明显差异;黑斑病病原菌最适生长和产孢培养基为PSA;孢子萌发最适pH值8~10;菌株A和菌株H的致病力显著强于菌株C,但这2个菌株间的致病性无显著差异;A、C、H 3种菌株混合接种时,可使梨叶片表现自然发病时的典型病斑。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李杰  牟宗娟  杨慧超  茅云翔  阎永伟  莫照兰  
绿斑病(Green spot disease)是一种常见的海区栽培条斑紫菜(Pyropia yezoensis)病害,在整个紫菜栽培期间都可能发生,以每年11~12月份最为严重,主要出现在幼叶期和成叶期。首先,在叶状体上出现红色或淡红色小斑,而后逐渐转变为绿色,病斑继续扩展,在叶状体表面形成若干孔洞,后期几乎整个藻体变绿。本研究对日照地区患绿斑病的条斑紫菜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得到5株优势菌(编号为Y1~Y5),人工回感实验结果显示,Y1可以引起健康条斑紫菜发生绿斑病。对Y1进行了生理生化检测、16S rRNA、dnaA和dnaN基因序列分析,确定病原菌为海洋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marina)。对绿斑病的发病进程进行了观察,并检测了培养温度、海水比重和养殖密度等环境因子对绿斑病发生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温和高密度养殖会加速绿斑病病情的发展,海水比重为1.022时,绿斑病发病较严重。本研究确定了一株引起条斑紫菜绿斑病的病原菌,并分析了部分理化因子对感染的影响,为条斑紫菜绿斑病的防控提供了基础数据。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学宇  谭琳  张玉丹  杨艺帅  邓玉莲  任佐华  胡秋龙  
从湖南省武陵山区4个茶叶种植基地采集茶轮斑病病叶,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通过致病性、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病原菌为茶拟盘多毛孢(Pseudopestalotiopsistheae)。以病原菌为指示菌,采用平板对峙法从病叶中筛选得到效果最佳的拮抗菌kc–6,抑菌率为79.86%,经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分析拮抗菌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对茶树离体叶片的防效、继代培养稳定性以及对10种作物病原菌的拮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拮抗菌kc–6可使茶轮斑病病原菌菌丝萎缩变细,部分膨大;其发酵液原液、稀释10倍液和100倍液对茶树离体叶片的防效分别为72.73%、52.55%、3.03%;连续转接培养25次后的抑菌率仍保持70.33%;kc–6菌株对10种作物病原真菌均有抑制效果,其中对茄子褐纹病菌(Phomopsis vexans)、黄瓜枯萎病菌(Phytophthora melonis)、茭白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的抑制效果较好,抑制率分别为83.00%、80.00%、76.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学宇  谭琳  张玉丹  杨艺帅  邓玉莲  任佐华  胡秋龙  
从湖南省武陵山区4个茶叶种植基地采集茶轮斑病病叶,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通过致病性、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病原菌为茶拟盘多毛孢(Pseudopestalotiopsistheae)。以病原菌为指示菌,采用平板对峙法从病叶中筛选得到效果最佳的拮抗菌kc–6,抑菌率为79.86%,经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分析拮抗菌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对茶树离体叶片的防效、继代培养稳定性以及对10种作物病原菌的拮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拮抗菌kc–6可使茶轮斑病病原菌菌丝萎缩变细,部分膨大;其发酵液原液、稀释10倍液和100倍液对茶树离体叶片的防效分别为72.73%、52.55%、3.03%;连续转接培养25次后的抑菌率仍保持70.33%;kc–6菌株对10种作物病原真菌均有抑制效果,其中对茄子褐纹病菌(Phomopsis vexans)、黄瓜枯萎病菌(Phytophthora melonis)、茭白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的抑制效果较好,抑制率分别为83.00%、80.00%、76.00%。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