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189)
2023(13398)
2022(11617)
2021(10774)
2020(9098)
2019(20595)
2018(20393)
2017(38763)
2016(21454)
2015(23932)
2014(23672)
2013(23404)
2012(21232)
2011(18962)
2010(18528)
2009(16756)
2008(16151)
2007(13885)
2006(11896)
2005(10059)
作者
(64985)
(53964)
(53791)
(50857)
(34207)
(26283)
(24184)
(21567)
(20532)
(19014)
(18368)
(18141)
(17167)
(16813)
(16812)
(16533)
(16437)
(16148)
(15430)
(15314)
(13898)
(13126)
(13019)
(12233)
(12162)
(12111)
(11962)
(11753)
(10983)
(10983)
学科
(81721)
经济(81639)
管理(62078)
(60203)
(49979)
企业(49979)
方法(41118)
数学(36040)
数学方法(35633)
(22053)
(19807)
中国(19730)
(19487)
技术(18398)
业经(18203)
地方(15898)
(15712)
贸易(15708)
农业(15262)
(15262)
环境(13900)
理论(13510)
(13154)
(12779)
财务(12711)
财务管理(12690)
(12435)
企业财务(11995)
(11913)
技术管理(10662)
机构
大学(303947)
学院(302769)
管理(121903)
(114159)
经济(111695)
理学(107222)
理学院(106025)
管理学(104071)
管理学院(103574)
研究(101380)
中国(70755)
科学(69112)
(64555)
(59095)
业大(54089)
(52347)
研究所(48790)
(47580)
农业(47099)
中心(45401)
(42066)
北京(40127)
财经(39656)
(39000)
师范(38474)
(36842)
(36217)
技术(34687)
(34272)
经济学(32887)
基金
项目(221684)
科学(171784)
基金(159127)
研究(153720)
(142399)
国家(141265)
科学基金(119613)
社会(95083)
社会科(90160)
社会科学(90131)
(88606)
基金项目(85916)
自然(81476)
自然科(79557)
自然科学(79530)
自然科学基金(78084)
(74948)
教育(70118)
资助(65123)
编号(61380)
重点(50075)
(47457)
成果(47139)
(46864)
(46778)
计划(43780)
创新(43700)
科研(43254)
课题(42309)
大学(39863)
期刊
(115255)
经济(115255)
研究(80137)
学报(58440)
中国(52392)
(51871)
科学(50609)
大学(42290)
管理(41300)
学学(40277)
农业(36551)
(34210)
教育(30977)
技术(27329)
业经(19869)
(19430)
(18882)
金融(18882)
科技(18739)
经济研究(18536)
财经(18077)
业大(16264)
技术经济(16015)
(15747)
图书(15499)
(15311)
问题(15118)
资源(14257)
理论(13982)
林业(13521)
共检索到4145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夏长杙   冉乾松   杨天根   翟精武   刘亚兵  
黄茶是我国主要的消费茶类之一。黄茶加工步骤为萎凋、闷黄和干燥,其中闷黄是黄茶品质特征形成的关键环节,快速准确对黄茶闷黄度作出判别,对于黄茶加工至关重要。黄茶闷黄工艺影响因子及品质评价技术研究是认识影响因子、品质评价技术与闷黄质量关系的前提。然而,黄茶闷黄体系受自身复杂性和不可直接测定性的限制,目前闷黄品质评价技术普遍存在精确度低、重复性差和操作复杂等问题。综述已有文献表明,温度、含水率、时间及闷黄过程中微生物等环境因素均会影响黄茶品质特征化合物的形成,从而影响其品质。目前常用的品质评价技术主要包括人工感官、成分检测及智能仿生技术。人工感官易受主观因素影响;成分检测专业性强、操作难度大、前处理复杂;智能仿生技术具有简单、快速、无损等特点,可检测黄茶闷黄适度快速高效评价。通过回顾近年来针对黄茶闷黄影响因子及3种主要评价技术研究进展,重点关注闷黄影响因子与黄茶品质成分之间的关联性及智能仿生技术的发展趋势,以期为黄茶标准化和数字化加工提供支持。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徐仲溪  王坤波  高代珍  刘德华  简伯华  
通过不同干燥工艺技术处理和沱茶生化品质成分分析,探索了干燥工艺技术对沱茶品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干燥温度对沱茶水分散失速度不同,不同重量规格的沱茶在同一温度条件下水分散失也不同。沱茶(100g)在40℃、60℃干燥,多酚类、咖啡碱、儿茶素总量、EGC、EGCG、GCG、ECG儿茶素组分物质含量及酚/氨比值比在80℃、100℃干燥均要低,但氨基酸总量在40℃、60℃干燥比80℃、100℃干燥要高;不同干燥温度对沱茶色泽物质的形成存在差异,低温干燥(40—60℃),有利于沱茶色泽物质由绿变黄转化;内质感官审评以40℃、60℃优于80℃、100℃的沱茶。故低温长时干燥则有利于沱茶滋味和色泽物质...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郭玉琼  赖钟雄  郭志雄  詹梓金  
