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334)
- 2023(6086)
- 2022(4911)
- 2021(4290)
- 2020(3462)
- 2019(7709)
- 2018(7773)
- 2017(13875)
- 2016(8086)
- 2015(9264)
- 2014(9368)
- 2013(8909)
- 2012(8433)
- 2011(7659)
- 2010(7446)
- 2009(6266)
- 2008(5875)
- 2007(5265)
- 2006(4667)
- 2005(4046)
- 学科
- 济(27614)
- 经济(27576)
- 管理(21597)
- 业(14547)
- 学(12664)
- 环境(11626)
- 企(10310)
- 企业(10310)
- 地方(9120)
- 农(8890)
- 方法(8871)
- 中国(8161)
- 数学(7406)
- 数学方法(7296)
- 资源(6929)
- 制(6793)
- 财(6512)
- 划(6070)
- 体(6054)
- 土地(5977)
- 农业(5926)
- 和(5712)
- 业经(5371)
- 生态(4952)
- 银(4887)
- 银行(4857)
- 融(4838)
- 金融(4830)
- 理论(4741)
- 地方经济(4717)
- 机构
- 学院(110300)
- 大学(109319)
- 研究(44742)
- 济(37979)
- 经济(36973)
- 管理(36642)
- 中国(32413)
- 科学(32369)
- 理学(30894)
- 理学院(30406)
- 农(29640)
- 管理学(29619)
- 管理学院(29432)
- 京(24913)
- 所(24249)
- 农业(23506)
- 业大(23161)
- 研究所(22527)
- 中心(20464)
- 江(18263)
- 财(17225)
- 院(17031)
- 省(16101)
- 范(15813)
- 师范(15520)
- 农业大学(15415)
- 北京(15224)
- 室(15175)
- 技术(14763)
- 科学院(14338)
- 基金
- 项目(81861)
- 科学(63055)
- 基金(58304)
- 研究(54714)
- 家(54692)
- 国家(54332)
- 科学基金(44313)
- 省(33380)
- 社会(32501)
- 基金项目(31377)
- 自然(31007)
- 社会科(30716)
- 社会科学(30711)
- 自然科(30146)
- 自然科学(30135)
- 自然科学基金(29511)
- 划(29168)
- 教育(24142)
- 资助(22592)
- 编号(21445)
- 重点(19716)
- 发(18891)
- 计划(18412)
- 科技(16966)
- 成果(16669)
- 部(16571)
- 创(16377)
- 科研(16218)
- 课题(16076)
- 创新(15617)
共检索到1679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露 曹伟 赵鹏志 王恩姮
以东北黑土区典型坡耕地(玉米)和坡林地(退耕还落叶松林和樟子松林)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坡上、坡中上、坡中、坡中下、坡下5个坡位设置取样点采集非原状土,风干后将土壤筛分为2~5 mm、1~2 mm、0.5~1cm、0.25~0.5 mm、2...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景 吴会军 武雪萍 蔡典雄 王碧胜 梁国鹏 姚宇卿 吕军杰
【目的】保护性耕作是提高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促进土壤团聚体形成的重要措施。论文旨在揭示保护性耕作对土壤表层(0—10 cm)有机碳含量及储量的影响,探讨不同级别团聚体的固碳特征,为阐明土壤固碳机理和筛选黄土坡耕地区农田土壤增碳耕作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长期试验位于黄土高原坡耕地区,开始于1999年,共设4个处理:少耕(RT)、免耕覆盖(NT)、深松覆盖(SM)和传统翻耕(CT)。利用15年长期试验的作物产量和0—1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数据分析农田碳投入和土壤固碳量;通过湿筛法筛分>2、1—2、0.25—1、0.053—0.25和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长期试验 固碳速率 团聚体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李占宏
