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386)
- 2023(4552)
- 2022(3665)
- 2021(3266)
- 2020(2521)
- 2019(5454)
- 2018(5565)
- 2017(9573)
- 2016(5636)
- 2015(6210)
- 2014(6333)
- 2013(5860)
- 2012(5570)
- 2011(5056)
- 2010(5080)
- 2009(4648)
- 2008(4498)
- 2007(4109)
- 2006(3600)
- 2005(3271)
- 学科
- 管理(15958)
- 济(15860)
- 经济(15831)
- 业(10772)
- 企(8500)
- 企业(8500)
- 学(8220)
- 环境(7223)
- 中国(5939)
- 农(5902)
- 体(5627)
- 制(5451)
- 划(4518)
- 财(4480)
- 方法(4403)
- 及其(4170)
- 融(4109)
- 金融(4102)
- 银(4072)
- 银行(4051)
- 地方(3990)
- 行(3949)
- 业经(3939)
- 理论(3932)
- 农业(3494)
- 数学(3408)
- 教育(3365)
- 数学方法(3343)
- 发(3340)
- 规划(3323)
- 机构
- 学院(78749)
- 大学(77769)
- 研究(32751)
- 济(24893)
- 农(24301)
- 经济(24120)
- 科学(24074)
- 管理(23554)
- 中国(22823)
- 理学(19631)
- 农业(19583)
- 理学院(19302)
- 所(18896)
- 管理学(18720)
- 管理学院(18601)
- 业大(17587)
- 研究所(17521)
- 京(17476)
- 中心(14176)
- 江(13477)
- 省(12922)
- 农业大学(12399)
- 财(12393)
- 技术(12346)
- 院(12108)
- 室(11906)
- 业(10842)
- 北京(10634)
- 实验(10484)
- 科学院(10442)
- 基金
- 项目(56595)
- 科学(42009)
- 基金(38585)
- 研究(36969)
- 家(36407)
- 国家(36112)
- 科学基金(28897)
- 省(24466)
- 社会(21336)
- 划(20179)
- 社会科(20065)
- 社会科学(20059)
- 基金项目(19986)
- 自然(19934)
- 自然科(19438)
- 自然科学(19420)
- 自然科学基金(19030)
- 教育(16575)
- 资助(15522)
- 编号(14253)
- 重点(13415)
- 计划(12942)
- 发(12682)
- 科技(12609)
- 成果(12119)
- 创(11827)
- 体(11503)
- 课题(11501)
- 创新(11214)
- 科研(11211)
共检索到1235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郭艳琼 李友莲
为了明确黄绿绿僵菌的致病机理。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黄绿绿僵菌分生孢子在马铃薯瓢虫幼虫体表的侵染及穿透过程。结果表明,黄绿绿僵菌对马铃薯瓢虫的侵染要经历孢子的附着、萌发、入侵和菌丝的延伸与增殖等阶段;黄绿绿僵菌接种12h后附着于虫体表面的分生孢子萌发,24h后体积膨大并从一侧伸出芽管,之后逐渐生长成菌丝,沿体壁蔓延,若遇到合适的侵入部位,前端即产生附着胞向体壁穿透,并在体内繁殖,最终伸出虫体表面,使其布满白色菌丝。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亚波 吴小双 叶碧欢 吴盼盼 舒金平
金针虫是叩甲(鞘翅目Coleoptera叩甲科Elateridae)幼虫的通称,广布于世界各地,危害农作物、林木及牧草等,是一类极为重要的地下害虫。筛胸梳爪叩甲(Melanotus cribricollis)是浙江笋用林内的优势种群,其幼虫(即金针虫)是笋期主要害虫之一,在湖州地区德清和安吉、杭州地区余杭和临安等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曹庆杰 迟德富 宇佳 冉亚丽
为了解布氏白僵菌对杨干象幼虫的侵染过程,利用扫描电镜与透射电镜研究了布氏白僵菌对杨干象幼虫体壁的侵染过程及超微结构变化。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接种12 h后,分生孢子成功附着于杨干象幼虫体壁不同区域,如气孔、感器周围与节间膜部位;接种24 h后,最早观察到布氏白僵菌以芽管或菌丝的形式穿透杨干象幼虫体壁,无附着孢产生;接种90、96 h后,由虫体内穿出的菌丝在虫体表面开始大量繁殖。透射电镜结果显示:菌丝在穿透过程中伴随着机械压力与组织溶解现象。接种第24 h时,菌丝穿入表皮;到第36 h时,大量菌丝侵入到皮细胞层中;到第48 h时,菌丝侵入皮细胞层后使皮细胞层发生变形,菌丝周围出现电子密度很低的光晕...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邓彩萍 闫喜中 刘红霞 郝赤 骆有庆
