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256)
- 2023(9135)
- 2022(8264)
- 2021(7876)
- 2020(6639)
- 2019(15568)
- 2018(15605)
- 2017(30632)
- 2016(16782)
- 2015(18602)
- 2014(18586)
- 2013(18477)
- 2012(16840)
- 2011(14990)
- 2010(14759)
- 2009(13290)
- 2008(12690)
- 2007(10815)
- 2006(9263)
- 2005(7948)
- 学科
- 济(64859)
- 经济(64794)
- 管理(46711)
- 业(44553)
- 企(37914)
- 企业(37914)
- 方法(32225)
- 数学(27984)
- 数学方法(27688)
- 学(16529)
- 农(16369)
- 财(15896)
- 中国(15745)
- 业经(14228)
- 地方(13568)
- 制(11142)
- 理论(11037)
- 贸(11004)
- 贸易(10999)
- 和(10851)
- 农业(10836)
- 易(10662)
- 务(10548)
- 财务(10491)
- 财务管理(10475)
- 技术(10184)
- 环境(10143)
- 企业财务(9971)
- 划(8940)
- 教育(8834)
- 机构
- 大学(234079)
- 学院(231743)
- 管理(95604)
- 济(88035)
- 经济(86062)
- 理学(84126)
- 理学院(83200)
- 管理学(81760)
- 管理学院(81364)
- 研究(76424)
- 中国(54057)
- 科学(50452)
- 京(49565)
- 所(38628)
- 财(38311)
- 农(37932)
- 业大(36842)
- 研究所(35819)
- 中心(33737)
- 江(32068)
- 财经(31792)
- 北京(31065)
- 范(30501)
- 师范(30149)
- 农业(30039)
- 经(28975)
- 院(28318)
- 州(26351)
- 经济学(25509)
- 技术(24829)
- 基金
- 项目(167548)
- 科学(131063)
- 基金(121227)
- 研究(120966)
- 家(106013)
- 国家(105146)
- 科学基金(90244)
- 社会(74082)
- 社会科(70154)
- 社会科学(70134)
- 省(65740)
- 基金项目(65484)
- 自然(60618)
- 自然科(59187)
- 自然科学(59174)
- 自然科学基金(58106)
- 划(55657)
- 教育(54965)
- 资助(50387)
- 编号(49208)
- 成果(39266)
- 重点(37391)
- 部(36610)
- 发(35439)
- 创(34759)
- 课题(33481)
- 科研(32627)
- 创新(32388)
- 大学(31012)
- 教育部(30997)
共检索到3189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冯晓玉 肖瑾 吴邦元 曾燏 杜涌徽 张富斌
黄颡鱼是较为典型的淡水刺毒鱼类,本研究结合宏观毒棘骨骼标本制作和微观组织切片等方法,深入探究黄颡鱼的毒棘结构。研究结果表明,黄颡鱼的胸鳍和背鳍均具有尖锐的倒刺棘骨,棘骨外包围着皮膜,皮膜拥有能分泌毒液的毒腺细胞,它们共同组成了黄颡鱼毒棘装置。毒棘骨骼宏观结构表明,黄颡鱼的背鳍和胸鳍毒棘均具有贯穿全棘骨的中央管和包围棘骨的皮膜;背鳍棘骨细长、锥形,且轻微拱起,顶部骤尖,后缘为弱锯齿;胸鳍棘骨前后缘均有锯齿,但后缘为强锯齿。背鳍和胸鳍毒棘基部结构的髁突形状、大小、位置全然不同。微观结构显示,皮膜中的毒腺细胞聚集成层,位于鳞状上皮与色素层之间,未见导管与之相连,背鳍和胸鳍毒棘的分支性骨管中均未发现毒腺细胞。胸鳍和背鳍锁紧装置可让毒棘保持倒伏或者直立的锁定状态,降低猎物挣脱几率。本研究可深入了解黄颡鱼的毒棘结构和特征,增强人们对刺毒鱼类的认知,同时为淡水刺毒鱼类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
刺毒鱼类 黄颡鱼 毒棘 组织切片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王卫民 严安生 张志国 查金苗 柏世军 吴建军
连续三年对黄颡鱼♀与瓦氏黄颡鱼♂的杂交进行了系列研究 ,结果显示黄颡鱼♀和瓦氏黄颡鱼♂的杂交与黄颡鱼自交相比 ,卵的受精率要高 ,而孵化率、出苗率没有明显差异 ,说明黄颡鱼♀与瓦氏黄颡鱼♂之间进行杂交不存在繁殖障碍或繁殖障碍较小
关键词:
黄颡鱼 瓦氏黄颡鱼 杂交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刘利平 王武 赵雷蕾 张克俭
