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635)
2023(6463)
2022(5340)
2021(4517)
2020(3637)
2019(7886)
2018(7610)
2017(13906)
2016(7991)
2015(8262)
2014(8011)
2013(7870)
2012(7292)
2011(6618)
2010(6114)
2009(5121)
2008(4935)
2007(4036)
2006(3405)
2005(2764)
作者
(27450)
(23147)
(22985)
(21426)
(14446)
(11505)
(9998)
(9243)
(8771)
(8011)
(7859)
(7626)
(7514)
(7452)
(7284)
(7090)
(7003)
(6996)
(6676)
(6572)
(6242)
(5803)
(5410)
(5368)
(5187)
(5101)
(5092)
(5082)
(4911)
(4731)
学科
(28285)
经济(28254)
管理(24057)
(20665)
(15740)
企业(15740)
方法(13696)
数学(12590)
数学方法(12502)
环境(10986)
(10176)
(8417)
(7591)
(7025)
贸易(7025)
(6883)
中国(6577)
业经(6189)
(6115)
农业(5975)
技术(5000)
(4877)
财务(4870)
财务管理(4865)
企业财务(4657)
(4657)
规划(4491)
资源(4434)
环境规划(4416)
(4219)
机构
大学(113605)
学院(113503)
(43217)
研究(42584)
经济(42542)
管理(40853)
理学(36923)
理学院(36465)
(35700)
管理学(35653)
管理学院(35495)
科学(32402)
农业(29084)
中国(28785)
业大(28269)
(24015)
(23324)
研究所(22905)
农业大学(19830)
中心(18577)
(16786)
(16144)
实验(15554)
(15537)
(15494)
(15313)
(15304)
实验室(14930)
科学院(14876)
财经(14452)
基金
项目(90905)
科学(69614)
基金(67490)
(64889)
国家(64436)
研究(53085)
科学基金(52842)
自然(38848)
自然科(37978)
自然科学(37961)
自然科学基金(37304)
基金项目(36719)
(36573)
社会(34551)
社会科(32889)
社会科学(32879)
(31840)
资助(26264)
教育(23117)
计划(22237)
重点(21376)
科技(20780)
(19541)
(19369)
科研(19086)
(18637)
(18393)
创新(18291)
编号(17388)
(16831)
期刊
(38041)
经济(38041)
学报(34263)
(31263)
科学(26329)
研究(23604)
大学(23532)
学学(23221)
农业(21103)
中国(17928)
管理(12449)
(11806)
(11680)
业大(10991)
农业大学(9369)
(8433)
科技(7754)
林业(7592)
经济研究(7063)
业经(7030)
(6784)
金融(6784)
中国农业(6688)
财经(6579)
自然(6496)
技术(6237)
资源(5756)
(5584)
自然科(5465)
自然科学(5465)
共检索到1456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柴鑫  安晶  张玉龙  邹洪涛  虞娜  范庆锋  
【目的】农业机械田间作业对土壤造成的碾压会显著影响土壤物理性质与结构,进而对作物产量与土壤环境产生重大影响。论文旨在探究不同黏粒添加量对有机碳含量不同的黑土土壤抗压特性的影响规律。【方法】通过人工提取黏粒的方式向有机碳(TOC)含量不同的3种黑土(M0、M1、M2)中分别添加不同量的黏粒0%、10%、20%、40%(记做C0、C1、C2、C3),制备不同TOC和黏粒含量的土壤样品(M0C0、M0C1、M0C2、M0C3、M1C0、M1C1、M1C2、M1C3、M2C0、M2C1、M2C2、M2C3)。调整土壤含水量为20%,容重1.1 g·CM-3,进行室内单轴压缩试验,测定压缩曲线并求得相应...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庞津雯  王钰皓  陶宏扬  卫婷  高飞  刘恩科  贾志宽  张鹏  
【目的】研究西北旱作区长期地膜覆盖农田添加不同量生物炭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为旱作覆膜农田地力提升、作物的可持续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连续多年双垄沟覆膜农田基础上,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全膜双垄沟覆盖种植和传统平作不覆膜种植2个处理,副区为生物炭添加水平,分别为不添加(N)、低量添加(L):3 t·hm~(-2)、中量添加(M):6 t·hm~(-2)和高量添加(H):9 t·hm~(-2)。测定生物炭不同添加量对覆膜农田不同粒级土壤团聚体含量、团聚体稳定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生物炭连续添加两年后,各覆膜处理能显著提高0—60 cm土层土壤大粒级(>0.25 mm)团聚体的机械稳定性(6.1%—8.7%)及水稳性团聚体的百分含量(15.9%—83.6%),玉米产量可显著(P0.25 mm粒级团聚体含量(MR_(0.25))和湿筛>0.25 mm粒级团聚体含量(WR_(0.25))分别平均提高6.8%和29.6%,且随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增幅逐渐增大。此外,生物炭添加提高了覆膜农田土壤有机碳及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其中以高量添加(9 t·hm~(-2))效果最好,分别提高13.9%和25.9%。玉米产量与生物炭添加量显著相关(λ=0.42,P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宋金红  吴景贵  