应用扫描电镜和组织切片法研究球孢白僵菌侵染光肩星天牛幼虫体壁的过程以及寄主中肠发生的病理变化。结果表明:接菌后48h,芽管平均长度达到3.08μm时即可侵入幼虫体表。随着侵染时间延长,芽管伸长形成菌丝,逐渐萌发生成新的分生孢子,在后期菌丝间出现丝状物和网状结构,这2种现象在国内外未见报道。分生孢子多数以芽管方式侵入表皮,也可以产生附着胞再侵染。组织切片显示:侵染3天的幼虫腹部体腔中脂肪体组织变得模糊,细胞核不明显,马氏管出现空泡并变形。中肠围食膜被分解消失,肠壁肌肉层向内皱褶,排列紊乱,出现破裂,肠腔内变浑浊。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光友 沙国润
台湾次睾吸虫15日龄成虫经扫描电镜观察:虫体整个背面和腹面前4/5的体表皮层着生有鱼鳞状的簇生体棘,簇生体棘在虫体前端分布较密集,由前向后渐变稀疏。每一簇生体棘中含3~6个尖刀形棘。口吸盘上有15~18个无纤毛圆丘状乳突,腹吸盘唇部光滑无乳突分布,但在其周围可见到10余个花蕾状乳突。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孙会忠 董钧锋 宋月芹 林克剑
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温室粉虱雌雄成虫的体形结构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雌雄成虫具有1对单眼和1对复眼,分别位于头部两侧,复眼呈哑铃型,单个复眼约有110个单眼组成;刺吸式口器具3个口针,下唇特化为喙,喙的尾端1/3处耳状膨大;线状触角共7节;翅前缘具有乳头状缘齿,缘齿上簇生鬃毛;跳跃足前跗节的2个侧爪之间具有1个发达的爪间突。产卵器具3个产卵瓣,阳茎长椎状;肛门下面的舌状突在雌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超微结构特征丰富了温室粉虱及其外类群的生物学和分类学资料。
关键词:
温室粉虱 成虫 形态特征 扫描电子显微镜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芦俊佳 徐荣 李永和
【目的】了解粉红粘帚霉对楚雄腮扁叶蜂幼虫的侵染过程,为粉红粘帚霉对楚雄腮扁叶蜂的致病机理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技术对粉红粘帚霉SWFUYHL 02-03孢子侵染楚雄腮扁叶蜂幼虫体表过程及其超微结构的变化进行观察研究。【结果】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接种6 h后,粉红粘帚霉SWFUYHL 02-03分生孢子成功附着于幼虫体壁的气门、节间膜等部位;接种14 h后,粉红粘帚霉SWFUYHL 02-03孢子萌发出芽管,并侵入体壁;接种26 h后,孢子和菌丝穿透楚雄腮扁叶蜂幼虫体壁,且菌丝迅速生长;接种72 h后,菌丝穿出虫体表面,并长出产孢结构。透射电镜观察发现粉红粘帚霉SWFUYHL 02-03菌丝在穿透幼虫体壁过程中,会伴随酶的参与和组织溶解现象;接种6 h后,粉红粘帚霉SWFUYHL 02-03分生孢子附着于幼虫体壁的两个节间褶间的部位;接种14 h后,分生孢子萌发并进入表皮细胞层分泌物中;接种26 h后,菌丝侵入表皮并扩展蔓延,且在菌丝周围出现电子密度很低的光晕;接种38 h后,皮细胞层细胞排列松弛变成空泡;接种48 h后,菌丝充满虫体,表皮层出现大量菌丝。【结论】粉红粘帚霉SWFUYHL 02-03孢子及菌丝能寄生楚雄腮扁叶蜂幼虫,并可致其死亡。观察结果准确反映了粉红粘帚霉SWFUYHL 02-03对楚雄腮扁叶蜂幼虫的侵染过程,并证实了侵染过程中酶与代谢产物的存在。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达 袁芳芳 黄大庄 刘春延 毕华明
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并研究光肩星天牛幼虫感染绿僵菌后体壁和中肠发生的病理变化。结果表明:接菌后16h,寄主表皮层中观察到少量菌丝段,至24h菌丝已普遍侵入,芽管在穿透过程中表现了机械压力和酶活性。36~48h菌丝即可穿透体壁进入血腔。菌丝和菌丝段经血淋巴循环侵入各器官组织。48~72h,随着菌丝和菌丝段在肠壁细胞中迅速大量增殖,肠壁组织逐渐被破坏,中肠微绒毛脱落,肠壁细胞形成空泡,围食膜被分解消失,最终中肠组织崩溃、解体。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徐向明 丁雪娟
