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005)
2023(9773)
2022(8344)
2021(7813)
2020(6670)
2019(15129)
2018(14911)
2017(28700)
2016(15356)
2015(17004)
2014(16889)
2013(15903)
2012(14309)
2011(12496)
2010(12033)
2009(10712)
2008(9944)
2007(8399)
2006(6914)
2005(5573)
作者
(40600)
(34012)
(33750)
(32227)
(21551)
(16201)
(15495)
(13364)
(12949)
(11863)
(11851)
(11354)
(10845)
(10525)
(10370)
(10208)
(10187)
(10163)
(9937)
(9824)
(8262)
(8196)
(8128)
(7958)
(7707)
(7421)
(7349)
(7315)
(6830)
(6773)
学科
(59325)
经济(59254)
管理(41654)
(37635)
方法(31565)
(30829)
企业(30829)
数学(27370)
数学方法(26976)
(15422)
(15212)
中国(13982)
业经(12927)
(11504)
理论(10712)
地方(10651)
(10508)
农业(10270)
(9720)
贸易(9719)
(9653)
财务(9605)
财务管理(9584)
(9468)
企业财务(9095)
技术(8885)
(8823)
(8655)
金融(8648)
(8579)
机构
学院(203902)
大学(202795)
管理(82307)
(80145)
经济(78592)
理学(72087)
理学院(71340)
管理学(69930)
管理学院(69534)
研究(63038)
中国(46655)
(41168)
科学(39213)
(36822)
(31571)
中心(31027)
财经(30394)
业大(30385)
(29305)
(28940)
(27806)
(27452)
研究所(27099)
师范(27079)
经济学(24929)
农业(24839)
北京(24762)
(23730)
(22960)
财经大学(22900)
基金
项目(149556)
科学(119003)
基金(109961)
研究(108799)
(95975)
国家(95228)
科学基金(83022)
社会(70214)
社会科(66700)
社会科学(66687)
(58823)
基金项目(58617)
自然(54015)
自然科(52814)
自然科学(52800)
自然科学基金(51817)
教育(50701)
(49253)
资助(45302)
编号(43797)
成果(33826)
重点(33345)
(32983)
(32011)
(31564)
国家社会(29799)
创新(29487)
科研(29424)
课题(29265)
教育部(28615)
期刊
(78377)
经济(78377)
研究(51428)
中国(33302)
学报(31211)
科学(28591)
(28258)
管理(28131)
(27132)
大学(24382)
学学(23116)
教育(20287)
农业(18860)
技术(18578)
(14340)
金融(14340)
业经(14221)
财经(14027)
经济研究(12594)
(12086)
统计(11106)
问题(10793)
(9946)
(9847)
图书(9786)
(9670)
(9622)
理论(9309)
科技(9145)
决策(8939)
共检索到2784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宋竹芳  张高军  李树民  
黑色旅游包含着人们复杂的体验,文章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案例,利用线上用户生成内容数据,对中文、英文、日文描述的旅游体验进行分析,基于游前-游中-游后的时间逻辑构建了黑色旅游体验的结构模型。研究发现:第一,黑色旅游体验包括从哀而不伤,到百感交集,再到静水流深的3个阶段,其框架结构可按照体验时间、情感表现、体验内容以及体验层次等方面进行组织;第二,黑色旅游的悲情一面,能够跨越文化和国界的限制成为旅游者的共同体验,如战争的残酷、人性的黑暗面、悲悯的情感等;第三,社会距离、文化背景、政治意识形态及个人立场等因素能够影响人们的黑色旅游体验。综合来看,旅游是促进"民相通"的有效途径。同时,黑色旅游带来的体验,也并非仅是显示度较高的悲伤情感,它最终会使人们对历史过往进行深刻反思,并进一步思考生命意义,这一层面更加重要。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谢彦君  孙佼佼  
