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105)
- 2023(4632)
- 2022(3988)
- 2021(3736)
- 2020(3237)
- 2019(7161)
- 2018(6987)
- 2017(12976)
- 2016(7751)
- 2015(8363)
- 2014(8359)
- 2013(8270)
- 2012(8024)
- 2011(7353)
- 2010(7489)
- 2009(6708)
- 2008(7006)
- 2007(6356)
- 2006(5483)
- 2005(5094)
- 学科
- 济(24713)
- 经济(24678)
- 业(18506)
- 管理(17487)
- 企(14405)
- 企业(14405)
- 方法(11529)
- 学(11345)
- 数学(9767)
- 数学方法(9593)
- 财(7465)
- 农(7395)
- 中国(6762)
- 制(5858)
- 业经(5258)
- 银(5227)
- 银行(5185)
- 融(5072)
- 金融(5068)
- 行(4987)
- 农业(4961)
- 务(4954)
- 财务(4947)
- 财务管理(4937)
- 企业财务(4806)
- 理论(4717)
- 贸(4634)
- 贸易(4634)
- 易(4487)
- 地方(4377)
- 机构
- 大学(116002)
- 学院(113729)
- 研究(47706)
- 济(38530)
- 经济(37490)
- 管理(35477)
- 科学(35358)
- 农(32783)
- 中国(32572)
- 理学(30733)
- 理学院(30144)
- 管理学(29237)
- 管理学院(29036)
- 所(28208)
- 农业(26650)
- 研究所(26447)
- 京(25177)
- 业大(23500)
- 中心(20314)
- 财(18847)
- 江(18567)
- 省(17164)
- 院(16882)
- 农业大学(16617)
- 室(16572)
- 范(15977)
- 师范(15615)
- 北京(15314)
- 科学院(15244)
- 财经(15232)
- 基金
- 项目(81645)
- 科学(61807)
- 基金(58740)
- 家(55906)
- 国家(55466)
- 研究(51032)
- 科学基金(44213)
- 省(32459)
- 自然(32148)
- 自然科(31457)
- 自然科学(31433)
- 自然科学基金(30921)
- 基金项目(30646)
- 社会(29988)
- 划(28974)
- 社会科(28300)
- 社会科学(28290)
- 资助(24937)
- 教育(23786)
- 重点(19985)
- 计划(19276)
- 编号(18196)
- 科技(17887)
- 部(17683)
- 发(17468)
- 科研(16785)
- 创(16724)
- 成果(16097)
- 创新(15823)
- 业(15581)
共检索到1662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玉蕾 赵丽娟 周伟东 艾桃山 林蠡
从患病黄颡鱼上分离出1株柱状黄杆菌(Pf1),对其进行分类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用Pf1感染黄颡鱼和翘嘴鳜,发现Pf1对2种鱼均有致病性。Pf1可导致翘嘴鳜多个组织细胞坏死和炎症反应,严重损伤肝、体肾和鳃。被感染翘嘴鳜肝细胞肿胀、空泡化坏死;肾小管广泛坏死和大量炎症细胞浸润;鳃小片毛细血管充血,呼吸上皮细胞肿胀变性,鳃的呼吸功能衰退。鳃部病变导致感染鳜呼吸频率加快、游动缓慢,最后大量死亡。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徐进 罗晓松 曾令兵
从患头顶溃疡症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内脏组织中分离出致病力强的菌株JZ086,对该菌进行了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的测定,并进行了Biolog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及16S rDNA序列鉴定。结果显示:人工感染实验证实该菌为黄颡鱼的病原菌,其半数致死量(LD50)为1.7×105CFU。Biolog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鉴定结果显示该菌为鲇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16S rDNA序列分析显示该菌与鲇爱德华氏菌的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高达99%;系统进化树中与鲇爱德华氏菌(AB050826)自然聚为一支,二者遗传距离约为0.002。鉴定...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婷 陈福艳 张彬 黎铭 林勇 李莉萍 童桂香 唐瞻杨 韦信贤 蒋伟添