利用组织切片技术和电子显微镜研究江黄颡鱼[Pelteobagrusvachelli(Richardson)]精巢的精细胞结构。未成熟精巢中次级精母细胞的细胞核大,核物质染色浅;次级精母细胞的线粒体向细胞的一侧集中,有囊泡从细胞膜排出;精子细胞的核物质染色深,有明显的外排作用;精子分头部、中段和鞭毛三部分。头部长约1.8μm,有马鞍形的细胞核及不规则的核泡。中段有袖套、核小窝及中心粒复合体;核小窝非常发达,长度约为细胞核长轴的一半;中心粒复合体位于核小窝内。鞭毛长约15μm,其轴丝为典型的"9+2"结构。江黄颡鱼的精子不具顶体。
关键词:
江黄颡鱼 精子 超微结构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王卫民 严安生 周立国 查金苗 张志国
本文用福尔马林、硫酸铜、敌百虫、灭虫精四种药物对黄颡鱼鱼种进行了毒性试验 ,结果表明 ,福尔马林 2 4hLC50 为 66 5 2mg L ,4 8hLC50 为 62 3 7mg L ,安全浓度为 15 4 8mg L ;硫酸铜 2 4hLC50 为 2 14mg L ,4 8hLC50 为 1 74mg L ,安全浓度为 0 2 8mg L ,敌百虫 2 4hLC50 为 7 94mg L ,4 8hLC50 为 5 0 1mg L ,安全浓度为0 3 8mg L ;灭虫精 2 4hLC50 为 0 87mg L ,4 8hLC50 为 0 63mg L ,安全浓度为 0...
关键词:
黄颡鱼 毒性试验 半致死浓度 安全浓度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李波 樊启学 张磊 方巍 杨凯 孙存军 沈志刚 杨磊 周华
在高溶氧(10.77±0.40)mg/L、中溶氧(6.89±0.33)mg/L和低溶氧(3.45±0.54)mg/L水平下,研究了氨氮和亚硝酸盐对黄颡鱼急性毒性效应。结果显示:高溶氧水平下,氨氮和亚硝酸盐对黄颡鱼的96 h-LC50值(95%可信区间)分别为148.1 mg/L(125.03~172.37 mg/L)、206.52 mg/L(164.25~246.23 mg/L);在中等溶氧水平下,氨氮和亚硝酸盐对黄颡鱼的96 h-LC50值(95%可信区间)分别为106.69 mg/L(89.92~123.70 mg/L)、145.77 mg/L(116.77~174.77 mg/L);而低...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杨雪军 王邢艳 冯晓婷 刘熠 杨习文 方弟安 徐东坡
为探索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繁殖时期对人工鱼巢的偏好性, 2018年6—7月开展了不同水温条件下黄颡鱼对不同鱼巢颜色和材质产卵偏好性的对比实验。实验用产卵鱼巢为半球形棕榈空鱼巢(直径25 cm,深12 cm);同规格内部放置4~6枚碎石块的棕榈鱼巢和塑料鱼巢;折叠6层尼龙渔网(30cm×40cm)和棕榈片(30cm×40cm)鱼巢,于水泥池(290 cm×120 cm×100 cm)内开展两种温度区间条件下产卵偏好性实验。实验用黄颡鱼亲本雌雄比例为1:1,雌鱼体长(167.8±19.0)mm,体重(99.9±21.7)g;雄鱼体长(235.1±18.8)mm,体重(188.5±38.1)g。结果表明,在24~26℃水环境下,半球形棕色棕榈(无石子)鱼巢内个体平均附卵量为628.49粒/m2,个体单位面积平均附卵率为2.77%;28~32℃水环境下,半球形棕榈(无石子)个体平均附卵量为225.48粒/m2,个体单位面积平均附卵率为1.40%。结果分析发现, 24~26℃是黄颡鱼产卵的最适水温区间;黄颡鱼对棕色鱼巢产卵偏好显著(P<0.05),而对灰色、粉色、黄色和绿色无明显偏好;黄颡鱼对半球形棕榈(无石子)鱼巢产卵偏好显著(P平铺棕榈片>悬挂棕榈片>半球形塑料>水泥池。可见,黄颡鱼产卵的最佳偏好为24~26℃水环境下棕色半球形棕榈鱼巢。本研究结果对黄颡鱼的人工繁殖、产沉黏性卵鱼类产卵场的修复和资源增殖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黄颡鱼 产卵偏好性 人工鱼巢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艳青 王桂堂 陈孝煊 李文祥
描述了黄颡鱼胸腺的显微结构。黄颡鱼胸腺位于鳃腔背上角,紧贴在鳃腔上皮层之下,上耳咽匙肌之上。其组织结构可明显分为外区、中区和内区。外区主要由网状上皮细胞、柱状上皮细胞、黏液细胞组成;中区以大量深染致密的淋巴细胞为特征。在中区和内区均可见由2个或2个以上的内皮细胞围绕一个空腔或肥大细胞所构成的哈塞尔囊结构,Ⅱ龄鱼开始出现明显的脂肪退化。
关键词:
黄颡鱼 胸腺 网状上皮细胞 哈塞尔囊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万松良 盛长彬 葛雷 黄臻 张扬 汪运华 刘能玉 洪望生 余进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杨移斌 姜兰 宋怿 董靖 胥宁 艾晓辉