黑色旅游是一种复杂的旅游现象。不同于其他形式的旅游,黑色旅游者面对的是具有美与丑双重特性的凝视对象。从价值和情感两个方面而言,旅游者的体验兼具积极与消极双重价值取向和审美与审丑的双重情感历程。也正因为如此,在一般的大众认知与专门的学术研究中,黑色旅游所具有的愉悦性本质常常处于被隐藏或被曲解的状态。鉴于黑色旅游体验所兼具的愉悦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本文提出黑色愉悦这一概念,并对黑色愉悦的多重来源,即直接获得的积极情绪、反向获得的积极情绪以及直接获得的消极愉悦进行了抽象和论证;对黑色愉悦得以实现的前提,即多样性距离的存在进行了阐释;对黑色愉悦的在场体验进行了剖析;对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美丑双重体验进行了...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谢彦君  孙佼佼  卫银栋  
黑色旅游是一种独特的旅游形式,其开发实践和理论发展一直存在着诸多争议。尽管相关学术研究已开展20多年,但这一领域所存在的一些根本性理论问题至今仍未解决,许多理论观点尚未形成共识。文章针对黑色旅游研究中的若干理论问题,以动机和内驱力为出发点,试图系统地探讨黑色旅游的本质规定性,厘定黑色旅游与死亡主题之间所具有的特殊而复杂的关系,并借助审美和审丑、悲剧和喜剧、优美和壮美等范畴,在美学框架下拓展了Stone的黑色旅游谱模型,从更广泛和深入的意义上论证了"黑色旅游是一种既符合一般意义上的旅游愉悦体验又属于具有独特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匡红云  谢五届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成为旅游实践和理论的重要命题。旅游体验是文旅企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关键节点。在综合梳理国内外虚拟旅游体验和实地旅游体验文献的基础上,采用临场感理论和旅游体验理论对虚拟旅游网络文本数据进行扎根理论研究。研究发现个体从虚拟旅游环境的主题(氛围)、技术信息、服务和营销等要素获得刺激,经认知加工后产生旅游体验和临场感,推动生成实地重游意愿或推荐意愿。提出了"基于虚拟旅游体验的文旅企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框架"及三条融合路径:塑造虚拟旅游环境;激发虚拟旅游体验;促进虚拟旅游游后行为(意向)。研究既是对虚拟旅游体验理论的有益补充和完善,也为新时代文旅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及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建峰  王桂玉  张晓萍  
旅游体验是主观、琐碎和肤浅的吗?以此为切入点展开旅游规划形式与内容的反思,指出4种旅游规划思想的优越性和局限性。艺术途径重视旅游资源的感官与形式属性,关注旅游审美愉悦,但也容易陷入形式主义的误区;市场途径强调旅游产品创新,但往往因为对旅游体验的过度包容而导致不负责任的规划行为;生态途径倡导旅游环境被"如其所是"地欣赏,但由于文化规律的难以把握,规划中可能会涉及诸多伦理问题;伦理途径认为旅游规划不仅要解决旅游环境如何欣赏的问题,还要涉及到它为何这样欣赏,后者是难点问题。因此,旅游规划工作应积极吸纳不同规划思想的精华,规避其存在的潜在问题,保持规划工作的连续性、本真性、功能性与伦理性。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樊友猛  谢彦君  
在旅游体验基础理论研究中,对作为中间层次的体验特征的研究还比较薄弱,使得体验内涵的相对统一性和体验类型的多样化之间常难以有效协调。文章首先从体验与经验相区别的角度,对体验的概念进行词源学和语义学辨析,继而借鉴狄尔泰、梅洛-庞蒂和杜威有关体验的代表性观点,进一步厘清体验的学术内涵,最后结合具体的旅游行为和相关研究成果,提出旅游体验具有具身性、情境性、流动性和生成性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提出旅游体验研究要回归旅游者这一主体,加强对自然场景下游客的实时体验的研究,在非表征理论范式下关注游客的具身感知、情感和行为,并注意感官民族志等方法的应用。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樊友猛  谢彦君  
在旅游体验基础理论研究中,对作为中间层次的体验特征的研究还比较薄弱,使得体验内涵的相对统一性和体验类型的多样化之间常难以有效协调。文章首先从体验与经验相区别的角度,对体验的概念进行词源学和语义学辨析,继而借鉴狄尔泰、梅洛-庞蒂和杜威有关体验的代表性观点,进一步厘清体验的学术内涵,最后结合具体的旅游行为和相关研究成果,提出旅游体验具有具身性、情境性、流动性和生成性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提出旅游体验研究要回归旅游者这一主体,加强对自然场景下游客的实时体验的研究,在非表征理论范式下关注游客的具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厉新建  
本文从旅游体验和体验经济两个方面的理论综述和进展追踪出发,提出了基于该两方面理论具体到体验塑造实践的应用。文章总结了旅游体验的分类、概念化发展、真实性、体验质量、体验管理等问题。基于对体验分类的理论分析,提出了通过主体体验化和支撑主题化的旅游体验塑造途径;基于考察体验的影响逻辑,提出了改善体验质量的方法。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杨振之  谢辉基  
