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309)
- 2023(9283)
- 2022(8358)
- 2021(7946)
- 2020(6656)
- 2019(15576)
- 2018(15596)
- 2017(29899)
- 2016(16570)
- 2015(18619)
- 2014(18547)
- 2013(18491)
- 2012(16768)
- 2011(15021)
- 2010(14762)
- 2009(13232)
- 2008(12663)
- 2007(10670)
- 2006(9173)
- 2005(7672)
- 学科
- 济(60241)
- 经济(60176)
- 管理(44292)
- 业(42125)
- 企(35096)
- 企业(35096)
- 方法(30092)
- 数学(25970)
- 数学方法(25667)
- 学(17483)
- 农(16279)
- 中国(14376)
- 财(13989)
- 业经(13401)
- 地方(12403)
- 农业(11006)
- 和(10911)
- 理论(10660)
- 贸(10466)
- 贸易(10462)
- 环境(10315)
- 易(10127)
- 技术(9948)
- 务(9277)
- 财务(9219)
- 制(9216)
- 财务管理(9205)
- 企业财务(8710)
- 教育(8707)
- 划(8591)
- 机构
- 大学(231679)
- 学院(229618)
- 管理(92784)
- 济(81754)
- 理学(81326)
- 理学院(80398)
- 经济(79803)
- 管理学(78913)
- 管理学院(78532)
- 研究(77485)
- 中国(54375)
- 科学(54013)
- 京(50028)
- 农(44414)
- 业大(41599)
- 所(40081)
- 研究所(37394)
- 农业(35241)
- 财(35109)
- 中心(34289)
- 江(32099)
- 北京(31358)
- 范(30255)
- 师范(29886)
- 财经(29168)
- 院(28837)
- 经(26590)
- 州(26450)
- 技术(25987)
- 师范大学(24264)
- 基金
- 项目(169641)
- 科学(130494)
- 基金(121137)
- 研究(118622)
- 家(108324)
- 国家(107456)
- 科学基金(90406)
- 社会(70832)
- 省(67123)
- 社会科(66924)
- 社会科学(66904)
- 基金项目(65831)
- 自然(62547)
- 自然科(60998)
- 自然科学(60982)
- 自然科学基金(59848)
- 划(57356)
- 教育(53577)
- 资助(49965)
- 编号(48366)
- 重点(38262)
- 成果(38201)
- 部(36004)
- 发(35827)
- 创(35112)
- 计划(33543)
- 科研(33256)
- 课题(33001)
- 创新(32757)
- 大学(30871)
共检索到3152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卢广超 许建新 薛立 杨振意 吴彩琼 邵怡若
在湖北省黄石市铁山景区的采石场废弃地设置种植槽、挡土墙和飘台3个固定样地,研究了植被的生长和光合特性。结果表明:人工措施2年后,各样地的植被覆盖度达100%,各样地植物的高生长速率明显要快于地径生长速率;各样地的植物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多存在显著差异;根据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可知,植物地径年平均生长量与蒸腾速率呈正相关,与初始荧光呈负相关,年平均高生长量与胞间CO2浓度呈正相关,与初始荧光呈负相关;种植槽的夹竹桃的光合效率较高,插田泡的实际光量子效率高,二者的地径和高生长较快,可以成为种植槽的优选树种;挡土墙和飘台的大叶女贞和小叶女贞的光合效率较高,地径和高生长较快,可以成为挡土墙和飘...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邵怡若 许建新 薛立 杨振意 吴彩琼 卢广超
以黄石市黄荆山的采石场废弃地为研究对象,在种植槽、挡土墙和飘台设置3个固定样地,测定其在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特性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3个样地的土壤容重显著增大,毛管空隙度、非毛管空气度、总孔隙度和毛管持水量均减小。各样地土壤pH减小或稳定,有机质、全N、全P、碱解N、有效P、有效K的含量增加,全K的含量减小,土壤脲酶、磷酸酶活性增大,过氧化氢酶活性在挡土墙和飘台的增大,而在种植槽减小。2013年飘台的有机质、氮、有效磷含量,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均显著大于种植槽和挡土墙。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闫烨琛 赵廷宁 张艳 王美琪 胡平 杨凝 陈童
