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82)
- 2023(11292)
- 2022(9912)
- 2021(9417)
- 2020(7962)
- 2019(18293)
- 2018(18520)
- 2017(35159)
- 2016(19694)
- 2015(22174)
- 2014(22254)
- 2013(21723)
- 2012(19889)
- 2011(17743)
- 2010(17494)
- 2009(15689)
- 2008(15045)
- 2007(13057)
- 2006(11246)
- 2005(9608)
- 学科
- 济(69876)
- 经济(69784)
- 管理(53686)
- 业(48818)
- 企(40893)
- 企业(40893)
- 方法(33179)
- 数学(28419)
- 数学方法(28076)
- 学(19135)
- 农(18942)
- 中国(18929)
- 财(18414)
- 业经(15517)
- 地方(14893)
- 制(13966)
- 理论(13522)
- 农业(12380)
- 和(12164)
- 贸(11881)
- 贸易(11874)
- 易(11503)
- 务(11488)
- 环境(11425)
- 财务(11418)
- 财务管理(11393)
- 技术(11318)
- 教育(11289)
- 银(10988)
- 银行(10932)
- 机构
- 大学(269426)
- 学院(267438)
- 管理(104643)
- 济(96867)
- 经济(94501)
- 研究(91132)
- 理学(91012)
- 理学院(89916)
- 管理学(88167)
- 管理学院(87695)
- 中国(65928)
- 科学(61506)
- 京(58450)
- 农(50060)
- 所(46931)
- 业大(45231)
- 财(44575)
- 研究所(43281)
- 中心(40890)
- 农业(39648)
- 江(39026)
- 北京(36563)
- 范(35978)
- 财经(35608)
- 师范(35485)
- 院(33455)
- 经(32398)
- 技术(31799)
- 州(31571)
- 师范大学(28587)
- 基金
- 项目(191114)
- 科学(148301)
- 基金(136741)
- 研究(136679)
- 家(120989)
- 国家(119988)
- 科学基金(101672)
- 社会(81868)
- 社会科(77336)
- 社会科学(77315)
- 省(76214)
- 基金项目(73262)
- 自然(68886)
- 自然科(67253)
- 自然科学(67237)
- 自然科学基金(66003)
- 划(64693)
- 教育(62834)
- 编号(56173)
- 资助(56037)
- 成果(45843)
- 重点(42818)
- 部(40848)
- 发(40223)
- 创(39747)
- 课题(39184)
- 科研(37215)
- 创新(37060)
- 计划(36680)
- 大学(35071)
- 期刊
- 济(104781)
- 经济(104781)
- 研究(75580)
- 中国(52577)
- 学报(50903)
- 农(45333)
- 科学(43722)
- 管理(37876)
- 大学(37273)
- 学学(35104)
- 财(33535)
- 教育(33417)
- 农业(31584)
- 技术(23043)
- 融(19705)
- 金融(19705)
- 业经(17686)
- 财经(16455)
- 经济研究(16206)
- 图书(15949)
- 业(15634)
- 科技(14315)
- 业大(14136)
- 版(13907)
- 经(13872)
- 问题(13579)
- 理论(13369)
- 实践(12520)
- 践(12520)
- 技术经济(11884)
共检索到3850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李正 李健 刘淇 王群
为获得对大菱鲆肠道具有较强黏附能力的益生菌株,了解其黏附机制,采用体外黏液黏附模型及Western-blot技术,对黏红酵母等4株益生菌的大菱鲆肠黏液黏附性能及黏红酵母表面粘附蛋白和肠黏液受体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4株益生菌均可黏附于大菱鲆肠黏液;但各菌株的黏附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黏红酵母黏附能力最强,鼠李糖乳杆菌次之,假丝酵母和枯草芽孢杆菌相对较低。黏红酵母表面蛋白预先与肠黏液孵育2h后,显著抑制了黏红酵母与肠黏液的结合,其黏附百分率下降了83.6%;但上述处理对其他3株益生菌的黏附没有明显影响。Western-blot显示黏红酵母表面蛋白中分子量为38.5ku和28.6ku的两个蛋白...