文章将"体验-世界"的关系作为旅游分析的核心概念。通过词源梳理,对体验与经验的概念进行了必要的区分。分析指出,词源上体验应被理解为是对某物的经验。在对Heidegger栖居思想与世界的观念的解析中,研究指出体验即对艺术的经验,由此得出三组命题:(1)艺术揭示世界;(2)对艺术的经验发生在世界与大地的争执当中;(3)经验艺术的形式是一种游戏的方式。结合前人分析,研究就旅游体验的内涵做了定义上的补充:旅是去远,游是游戏。在游戏论的框架下分析指出:旅游世界的封闭是由其观赏者来完成的。相比其他参与者,作为与戏者及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潘海颖  
旅游体验的审美体系是建立在人本基础上的。从审美心理的角度看,旅游体验具有主体性、浸入性、互动性和不确定性,其核心价值在于审美。旅游体验造就了审美的人、完整的人。旅游审美体验是旅游者在情境互动之中,追求审美存在和生命创造的强烈内心感受。文章从旅游体验的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三个层面展开。旅游体验充满着人在旅途的跨文化审美意蕴,它是为了探寻生活溶解在心灵中的秘密,并借由想象获得存在的真实和生命的沉醉。旅游体验体认的是人与物化、神与物契的审美情怀,高扬的是生生之德的审美境界。旅游体验中所体现的审美精神是彰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陈才  卢昌崇  
作为旅游现象的内核,旅游体验具有丰富的内涵,可从不同的视角加以诠释。文章从认同角度对旅游体验中的认同(成分)加以诠释,指出在旅游体验中认同呈现出多种形态,从外在的目的地认同,到对旅游者角色认同,再到文化认同,最后到自我认同,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通过各种形态的认同,旅游体验才能彰显其独特价值。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徐淑梅  倪维秋  
在体验经济时代,旅游业被赋予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和更高的期待,即体验旅游能够使游客获得满足感、轻逸感和快乐感。这种体验思维对旅游规划设计者的设计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旅游规划的体验化设计要以差异性、参与性、真实性和挑战性为原则,从鲜明的主题、通过体验来强化主题、淘汰消极印象、利用旅游纪念品和整合多种感官刺激五个方面来进行体验化设计。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杨振之  谢辉基  
文章将"体验-世界"的关系作为旅游分析的核心概念。通过词源梳理,对体验与经验的概念进行了必要的区分。分析指出,词源上体验应被理解为是对某物的经验。在对Heidegger栖居思想与世界的观念的解析中,研究指出体验即对艺术的经验,由此得出三组命题:(1)艺术揭示世界;(2)对艺术的经验发生在世界与大地的争执当中;(3)经验艺术的形式是一种游戏的方式。结合前人分析,研究就旅游体验的内涵做了定义上的补充:旅是去远,游是游戏。在游戏论的框架下分析指出:旅游世界的封闭是由其观赏者来完成的。相比其他参与者,作为与戏者及观赏者出现的旅游者,在旅游及游戏的三元结构(游戏者-游戏-观赏者)中更具有一种方法论上的优先性。以上观念的提出为旅游体验阐释框架的建构提供出了一种新的可能。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苏思晴  吕婷  
作为新兴的云旅游形式,旅游直播正不断扩展人们旅游体验的外延。旅游直播在线评论为观众提供了利于提升沉浸感的即时互动渠道,但也会影响人们视觉注意分布和个体体验。基于此,文章以自然景观型旅游直播为研究对象,结合眼动实验法、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从主客观层面探究在线评论对观众在旅游直播中关注度及主观体验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自然景观型的旅游直播中,评论的存在会显著增加观众对景观内容的回顾次数,提高观众对景观内容的认知与理解;在观众主观体验感知上,受评论内容刺激的影响,评论的存在会显著降低观众对主播讲解和直播画面质量的主观体验感知,但积极评论内容能正向引导观众,从而显著提高观众对景区的体验感知。由此,文章也为旅游直播产业发展提出相应建议。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朝枝  邓曾  游旺  
由于产业链的概念不清与旅游定义不明确,"旅游产业"的边界也因此十分模糊。本文从"旅游体验是旅游现象的硬核"的视角出发,根据新兴产业的模块化特征,围绕旅游体验的生产与服务供给,分析旅游产业价值链的结构与特点,并据此分析旅游产业的边界及其划分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