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499)
2023(10700)
2022(9430)
2021(8919)
2020(7496)
2019(17322)
2018(17473)
2017(33204)
2016(18587)
2015(21051)
2014(21240)
2013(20684)
2012(18914)
2011(16837)
2010(16597)
2009(14975)
2008(14310)
2007(12359)
2006(10654)
2005(9060)
作者
(54828)
(45229)
(44955)
(42814)
(28929)
(21647)
(20456)
(17996)
(17239)
(16083)
(15575)
(15074)
(14465)
(14304)
(14005)
(13952)
(13754)
(13495)
(12951)
(12788)
(11524)
(11088)
(10897)
(10309)
(10118)
(10099)
(10083)
(9833)
(9150)
(9060)
学科
(66101)
经济(66013)
管理(51474)
(46762)
(39502)
企业(39502)
方法(31438)
数学(26820)
数学方法(26491)
(18724)
(17860)
中国(17528)
(17168)
业经(14820)
地方(14028)
(13136)
理论(13077)
(11759)
农业(11653)
(11051)
贸易(11045)
(11015)
财务(10945)
财务管理(10924)
环境(10886)
教育(10877)
技术(10833)
(10692)
企业财务(10352)
(10297)
机构
大学(256170)
学院(254469)
管理(100799)
(91586)
经济(89310)
理学(87755)
理学院(86718)
研究(86280)
管理学(85069)
管理学院(84628)
中国(62011)
科学(58042)
(55115)
(46003)
(44455)
业大(42004)
(41997)
研究所(41034)
中心(38477)
(37030)
农业(36467)
北京(34552)
(34495)
师范(34025)
财经(33807)
(31965)
(30722)
技术(30247)
(30029)
师范大学(27441)
基金
项目(181910)
科学(141258)
研究(131103)
基金(129919)
(114657)
国家(113692)
科学基金(96391)
社会(78278)
社会科(73903)
社会科学(73883)
(72395)
基金项目(69697)
自然(65197)
自然科(63620)
自然科学(63606)
自然科学基金(62421)
(61578)
教育(60144)
编号(54200)
资助(53369)
成果(44224)
重点(40742)
(39013)
(38305)
(37796)
课题(37745)
科研(35533)
创新(35197)
计划(34633)
项目编号(33649)
期刊
(98802)
经济(98802)
研究(71840)
中国(48830)
学报(46763)
(40992)
科学(40842)
管理(36040)
大学(33859)
教育(31969)
学学(31859)
(31321)
农业(28601)
技术(21940)
(18397)
金融(18397)
业经(16861)
财经(15454)
图书(15271)
经济研究(15158)
(14142)
科技(13477)
(12984)
理论(12938)
问题(12690)
(12682)
业大(12439)
实践(12154)
(12154)
情报(11312)
共检索到3634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杨移斌  姜兰  宋怿  董靖  胥宁  艾晓辉  
实验从患病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病灶分离纯化病原菌,经ITS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开展人工感染试验,并利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筛选。结果显示,分离菌株HSZJ01为本次引发黄颡鱼病害的致病菌,菌株HSZJ01的ITS序列与不规则毛霉(Mucor irregularis)同源性最高。结果显示,抗生素中两性霉素对HSZJ01抑菌效果最好,而消毒剂中硫酸铜抑菌效果最佳。菌株HSZJ01是黄颡鱼病原菌,养殖时可选用两性霉素及硫酸铜等药物进行防控。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李绍戊  王荻  曹永生  刘红柏  卢彤岩  
