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277)
- 2023(4828)
- 2022(4052)
- 2021(3807)
- 2020(3192)
- 2019(7236)
- 2018(7008)
- 2017(13496)
- 2016(7678)
- 2015(8374)
- 2014(8381)
- 2013(8419)
- 2012(8119)
- 2011(7459)
- 2010(7525)
- 2009(6777)
- 2008(7101)
- 2007(6211)
- 2006(5541)
- 2005(5081)
- 学科
- 济(28666)
- 经济(28625)
- 业(20600)
- 管理(20016)
- 企(16180)
- 企业(16180)
- 方法(13404)
- 数学(11500)
- 数学方法(11319)
- 学(10471)
- 农(8653)
- 财(7853)
- 中国(7228)
- 制(6164)
- 业经(5823)
- 农业(5575)
- 融(5416)
- 金融(5414)
- 银(5411)
- 银行(5379)
- 行(5177)
- 地方(5100)
- 务(5052)
- 财务(5042)
- 财务管理(5031)
- 贸(4943)
- 贸易(4941)
- 企业财务(4896)
- 理论(4846)
- 易(4798)
- 机构
- 大学(117881)
- 学院(115411)
- 研究(46543)
- 济(44521)
- 经济(43635)
- 管理(39715)
- 理学(34717)
- 理学院(34187)
- 管理学(33356)
- 管理学院(33132)
- 中国(32965)
- 科学(32211)
- 农(29256)
- 所(26239)
- 京(25025)
- 研究所(24492)
- 农业(23659)
- 业大(21737)
- 财(21306)
- 中心(19592)
- 江(18400)
- 财经(17315)
- 院(16626)
- 经(15890)
- 范(15828)
- 师范(15524)
- 北京(15159)
- 省(14839)
- 农业大学(14733)
- 科学院(14291)
- 基金
- 项目(81229)
- 科学(63394)
- 基金(60265)
- 家(56231)
- 国家(55812)
- 研究(53125)
- 科学基金(45603)
- 社会(33392)
- 自然(31937)
- 社会科(31685)
- 社会科学(31673)
- 基金项目(31491)
- 自然科(31240)
- 自然科学(31225)
- 省(30907)
- 自然科学基金(30703)
- 划(27608)
- 资助(25490)
- 教育(24516)
- 重点(19572)
- 编号(19002)
- 部(18555)
- 计划(17302)
- 发(17168)
- 科研(16558)
- 创(16555)
- 成果(16220)
- 创新(15636)
- 性(15425)
- 科技(15355)
共检索到1690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何辉 樊启学 胡伟华 汪帆 吴巧婉 赵忠波 张诚明 张云龙
研究了不同龄期黄蜻稚(Pantala flavescens)虫对4种规格(5、15、25、35日龄)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的捕食强度以及黄蜻稚虫对大鳞副泥鳅、摇蚊幼虫和水蚯蚓的捕食选择性。结果表明,黄蜻稚虫对大鳞副泥鳅的捕食强度与稚虫龄期和大鳞副泥鳅日龄均相关,9-12龄期稚虫对大鳞副泥鳅的捕食强度显著高于5-8龄期稚虫。当大鳞副泥鳅达到25日龄后,5-8龄期稚虫不再捕食;当大鳞副泥鳅达到35日龄后,9-12龄期稚虫不再捕食。5-8龄期稚虫对5、15日龄大鳞副泥鳅的摄食率无显著差异,9-12龄期稚虫对5、15、25日龄大鳞副泥鳅的摄食率也无显著差异。黄蜻稚...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何辉 樊启学 胡伟华 汪帆 吴巧婉 赵忠波 张诚明 张云龙
研究了不同龄期黄蜻(Pantala flavescens)稚虫对4种规格(5、15、25、35日龄)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的捕食强度以及黄蜻稚虫对大鳞副泥鳅、摇蚊幼虫和水蚯蚓的捕食选择性。结果表明,黄蜻稚虫对大鳞副泥鳅的捕食强度与稚虫龄期和大鳞副泥鳅日龄均相关,9~12龄期稚虫对大鳞副泥鳅的捕食强度显著高于5~8龄期稚虫。当大鳞副泥鳅达到25日龄后,5~8龄期稚虫不再捕食;当大鳞副泥鳅达到35日龄后,9~12龄期稚虫不再捕食。5~8龄期稚虫对5、15日龄大鳞副泥鳅的摄食率无显著差异,9~12龄期稚虫对5、15、25日龄大鳞副泥鳅的摄食率也无显著差异。黄蜻稚...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刘春胜 庄志猛 陈四清 燕敬平 刘长琳 陈昭廷
为探讨中国近海常见大型钵水母对鱼类资源补充的影响,本实验利用清除率法比较研究了伞径4 cm的3种大型水母幼体—海月水母(AureliA AuritA)、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和沙海蜇(nemopilemA nomurAi),对不同发育阶段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和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仔稚鱼的捕食量。结果表明,3种水母均可捕食牙鲆和许氏平鲉仔稚鱼,其捕食率随仔稚鱼生长而降低,其中海月水母可捕食规格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小军 储张杰 Babacar Diakhate 黄涛 唐舟凯 何竺柳 鲍华江 赵波 高阳 胡秀峰 贾兴鲁
为获知豆娘幼虫捕食对泥鳅幼体培育存活率的影响,采用捕食者与猎物间捕食效应的研究方法,研究了豆娘幼虫对泥鳅幼体的捕食作用。结果显示:1豆娘幼虫对泥鳅幼体的捕食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Ⅱ型。豆娘幼虫对泥鳅幼体的瞬间攻击力a′、日最大捕食量1/TH随泥鳅幼体日龄的增加而降低,捕食量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加;2豆娘幼虫规格不同对泥鳅幼体捕食效应存在显著差异,体长为(16.32±0.24)、(13.18±0.32)、(9.86±0.28)和(5.82±0.36)mm的4种规格豆娘幼虫对3日龄泥鳅幼体的瞬间攻击力和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0.8349、0.5724、0.2002、0.0432和27.39、1...