【目的】研究不同有机培肥处理对土壤团聚体形成和稳定性的影响。【方法】以吉林中部地区黑土为供试土壤,通过3年培肥盆栽试验,以不施用任何肥料为对照(CK),研究不同有机肥料(牛粪、鸡粪、树叶、猪粪、菌渣、秸秆、稻糠、草炭)及化肥对土壤团聚体含量、稳定性参数(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平均几何直径(GMD))以及分形维数(D)的影响。【结果】各处理粒径≥0.25 MM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为77.82%~89.18%,表现为:草炭>牛粪>鸡粪>树叶>化肥>菌渣>秸秆>稻糠>CK>猪粪;各处理粒径≥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为47.04%~62.18%,表现为:秸秆>稻糠>树叶>牛粪>菌渣>猪粪...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碧胜  于维水  武雪萍  高丽丽  李景  李生平  宋霄君  刘彩彩  李倩  梁国鹏  蔡典雄  张继宗  
【目的】研究玉米秸秆还田对不同耕作处理下旱地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影响,旨在探究长期传统耕作土壤添加秸秆后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变化规律,并确定添加秸秆提高土壤有机碳的主要原因,为旱地农田固碳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大田长期试验地的传统耕作和免耕小区土样进行室内培养试验,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传统耕作土壤不加秸秆(CT)、免耕土壤不加秸秆(NT)、传统耕作土壤加秸秆(CTS)和免耕土壤加秸秆(NTS),15次重复;秸秆为传统耕作玉米植株地上部分,用量为5%烘干土质量,在25℃恒温培养箱中通气培养180 d,定期取样进行团聚体组成和有机碳含量的测定。【结果】(1)不加秸秆处理团聚体以250—53μm为主,占全部团聚体的52%—66%;添加秸秆处理以2 000—250μm团聚体为主,占全部团聚体的41%—50%,CTS较CT提高230%—302%,NTS较NT提高92%—134%。(2)添加秸秆处理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以及>0.25 mm团聚体百分比(R_(0.25))显著提高,培养到180 d时,CTS较CT分别提高133%、130%和235%,NTS较NT分别提高53%、75%和87%。(3)培养至180 d时,CTS较CT分别提高250—53μm和<53μm团聚体有机碳70%和54%;NTS较NT分别提高250—53μm和250μm)形成并增强其稳定性,提高大团聚体有机碳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且对传统耕作处理土壤的促进效果更明显。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程伟  张兴义  叶喜文  隋跃宇  程守全  
本文通过田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经空间移位后农田黑土有机质含量与土壤温度、含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60 g/kg时,土壤表层温度随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升高;各处理土壤温度相差最高可达6.8℃;10cm深处的土壤温度在夜间也存在较大差异;在玉米全生育期内各处理之间土壤温度变化有明显的规律性,在气温高时差异显著;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质与土壤温度呈负相关,但不显著。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赵红  吕贻忠  杨希  周连仁  靳向胜  
【目的】研究减施化学氮肥而相应增施有机肥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寻找最佳的有机无机配比施肥方案。【方法】以黑龙江双城黑土为研究对象,共设5个施肥处理,分别为单施化肥(T1)、施5/6(N)+1/6有机肥(T2)、施4/6(N)+2/6有机肥(T3)、施3/6(N)+3/6有机肥(T4)、施2/6(N)+4/6有机肥(T5)。选用经典测定方法对各处理进行有机碳、活性有机碳的测定,进而算出碳库管理指数。【结果】施2/6(N)+4/6有机肥与施3/6(N)+3/6有机肥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活性有机碳含量分别比单施无机肥高15.7%、6.4%和8.2%、10.9%;施3/6(N)+3/6有机...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周歧存  郑石轩  