关键词:
黏红酵母 黏附蛋白 黏液受体 大菱鲆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曾东 王益平 倪学勤 汪开毓 吴梦
采用体外固定鲤前肠黏液,结合细菌同位素示踪的方法,对来源于鲤肠道的2株肠球菌和1株柠檬酸杆菌以及养殖水体的2株芽孢杆菌的细菌表面凝集素和黏液蛋白受体的化学组成、对病原菌附着鲤前肠黏液的影响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株菌经高碘酸钠和蛋白水解酶修饰后,高碘酸钠能极显著降低芽孢杆菌、肠球菌和柠檬酸杆菌的黏附率(P0.05),推测细菌表面的凝集素主要为具糖蛋白性质的物质。黏液蛋白经蛋白水解酶处理后,部分菌株的附着数量显著降低(P<0.05),但经高碘酸钠处理后,5株菌的黏附率均显著上升(P<0.05),提示黏液蛋白上存在的5株细菌的特异性受体物质可...
关键词:
鲤 黏附 黏液 益生菌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赵敏慧 邹文政 鄢庆枇 陈强 庄峙厦 王小如
采用3H-TdR同位素示踪法研究了河流弧菌(Vibrio fluvialis)TS-1对青石斑鱼(Epinephelus awoara)表皮黏液的黏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经TSB培养的河流弧菌对青石斑鱼表皮黏液的黏附作用极显著高于经TSA培养的河流弧菌(P<0.01);河流弧菌经TSB培养后能很好地黏附于青石斑鱼表皮黏液,其黏附量随菌浓度升高而增大并符合饱和黏附动力学特征;不同生长阶段河流弧菌的黏附能力不同,在培养初期阶段细菌的黏附量先是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并在培养24h后黏附量达到最大,而后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其黏附量急剧下降。本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河流弧菌对青石斑鱼表皮黏液有较强的黏附作用...
关键词:
河流弧菌 青石斑鱼 体表黏液 黏附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晓露 邹文政 鄢庆枇 郭国军 陈强
采用3H-TdR同位素示踪法研究了河流弧菌对不同处理后的青石斑鱼表皮黏液的黏附作用。结果显示:青石斑鱼表皮黏液经40、60和80℃热处理10min后河流弧菌的黏附率出现显著性升高,而100℃处理10min则能极显著降低河流弧菌的黏附作用;蛋白酶K和胰蛋白酶处理黏液对河流弧菌的黏附作用没有显著影响,高碘酸处理则能极显著提高河流弧菌的黏附率;8种碳水化合物中的葡萄糖、甘露糖、甘露醇、麦芽糖能极显著促进河流弧菌的黏附作用,乳糖、果糖及蔗糖能显著性促进河流弧菌的黏附作用;半乳糖则没有显著性影响;高浓度的细胞表面提取物能显著抑制河流弧菌的黏附作用,但较低浓度的细胞表面提取物反而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青石斑鱼...
关键词:
河流弧菌 青石斑鱼 表皮黏液 黏附作用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曾东 王益平 倪学勤 汪开毓 吴梦
从养殖池、水族箱和健康鲤肠道等分离20株细菌,通过耐热和体外拮抗试验筛选出5株细菌,经生化试验和细菌16S rDNA测序鉴定为2株芽孢杆菌(Bacillus)、2株肠球菌(Enterococci)和1株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进一步采用体外固定鲤前肠黏液蛋白,结合同位素32P标记细菌并示踪的方法,研究来源于鲤肠道的肠球菌和柠檬酸杆菌以及鲤养殖水体中的芽孢杆菌对鲤前肠黏液的体外黏附活性,建立筛选鲤(Cyprinus carpio)益生菌的方法。结果表明,5株细菌均能黏附到黏液体外模型,肠球菌的相对黏附率极显著高于芽孢杆菌与柠檬酸杆菌(P<0.01),柠檬酸杆菌与芽孢杆菌的相对黏附率...
