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65)
2023(506)
2022(452)
2021(460)
2020(358)
2019(770)
2018(754)
2017(945)
2016(828)
2015(875)
2014(769)
2013(815)
2012(789)
2011(762)
2010(813)
2009(716)
2008(704)
2007(632)
2006(530)
2005(482)
作者
(4743)
(3997)
(3941)
(3647)
(2751)
(2105)
(1791)
(1633)
(1539)
(1511)
(1510)
(1421)
(1350)
(1329)
(1326)
(1316)
(1237)
(1214)
(1203)
(1179)
(1151)
(1142)
(1096)
(990)
(966)
(938)
(928)
(921)
(917)
(909)
学科
(2295)
(2253)
(2028)
虫害(1886)
病虫(1810)
病虫害(1810)
生物(1454)
(1384)
防治(1270)
(1269)
及其(1077)
(1030)
微生(1020)
微生物(1020)
病害(989)
生物学(938)
微生物学(801)
(712)
各种(691)
水产(617)
(563)
(552)
(529)
(512)
土壤(511)
(490)
(447)
管理(436)
(434)
经济(434)
机构
大学(12701)
学院(12613)
(9912)
农业(8180)
科学(7517)
研究(7266)
业大(6208)
(5437)
农业大学(5408)
研究所(5202)
(5014)
实验(4896)
实验室(4771)
(4656)
重点(4470)
(4377)
中国(3616)
生物(3535)
科学院(3246)
技术(3230)
(2916)
中心(2851)
(2542)
(2480)
(2476)
(2310)
农业科学(2297)
(2277)
植物(2226)
工程(2209)
基金
项目(11076)
(8273)
国家(8213)
基金(7425)
科学(7258)
科学基金(5905)
自然(5661)
(5575)
自然科(5528)
自然科学(5514)
自然科学基金(5427)
科技(4735)
(4688)
计划(4430)
基金项目(3948)
(3685)
研究(3433)
专项(3383)
(3136)
资助(3125)
农业(3032)
重点(2965)
技术(2649)
科研(2538)
(2514)
(2454)
创新(2447)
(1684)
教育(1654)
(1588)
期刊
学报(9734)
(9667)
农业(6640)
大学(6158)
学学(6140)
科学(5771)
业大(3838)
农业大学(3572)
中国(3471)
(3280)
(2201)
中国农业(2159)
自然(2107)
自然科(2097)
自然科学(2097)
农林(1677)
(1677)
林业(1632)
农业科学(1446)
科技(1442)
西南(1414)
科技大(1319)
科技大学(1319)
农学(1317)
华北(1317)
(1242)
经济(1242)
研究(1199)
(1149)
水产(1148)
共检索到170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立新  孙先荣  白全江  齐凤鸣  刘正坪  
黄芪根腐病在内蒙古西部黄芪主产区普遍严重发生。从患病的黄芪根皮内外获得分离物,经鉴定及致病性测定证实,引起黄芪根腐病的致病菌主要是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其次为尖镰孢(Fusariumoxysporum)和腐皮镳孢(Fusariumsolani)。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吉清  崔友林  段灿星  武小菲  王晓鸣  朱振东  
为有效防冶大豆炭腐病,对最近在北京和天津两块大豆田发生的疑似大豆炭腐病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在PDA培养基病原菌上分离物生长较快,菌落灰色,产生大量直径为49.8~111.4μm的黑色菌核。接种表明,选择的5个分离物对大豆品种合丰25的幼苗致病,且各分离物从病株上重新分离率为100%。用通用引物ITS4/ITS5扩增5个分离物的rDNA-ITS序列区和测序,通过与Genbank数据库比对,5个分离物与菜豆壳球孢菌分离物序列的相似性为97%~99%。用菜豆壳球孢菌的特异性引物MpKF1/MPKR1进行检测,在5个分离物中均扩增出350 bp的特征片段。基于病害症状、病原菌形态、致病性和分子特征,鉴定...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王璇  马良进  吕全  孟娴静  张星耀  
葡萄座腔菌科Botryosphaeriaceae真菌是很多木本植物溃疡病和枯梢病的重要病原菌。已有报道认为:山核桃干腐病病原菌为茶藨子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但对于葡萄座腔菌科其他真菌与山核桃干腐病的关系还没有深入研究。分离得到了山核桃干腐病相关病原菌,通过比较其形态学特征和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rDNA ITS)序列特征,将分离得到的供试菌株分为3组。根据形态学特征和基于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3组菌株分别鉴定为Botryosphaeria dothidea,B.fabicercianum和B.obtusa。其中B.dothidea为优势菌株,分离频率...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汤小美  林天元  周珊珊  李国凤  刘普  叶振风  吴中营  王东升  朱立武  