研究了在饲料中添加不同构型肉碱对斑节对虾和凡纳对虾生长、饲料利用以及虾体组成成分的影响。在斑节对虾基础饲料(对照组)中分别添加L 肉碱(100、200、300mg/kg),DL 肉碱(100、200、300mg/kg);在凡纳对虾基础饲料(对照组)中添加L 肉碱,添加量分别为50mg/kg、100mg/kg、200mg/kg和300mg/kg。实验用斑节对虾和凡纳对虾体重平均为0.85g,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每个养殖单元放养对虾40尾,实验为期1个月。试验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L 肉碱或DL 肉碱,对斑节对虾和凡纳对虾的生长以及饲料利用均无显著影响(P>0.05);在斑节对虾的试验中添加3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竺鹤  徐香茹  裴久渤  汪景宽  
秸秆还田数量对不同肥力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但由于测定技术的限制目前尚未有可靠的结果支撑。以沈阳农业大学棕壤长期(27年)施肥定位试验形成的高、低两种肥力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13C标记的玉米秸秆为试验添加材料,采用砂滤管法将不同量秸秆分别添加到高、低肥力土壤中培养1年,通过定量分析两个肥力水平棕壤碳库中新、老碳含量随时间的动态变化,探讨玉米秸秆还田量对不同肥力土壤新、老有机碳固定与周转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添加量的提高使棕壤碳库的周转加快,显著增加棕壤有机碳含量及秸秆碳的贡献,降低老有机碳含量和碳库的稳定性,低肥棕壤固碳效率更高,受秸秆添加量影响明显,高肥棕壤固碳能力更强,有利于碳库的稳定。低肥有利于秸秆碳的固定,集中在添加秸秆后的180d内。高肥老有机碳的抗分解能力更强,且添加秸秆量越多,老有机碳的分解持续时间越长。高肥各处理中,<5%处理固碳效果较高;低肥各处理中,5%处理的新碳固定能力较强,10%处理的老碳固定能力较强。建议高肥土壤秸秆投入水平不超过5%固碳效果更佳,低肥土壤可在10%添加水平上加大有机碳的投入。研究结果为秸秆还田量对土壤碳库稳定的影响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徐阳春  沈其荣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长期定位施用不同有机肥种类对土壤各粒级复合体组成及其中C、N、P含量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 ,经过 1 4年 2 9茬连续施肥 ,土壤的复合体组成较对照发生了改变 ,0~ 2 μm粒级的含量减少 ,2~ 1 0 μm粒径颗粒所占的比重增加 ,其它粒级变化较小。不同粒级复合体中有机碳、全氮及全磷含量的高低顺序为 :2~ 1 0μm>50~ 1 0 0μm >1 0~50 μm,尽管 1 0~ 50 μm粒级有机碳、全氮与全磷的含量都最低 ,但因该粒级占土壤固相的比重最多 ,因此该粒级中 C、N、P对土壤肥力的贡献较大。长期连续施肥后土壤及不同粒级中 C、N、P的含量都...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关皓  张明均  宋珊  郭旭生  干友民  
为分析不同添加剂类型与干物质含量对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青贮品质的影响,本研究将3种添加剂处理——甲酸(formic acid,FA)、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mentum,LP)、布氏乳杆菌(L.buchneri,LB)添加于3种干物质含量(20%、30%、40%)的多花黑麦草中,青贮60d后,测定不同处理青贮营养成分和发酵品质的相关指标。结果表明,甲酸处理组在3种干物质条件下,其pH均在4.3以下,氨态氮(NH3-N)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P<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建省  崔金龙  邓志英  田纪春  张永祥  武国松  李岩  
【目的】研究麦麸对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影响规律及机理,为麦麸膳食纤维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山农优麦2号小麦面粉为试验材料,通过添加4个粒度(0.16—0.43、0.43—1.0、1.5—2.0、2.0—2.5 mm),4个添加量(5%、10%、15%、20%)的麦麸,研究麦麸添加量和粒度对面团揉混特性的影响。【结果】随着麸皮添加量的增加,中线峰值高度、中线峰值宽度、8 min中线高度、8 min中线积分面积、中线曲线尾高度和中线曲线尾积分面积显著降低,而8 min带宽、中线曲线尾宽度和中线峰值右侧切线斜率显著增加;添加量处理间对中线峰值时间、中线峰值积分面积和中线峰值左侧切线斜率的...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婷  佟忠勇  张广才  潘林林  姜雪楠  叶超  张雅楠  李丽  关连珠  