研究土壤团聚体的赋存状况对于土地利用与恢复以及防控土壤风蚀沙化具有重要意义。在野外采样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测试和相关统计分析对毛乌素沙地不同生境下表土土壤团聚体的性状及其与土壤有机质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土壤团聚体组成总体上以0.250.50mm的微团聚体为主;不同土层深度土壤团聚体含量存在差异,表土团聚体含量表现为0cm>10cm>20cm;不同生境条件下土壤团聚体含量也存在差异,其中杨树(Populus)林地和拂子茅(Calamagrostise pigeios)草地表层土(0cm)中>1m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毅 陶勇 万开元 张过师 陈树森 陈防
以坡耕地柑桔园为研究对象,地表覆盖方式采用对照、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3个处理,实验采用完全方案。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坡地地膜覆盖处理一定程度增加了径流量,而秸秆覆盖处理与对照每次降雨径流量基本相当;各处理土壤氮磷养分均有一定程度的流失,以氮素流失量较高,磷素流失量相对较低;在地膜覆盖条件下,柑桔园地表径流中N、P流失量较高,其总氮和总磷流失系数分别达0.054%和0.064%,而秸秆覆盖总氮和总磷流失系数最低;对不同地表覆盖方式柑桔园地表径流水体氮素形态特征分析表明,可溶性氮素占总氮的比例较高,可溶性氮素中又以NO3--N为主,而NH4+-N所占的比重较低。以上结果说明,在丹江口库区,氮素...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莉 张青峰 赵龙山 王健 吴发启
【目的】探讨微尺度下(2 cm×2 cm)地表糙度在侵蚀过程中的空间异质性规律,为进一步理解和定量化描述地表糙度与土壤侵蚀的相互耦合关系奠定基础,并为黄土高原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黄土高原不同耕作措施条件下(4种常见的农业耕作措施:人工锄耕、人工掏挖、等高耕作、直线坡(对照)的坡耕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人工模拟降雨实验,利用激光扫描仪获取地表糙度数据,运用地统计学和分形维数方法对地表糙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异性进行研究。【结果】基本统计特征分析表明,黄土坡耕地地表糙度在整体上的分布较均匀,具有较弱的空间变异特征。半方差函数分析表明,黄土坡耕地地表糙度均表现出中等以上的...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胡岗 秦松 范成五 赵欢 张邦喜 严莲英
为探寻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养分流失的规律,降低黄壤坡耕地有机碳与氮素的流失提供科学管理依据,采用监测定位试验方法,研究3种管理措施对贵州丘陵地区旱作耕地土壤控制和养分流失过程中的土壤有机碳与氮素的变化规律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产量以优化施肥+横坡垄作、优化施肥+横坡垄作+覆盖处理的增幅较大,其玉米和油菜的相对产量分别较对照(CK)增加78.87%和80.73%与64.37%和64.98%,且与CK差异均达极显著,变异系数分别为11.09%和24.36%、32.07%和45.69%。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以优化施肥+横坡垄作+秸秆覆盖、优化施肥+横坡垄作处理的增幅较大,分别较CK增加44.4%和39...
关键词:
管理措施 土壤肥力 黄壤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曹伟 李露 赵鹏志 夏祥友 王恩姮
【目的】探究黑土区土壤团聚体碳氮分布规律及其与团聚体稳定性的关系,进一步对比耕地与林地团聚体破坏机制差异,为退耕还林以及其他植被恢复途径提高黑土区土地生产力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典型黑土区长期耕作的坡耕地和樟子松坡林地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坡位(坡上、坡中上、坡中、坡中下、坡下)和不同粒级(2~5 mm、1~2 mm、0.5~1 mm、0.25~0.5 mm、1 mm土壤团聚体中含量较高,且林地铵态氮含量显著高于耕地。耕地团聚体破坏率显著高于林地,以>1 mm粒级团聚体破坏率的表现最为显著,坡上、坡中和坡中下2~5 mm团聚体破坏率显著高于同坡位其他粒径团聚体。