[目的]为了明确黄河故道地区造成梨树根腐病的病原菌的种类,研究18种常用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抑制效果。[方法]通过对梨树根腐病发病根系样品病原菌的分离和单孢纯化,根据代表性菌株形态学观察、rDNA-ITS序列分析和致病性试验,进行病原菌的种类鉴定,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有效抑制的化学药剂进行筛选,并对部分药剂进行田间防效试验。[结果]从发病根系样品中分离纯化得到4个菌株,经形态学和rDNA-ITS序列分析,鉴定为同一致病菌;结合致病性试验结果,确定该致病菌是腐皮镰刀菌(Nectria haematococca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郭立中  邓先琼  
杨梅腐烂病是湖南省杨梅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主要危害杨梅主干分枝处,引起干腐和枝枯。经鉴定,杨梅腐烂病菌为核果壳囊孢菌(Cytospora leucostoma)。室内药剂试验结果表明:抑制该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效果较好的杀菌剂是扑菌特、甲基硫菌灵、多菌灵、退菌特、炭必灵和波尔多液;红杀和湘研植病灵抑制菌丝生长效果较好,但抑制孢子萌发的效果较差;石硫合剂、新万生、疫霜锰锌和敌克松抑制孢子萌发的效果较好,而抑菌丝生长效果较差。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萌悦   张晓勇   迟乃玉   杨友联  
【目的】探明引起贵州省六盘水市猕猴桃根腐病的病原菌,筛选对其有效的防治药剂,为防治该病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从猕猴桃根腐病患病根部分离其致病病原菌,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多基因(ITS、COXⅡ)系统发育分析对致病病原菌进行分类鉴定和生物学特性测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5种化学杀菌剂〔10%苯醚甲环唑(WG)、98%噁霉灵(SP)、72%唑醚·代森联(WG)、30%精甲·噁霉灵(SLX)和15%三唑酮(WP)〕对其室内毒力。【结果】猕猴桃根腐病病原菌为隐地疫霉(Phytophthora cryptogea)、樟疫霉(Ph. cinnamomi)、钟器腐霉(Pythium vexans)和菜豆壳球孢(Macrophomina phaseoli),其中,隐地疫霉和菜豆壳球孢为优势病原菌,其检出率分别为34%和23%;首次报道菜豆壳球孢是引发猕猴桃根腐病的致病菌。4种致病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存在一定差异,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5~35 ℃,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隐地疫霉KFR03-15菌株和樟疫霉KFR03-34菌株较低,为25 ℃,菜豆壳球孢KFR02-17菌株最高,为32~35 ℃;最适生长pH均为近中性且差异较小。30%精甲·噁霉灵对隐地疫霉、樟疫霉和钟器腐霉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室内毒力EC50均<0.3 μg/mL;72%唑醚·代森联对菜豆壳球孢防效最好,EC50为0.331 2 μg/mL。【结论】明确猕猴桃根腐病病原菌为隐地疫霉、樟疫霉、钟器腐霉和菜豆壳球孢,生产上可根据实际病原菌选择适宜的药剂进行猕猴桃根腐病的化学防治。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石洁  李建成  刘玉瑛  张老章  钱旭明  魏利民  
通过对保定市冷季型草坪草根腐病发生情况调查 ,及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 ,共计分出致病病原菌 9种 ,分属 6个不同的属 ;初步明确保定市草坪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为镰刀菌、腐霉菌及离孺孢菌 ,分离频率分别为 61 5% ,19 2 % ,11 5% ;德氏霉菌、立枯丝核菌、交链孢菌也可引起草坪草根腐病 ,分离频率分别占 7 7% ,3 8% ,7 7%。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蔡高磊  赵昌松  彭宣和  吴平华  张凡  汪华  
为明确辣椒根腐病病原,从田间采集分离、纯化、鉴定、柯赫氏法则验证病原菌,并开展高氏15号生物菌剂对辣椒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和促生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ITS、EF-1a、IGS基因序列比对及进化树分析)发现,引起该地区辣椒根腐病的病原物为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柯赫氏法则完成了辣椒根腐病的回接鉴定试验.田间防效和促生结果显示,多粘类芽孢杆菌在240g/667m2,高氏15号菌剂在50g/穴和75g/穴,甲霜·恶霉灵1 500倍液防治辣椒根腐病效果最好,均达到70%以上.经试验处理的株高、根长、整株鲜重、根鲜重和根干重和空白对照相比有显著差异性.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张伟妮  朱志华  陈智伟  梅景良  林旋  