为探讨黑龙江流域怀头鲇体表溃烂症的病因及防控措施,本研究采用常规方法从患病鱼的肝脏、脾脏和肾脏等部位分离病原菌,通过人工感染试验确定分离菌株的致病性,并对菌株的基本形态、理化特性、分子特征、毒力基因携带情况及耐药性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从患病鱼体内分离得到3株病原菌,分别命名为NY-8、NY-9和NY-12;人工感染试验发现,NY-8和NY-9株对试验鱼有较强的致病力,NY-12株毒力较弱;3株细菌混合感染后,鱼体发病症状与临床自然发病症状一致,试验鱼死亡率高达到100%。综合理化特征和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确定NY-8、NY-9和NY-12株分别为气单胞菌属的维氏气单胞菌、杀鲑气单胞菌和嗜水气单胞菌。5种毒力基因在3株气单胞菌中的分布表现为两种基因型,h l y+/a e r+/a c t+/a l t+/G C A T+和h l y+/a e r-/act+/alt+/GCAT+,同时携带5种毒力基因的NY-8和NY-9分离株致病性显著高于NY-12株。3株细菌在耐药谱上有一定差异性,NY-8和NY-9株均对4种氟喹诺酮类药物敏感,对氨基糖苷类、呋喃类等药物耐药;NY-12株仅对左氧氟沙星和氟苯尼考等2种药物敏感。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王增福  谢红梅  张静  
对患溃烂病的泰山螭霖鱼的病原进行了研究 ,病毒学试验的结果证明该病不是由病毒引起的。从患病的泰山螭霖鱼的病灶及内脏中分离到 3种细菌 ,经过回染试验确定了两种主要致病菌。根据这两种细菌的生化试验结果和一些相关文献 ,鉴定其分别为豚鼠气单胞菌和嗜水气单胞菌 ,并进行了药敏试验 ,提出防治措施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王贞琼  冯兴无  江涛  唐洪玉  郑永华  刘雪梅  
从患肌肉溃烂病的濒死中华倒刺鲃和草鱼体表病灶上分离并提纯培养得到3株细菌,经人工感染试验,出现与病鱼相同症状的肌肉溃烂病;用该细菌制备出抗原疫苗,其免疫成功率达到100%;对已感染该病的中华倒刺鲃鱼种进行药饵投喂治疗试验,取得了一定效果。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许晓牧  陶敏慧  韩阳  徐婷婷  樊慧敏  唐庆权  彭开松  刘天龙  田纪景  佘锐萍  朱若林  鲍传和  
为探明斑点叉尾■(Ictalunes punctatus)溃烂症的病因,从4尾患鱼肝脾中分离纯化出4株优势菌株,并进行病原鉴定、毒力基因检测、动物回归感染和药敏试验。4株优势菌经鉴定并命名为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 achromogenes)X-G1,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A.s subsp salmonicida)X-P2、X-P3和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X-P4。15℃时,杀鲑气单胞菌X-G1、X-P2和X-P3的世代时间(约14 min)均小于嗜水气单胞菌X-P4(约20 min);25℃时,杀鲑气单胞菌X-G1、X-P2和X-P3株的世代时间(约20 min)均大于嗜水气单胞菌X-P4株(约16 min)。X-G1株可检到弹性蛋白酶、溶血素和甘油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等3种毒力基因;X-P2株仅可检到弹性蛋白酶1种毒力基因;X-P3株可检测到弹性蛋白酶、溶血素、细胞毒性肠毒素、丝氨酸蛋白酶、酯酶、气溶素和甘油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等7种毒力基因;X-P4株可检测到鞭毛、弹性蛋白酶、气溶素、细胞毒性肠毒素、热不稳定性肠毒素、丝氨酸蛋白酶和溶血素等7种毒力基因。分离株X-G1、X-P2、X-P3和X-P4在15~17℃水温下腹腔注射攻毒的半数致死浓度(LD_(50))依次为0.49×10~4、0.78×10~4、0.53×10~4、3.84×10~4CFU/g;而在23~26℃水温下测得的LD_(50)依次为1.48×10~4、1.80×10~4、0.82×10~4、0.68×10~4CFU/g。分离株混合感染比单一株感染均表现出更强的致死能力。分离菌株对多西环素、恩诺沙星、氟苯尼考均敏感,但因患病鱼不能摄食药饵而导致治疗失败。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丁正峰  薛晖  边文冀  刘丽平  吴光红  
