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046)
- 2023(8906)
- 2022(7381)
- 2021(6660)
- 2020(5257)
- 2019(11728)
- 2018(11458)
- 2017(21408)
- 2016(11809)
- 2015(12845)
- 2014(12821)
- 2013(12879)
- 2012(12439)
- 2011(11421)
- 2010(11617)
- 2009(10371)
- 2008(10347)
- 2007(9329)
- 2006(8384)
- 2005(7965)
- 学科
- 济(52169)
- 经济(52118)
- 业(28760)
- 管理(27099)
- 企(20730)
- 企业(20730)
- 地方(18058)
- 中国(17886)
- 农(15444)
- 方法(15322)
- 学(13792)
- 数学(12991)
- 数学方法(12830)
- 业经(12656)
- 农业(10844)
- 银(10348)
- 融(10337)
- 金融(10337)
- 银行(10315)
- 地方经济(10199)
- 财(10133)
- 行(10120)
- 发(9836)
- 制(9562)
- 贸(8980)
- 贸易(8969)
- 易(8576)
- 环境(8441)
- 技术(8390)
- 和(7539)
- 机构
- 学院(170233)
- 大学(167586)
- 研究(69474)
- 济(66062)
- 经济(64511)
- 管理(56464)
- 中国(52102)
- 理学(47232)
- 科学(46566)
- 理学院(46507)
- 管理学(45437)
- 管理学院(45127)
- 京(37992)
- 所(37967)
- 农(37366)
- 研究所(34650)
- 财(31201)
- 中心(30855)
- 农业(29155)
- 业大(28682)
- 江(27975)
- 院(25670)
- 范(24789)
- 北京(24537)
- 师范(24418)
- 省(24329)
- 财经(23877)
- 州(22661)
- 经(21666)
- 科学院(21611)
- 基金
- 项目(113547)
- 科学(87862)
- 基金(79921)
- 研究(78251)
- 家(72986)
- 国家(72349)
- 科学基金(59509)
- 社会(48171)
- 省(46083)
- 社会科(45658)
- 社会科学(45649)
- 基金项目(41848)
- 自然(39565)
- 划(39214)
- 自然科(38608)
- 自然科学(38594)
- 自然科学基金(37880)
- 教育(34871)
- 资助(32756)
- 发(30909)
- 编号(30129)
- 重点(27199)
- 成果(24778)
- 发展(23666)
- 部(23489)
- 展(23232)
- 创(23226)
- 课题(23087)
- 计划(22927)
- 科研(22141)
共检索到2727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杨建飞 宁莉萍 杨了 王杰 钱钰滢 陈颐萱
以四川省雅安市黑壳楠Lindera megaphylla活立木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黑壳楠木材的宏微观构造特征,测量和分析导管、木纤维、木射线、轴向薄壁细胞的形态参数及其组织比量,同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黑壳楠木材挥发性有机物成分的主要组分,探究其木材构造特征并分析挥发性化学成分。结果表明:黑壳楠木材构造特征为散孔材,管孔数少,导管长度属于中级别,木纤维长度中,多列射线宽度细至中,轴向薄壁组织量少。木纤维、木射线、导管、轴向薄壁组织的组织比量分别为52.7%, 24.6%, 13.2%, 9.5%。共分离出黑壳楠木材挥发性有机物成分39个峰,鉴定出23种化合物,占总成分的87.11%,主要为烃类化合物及其含氧衍生物。黑壳楠木材挥发性有机物成分中相对含量超过1%的成分共有13种,占总峰面积的80.22%。黑壳楠木材挥发性有机物成分含18种萜类化合物,均为倍半萜化合物,累计相对含量高达58.63%。得出以下结论:实验所得黑壳楠木材构造特征可作为其区分于其他木种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黑壳楠木材具有较高的医药利用价值,同时在芳香理疗产品的应用方面具有极大的潜力。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绣宏 郑家银 李少宁 鲁绍伟 赵娜 徐晓天 杨新兵