【目的】分离鉴定双棘黄姑鱼(Protonibea diacanthus)源致病发光杆菌,为查明引起双棘黄姑鱼出现大批量死亡的病因及科学指导防控该病的规范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从广西北海市铁山港网箱养殖发病双棘黄姑鱼肾脏中分离到的菌株(编号20210120)进行人工感染试验,确定其是否为双棘黄姑鱼致病菌;并对该菌株进行形态学观察、多基因(gapA、topA、mreB、ftsZ、gyrB和16S rRNA)序列分析及药敏试验。【结果】分离菌株与托鲁尼发光杆菌(Photobacterium toruni)16S rRNA序列在系统发育进化树上聚类为一支,其序列相似性达99.93%,与5个管家基因(gyrB、gapA、topA、ftsZ和mreB)序列的相似性分别为99.50%、99.86%、100.00%、99.83%和99.44%,因此确定菌株20210120为托鲁尼发光杆菌。人工感染双棘黄姑鱼病鱼出现与自然发病相同的病症,且再次从其肾脏中分离到与自然发病相同的细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菌株20210120对恩诺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头孢氨苄、链霉素和庆大霉素7种药物敏感。结合农业农村部《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文件中批准使用的药物目录,建议选用恩诺沙星对双棘黄姑鱼托鲁尼发光杆菌进行防治。【结论】托鲁尼发光杆菌是引起广西北海双棘黄姑鱼发病死亡的病原菌,实际生产中可考虑将恩诺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头孢氨苄、链霉素和庆大霉素7种药物(尤其是恩诺沙星)作为托鲁尼发光杆菌引起双棘黄姑鱼相关疾病的防治用药。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赵振宇 戴荣四 刘东友 邓治邦 李润成 尹崇
无菌采集流行性腹泻耐过仔猪的肝脏样本,经无氧及有氧培养获得一株疑似蜡样芽孢杆菌的纯培养物,命名为HN1203。16Sr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JX294967)分析表明,HN1203为蜡样芽孢杆菌群第7基因型菌株。生化鉴定结果表明,该菌的生化特性符合蜡样芽孢杆菌群成员的特征。药敏试验和伴孢晶体蛋白检测结果表明,该菌对链霉素和四环素敏感,对青霉素不敏感,其芽孢不形成伴孢晶体。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检测结果表明,该菌带有蜡样芽孢杆菌看家基因pta新的等位基因pta153,序列基因型为ST611。毒素基因的PCR检测结果表明,该菌携带肠毒素基因(hbl、nhe和entFM)和细胞毒素K...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昌福 李静
从患细菌性败血症的翘嘴鳜病鱼中分离到11个菌株,通过直接荧光抗体法鉴定、菌株致病力测试和生化特性分析,证实了翘嘴鳜细菌性败血症是由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引起的。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苏英 吴荣华 申君宇 李伟平 何滔 李云 丁诗华
为鉴定患病大鲵(Andrias davidianus)病原菌,从大鲵肠、胃、脾脏中分离得到菌株int1705,分离菌株经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16S rRNA和aspC管家基因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学分析,鉴定为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经人工感染,结果显示:菌株int1705能使健康大鲵发病并致死,半致死浓度(LD_(50))为3.16×10~(6 )CFU/mL,且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相似。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菌株int1705对多粘菌素B、头孢他啶、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等10种药物敏感。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夏君 吴志新 张鹏 熊娟 庞丽娇 陈孝煊