为了探明北方水稻土适宜的秸秆还田方式,并为稻草合理还田提供理论支持和数据参考,采用室内恒温淹水培养法,研究了添加腐熟稻草(F)、稻草生物炭(S)、未腐熟稻草(Z)对北方滨海盐渍型水稻土全磷含量、有效磷含量和无机磷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3种不同形态稻草处理均提高了水稻土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其中,添加稻草生物炭处理的效果最明显。随着培养时间延长,水稻土全磷含量呈现略微下降趋势,而水稻土有效磷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与对照(CK)相比,添加不同形态稻草的处理均提高了水稻土无机磷组分中Ca_2-P、Ca_8-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颖   郭亚芬   崔晓阳  
【目的】解析土壤pH值与土壤氮以及CH_4排放速率与土壤碳氮含量间的相互关系,为明确碳氮转化及温室气体排放规律、优化温带森林暗棕壤的水分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温带森林暗棕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培养法,设置水分条件为土壤饱和持水量(WHC)的40%、60%、90%,通过向温带暗棕壤中添加两种不同性质的氨基酸,探讨其对土壤碳氮含量及CH_4排放的潜在影响,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土壤碳氮含量、pH值及CH_4排放速率间的相关性。【结果】(1)氨基酸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铵态氮(NH_4~+-N)含量及CH_4排放速率。亮氨酸处理使DOC、NH_4~+-N含量分别升高21.39%、45.10%,CH_4排放速率较CK升高3.20倍,甲硫氨基酸使DOC、NH_4~+-N含量分别升高21.39%、72.71%,CH_4排放速率较CK升高7.00倍;(2)不同氨基酸对土壤硝态氮(NO_3~--N)含量的影响存在差异。亮氨酸处理使土壤NO_3~--N含量升高了8.41%,但其对于土壤硝化作用的影响可能存在滞后性,而甲硫氨基酸能够显著抑制土壤硝化作用,NO_3~--N含量显著降低了37.90%;(3)土壤不同水分条件对土壤DOC、NH_4~+-N、NO_3~--N含量及CH_4排放速率均存在显著影响。90%WHC使DOC含量升高11.95%~19.91%,使NH_4~+-N升高19.83%~35.46%,使NO_3~--N降低10.05%~23.79%,使CH4排放速率升高至另外两种水分条件的1.48~2.06倍。60%WHC条件使NH_4~+-N升高13.05%,使NO_3~--N含量升高24.62%。60%WHC可能是温带暗棕壤硝化作用的最适含水量,90%WHC条件有利于DOC积累,同时对NO_3~--N的产生存在明显抑制作用;(4)土壤pH与N H_4~+-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NO_3~--N含量呈正相关。CH_4排放速率与NO_3~--N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NH_4~+-N含量呈负相关,与DOC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不同性质氨基酸添加在温带森林暗棕壤碳氮含量及CH_4排放中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一定范围内,土壤水分含量的升高有利于土壤NH_4~+-N、NO_3~--N、DOC的积累及CH_4的排放,但土壤高含水量条件对NO_3~--N的产生具有抑制作用。因此,在研究温带森林暗棕壤碳含量、CH_4排放及氮转化机制时,建议关注不同氨基酸的差异性作用,同时考虑水分的变化。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鲁耀  郑波  段宗颜  李祖红  解燕  邱学礼  王建新  
采取田间原位尼龙网袋埋土法,研究油籽饼及苕子、油菜、小麦、玉米等有机物料埋土还田后,在植烟土壤中的腐解速率、各期残留物料中的活性有机C、N含量的变化及其与腐解速率的关系。结果表明,油籽饼及苕子等不同有机物料埋土还田后的腐解速率表现为早期快后期慢。不同有机物料腐解速率的大小表现为油籽饼>苕子>小麦秸秆和油菜秸秆>玉米秸秆,腐解速率与全N含量呈极其显著直线正相关,与活性有机C/N比值呈极其显著负相关,而与活性有机C含量之间的没有相关性。随着腐解时间推移,油菜、苕子、小麦、玉米等秸秆中活性有机C含量、全N含量呈增加趋势,活性有机C/N比值呈下降趋势,而油籽饼则相反。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何瑞国  姚艳平  杨晓静  郭长义  马立保  
选3 只健康白山羊,手术安装瘤胃瘘管后,在日粮中添加不同量的硫酸钴,研究钴的不同添加量对山羊瘤胃微生物VB12 合成量的影响。试验共分4 期:对照期( 饲喂基础日粮);试验1 期( 基础日粮+ 钴0 .3 mg/kg) ;试验2 期( 基础日粮+ 钴0 .5 mg/kg) ;试验3 期( 基础日粮+ 钴0 .8 mg/kg)。每期定时采取瘤胃内容物和血液样品,测定瘤胃液和血清中VB12 的含量。试验结果为:各期瘤胃液中VB12 平均含量(ng/ml) 分别为:7 .46,14 .85,52.86 ,26 .14 ;各期血清中VB12 平均含量(ng/ml)分别为:1 .66 ,3 .59 ,3...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