关键词:
豆娘 泥鳅 幼体 捕食效应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周珊珊 张秀梅 蔡星媛 佟飞 陈慕雁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温度变化(10、15、20、25和30℃)对魁蚶稚贝(壳长2~3 cm)潜沙能力,及多棘海盘车对魁蚶稚贝捕食速率的影响。结果发现,水温10℃时,魁蚶稚贝的初次潜沙时间(初潜时间)最长,潜沙率最低,分别为28.87 min、21.25%,且与其他温度处理组差异显著(P<0.05)。水温15~20℃时,多棘海盘车的捕食温度...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莲茹 杨晓野 杨玉琴 刘珍莲 郭嫒华
本文报道首次从国内土壤中分离出一株捕食线虫性真菌,该菌株适宜在20℃,pH6,玉米粉浓度0.4g·L~(-1)的玉米粉琼脂(CMA)培养基中生长。通过对其菌丝、孢子及捕食性器官的形态学观察,鉴定其为节丛孢属的少孢节丛孢菌 CIMHI 株(Arthrobotrys oligospora strain:CIMHI).
关键词:
捕食线虫性真菌 少孢节丛孢菌 分离鉴定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保宏 邹运鼎 毕守东 巫厚长 刘俊
运用功能法评价了乐斯本、速扑杀和阿维菌素对捕食性瓢虫集团捕食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杀虫剂对5种捕食性瓢虫功能反应模型基本结构没有影响,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只是改变了模型的各项参数;3种药剂处理后5种捕食性瓢虫的控虫能力、寻找效应都显著低于对照。不同杀虫剂造成的5种捕食性瓢虫的死亡率(Dt)和捕食功能减退率(FDt)各不相同,且按乐斯本、阿维菌素、速扑杀顺序减小;5种捕食性瓢虫都对乐斯本相对较为敏感(Dt平均值为74.64%),对速扑杀相对较不敏感(Dt平均值为30.00%左右),阿维菌素居中。速扑杀是一种对捕食性瓢虫致死作用和捕食功能影响较小,而安全性相对较高的药剂。
关键词:
杀虫剂 捕食性瓢虫 捕食功能 梅园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爽 王甦 刘佰明 周长青 张帆
【目的】评估大草蛉(Chrysopa pallens)对烟粉虱(Bemisia tabaci)卵、若虫及伪蛹的搜寻、控害潜能,观察分析其捕食行为。【方法】在室内设置不同密度的烟粉虱卵、若虫及成虫供大草蛉高龄幼虫取食,统计大草蛉3龄幼虫在不同猎物密度下的净取食和取食比例,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观察大草蛉3龄幼虫的取食行为的若干独立行为事件,系统描述其行为事件内容,分析研究各行为发生频次及持续时间占总捕食过程的比例。【结果】大草蛉3龄幼虫对烟粉虱卵、若虫及伪蛹的捕食功能反应均同时拟合Holling Ⅱ及Ⅲ型方程。在室内条件下,大草蛉3龄幼虫的捕食量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上升,其瞬间攻击率随烟粉虱虫龄的增...