应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Indirect-ELISA)技术,建立了快速检测柱状黄杆菌的方法。结果显示:根据棋盘试验,确定最佳抗原包被浓度和免疫血清最佳工作浓度分别为1×106cfu/mL和1∶5000,酶标抗体最佳工作浓度为1∶10000。在该条件下,所建立的间接ELISA能检测出5×104cfu/mL的柱状黄杆菌,且与爱德华氏菌、哈维氏菌弧菌、嗜水气单胞菌、副溶血弧菌等常见鱼类致病菌无交叉反应。结果表明,所建立的间接ELISA可不经细菌培养而直接检测人工感染后草鱼鳃组织中的柱状黄杆菌,该方法对柱状黄杆菌的检测具有快速、敏感、特异、实用的优点。
关键词:
柱状黄杆菌 间接ELISA 检测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昌福 史维舟 李静 樊明兴
从患细菌性烂鳃病的翘嘴鳜分离的柱状嗜纤维菌制作的酚灭活菌苗,接种翘嘴鳜3周后,受免鱼体血清中凝集抗体效价上升到1:256~2048;血液中白细胞的吞噬活性显著地高于对照鱼(P<0.05);毒力攻击结果表明免疫保护力达到100%。
关键词:
翘嘴鳜 细菌性烂鳃病 免疫反应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黎姗梅 吴柳青 许飘尹 盛雪晴 贺晓晨 肖双燕 邱梓晟 梁静真 韩书煜 黄钧
【目的】对广西武宣县某养殖场患病黄沙鳖(Pelodiscus sinensis)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为防治黄沙鳖蜡样芽孢杆菌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常规方法对患病黄沙鳖进行细菌分离,通过人工感染试验确定其致病性。采用API 50CH生化鉴定和16S rRNA序列分析进行细菌鉴定,并以K-B纸片扩散法及二倍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从患病黄沙鳖肝脏中分离获得1株具有芽孢的革兰氏阳性杆菌GXWXAA,对健康黄沙鳖致死率达100.0%。经鉴定,菌株GXWXAA属于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与蜡样芽孢杆菌JY5(HQ833024)、JY7(HQ833025)、JY9(HQ833026)和VBE16(MG027671)的亲缘关系最近,相似性均达99.9%。菌株GXWXAA对新霉素、恩诺沙星和多西环素等15种抗生素敏感,对头孢曲松、环丙沙星和依诺沙星中介,对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复达欣、复方新诺明和多粘菌素B耐药。新霉素、恩诺沙星和多西环素对菌株GXWXAA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0.488、0.122和0.244μg/mL。【结论】引起广西武宣县某养殖场黄沙鳖发病的病原菌属于蜡样芽孢杆菌,建议选择新霉素、恩诺沙星和多西环素等抗生素对患病黄沙鳖进行治疗。
关键词:
黄沙鳖 蜡样芽孢杆菌 分离鉴定 药敏试验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贡嘎 王刚 罗润波 陈明勇 索朗斯珠
为研究西藏牦牛源大肠杆菌的致病性及其遗传进化情况,了解其与其他动物源大肠杆菌的亲缘关系,采集西藏牦牛腹泻粪便240份,采用微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血清型鉴定和致病性研究,并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16SrRNA鉴定、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获得的16株牦牛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株中:3株与猪源致病性大肠杆菌亲缘关系较近;5株与禽源致病性大肠杆菌亲缘关系较近;2株与犊牛源大肠杆菌亲缘关系较近;4株与牛源大肠杆菌亲缘关系较近;1株牦牛源致病性大肠杆菌单独形成一个较远的分支;1株与痢疾杆菌和人源出血性大肠杆菌亲缘关系较近,可能成为对人类造成潜在危险的病原菌。西藏牦牛源大肠杆菌与牛源、禽源、猪源、人源大肠杆菌的之间亲缘性很近,存在跨种间传播风险。该种西藏牦牛源大肠杆菌动物致病试验表明,致死率高达95%,应引起高度重视。
关键词:
西藏牦牛 大肠杆菌 致病性 系统发育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毅 谢海侠 昌鸣先 隗黎丽 姚卫建 聂品
将柱状黄杆菌胞外多糖(EPS)溶液经腹腔注射免疫草鱼,以注射灭菌生理盐水作对照。免疫一周后,分别提取受免鱼与对照鱼肝脏、脾脏、体肾和头肾4种组织中的总RNA,并通过RT-PCR半定量的方法检测不同组织中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1(IL-1)、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MHC I)、免疫球蛋白M(IgM)、干扰素(IFN)等5种免疫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CRP在受免鱼肝脏中的表达显著上升;MHC I在受免鱼脾脏、体肾中的表达显著下降;IgM在受免鱼4种组织中的表达皆显著上升;IL-1在受免鱼4种组织中的表达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无论受免组还是对照组都只能检测到微弱的IFN表达,且两组之间...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刘国勇 聂品
柱状黄杆菌(Flavobacterium columnare)是一种世界范围的水产动物致病菌,是中国重要养殖鱼类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鳜(Siniperca chuatsi)等烂鳃病的病原。本研究以1972年从患"烂鳃病"草鱼上分离的两株冻干柱状黄杆菌G4和G18菌株为研究对象,并将G4株再次分离纯化得纯化菌株,命名为G4R3。对草鱼鱼苗浸泡攻毒结果显示,G4R3的LD50至少比G18的高3个数量级,因此G4R3为"强毒株",G18为"弱毒株"。利用蛋白质组学方法分析柱状黄杆菌强毒株G4R3和弱毒株G18的胞外蛋白,经过双向电泳并结合图像分析,共发现了34个...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张金 邹红 姚卫建 聂品
柱状黄杆菌(Flavobacterium columnare)是世界范围内危害淡水鱼类的柱形病的病原。目前对该病原菌遗传操作系统的研究进展较慢,而寻找高效稳定的启动子来调控外源基因在细菌体内的表达,有可能促进该细菌遗传操作系统的构建。本研究获得了柱状黄杆菌乙酰辅酶A合成酶基因(acetyl-coenzyme A synthetase gene,acs)的编码序列及其上游调控序列,该基因全长2 323 bp,编码635个氨基酸。通过序列分析,发现在该基因起始密码子ATG的上游存在核糖体结合位点(ribosome biding site,RBS)序列TAAAA,和启动子–7和–33的保守基序TAT...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斯琴 敖日格乐 王纯洁 满达 斯木吉德 刘文才
为确立治疗致病性大肠杆菌病的蒙药组方,采用牛津杯法,选取15味蒙药对致病性大肠杆菌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筛选O1血清型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敏感蒙药。结果表明,O1血清型致病性大肠杆菌对12味蒙药敏感。并通过棋盘法测定部分抑菌浓度,筛选出5组6味蒙药,结合体外抑菌试验,通过L8(27)正交试验设计,筛选出最佳体外抑菌蒙药组合,再通过L9(34)正交试验设计进行剂量优化。结果显示,结合正交设计和体外抑菌试验确立了5组蒙药组方,且其抑菌效果显著优于各单味蒙药的抑菌效果,即5组蒙药复方中最小抑菌圈为30.49mm,而单味蒙药最大抑菌圈为24.42mm。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龙苏 韩书煜 牛志伟 梁静真 胡大胜 黄钧 李鸿骥 刘齐 苏江华
为探讨广西南宁市、浦北县和玉林市暴发性死亡胡子鲶的病原菌及其所携带6种毒力基因对其致病力的影响,用常规方法从病鱼的心脏、肝脏等部位分离细菌,人工感染实验确定病原菌的致病性,以API 20NE生化鉴定和16S r rNA分子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采用PCr扩增法检测病原菌的6种毒力基因携带情况。结果显示,从患病鱼中共分离到5株病原菌,其中嗜水气单胞菌3株,温和气单胞菌2株。3株嗜水气单胞菌与标准菌株AEromoNAS hydroPhIlA ATCC 7966(CP000462)的亲缘关系最近,相似性均为99.8%,2株温和气单胞菌与标准菌株AEromoNAS SobrIA No.10...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