为揭示不同植物恢复措施对采石矿废弃地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效果,选取白杨Populus tomentosa,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黄栌Cotinus coggygria和油松+黄栌5种典型植物恢复措施,采用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对采用措施后的土壤物理性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①通过5种植物恢复措施对采石矿进行修复后的土壤粒径均主要分布在0.25~10.00 mm;②相比较于白杨、油松、黄栌、油松+黄栌4种恢复措施,侧柏恢复措施下土壤容重降低了2.51%~29.83%、土壤孔隙度增大了7.49%~24.16%、土壤持水量升高了3.74%~24.03%;③5种不同植物恢复措施治理后的表层土壤田间持水量比深层提高1.36%~24.30%;④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5种不同植物恢复措施下的土壤容重、田间持水率、土壤孔隙度等指标分析得出:矿区土壤物理性质质量从高到低排序为侧柏、油松+黄栌、油松、黄栌、白杨,其中侧柏、油松+黄栌、油松3种植物恢复措施最后综合得分无显著差异,即在采石矿的生态恢复中优先依次推荐。图4表3参2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石平 付艳华 张广新 郭爽
城市工业废弃地可能已经受到原有生产活动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影响,原有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尤其是废弃矿山,土壤重金属重度污染,生态恢复极为困难。植物群落的修复成为矿区生态系统修复中最为关键性的一步。通过对植物进行野外调查,并测定矿区的优势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与转移能力,筛选出适合矿区土壤状况的重金属忍耐型植物,然后优选植被配置模式,并加强后期维护管理,完成植物修复工程。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梁希 陈永华 吴晓芙 张富运
从锰矿区废弃地重金属污染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入手,综述了锰对植物的毒害作用和机理,列出了锰超富集植物的种类,分析了锰超富集植物的富集和解毒机制,并提出锰超富集植物筛选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展望了植物修复在锰矿区废弃地的应用前景,旨在为锰矿区废弃地重金属修复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锰矿 植物修复 超富集植物 重金属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马得利 孙永康 杨建英 史常青 张艳 张春禹
【目的】无人机遥感影像和ArcGIS技术结合成为废弃地生态恢复的新手段,而准确划分立地类型是废弃采石场生态修复和造林绿化的关键基础步骤。本研究基于无人机遥感影像技术和ArcGIS技术,快速、准确地实现对冀北山区废弃采石场立地条件类型的划分。【方法】以草帽山废弃采石场为试验区,采用数量化理论Ⅰ与ArcGIS空间分析,对废弃采石场的立地类型划分和立地质量评价,再得到立地类型分布图,并与实地立地因子分类结果进行精度检验。【结果】利用上述方法将冀北草帽山采石场废弃地划分为9种立地类型,同时根据立地分级结果将试验区立地定量评价为4个等级;与实地立地类型调查结果对比发现,本研究划分结果精度高达96%。【结论】无人机遥感影像与ArcGIS技术的结合应用不仅能实现采石场废弃地立地类型的高精度划分,还能够为采石场废弃地以期合理规划造林绿化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撑。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杨秀艳 雷海清 李发勇 闫田力 吴志钢 何家骅
采用方差分析及隶属函数等方法对苍南矾矿废弃地引入的18种环境修复植物的生长与生理适应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新分蘖高生长量在草本种间差异极显著(P<0.01),冠幅生长量在木本植物间差异极显著(P<0.01);生理指标(叶绿素含量、SOD和CAT酶活性)在18个植物种间呈现显著差异(P<0.05),说明不同植物对矾矿废弃地环境的适应性是不同的,进行植物筛选是生态修复的关键和必要环节。综合生长与生理适应性表现,认为美丽胡枝子、新银合欢、构树和香根草是矾矿废弃地生态恢复的适生先锋物种,特别是具有生物固氮能力的美丽胡枝子和新银合欢对废弃土壤中N元素及有机质的积累有积极意义。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蒋正举 刘金平 杨贺 马莉
以物-场模型为基础,将采石废弃地生态环境影响理解为采石废弃地生态环境破坏、周围影响对象以及生态环境影响场三要素有机组合所形成的系统效应或功能,进而将采石废弃地生态环境影响程度定义为采石废弃地生态环境破坏与周围环境敏感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程度。借鉴空间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型,构建了包含采石废弃地生态环境破坏程度、环境敏感要素敏感程度以及距离系数的采石废弃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模型,对采石废弃地生态环境影响程度进行定量评价与分析。最后,以徐州市辖区采石废弃地为例,验证了该评价模型的可操作性,以期为管理决策部门进行采石废弃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合理安排采石废弃地生态环境恢复工作提供依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学玉 孙宏发 陈德林