关键词:
大草蛉 烟粉虱 功能反应 捕食行为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双庆 孟庆玲 乔军 赵海龙 王俊伟 王为升 罗建勋 才学鹏
为了解新疆阿勒泰地区的捕食线虫性真菌分布情况,采用玉米粉琼脂培养基(CMA)培养分离阿勒泰地区土壤中的捕食线虫性真菌,通过对纯化后菌株的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分析,鉴定出5株少孢节丛孢属真菌和1株圆锥节丛孢菌。另外用质量浓度分别为0.5,0.05,0.005 g/L的L-苯丙氨酸、L-色氨酸、L-蛋氨酸和L-缬氨酸对已分离的圆锥节丛孢菌AS3株进行捕食器生成的诱导反应,发现各组氨基酸对捕食器的产生均有诱导效应,但质量浓度为0.05 g/L的L-苯丙氨酸诱导产生的捕食器总数最多。为利用捕食线虫性真菌进行生物防控奠定了理论基础。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晓野 杨莲茹 刘珍莲 杨玉琴 郭媛华
报道了首次从国内土壤中分离出的捕食线虫性真菌少孢节丛孢菌 CIMHI 株(Arthrobotrys oligosporaStrain:CIMHI)对马线虫三期幼虫捕食活性、捕食效力以及杀虫机理。研究表明该菌株生长环境对其捕食活性有很大影响。其捕食活性在20℃、有氧环境、玉米粉浓度相对较低且菌丝较稀疏的培养基中最强,菌株的捕食活性是在马线虫三期幼虫体内存在的可以诱导少孢节丛孢菌 CLMHI 产生捕食线虫性器官的物质以及虫体运动刺激下产生的。其杀虫机理是通过菌株产生的收缩或不收缩的菌环粘性茵网菌丝,菌结等捕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甦 谭晓玲 徐红星 张帆
【目的】明确多种捕食性天敌田间混合释放后的种群动态,探索瓢虫种间干扰的行为学基础和在生态位上的竞争关系。【方法】在田间农业生态系统中混合释放异色瓢虫、龟纹瓢虫及多异瓢虫,对种群发展动态连续监测;在室内对3种瓢虫的1龄幼虫对卵及4龄幼虫之间互残现象进行观察;对自然生境中3种瓢虫的猎物资源进行确认和资源等级划分,并计算各瓢虫的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重叠系数。【结果】3种捕食性瓢虫在混合种群释放后个体数量均线性上升,异色瓢虫的上升速率显著大于其余2种瓢虫。各瓢虫均倾向于取食异种瓢虫的卵和幼虫,其中异色瓢虫攻击取食卵的能力显著大于其余2种瓢虫。异色瓢虫4龄幼虫在互残后的存活数量显著大于其余2种瓢虫,且伤残...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谭述新 黄巧云 陈雯莉
专性捕食细菌蛭弧菌及其类似细菌(Bdellovibrio and like organisms,BALOs)因在农业、工业和医学,尤其是在治疗抗生素耐药病原细菌感染中的潜在应用前景而倍受重视。但关于BALOs的诸多基础科学问题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不清楚,这也是这类细菌暂未被有效开发和利用的根本原因。近年来,关于BALOs生命周期、捕食机制、资源分布与多样性以及它们在医学、农业和工业中的应用等方面取得了较多进展,特别是2021年蛭弧菌门正式确立以来,相关研究暴发式增长。本文系统回顾BALOs的研究进展,并着重介绍最新报道的捕食机制研究等突出成就,以促进我们对BALOs资源的认识与进一步应用,并指导未来的BALOs研究。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胡伟华 何辉 袁勇超 赵忠波 张云龙 樊启学
采用静水实验法在p H值为8.2±0.1、水温(25±2)℃,溶解氧大于5 mg/L条件下,以5日龄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仔鱼和多刺裸腹溞(Moina macrocopa)为材料,研究了敌百虫和溴氰菊酯2种常用药物对大鳞副泥鳅仔鱼和多刺裸腹溞的急性毒性。结果显示:敌百虫对5日龄大鳞副泥鳅仔鱼和多刺裸腹溞的安全浓度分别为0.400 0 mg/L、0.048 9 mg/L;溴氰菊酯对大鳞副泥鳅仔鱼和多刺裸腹溞的安全浓度分别为0.160 0μg/L、0.004 2μg/L。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柴希民
1982 ~1985 年在浙江省余杭市长乐林场等地, 记述了日本松干蚧的捕食性天敌13 科31 种, 其中属于蚂蚁类、蜘蛛类等7 种属为首次报道。瓢虫类和蚂蚁类在各种天敌中所占比例最大, 相应为35 % ~51 % 和30 % ~35 % 。蒙古光瓢虫、刻点艳瓢虫和隐斑瓢虫数量最多。在日本松干蚧密度上升时, 瓢虫类数量明显增加, 在日本松干蚧密度较低时螨类和蝽类的数量增加。日本松干蚧和松蚜同时发生时, 蚂蚁类、螨类和蝽类的数量增加, 瓢虫类和褐( 草) 蛉类数量减少。图1 表2 参9
关键词:
日本松干蚧 捕食性天敌 马尾松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龙珍满 朱峰跃 郭杰 俞立雄 郑永华 段辛斌
为探究生理应激和能量代谢对捕食胁迫的适应性。本研究选取乌鳢(Channa argus)和南方大口鲶(Silurus meridionalis)为捕食者,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幼鱼为猎物鱼,比较了在无捕食(空白对照)、低捕食(隔网胁迫)和高捕食(直接胁迫)压力下,胁迫处理0、7、14 d后,“四大家鱼”幼鱼血清皮质醇水平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不同捕食胁迫水平下,“四大家鱼”幼鱼的血液生化指标和血清皮质醇水平变化程度不同但变化趋势一致。“四大家鱼”幼鱼的血清皮质醇水平随着捕食胁迫程度和胁迫时长的增加显著升高,表现为无捕食组<低捕食组
关键词:
捕食胁迫 皮质醇 血液生化指标 四大家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