[目的]探究生长季苹果叶片释放植物源挥发性有机物(BVOCs)成分组成和相对含量的动态变化特征。[方法]采用动态顶空采集法收集叶片释放的BVOCs,结合自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BVOCs的成分测定。[结果]在整个生长季(4—10月),苹果叶共检测出12类295种BVOCs,其中烷烃类(56)、烯烃类(40)和芳香烃类(34)种类数量较多,组分总数量9月(113)>5月(100)>6月(70)=7月(70)>8月(67)>4月(45)>10月(20),以释放烷烃类、烯烃类、芳香烃类、酯类、醛类和醇类为主;不同月份一天中,烯烃类BVOCs相对含量均表现为上午>下午,其他类别BVOCs相对含量峰值会出现在任意时间点;苹果叶共检测出8类40种有益BVOCs成分,主要释放烯烃类、酯类、醛类和醇类BVOCs,有益组分总相对含量为夏季(47.59%)>春季(35.96%)>秋季(23.13%),在一天中,各时间点有益成分相对含量和数量随月份增加呈波动下降趋势。春季(5月)12:00和16:00释放有益BVOCs相对含量为全年同时间点最高,均超过70%,主要释放有益BVOCs成分包括α-蒎烯、对薄荷-1(7),3-二烯、3-蒈烯、罗汉柏烯、乙酸乙酯等。[结论]苹果释放BVOCs组分存在较明显的季节和日动态变化性,释放有益BVOCs能力较强。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蒋冬月 李永红 沈鑫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胡椒木叶片不同时期释放的挥发性有机成分及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 a中不同季节胡椒木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共鉴定出37种,包括萜烯类、酯类、酸类和醇类等化合物,其中萜烯类化合物12种,酯类化合物10种,为胡椒木挥发性有机物的主要成分。胡椒木不同季节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成分的种类和相对含量存在差异,胡椒木挥发性有机成分种类在3月份最多,24种,主要为酯类、萜烯类和酸类物质;9月份最少,8种,主要为萜烯类。1 a中,萜烯类物质的相对含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酯类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而烷类、酸类和醇类物质只在3月和6月出现,醛类仅在3月份出现。在6月份的日变化检测中,挥发性有机物种类呈现先减少后增多再减少的趋势,在14:00达到高峰,以萜烯类化合物为主。胡椒木不同时期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的主要成分为肉桂酸甲酯、α-石竹烯、β-月桂烯和石竹烯等,这些有机物均具有一定的药用保健功效。因此,胡椒木是营造保健型园林景观的理想材料。
关键词:
胡椒木 挥发性有机物 季节变化 日变化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陶士杰 宋艳冬 吴沁娇 王丽 周如意 吴电 周宇峰 周国模
【目的】了解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内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季节动态变化以及日变化规律,并分析各环境因子对其VOCs摩尔分数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吸附管富集采样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测定浙江省绍兴市诸暨五泄景区中毛竹林内VOCs成分,分析其变化规律,并结合环境气象监测站数据,分析VOCs摩尔分数与各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1)在毛竹林检测出多种物质,主要为烷类、萜烯类、芳香烃类、酯类、醇类和酮类共6类,萜烯类摩尔分数最大,为7.249 nmol·mol~(-1),其中又以组分异戊二烯为主,约占萜烯类的80%。(2)从季节变化来看,总VOCs摩尔分数在夏季最大,为10.600 nmol·mol~(-1);其次为春季和秋季,分别为8.068和7.254 nmol·mol~(-1);冬季最小,仅为4.432 nmol·mol~(-1),且各类主要VOCs的季节变化趋势与总VOCs相同。(3)从日变化来看,在春季总VOCs摩尔分数在上午最大,为9.074 nmol·mol~(-1),其次为中午,为8.621 nmol·mol~(-1),下午时段最小,为6.509 nmol·mol~(-1);在夏季、秋季和冬季,总VOCs摩尔分数均在中午最大,分别为11.710、8.038和5.298 nmo·mol~(-1),下午最小,分别为8.455、5.702和3.418 nmol·mol~(-1)。各类主要VOCs的日变化趋势与总VOCs相同,均为上午和中午时段摩尔分数较大。(4)VOCs与各环境因子都存在相关性,其中萜烯类、烷类、酯类和总VOCs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细颗粒物(PM_(2.5))、可吸入颗粒物(PM_(10))和臭氧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在不同季节和时段,毛竹林VOCs种类和摩尔分数不同,其中异戊二烯是决定毛竹林VOCs动态变化的主要物质。图3表2参42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蒋冬月 李永红 沈鑫