对近年来黄颡鱼养殖过程中暴发的腹水症的病原进行了研究。病鱼症状主要为游动迟缓,体表、肝脏充血,积有腹水,后期伴有皮肤溃烂等,采用光镜及透射电镜超薄切片观察,生理生化指标鉴定及16SrDNA同源性分析及系统发育树构建等方法,对从多处组织中分离获得的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其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指标符合迟钝爱德华氏菌特点,GenBank中同源序列检索结果显示,该菌与迟钝爱德华氏菌的16SrDNA序列同源性高达99%,系统进化树中与迟钝爱德华氏菌自然聚为一支。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刘艳辉  孙晓雨  张雅斌  夏艳洁  杜晓燕  李改娟  毛瑞鑫  
对从患病美洲红点鲑(Salvelinus fontinalis)体表患病部位和肾脏分离到菌株进行了鉴定及药物筛选。结果显示:人工感染试验证实为病原菌,该菌革兰氏染色阴性,菌体呈短杆状。综合该菌形态、生理生化分析结果初步鉴定两株菌均为杀鲑气单胞菌(American salvelinus)杀鲑亚种。用引物AP1和AP2对纯化后的细菌进行PCR扩增,结果扩增出长度为550 bp的DNA片段,对扩增片段进行测序,用NCBI BLAST在GenBank中搜寻相似序列,结果与杀鲑气单胞菌各株A层蛋白部分编码基因有99%以上的序列同源性。进一步证明了鉴定结果。该菌对强力霉素、左氟沙星、氟罗沙星、庆大霉素等1...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丁雷  岳永生  宋憬愚  
从患皮肤溃烂病的虹鳟鱼体中分离到多株细菌 ,其中两株经人工感染证实为病原菌。通过形态、生理、生化特性测定 ,鉴定为豚鼠气单胞菌和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两株菌生长适温分别为 2 5~ 35℃、10~ 30℃。pH值分别为 6 5~ 8 5、 6 5~ 9 0。对氯霉素、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等药物均高度敏感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耿龙  高春霞  韩婵  戴小杰  田芝清  
光泽黄颡鱼(Pelteobagrusnitidus)是淀山湖重要的优势种之一,也是渔民重要的捕捞对象。2011年8月至2012年7月在淀山湖采集780尾光泽黄颡鱼样本,按肉眼观察选取体态完整的238尾进行体长分布、体重分布、体长与体重的关系、性比、食性、性腺成熟度和性腺指数等方面的生物学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光泽黄颡鱼体长范围为4.7~16.0 cm,优势组为8.0~12.0 cm;体重范围为1.3~28.4 g,优势组为5.0~15.0 g;(2)雌、雄样本平均体长分别为10.9cm和11.4 cm,平均体重分别为15.1 g和15.9 g;(3)雌雄样本体长与体重关系为,W♀=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高学  原居林  赵云奎  袁明  
为了确定刺参表皮溃烂病的病原菌,从山东省烟台和日照两个地区人工饲养的刺参中挑取具有明显症状的幼参,从体表病灶和体内组织中共分离得到15株细菌,利用人工感染试验、细菌形态观察及生理生化试验对其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引起山东省日照地区养殖场刺参表皮溃烂病的病原菌R-2为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salmonida);烟台地区养殖场的病原菌Y-1为中间气单胞菌(Aeromonas.media),Y-8为弧菌属的海弧菌生物变种I(Vibro.pelagius biovarI)。药敏试验结果表明,R-2对蒽诺沙星、氟苯尼考、硫酸庆大霉素敏感,对氧氟沙星、硫酸阿米卡星等8种抗生素不敏感;Y-1和Y...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冯晓玉  肖瑾  吴邦元  曾燏  杜涌徽  张富斌  