总结了近40a来茶树生物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器官培养、细胞与组织培养、原生质体培养与细胞融合、遗传转化,及其在茶树快速繁殖、遗传改良、种质保存、次生物质生产等方面的应用,并初步分析了茶树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魏佳   魏臻武   张有鑫   颜梦雨   闵学阳  
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食物来源日益多元化,人们对优质蛋白质食物消费量的不断增加,促使植物蛋白资源的开发和提取技术的兴起。植物蛋白有动物蛋白无可比拟的优势,通过对叶蛋白深加工制备的蛋白肽,可以进一步提升植物蛋白的营养价值。因此,植物叶蛋白的提取及精深加工备受关注,关于植物叶蛋白提取的方法更是多种多样,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也有深究,可谓前人之述备矣。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不同的叶蛋白经典提取方法及精深加工生产蛋白肽的方法进行整理综述,从主要的叶蛋白提取环节着手,回顾了各提取方法的原理知识、操作注意事项并进行优缺点评价,以期为后续植物叶蛋白提取研究及蛋白肽的制备提供理论依据及指导意见。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杨柳  王鲁民  周国燕  郭全友  郑汉丰  郑尧  杨絮  王万勇  覃干景  
南极磷虾生物资源丰富,富含蛋白质、虾青素、磷脂等营养成分,磷虾粉是其主要加工产品,保障产品品质和全效利用是业内关注重点。对比了南极磷虾全脂虾粉与脱脂虾粉的生产工艺,对全脂虾粉的营养品质进行了评价,并阐述了南极磷虾粉在虾油提取、水产养殖与高值利用等方面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相关研究现状表明,南极磷虾粉营养丰富,但目前我国相关生产加工装备落后、产品品质存在较大差异,南极磷虾粉的潜在价值尚未完全得到利用,应进行针对性工艺优化与系统性装备升级,建立虾粉标准化生产体系,重点开展南极磷虾粉高值利用相关工作。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葛炳钢   张旭雯   刘岁   杨亚   周铁军   傅冬和  
以碧香早品种为材料,通过相机采集不同闷黄时长下的闷黄叶图像共675张,建立了3种闷黄程度的黄茶样本数据集,采用位置变换、随机亮度、增加对比度、添加噪声、随机缩放操作对闷黄叶图像集进行数据增强,运用迁移学习方法,在ImageNet数据集取得MobileNetV3–Large的预训练模型,对迁移网络的所有权重信息进行训练,最终建立了针对黄茶闷黄程度的轻量级卷积神经网络MobileNetV3–Large识别模型,并利用Grad–CAM热力图可视化和置信分数监控黄茶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训练后的MobileNetV3–Large模型测试的识别准确率达到98.51%,精确率为99.10%,召回率为98.93%,加权分数为98.20%;MobileNetV3–Large模型的识别准确率高于传统机器学习模型SVM、XGBoost和KNN;通过Grad–CAM热力图可视化显示,MobileNetV3–Large模型在不同的识别场景下能够准确定位并提取闷黄叶特征,准确地识别闷黄程度。可见,MobileNetV3–Large模型有较好的泛化性,可以快速、无损地识别黄茶的闷黄程度。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葛炳钢   张旭雯   刘岁   杨亚   周铁军   傅冬和  
以碧香早品种为材料,通过相机采集不同闷黄时长下的闷黄叶图像共675张,建立了3种闷黄程度的黄茶样本数据集,采用位置变换、随机亮度、增加对比度、添加噪声、随机缩放操作对闷黄叶图像集进行数据增强,运用迁移学习方法,在ImageNet数据集取得MobileNetV3–Large的预训练模型,对迁移网络的所有权重信息进行训练,最终建立了针对黄茶闷黄程度的轻量级卷积神经网络MobileNetV3–Large识别模型,并利用Grad–CAM热力图可视化和置信分数监控黄茶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训练后的MobileNetV3–Large模型测试的识别准确率达到98.51%,精确率为99.10%,召回率为98.93%,加权分数为98.20%;MobileNetV3–Large模型的识别准确率高于传统机器学习模型SVM、XGBoost和KNN;通过Grad–CAM热力图可视化显示,MobileNetV3–Large模型在不同的识别场景下能够准确定位并提取闷黄叶特征,准确地识别闷黄程度。可见,MobileNetV3–Large模型有较好的泛化性,可以快速、无损地识别黄茶的闷黄程度。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胡祥文  甘霖  