关键词:
益生菌 鲤 黏附作用 体外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林桂芳 鄢庆枇 陈文博 苏永全 覃映雪
采用间接ELISA法研究菌浓度、孵育时间、温度、pH、阳离子及碳源等因子对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黏附鳗鲡(Anguilla anguilla)表皮黏液的影响。结果表明,改良后的间接ELISA法的检测灵敏度约为9.92×104CFU,细菌的黏附量随菌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并符合饱和黏附动力学方程:y=0.135ln(x)0.936(R2=0.986);嗜水气单胞菌黏附鳗鲡表皮黏液的最佳条件为:温度20~28℃,pH 6.2~6.6,NaCl、MgCl2质量浓度分别为15~25 g/L和3 g/L,孵育时间为150 min。碳源对嗜水气单胞菌的黏附作用有不同程度的影...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俊伟 毕丁仁 胡思顺 彭秀丽
研究了培养温度、培养时间、培养基pH值以及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sopropylthio-β-D-galacto-side,IPTG)浓度等不同条件对鸡毒霉形体黏附素截短蛋白在大肠杆菌中表达量的影响。经SDS-PAGE分析表明:诱导温度为28℃、诱导时间为9 h、培养基pH值为7.0、IPTG浓度为0.010 mmol/L时目的蛋白在细菌裂解沉淀和上清液中均最大量表达,分别达到30%和17%左右。上清液经GST.Bind Resin亲和层析分离纯化后,洗脱产物中pMGAⅣ融合蛋白纯度高达95%。Western-blot分析表明,该蛋白可被鸡毒霉形体阳性血清识别,具有较好的免疫学活性。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曦 刘东明 张慧 朱习芳 陈颖钰 胡长敏 郭爱珍
为进一步解析牛支原体(M.bovis)Vsp X蛋白的黏附特性,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Vsp X蛋白在M.bovis中的分布,然后通过黏附试验和抗体黏附抑制试验检测Vsp X蛋白的黏附性,最后采用ELISA方法进一步分析蛋白和突变株结合纤连蛋白(Fn)的特性.结果显示,M.bovis Vsp X蛋白位于M.bovis菌体表面;重组Vsp X蛋白(r Vsp X)能黏附到EBL细胞表面,且M.bovis Vsp X基因缺失突变株(M.bovisΔVsp X)体外黏附EBL细胞能力与M.bovis野生株(M.bovis WT)相比显著下降,两个结果说明r Vsp X蛋白具有黏附特性;并且抗r Vsp X蛋白单抗能抑制M.bovis黏附EBL细胞,进而证实r Vsp X蛋白黏附的特异性;此外,r Vsp X蛋白与Fn呈剂量依赖性结合,且M.bovisΔVsp X结合Fn能力与M.bovis WT相比显著下降,证明M.bovis Vsp X蛋白与Fn为特异性结合,且Fn分布在EBL细胞表面.以上结果表明,M.bovis Vsp X蛋白是一种具有Fn结合特性的黏附相关蛋白,能通过EBL细胞外基质成分Fn介导其黏附EBL细胞.
关键词:
牛支原体 Vsp X蛋白 黏附 纤连蛋白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黄志坚 董瑞兰 罗刚 江和基
采用体外细胞黏附模型,研究菠萝蛋白酶对K88+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黏附大鼠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菠萝蛋白酶能显著降低K88+ETEC的黏附率,且与庆大霉素的抑菌效果相当(P>0.05).由此可以推测,菠萝蛋白酶能体外抑制K88+ETEC菌毛黏附上皮细胞,阻止K88+ETEC对肠道的侵袭,为临床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菠萝蛋白酶 黏附 小肠黏膜上皮细胞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蒋隽 柳小春 刘鑫 贺长青 施启顺
为给筛选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抗病性的分子遗传标记提供依据,采用体外黏附测定大约克和沙子岭初生仔猪ETECF43种抗原型(ab,ac,ad)的黏附性,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F4 ab黏附素对大约克猪和沙子岭猪均黏附强烈,而F4 ac则表现为不黏附;两个品种中均存在较高频率的F4 abR+-acR-;F4ad黏附素对沙子岭猪的黏附较强烈(0.400),而对大约克猪并不强烈黏附(0.242).上述结果也暗示,猪F4 ab受体和F4 ac受体存在较强的连锁,而与F4ad受体无此关系.