为探究芸香Ruta graveolens叶片和花瓣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的成分及其变化规律,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芸香叶片和花瓣中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成分进行采集,分析叶片和花瓣中挥发性有机物的主要成分、相对含量及叶片在不同时期挥发性有机物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1 a中不同季节芸香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共鉴定出29种,其中酯类化合物11种,酮类化合物7种,为芸香挥发物的主要成分。1 a中,芸香叶片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的种类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其中,6月检测到的挥发性有机物种类最多,为18种;9月最少,仅为10种。主要成分酯类物质的相对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酮类化合物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在6月的日变化检测中,挥发性有机物的种类呈先增多后减少趋势,依次为12:00>10:00>14:00>16:00,18:00>8:00>20:00,在12:00达到高峰,以酯类和酮类化合物为主。芸香花瓣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种类少于叶片,主要成分为酮类化合物,以2-十一(烷)酮为主。芸香叶片和花瓣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的主要成分均具有一定的药用保健作用,因此,芸香是营造保健型植物景观的理想材料。图4表4参36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郭紫明 李艳春 蒋腊梅 董道竹 樊华 刘斌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和固相微萃取进样技术,系统分析了烟用包装材料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残留情况.结果表明:75μmCarboxen/聚二甲基硅氧烷纤维头对VOCs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和灵敏度,在80℃下顶空萃取可以兼顾低沸点和高沸点物质的吸附效果,顶空萃取30min后,吸附过程趋于平衡.采用40mL顶空瓶,商标纸整张取样,可以消除由于样品的不均一性引起的误差.分析34种卷烟印刷包装材料,共检出4类26种挥发性有机物.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彦博 钟国华 胡美英 柳晓磊 耿鹏 陈光毅
通过收集已有植物挥发性有机物信息,利用MDL ISIS Base化学信息管理系统,构建了植物挥发性有机物数据库;同时,运用Discovery Studio模拟结合板块,对数据库进行了虚拟筛选。该数据库包含2 410个挥发性有机物的分子式、结构式、分子质量、CAS号等基本参数;以斜纹夜蛾普通气味结合蛋白Ⅱ(SlitGOBPⅡ)为靶标,应用此数据库对其进行虚拟筛选并得到6个备选活性化合物,其中泼尼松(prednisone)和SlitGOBPⅡ能够结合成稳定的复合物。植物挥发性有机物数据库的构建,以及Discovery Studio的分子模拟对接技术的应用,可为今后新型农药的研制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李庆生 龙凤
本文借鉴部分国家或地区对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简称VOCs)征收税费的经验,针对我国VOCs排污收费试点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完善我国对VOCs征收环境保护税的制度设计建议。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 环境保护税 排污收费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陈少强 戴琳
挥发性有机物是形成臭氧的重要前体物。伴随着我国臭氧污染问题的凸显,加大对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管控力度并加快将其纳入环境保护税征收范围,成为我国打赢蓝天保卫战、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完善绿色税制和体现大国责任担当的现实要求。我国在考虑将挥发性有机物纳入环境保护税征收范围时,应当注重立足于国情,协调好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等多方关系,有效设定征收范围边界,合理把握企业税负水平,注重税负分配的公平性,并夯实征管保障基础。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丰睿 黄成臣 高寒 郑慧君 申亚梅 罗坤