从名优绿茶在贮藏期间的品质劣变机理、名优绿茶贮藏保鲜技术应用现状等方面综述了近 2 0年来名优绿茶贮藏保鲜技术的研究成果与进展 ,指出了名优绿茶贮藏保鲜技术研究及其应用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发展趋势 .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汤晓艳  周光宏  徐幸莲  杨曙明  钱永忠  叶志华  
肉的嫩度是肉品品质的首要指标,肉嫩度(特别是牛肉嫩度)的改善,多年来一直是国内外肉品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从肌肉的基本结构—肌原纤维和结缔组织入手,阐述了二者影响嫩度变化的理化机制,并介绍了目前在牛肉生产中所采用的嫩化技术。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李延军  马掌法  张宏  王益冰  
通过 1 0 0℃干燥试验法的试验 ,获得了狄氏黄胆木木材的基本干燥特性数据。狄氏黄胆木木材的干燥特性是 :初期开裂与截面变形的干燥等级为 3级 ,内部开裂的干燥等级为 2级。根据这些特性因子编制了狄氏黄胆木板材的干燥基准。表 6参 7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常硕其  张亚莲  曾跃辉  傅海平  刘红艳  黄仲先  
在夏秋季节,通过采用对茶树遮荫处理、改进加工工艺、运用轻修剪调控夏、秋季茶叶产量比例等技术措施提高秋茶产量,实现夏秋茶增值增效.结果表明,遮荫可降低夏秋茶多酚含量,较对照最大降幅为20.56%,增加叶绿素含量,较对照最大增幅为50.93%,酚氨比值降低;长时间鲜叶摊放可提高夏茶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含量,氨基酸增幅可达11.80%;新工艺加工的秋茶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叶绿素含量增幅分别为9.15%、9.89%、8.84%和0.83%,夏秋茶感官品质得到提升.修剪调控可提高夏秋绿茶中的秋茶比例,使秋茶增加19.10%.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叶秋萍  孙威江  
研究不同施肥方案对茶树品种黄棪的生长与品质及茶橙瘿螨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用有机肥,黄棪的着叶数、百芽重、发芽密度和产量均高于其他施肥处理,茶树的经济性状最佳.(2)施氮肥有利于提高黄棪的抗螨性.(3)N∶P2O5∶K2O配施比例为3∶1∶1时,鲜叶的生化成分较合理,毛茶感官品质得分较高,品质较优.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杜红  李艳  贾翼  何春雷  裴旭晶  聂枞宁  李涛  
以青草气较重、滋味苦涩的成品红茶为原料,采用湿热后处理措施,以温度(60、65、70℃)、水分(10%、15%、20%)、时间(5、6、7 h)为试验因素进行正交试验(L_9(34)),以感官综合得分及理化数据为评判指标,探索湿热后处理改善红茶风味品质的最佳工艺参数,并对其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湿热后处理最佳工艺参数为温度65℃、水分10%、时间7 h;经湿热后处理的红茶感官上汤色、香气、滋味得分均显著增加(P<0.05),香气甜香浓郁,滋味醇厚回甘,汤色红浓明亮;茶多酚、儿茶素(尤其是酯型儿茶素)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倪德江  陈玉琼  姜昊  
对用相同鲜叶加工成8种名优绿茶的茶多酚、氨基酸和可溶性糖的分析结果表明,各名茶间差异较大。未经揉捻的名茶茶多酚含量高于经过揉捻的名茶;扁形茶中氨基酸和可溶性糖的含量高于其它名茶。叶绿素分析表明,各名茶间Chla、Pya的差异较大,其次是Chlb,而Cdb、Cda、Pyb的差异较小。凡经揉捻的名茶Chla的含量低于未经揉捻的名茶(龙井制法的扁形茶例外),而Pya的含量则相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燕芬  魏成熙  何嵩涛  姜金仲  周国兰  俞迎春  
为给茶树花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提供参考,以开花期福鼎大白茶花为材料,研究自然摊晾阴干、恒温箱烘干、微波杀青+恒温箱烘干、蒸汽杀青+恒温箱烘干、圆斗茶叶烘干机烘干和微波杀青+圆斗茶叶烘干机烘干6种加工方法对其制品主要生化成分和感观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不同加工工艺对茶树花主要生化成分和感观品质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大部分加工工艺对含水率、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总量、茶多酚和可溶性糖含量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达极显著;咖啡碱含量除自然摊晾阴干法对其影响达极显著外,其余加工方法的影响均不显著;自然摊晾阴干和恒温箱烘干对总灰分含量的影响与其余加工方法的差异达极显著。②微波杀青+恒温箱烘干和圆斗茶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