实验从患病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病灶分离纯化病原菌,经ITS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开展人工感染试验,并利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筛选。结果显示,分离菌株HSZJ01为本次引发黄颡鱼病害的致病菌,菌株HSZJ01的ITS序列与不规则毛霉(Mucor irregularis)同源性最高。结果显示,抗生素中两性霉素对HSZJ01抑菌效果最好,而消毒剂中硫酸铜抑菌效果最佳。菌株HSZJ01是黄颡鱼病原菌,养殖时可选用两性霉素及硫酸铜等药物进行防控。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耿龙 高春霞 韩婵 戴小杰 田芝清
光泽黄颡鱼(Pelteobagrusnitidus)是淀山湖重要的优势种之一,也是渔民重要的捕捞对象。2011年8月至2012年7月在淀山湖采集780尾光泽黄颡鱼样本,按肉眼观察选取体态完整的238尾进行体长分布、体重分布、体长与体重的关系、性比、食性、性腺成熟度和性腺指数等方面的生物学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光泽黄颡鱼体长范围为4.7~16.0 cm,优势组为8.0~12.0 cm;体重范围为1.3~28.4 g,优势组为5.0~15.0 g;(2)雌、雄样本平均体长分别为10.9cm和11.4 cm,平均体重分别为15.1 g和15.9 g;(3)雌雄样本体长与体重关系为,W♀=0....
关键词:
光泽黄颡鱼 生物学特征 淀山湖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丁正峰 薛晖 边文冀 刘丽平 吴光红
对近年来黄颡鱼养殖过程中暴发的腹水症的病原进行了研究。病鱼症状主要为游动迟缓,体表、肝脏充血,积有腹水,后期伴有皮肤溃烂等,采用光镜及透射电镜超薄切片观察,生理生化指标鉴定及16SrDNA同源性分析及系统发育树构建等方法,对从多处组织中分离获得的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其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指标符合迟钝爱德华氏菌特点,GenBank中同源序列检索结果显示,该菌与迟钝爱德华氏菌的16SrDNA序列同源性高达99%,系统进化树中与迟钝爱德华氏菌自然聚为一支。
关键词:
黄颡鱼 腹水症 病原菌 迟钝爱德华氏菌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王卫民 严安生 查金苗 张志国 吴建军 柏世军
通过对黄颡鱼的人工催产、人工授精与人工催产、自然产卵两种方法的比较研究和生产经验的总结 ,认为这两种繁殖方法在生产中均行之有效 ,各有其优缺点。根据不同的生产季节、生产条件、及亲本体质状况 ,建议选择其中的一种或两种方法进行人工繁殖生产。
关键词:
黄颡鱼 人工授精 自然产卵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孔祥婷 沈颂东 姜德勋 姜红霞 徐健荣 张君 韩晓磊 许璞
采用M199培养基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吻端组织进行体外培养研究,继代培养细胞传至第8代。实验结果显示:吻端组织接种培养3~5 h,细胞迁移伸展,6 d后生长细胞集落汇合,每4~6 d递次进行继代培养,培养生长的细胞呈纤维样。比较继代细胞在不同温度(15、27、37℃)和血清浓度(0、10%、20%)条件下的生长,27℃、10%血清的培养条件最适宜吻端细胞的增殖。通过染色体组型分析,证明离体吻端细胞为正常的二倍体细胞。研究结果表明,黄颡鱼离体吻端细胞对温度等培养条件有很强的适应性,培养细胞增殖迅速,具有建立连续细胞系的潜力。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其根 吴杰洋 颜克涛 胡忠军 林宗毅
于2009年8月至2010年7月在上海市淀山湖采集光泽黄颡鱼胃含物样品,采用传统镜检法对其食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淀山湖光泽黄颡鱼全年均有摄食,且摄食强度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其中饱满指数排序:秋>春>冬>夏,春季空腹率显著高于其他季节;共鉴定其饵料生物7大类(11小类),聚类分析表明,出现率(F%)、数量百分比(N%)和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在衡量食物对光泽黄颡鱼的重要性方面表现一致,重量百分比(W%)与前三者存在显著差异,综合以上4种指数显示,底栖甲壳类、多毛类和水生昆虫是光泽黄颡鱼的主要食物来源;选用W%对其食性进行时空比较,聚类分析显示其冬季食物组成与其他季节存在显著差异,而站点间差...
关键词:
光泽黄颡鱼 食性 季节 空间 淀山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