团聚体碳含量和团聚体氮含量分别与团聚体破坏率呈负相关和正相关趋势,但均未达显著水平,而综合指标C/N和ANR,以及单因素铵态氮均与黑土团聚体破坏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当耕地团聚体破坏率超过40%时,ANR、C/N均处于较低的水平。【结论】坡耕地与坡林地之间,由于养分归还方式与土壤侵蚀环境的不同,导致土壤团聚体碳氮分布规律与团聚体稳定性的差异。坡地黑土团聚体稳定性受团聚体内部有机碳氮的共同作用,与微生物代谢密切相关的综合性指标C/N和ANR,以及被微生物优先利用的铵态氮对黑土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较其他指标更为显著,可在微生物活性与团聚体稳定性的关系方面做进一步研究。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董捷
本文从坡耕地与林地价值差异入手 ,认识和界定耕地与林地的价值 ,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评价退耕土地的前后价值变化 ,探讨退耕还林工程产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为国家制定退耕还林政策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坡耕地 林地价值 效益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曾晨岑 李阳兵 夏春华 张冰
[目的]探讨中国山区乡村农业景观空间耦合关系有利于解析乡村系统中人—地—业发展变化及状态,对于深刻认识山区农业体制的变化及其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选择三峡库区腹地奉节县为研究区,通过建立聚落—坡耕地—果园空间耦合地理机制,以“空间数量比例—空间布局结构—空间功能结构”范式,从全局和局部景观视角剖析山区聚落—坡耕地—果园空间发展模式,以揭示研究区人—地—业多样性。[结果](1)研究区的聚落—坡耕地—果园空间耦合有6种类型:低低低—较分散型、高低高—较分散型、高低高—较集中型、高高低—较分散型、高高低—较集中型和高高高—较集中型,各类型的空间分布差异显著。(2)研究区聚落—坡耕地—果园空间发展模式有聚落与坡耕地分散增长型、聚落与果园分散增长型、聚落与坡耕地集中发展型、聚落与果园集中发展型和聚落、坡耕地、果园集中发展型;这些模式其分别对应着研究区的人与地较协调发展、人与业较协调发展、人与地协调发展、人与业协调发展和人、地、业协调发展关系。(3)聚落—坡耕地—果园各空间耦合类型在自然因素中受高程、地形起伏度综合影响最大,在经济社会因素中受距县城中心距离、经济密度综合影响最大。[结论]该文探讨了聚落—坡耕地—果园耦合协同发展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逻辑,可为乡村振兴提供启示。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冯小杰 郑子成 李廷轩 范丽
【目的】研究暴雨条件下,川中丘陵紫色土区坡耕地玉米全生育期土壤侵蚀及氮素流失规律,为研究区氮素流失预测和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人工模拟降雨与径流小区相结合的方法,在玉米苗期(5月1日),拔节期(5月26日),抽雄期(6月27日)和成熟期(8月4日)进行模拟降雨,结合川中丘陵紫色土区夏季暴雨多的特点,开展降雨强度为1.5 mm·min(-1),坡度为15°条件下地表径流、壤中流和侵蚀泥沙中氮素流失特征的研究。【结果】(1)玉米各生育时期地表径流产流率和产沙率总体表现为随降雨时间延长而呈增加的变化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蒲玉琳 谢德体 倪九派 魏朝富 林超文
【目的】土壤抗剪强度和抗冲性是反映土壤综合对抗水力侵蚀性能和评价复合农林业模式生态效益的指标。研究植物篱模式对土壤抗剪强度、抗冲性及其坡面分布的影响,为探讨植物篱模式控制水土流失及农业非点源污染机理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植物篱控制水土流失的长期定位试验,采用原位监测法测定土壤抗剪强度,原状土冲刷法测定土壤抗冲性,剖面挖掘法测定根系参数,简易比重计法、湿筛法、吸管法、环刀法等测定土壤颗粒组成、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微团聚体组成、容重等主要土壤理化性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紫色土区植物篱模式对坡耕地土壤抗剪强度、抗冲性及其坡面分布的影响。【结果】与横坡农作模式相比,0—10 cm和10—20 cm土层...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潘艳华 郭玉蓉 段宗颜 鲁耀 胡万里 王应学 陈拾华 杜彩艳