后G20时期(2016年9月至2017年12月),臭氧成为杭州夏季首要大气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PM_(10))成为杭州冬季首要大气污染物。利用杭州市环境检测朝晖站和环境监测下沙站空气质量数据观测值分析55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的臭氧形成潜力,并使用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研发的第3代大气质量预估模型(WRF-CMAQ)对杭州市中心PM_(10)的污染数值进行模拟分析,提出了后G20时期PM10和臭氧的最佳管控方案。结果显示:在后G20时期杭州市中心和城郊,芳香烃所占臭氧形成潜力比例最高,其次为烯烃和烷烃,最后为乙炔。在市区和城郊,乙烯、间/对二甲苯、甲苯、丙烯和乙苯依次为生成臭氧最主要的5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因此管控这5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能最大程度的减少臭氧质量浓度。2017年杭州市中心春夏秋冬四季的PM10中分别有50%, 32%, 48%和45%源于杭州市以外污染源的长距离跨地域传输。其中,春秋冬三季通过长距离传输来到杭州市区的PM_(10)主要源于市区的北方,夏季则主要源于市区的西南方。2017年,杭州市区的交通源、工业源、生活源与农业源对本地排放PM10的贡献率分别为62.6%, 27.8%, 7.3%和2.3%。当杭州本地的工业源和交通源在2016年的基础上分别减排15%和5%时,杭州市中心的PM_(10)年均质量浓度可低于70μg·m~(-3),达到二类区的标准。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徐晨 章尧想 吴迪 吴莎 辛学兵 裴顺祥
【目的】揭示北京市九龙山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典型森林类型BVOCs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森林康养基地建设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撑。【方法】以北京九龙山森林康养基地核心区的油松纯林、侧柏纯林、山楂-日本落叶松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主动采样法测定不同森林类型内BVOCs的组成,分析主要BVOCs的时空变化规律及气象要素、空气负离子对其的影响。【结果】秋季北京九龙山森林康养基地核心区3种典型森林类型林内BVOCs成分组成大致相同,且均以芳香烃、酯类、烷烃、醛类物质为主,而烯烃类物质较少;不同林分类型BVOCs组分日平均相对含量仅烯烃存在显著差异,且针叶纯林显著高于针阔混交林,其他BVOCs组分相对含量无显著差异;3种林分空气中萜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总体较低,且除叶绿醇为针阔混交林相对含量较高外,其他均为针叶纯林高于针阔混交林;针阔混交林一天内不同时间段林内BVOCs相对含量无显著差异,而针叶纯林林内仅萜类、烯烃、醇类物质存在明显的“单峰型”日变化规律,即12:00最高,而9:00、15:00较低;一天内相同的时间,针叶纯林林内萜类、烯烃类、醇类物质显著高于针阔混交林,其他物质无显著差异;5种环境因子与不同林分林内BVOCs相对含量以显著正相关为主,且气温的影响最大,其次是风速,而光合有效辐射和空气负离子的影响最小。【结论】植物组成、温度、风速是影响北京九龙山森林康养基地林内BVOCs的关键因素,且在温度较高、风速较小的午后,常绿针叶纯林林内对人体健康有益的BVOCs含量相对较高,更适合开展森林康养活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启文 宁莉萍 王杰 杨了 李静 王天石
【目的】研究非洲崖豆木(Millettia laurentii)的宏观和微观构造特征,分析其木材挥发性气体的化学成分,为非洲崖豆木的准确识别和木材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非洲崖豆木为研究对象,借助仪器对其宏观和微观特征、密度、组织比量进行观察与测量;借助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对非洲崖豆木木材的挥发性气体化学成分进行检测分析。【结果】非洲崖豆木宏观特征表现为材色黑褐色,光泽感不强,无明显香味,早晚材区分不明显;管孔肉眼下清晰可见。微观特征为散孔材,导管横切面圆形或卵圆形,导管腔内含有少量树胶,木射线和薄壁组织内不含油细胞,射线组织为同形单列及多列,偶见单列。导管、木射线、轴向薄壁组织、木纤维组织比量分别为2.85%,18.11%,20.70%和58.34%。从非洲崖豆木挥发性气体中鉴定出27种化合物。【结论】非洲崖豆木木材构造特征明显,密度较大;木材挥发性气体对人体安全且具有良好的养生保健作用。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江津津 梁兰兰 林婉玲 林金莺