从患腐皮病的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体表溃烂处分离到1株病原菌(322A),对其进行了人工感染实验和生理生化分析,测定了该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和促旋酶(gyrase)B亚单位gyrB基因序列,并分别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感染实验证实菌株322A具有致病性;生理生化分析鉴定该菌株属于气单胞菌属(Aero-monassp.);16S rRNA基因分析显示,该菌株与气单胞菌属细菌的同源性均在99%~100%,构建的系统树显示,菌株322A与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FJ462702))亲缘关系最近;gyrB基因分析表明,该菌株与A.hydrophil...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廖旺姣  朱英芝  邹东霞  吴耀军  黄华艳  黄乃秀  
从苗圃地采集美丽异木棉茎腐病样本,进行组织分离培养,致病性测定,采用形态学结合多基因(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β-微管蛋白、几丁质合成酶、肌动蛋白、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分子系统学的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发现分离获得的炭疽菌与其他所有胶孢炭疽菌聚在一起,形成一个明显的分支,确定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俊斌  邱仁胜  赵纯森  向发楚  黄维涨  杨东  
对魔芋软腐病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魔芋软腐病由胡萝卜软腐欧氏杆菌( Erwinia carotovora pv.caratovora) 引起,病原菌的生长最适温度为25 ~30 ℃,最适酸碱度为pH6.0~6 .5,最适碳源为乳糖,最适氮源为酵母汁。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牛艺诺  林宝英  刘全凤  刘永震  吴金山  戎伟  梅双双  
为明确海南地区南繁基地玉米茎腐病的病原,从玉米发病组织中分离病原菌,并进行了纯化培养、革兰氏染色、病原菌回接等试验,得到了2株对玉米有较强致病力的菌株,分别命名为JF02与JF04.随后通过PCR反应扩增了所分离的玉米茎腐病病原菌JF02与JF04的16SrRNA序列,并测序,序列分析表明,所分离的玉米茎腐病病原菌序列相同,属同一病原菌,且为狄克氏菌.该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为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防治和抗性品种选育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龙艳艳  刘增亮  汪茜  龙游  张金莲  陈廷速  
茎腐病是生姜种植业最具破坏性的病害之一,具有发病时间短、病程进展快、病株致死率高的特点。本研究从广西东南沿海生姜种植区采集到生姜茎腐病病株,经过分离纯化得到多个腐霉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分子生物学和致病性鉴定,将病原菌鉴定为群结腐霉(Pythium myriotylum)。该病原菌的鉴定,对控制广西地区生姜茎腐病的发生和扩散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董晓菲  林镇金  刘盛荣  吴小蝶  季红  叶祖云  
从福建省福鼎市田间患软腐病的槟榔芋球茎分离到菌株141108,经Koch′s法则验证及形态观察和分子测序对其进行鉴定,并测定了其药物敏感性和生物学特性.结果发现:菌株141108为福鼎槟榔芋软腐病的病原菌,其与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carotovorum)相似度达99%;菌落为圆形、光滑湿润、乳白色、有臭味,革兰氏阴性杆状,有鞭毛,兼性好氧.该菌对四环素、氯霉素等10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在pH为5.0~10.0时均能生长,最适pH为7.0;在温度为4~45℃时均能生长,最适温度为28℃.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雪梅   张廷富   罗映清   常艳华   宋波   文国琴  
【目的】探究引起苍耳茎腐病的一种病原菌,并通过室内抑菌试验挖掘在多菌灵、抑霉唑、腐霉利、噻菌灵、甲基托布津、咯菌腈和咪鲜胺7种杀真菌剂中对病原菌抑制效果最佳的农药品种。【方法】采用菌丝尖端切割法从发病苍耳茎基部分离病原菌,通过科赫氏法则验证苍耳茎腐病病原菌。对病原菌的菌落、菌丝和菌核进行形态特征观察,通过分子生物学PCR技术扩增其ITS和TEF1-α序列并克隆测序,进一步分析鉴定病原菌种类,并对苍耳茎腐病病原菌进行室内杀真菌剂的筛选。【结果】分离到的6株病原菌与罗耳阿太菌(Athelia rolfsii)形态特征一致。将其菌丝和菌核分别接种于健康的苍耳茎基部,约1周后实验组出现与田间发病苍耳植株相同的茎腐病病症。NCXS-1克隆测序序列与数据库中的多个A. rolfsii菌株的相应序列一致性为100%;所筛选的7种农药杀菌剂中,NCXS-1对多菌灵、抑霉唑、腐霉利、噻菌灵和甲基托布津不敏感,而咯菌腈和咪鲜胺对A. rolfsii的菌落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以咯菌腈的抑制作用最强,EC_(50)为0.12 mg/L。【结论】明确引起苍耳茎腐病的病原菌为A. rolfsii。咯菌腈为7种农药中抑制苍耳茎腐病病菌生长效果最佳的杀真菌剂。研究结果为苍耳茎腐病的有效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