在云龙水库水源保护区16.5°坡耕地上,种植豆科、禾本科、菊科多年生牧草,替代传统的种植模式(玉米-小麦)。试验结果表明,种植牧草能有效降低水土及养分流失。种草模式下的径流及土壤流失量分别比习惯种植减少27.6%~35.8%及41.8%~54.6%,氮磷钾养分流失减少34.1%~41.3%,其中氮流失减少32.7%~39.4%,磷流失减少33.9%~39.2%。水土保持效果以种植禾本科牧草最好,菊科牧草稍差,豆科牧草居中。同时种植牧草还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纯收益比习惯种植增加11.0%~15.0%,是水源保护区种植结构调整、水源保护及坡耕地综合治理的较好方式。
关键词:
坡耕地 种植牧草 水土保持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唐倩 王克勤 宋娅丽 温昌焘 杨小倩 张晓花
【目的】研究自然降雨条件下施用有机肥对滇中坡耕地产流产沙与氮磷流失特征的影响,旨在为该地区肥料合理施用及坡耕地土壤侵蚀状况改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滇中二龙潭小流域红壤烤烟坡耕地为研究对象,在施用相同化肥的基础上,设置6种有机肥用量处理,分别为0 kg/m~2(CK)、0.25 kg/m~2(T1)、0.50 kg/m~2(T2)、0.75 kg/m~2(T3)、1.00 kg/m~2(T4)和1.25 kg/m~2(T5),选取4场自然降雨,研究不同有机肥用量条件下坡耕地径流及其泥沙中的氮磷流失特征。【结果】(1)4场降雨条件下,不同处理的径流量和产沙量无显著差异,而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对径流量和产沙量影响较大。(2)随着有机肥用量的增加,径流中总氮(TN)、NO_3~--N、NH_4~+-N质量浓度总体降低,表现为CK>T1>T2>T3>T4>T5;溶解态氮是径流中氮素的主要存在形式,而NO_3~--N又是溶解态氮的主要组成部分。(3)随着有机肥用量的增加,径流中总磷(TP)及PO_4~(3-)-P质量浓度明显降低,均表现为CK>T1>T2>T3>T4>T5;径流中TP、PO_4~(3-)-P质量浓度随着施肥时间的延长呈明显降低趋势。(4)在4场降雨过程中,泥沙中的TN和TP含量均随着有机肥用量的增加而降低。(5)有机肥用量的增加降低了坡耕地TN、TP流失总量,TN流失以径流输出为主,TP流失以泥沙输出为主。【结论】探明了自然降雨条件下施用有机肥后红壤坡耕地氮磷流失规律,为减少研究区氮磷流失量,雨季应尽量减少或避免农事活动,暴雨情况下应控制氮磷的输出,并可以通过增加有机肥用量和减少化肥用量的方式降低氮磷的输出。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幸 张洪江 程金花 黎建强 吕文星
【目的】从土壤改良指标中找出差异明显、对植物篱土壤改良作用研究贡献大的指标,为以后植物篱土壤改良研究中指标的选取提供参考,并筛选出适宜于长江三峡库区坡耕地、土壤改良作用较好的植物篱模式。【方法】从土壤肥力、土壤物理性质、根系状况和水土保持特性4个方面,选取15个指标作为土壤改良作用指标,根据信息熵理论确定每个指标的重要性,利用熵权决策法计算6种植物篱模式(柑橘、沙梨、花椒、黄荆、桑树、紫背天葵)与理想植物篱模式的贴近度,比较其土壤改良作用的大小。【结果】研究不同植物篱模式的土壤改良效果时,可考虑选择熵权大的指标来进行比较;15个土壤改良指标中,饱和导水率的熵权最大,为0.123,其次是水解氮(...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植物篱 土壤改良 熵权决策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姜达炳 樊丹 甘小泽 张光远
阐述了三峡库区耕地构成和开展针对性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的严重危害。试图通过种植不同的生物篱笆,探求治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的有效途径。选择了7种不同的生物篱笆,设立小区试验研究生物埂对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机理,分析其水土流失构成机理与成因,提出了三峡库区减少水土流失,防止农业面源污染的对策与措施。通过试验得出以下结论:应用生物埂技术可以保持水土,主要是减少土壤中养分的主要载体<0.02mm大小的泥砂颗粒的流失,从而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增大库区环境容量。实施生物埂技术可以创建缓坡梯田,金荞麦、百喜草等是适合库区实际的生物埂植物。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水土流失 生物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