通过野外调查和取样分析,研究了大冶铜绿山矿冶废弃地鸭跖草等5种优势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累积与迁移特性,以期为矿区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等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鸭跖草等5种植物对重金属Cu、Pb、Zn、Cd、Cr都有程度不等的高量积累,尤其是铜元素,其最高积累量出现在海洲香薷根部,达到844.65 mg/kg,是一般植物Cu含量(5~25 mg/kg)的33.8~168.9倍;而在同样条件下,As在5种植物体内的含量为0.18~0.98 mg/kg,远远低于As在一般植物中的含量(
关键词:
矿冶废弃地 重金属 超富集植物 耐受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田胜尼 孙庆业 王铮峰 彭少麟 夏汉平
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研究了铜陵铜尾矿废弃地上可定居的植物及几种优势植物群落基质的理化性质。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在铜陵各尾矿(库)场上,共有 30 科 96 属 122 种植物。禾本科、菊科与豆科中的草本植物,是铜陵铜尾矿废弃地自然定居的先锋植物,具匍匐茎或地下茎的植物或具固氮能力或具种子小、易传播的特性植物,适宜在铜尾矿废弃地定居成活;几种优势植物群落基质的理化性质较未复垦区及酸化区得到明显的改善,其 pH值得到缓和,N、P、有机质营养成份含量增加,重金属铜的含量下降。
关键词:
铜尾矿 定居植物 理化性质 复垦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蒋正举 刘金平
以采石废弃地地质环境调查资料和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为基础,从生态环境破坏程度和周围环境敏感程度两方面构建采石废弃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模型;以GIS作为系统运行平台,采用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模型、距离衰减法则、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等方法,测算采石废弃地生态环境破坏程度、周围环境敏感程度以及生态环境影响程度,并通过构造生态环境影响程度矩阵对其进行分级。以徐州市铜山区实例分析表明,铜山区采石废弃地生态环境影响程度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于柳泉镇、茅村、利国镇;铜山区北部采石废弃地比铜山区南部更需要治理,研究成果可为政府科学地进行采石废弃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以及筛选急需生态环境治理的采石废弃地提供一种方法。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军 阳柏苏 陈东明
根据广东珠海市废弃石场的现状特征,将其分为4种类型:A类型为坡度大于50°的裸崖;B类型为坡度35°~50°的裸崖;C类型为坡度20°~35°的石渣堆放场;D类型为坡度小于20°的石渣堆放场.对不同类型的废弃石场的基质采取了相应的工程技术处理方法,并进行了不同植物配置模式试验,提出了4类废弃石场植被恢复的比较理想的模式.
关键词:
废弃石场 植被 恢复 配置模式 珠海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闫文德 向建林 田大伦
对湖南湘潭锰矿废弃地的土壤基质特殊性和少量自然定居植物营养元素和重金属元素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尾矿废弃地土壤以砂粉土为主,通气透水性能差,渗透系数小,易造成地面积水;矿渣废弃地渗透系数大,蓄水量少而蒸发失水强,抗旱力弱。2类废弃地土壤营养元素含量低,重金属元素锰、铜的含量高,毒害大。在自然定居的少量植物中,商陆和荩草为超积累植物。采用植物生物原位修复法改善极端生境条件,既经济又高效。
关键词:
矿业废弃地 土壤理化性质 抗性植物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芳清 张丽萍 谢宗强
废弃地是一类极度退化的生态系统。对三峡地区的矿山废弃地、退(弃)耕地、工程建设废弃地、垃圾填埋场、地质灾害废弃地、砍伐迹地等废弃地类型的形成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并结合国内外恢复生态学的研究进展,讨论了该地区废弃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的一般规律,对该地区废弃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的对策及其方法与步骤提出了一些建议。认为人类干扰是该地区废弃地形成的主要原因。废弃地植被的恢复与重建应该遵循规划系统性、设计与施工生态性、目标植被的物种多样性等原则。而土壤基质的固定与恢复、先锋群落的构建、后期管理中生物多样性的逐步丰富是三峡地区废弃地植被生态恢复与重建过程中三个关键的步骤与内容。
关键词:
废弃地 植被恢复与重建 三峡地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