扫描电镜观察平微杯虫(Microcotyle sebastisciYamaguti,1958)显示:该虫中型个体,具口吸盘1对,口吸盘之间可见口孔,具横隔。口孔正下方为一圆形生殖孔,卵纺锤形具双极丝。后吸器鸡冠状,上面对称排列着两行无柄微杯型吸铗,吸铗形状、大小相近。体表具横向皱褶,背面体表具乳头状乳突,腹面体表密披杆状纤毛。[中国水产科学,2006,13(4):511-516]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乔利 秦道正 任红楼 夏明聪 李慧龙 卢兆成
该试验应用电镜扫描技术,观察比较了小贯小绿叶蝉与凯小绿叶蝉成虫雌、雄两性的触角及感器的形态、数量和分布,为小绿叶蝉的行为生物学、化学生态学和电生理学研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2种小绿叶蝉成虫触角均呈刚毛状,包括柄节、梗节和鞭节3部分,雌雄间无差异。柄节及梗节较粗短,其上具鳞状突起,鞭节细长,分为多个亚节,分布有毛形感器和锥形感器。2种小绿叶蝉的触角感器类型及数量在雌雄个体间无差异。雌、雄性成虫触角表面都有刺体存在,且均为球状刺体。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洪晓月 王荫长 尤子平
朱砂叶螨雌成螨表皮肤纹突起,在第I对背中毛之间为三角状,密度为8.6个/10μm;第Ⅱ、Ⅲ对背中毛之间的为串珠状.密度为3.35个/10μm;第Ⅲ、Ⅳ对背毛之间的也是串珠状,密度为7.66个/10μm;第Ⅳ对背毛之间区域为三角状,密度为7.9个/10μm.腹部和足上无任何效突.生殖区肤绽放射状,上部区域有粒点,无纹突.眼背侧区域肤纹纵向,纹突三角状,密度为8.1个/10μm.腹部区域肤纹斜向,无纹突.雄成螨末端尖,体背有3~4条深凹陷,体背腹表皮均无肤纹突起。
关键词:
朱砂叶螨 体表 超微结构 扫描电镜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玉刚 张真 王鸿斌 周淑芷
对红脂大小蠹雌雄成虫进行了触角扫描电镜的观察,观察结果表明红脂大小蠹雌雄之间触角形态没有显著差异,触角锤状部感受器的分布最为丰富,约占全部的94 5%左右,柄节感受器较多占全部的4%左右;鞭节的感受器较少,只占全部的1 5%左右。触角上的感受器可以分为4种:毛形感受器、刺形感受器、锯齿形感受器和芽形感受器。毛形感受器、刺形感受器和锯齿形感受器分别约占70%、24%和6%,芽形感受器非常少。锯齿形感受器着生于柄节和鞭节上;毛形感受器和刺形感受器只着生于锤状部;芽形感受器主要着生于柄节的基部。
关键词:
红脂大小蠹 触角扫描 感受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朱雪姣 马涛 张蒙 杨兴翠 温秀军 孙朝晖 李亦震
利用扫描电镜对迟眼蕈蚊触角的形态和感器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迟眼蕈蚊触角呈丝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整个触角长度为0.83~1.14 mm,鞭节长度为0.99~1.00 mm,分为14亚节。触角上的感器有9种,即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耳形感器、腔锥形感器、缘感器、柱形感器、乳状感器、Bohm式鬃毛,不同感器在触角上的分布不同。其中,毛形感器的种类和数量在触角感器中居首位。
关键词:
迟眼蕈蚊 扫描电镜 触角 感器超微结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全坡 张然然 陈辉
【目的】研究松六齿小蠹成虫触角感受器的形态、数量和分布特征,为明确松六齿小蠹触角感器的功能和寄主树木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松六齿小蠹雌雄成虫触角外部形态与感器进行超微形态观察。【结果】松六齿小蠹雌、雄成虫的触角感器分为毛形感器(Ⅰ型和Ⅱ型)、锯齿形感器、刺形感器、芽形感器、锥形感器和槽纹感器等6类。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约占总数的85%;锯齿形感器的分布最广,在触角各节均有分布。触角锤头部感器的种类和数量最多,6种感器均有分布,占全部感器数量的92.3%;柄节的感器数量最少,仅占3.4%。【结论】松六齿小蠹雌、雄成虫触角的形态及感器类型和分布无明显差异,其中毛形感器Ⅰ...
关键词:
松六齿小蠹 触角 感器 扫描电镜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光友 沙国润 张同富 李英
肝片吸虫的母雷蚴、早期子雷蚴、成熟子雷蚴及尾蚴经扫描电镜观察.①母雷蚴口孔周围有呈指状的乳突分布,口孔至围领部虫体体表为呈环行排列的皱嵴,围领部及虫体中部体表呈网状绒毛样构造,虫体尾端体表具有许多环行皱折,其间有微孔散在分布,但无绒毛样构造.②早期子雷蚴口孔周围有乳突分布,围领部体表呈马铃薯样突起,产孔位于围领基部的一侧,围领之后的虫体前部及中部体表为绒毛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