研究了鱼露浓郁独特的风味及现代快速发酵工艺所存在的风味品质问题,并综述了近20年来的鱼露特征挥发性化合物的研究,结果表明探究鱼露特征挥发性化合物的形成是可行的。结果显示,气味指纹技术与气相色谱—人工嗅辨仪—质谱(GC-O-MS)联用可以探讨鱼露特征风味的形成;鱼露的气味是融合了奶酪味、氨味、腌渍味、酸味、鱼腥臭味和肉香味的复杂刺激性气味,含硫与含氮化合物是特征挥发性化合物;鱼的种类、嗜盐微生物、酶解途径对特征挥发性化合物形成都有很大影响。研究表明,鱼露的挥发性风味是非常复杂的体系,挥发性化合物的形成不是简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凤辰 田娜 程小琴
【目的】植物挥发性有机物(BVOCs)中的一些成分具有净化空气、改善身心健康的生态功能。通过研究夏秋季节油松叶片BVOCs的成分、动态变化及其对于空气微生物的抑制作用,揭示油松叶片释放BVOCs组分与规律,探索其抑菌特性,为森林康养型植物的选择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动态顶空吸附采集法与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TDSGC-MS)联用技术,进行油松叶片BVOCs的采集与分析。通过城市微生物采集点与油松样地空气微生物含量测定的对照试验计算油松叶片BVOCs的抑菌率。【结果】(1)油松叶片释放的BVOCs共测定出11类173种化合物,其中,夏季共测定出11类113种化合物,秋季共测定出11类103种化合物。主要组成成分为烷烃与烯烃,夏季含量最高可达70%以上,秋季最高可达90%以上。夏季较秋季油松叶片释放的BVOCs组成成分更丰富且总量高但夏季油松叶片BVOCs释放峰值要滞后于秋季。(2)在环境因子中,油松BVOCs释放量与大气温度呈不显著正相关,与大气湿度呈不显著负相关。(3)油松叶片BVOCs抑菌物质释放量呈现出“一峰一谷”的日变化趋势,夏、秋季抑菌物质释放峰值分别为14:00与12:00,且夏季较秋季抑菌物质释放总量高。油松对空气微生物的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其中以对细菌的抑制作用最显著,且抑菌率表现为早上>中午>晚上。(4)综合考虑油松BVOCs对人体有益及有害影响,夏季在16:00,油松叶片BVOCs中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成分相对含量达到一天中的最高值,有害物质相对含量为一天中的最低值;在秋季,14:00至16:00油松叶片BVOCs中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成分相对含量上升,有害物质相对含量下降,且在16:00左右抑菌物质相对含量达到峰值,有害物质相对含量接近于零。【结论】在一天不同时间和一年不同季节(夏季和秋季)油松叶片释放BVOCs的组成及相对含量存在较大差异。油松叶片BVOCs对空气中细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改善空气质量作用。夏秋季节14:00至16:00左右林内对人体有益的油松植物挥发物质较多,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的挥发物质较少。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油松释放BVOCs调节人体健康的生理响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油松 植物挥发性有机物 释放动态 抑菌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邱洪华 王斌
本文在专利信息检索的基础上,对中美两国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技术领域的专利质量进行比较分析,为中国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技术的创新活动和专利布局提供有价值的情报支持。利用INNOGRAPHY专利检索平台对中美两国在该领域的专利信息进行检索,利用权利要求数量、专利存活期、被引次数、专利强度、综合竞争力等专利质量指标对中美两国的技术创新及其专利保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技术领域,中国的专利数量在全球范围内有明显优势,但在专利质量方面与美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直接反映了中国在该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专利文件撰写质量还有待加强,专利质量也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根据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中国在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提升的策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