关键词:
肠毒素大肠杆菌 F4 体外黏附测定 仔猪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苏良科 范红结 陆承平
采用通用的模式细胞HEp 2作黏附及黏附抑制试验 ,研究马链球菌兽疫亚种ATCC35 2 4 6株类M蛋白的黏附作用。结果表明 ,ATCC35 2 4 6株可以黏附HEp 2细胞。用重组表达的类M蛋白鼠抗血清处理ATCC35 2 4 6 ,可抑制其对HEp 2细胞的黏附 ,最大抑制率达 81 4 % ;而ATCC35 2 4 6的全菌鼠抗血清在 1∶80 0时能完全抑制它对HEp 2细胞的黏附。此外 ,热酸提取的ATCC35 2 4 6株的类M蛋白和重组表达的类M蛋白可不同程度地抑制该菌株的黏附 ,前者在 16 0μg·mL-1有最大的黏附抑制率 ( 4 0 % ) ,而后者在 6 0 μg·...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罗霞 潘厚军 巩华 石存斌 刘瑞明 吴淑勤
对经嗜水气单胞菌全菌疫苗浸泡免疫后的鳜皮肤黏液中的免疫球蛋白采用盐析法、重组蛋白A(HiTrap rProteinA Sepharose)亲和层析法及鼠抗鳜血清IgM单克隆抗体偶联的Sepharose 4B亲和层析法分离纯化,并通过SDS-PAGE及Western-blot技术对纯化蛋白的部分特性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50%硫酸铵溶液可以沉淀黏液中大部分蛋白,条带仍较多,约十几条,其中含有72 ku和29 ku的条带,因此仅可作为免疫球蛋白粗提的方法;Sepharose 4B亲和层析法所提取鳜黏液Ig经SDS-PAGE检测,只含有72 ku和29 ku 2个条带(初步认为鳜黏液Ig的重链和轻...
关键词:
鳜 皮肤黏液免疫球蛋白 盐析 亲和层析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彦昭 许书麟 渠晨晨 张铭 高春辉 吴一超 戴珂 黄巧云 蔡鹏
界面作用是细菌在环境中黏附、定殖、形成生物膜和发挥生态功能的基础和前提,对植物吸收养分、病原微生物拮抗具有重要意义。微生物-植物根际相互作用研究大多数从生态学和分子生物学角度出发,应用多种组学手段研究根系分泌物对于根际微生物定殖数量、群落组成和生理功能的影响,忽略了细菌定殖过程中物理、化学的界面作用机制及其对黏附的贡献。本文从界面作用机制出发,探讨了不同类型根系分泌物对细菌表面性质、细菌胞外聚合物(EPS)分子组成以及黏附功能的调控作用;梳理了黏附过程中细菌-植物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主要模式及其微观机制;归纳了根际定殖过程可视化研究方法和微生物-植物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分析手段;提出了根际生物分子组成分析、黏附蛋白质功能预测、根际定殖原位观测方法等亟需加强的研究方向。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纯 孙国祥 刘志培 刘淑兰 王顺奎 刘鹰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复合菌剂(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V4和胶红酵母,Rhodotorula mucilaginosa)对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幼鱼生长及消化道黏膜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选用体重为(205.1±4.82)g的虹鳟幼鱼36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分别投喂基础饲料(C0)和3种添加水平为5×106/5×107 CFU/g(T1),1.5×107/1.5×108 CFU/g(T3),2.5×1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薇 胡丹丹 李槿年 刘雪芹
为了探明拟态弧菌OmpU蛋白的黏附功能,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敲除基因组中OmpU基因,并构建其互补株,再经组合PCR方法和序列测定,证实了OmpU基因的缺失和互补。对野生株、缺失株和互补株进行了遗传稳定性、生长特性、生化特性、细胞黏附性、致病性等方面比较研究。结果显示,缺失株具有遗传稳定性;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与野生株相比,突变株的培养特性和生化特性没有明显变化,生长速率略减慢,对实验草鱼的毒力降低了4倍,对鲤上皮瘤细胞(EPC)的黏附能力显著降低,下降了66.6%,而互补株的黏附能力和毒力又得到恢复,与野生株无明显差异。研究首次确证了拟态弧菌OmpU蛋白具有黏附功能,OmpU蛋白通过黏附参与致病...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草鱼呼肠孤病毒VP6蛋白在毕赤酵母中表达的初步研究
毕赤酵母表达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纤突糖蛋白及其免疫原性分析
鱼类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糖蛋白的酵母表面展示
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的cDNA克隆及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英文)
大菱鲆红体病虹彩病毒主要衣壳蛋白基因在毕赤酵母中的重组分泌表达
酵母提取物诱导重组大肠杆菌合成HrpNEcc蛋白的研究
中药复方对免疫抑制模型小鼠细胞因子、免疫球蛋白及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的影响
大麦黄矮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和运动蛋白基因酵母表达载体的构建
利用酵母单杂交筛选拟南芥AtSTK基因表达调控蛋白的研究
鲤春病毒血症病毒糖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其在毕赤酵母中的初步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