黄颡鱼是较为典型的淡水刺毒鱼类,本研究结合宏观毒棘骨骼标本制作和微观组织切片等方法,深入探究黄颡鱼的毒棘结构。研究结果表明,黄颡鱼的胸鳍和背鳍均具有尖锐的倒刺棘骨,棘骨外包围着皮膜,皮膜拥有能分泌毒液的毒腺细胞,它们共同组成了黄颡鱼毒棘装置。毒棘骨骼宏观结构表明,黄颡鱼的背鳍和胸鳍毒棘均具有贯穿全棘骨的中央管和包围棘骨的皮膜;背鳍棘骨细长、锥形,且轻微拱起,顶部骤尖,后缘为弱锯齿;胸鳍棘骨前后缘均有锯齿,但后缘为强锯齿。背鳍和胸鳍毒棘基部结构的髁突形状、大小、位置全然不同。微观结构显示,皮膜中的毒腺细胞聚集成层,位于鳞状上皮与色素层之间,未见导管与之相连,背鳍和胸鳍毒棘的分支性骨管中均未发现毒腺细胞。胸鳍和背鳍锁紧装置可让毒棘保持倒伏或者直立的锁定状态,降低猎物挣脱几率。本研究可深入了解黄颡鱼的毒棘结构和特征,增强人们对刺毒鱼类的认知,同时为淡水刺毒鱼类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郑芳艳  石存斌  潘厚军  吴淑勤  
从广东深圳患溃烂病的病鳗肝脏分离到一株致病性细菌AnGS020501。该菌的主要特征为:革兰氏阴性,端生鞭毛,TCBS平板上生长,氧化酶阳性,葡萄糖发酵型,对弧菌抑制剂O/129(50μg/片)敏感。通过常规细菌学方法和应用ATB细菌自动鉴定仪,鉴定该菌为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人工感染实验结果证明,该菌是鳗鲡溃烂病的病原菌,对鳗鲡、罗非鱼、鲫、斜带石斑鱼和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分别为2.69×105、1.64×105、4.23×105、6.1×106、1.56×106CFU/g。该菌胞外产物对鳗鲡的LD50为1.02μg蛋白/g鱼体重。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诺氟沙星...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杨求华  郑乐云  黄种持  林琪  陆振  周宸  
本研究分离了线纹海马(Hippocampus erectus)尾部溃烂症病原并对其理化、胞外酶和药敏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分离于患病海马肝脏的优势菌株HM-10为线纹海马尾部溃烂症病原菌,其对海马的半致死浓度(LD_(50))为1.51×106 CFU/g体重。API 20E理化分析显示,该菌精氨酸双水解酶阴性,赖氨酸、鸟氨酸脱羧酶阳性,L-阿拉伯糖、杏仁苷产酸。基于形态观察、理化指标对比,以及16S rRNA和看家基因(gyrB、rpoD、recA)序列分析结果,确定菌株HM-10为轮虫弧菌(Vib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庆华  熊清明  肖琳琳  杨灏  杨先乐  
从浙江象山网箱养殖的患体表溃烂症的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身上分离到7株细菌,人工感染试验表明分离菌株ZXS01、ZXS02、ZXS07为致病菌。常规生理生化测试表明,ZXS02菌株具有变形杆菌属(Proteus)的特征。为了进一步明确菌株ZXS02的分类学地位,测定其16S rRNA基因序列的1495个碱基,分析相关细菌相应序列的同源性,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表明菌株ZXS02与奇异变形杆菌(Proteus mirabilis)的同源性可达99.0%。用Sensitire细菌鉴定系统对其进行验证,测试结果表明与奇异变形杆菌的相似性达99.96%。综合上述结果,可鉴定菌...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余银春  王锡波  彭程远  赵青松  金珊  
从患皮肤溃烂病的濒死乌鳢(Channa argus)体内分离到一株细菌W12915-1,经菌体形态学观察及API20E系统鉴定,确认该病原菌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人工感染试验证明该菌可导致乌鳢皮肤溃烂病。血液指标检测显示,与健康鱼相比,人工感染该菌3 d后患病乌鳢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总蛋白、尿素氮、总胆固醇、血糖、K+、Na+、Cl-等指标显著下降,而白细胞数、红细胞脆性、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等指标显著升高,说明该菌具有强致病性,可引起乌鳢造血功能障碍,肝、肾等主要组织器官严重损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