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05)
- 2023(446)
- 2022(410)
- 2021(405)
- 2020(315)
- 2019(742)
- 2018(676)
- 2017(945)
- 2016(696)
- 2015(752)
- 2014(673)
- 2013(726)
- 2012(674)
- 2011(633)
- 2010(677)
- 2009(599)
- 2008(582)
- 2007(522)
- 2006(473)
- 2005(423)
- 学科
- 害(1734)
- 虫(1539)
- 虫害(1442)
- 病虫(1388)
- 病虫害(1388)
- 学(1383)
- 防(942)
- 瓜(887)
- 济(838)
- 经济(838)
- 防治(833)
- 治(831)
- 及其(779)
- 管理(704)
- 业(679)
- 病害(630)
- 生物(604)
- 各种(500)
- 企(488)
- 企业(488)
- 黄瓜(471)
- 鱼(414)
- 微(404)
- 方法(397)
- 生物学(392)
- 微生(391)
- 微生物(391)
- 类(377)
- 农(354)
- 病(339)
- 机构
- 大学(10388)
- 学院(10360)
- 农(7033)
- 农业(5786)
- 研究(5647)
- 科学(5227)
- 业大(4416)
- 所(4066)
- 研究所(3837)
- 农业大学(3774)
- 室(3350)
- 业(3326)
- 省(3256)
- 实验(3236)
- 实验室(3139)
- 重点(2983)
- 中国(2980)
- 京(2539)
- 科学院(2499)
- 中心(2291)
- 技术(2248)
- 生物(2124)
- 江(1864)
- 济(1780)
- 部(1765)
- 农业科学(1756)
- 林(1750)
- 管理(1733)
- 植(1705)
- 经济(1662)
共检索到149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惠哲 李淑菊 马德华 董金皋
在天津市及周边地区采集病株进行组织分离 ,同时分离到两类病原菌 ,经初步的生物学特性鉴定表明 ,引起黄瓜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为甜瓜疫霉、尖孢镰刀菌和茄病镰刀菌。经接种试验 ,认为甜瓜疫霉为主要致病菌
关键词:
黄瓜根腐病 病原菌鉴定 致病性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学彪 程瑚瑞 方中达
查明了我国的一种新病害即玉米根腐线虫病。该病在所调查的冀、晋、豫、鲁、苏5省普遍发生。在17市(县)的玉米根样和根际土样中,病原线虫出现频率分别高达92%和82%。病株根系稀少,根部发生坏死病斑,地上部瘦弱矮小。病原鉴定为斯克里布纳短体线虫 Pratylenchus scribneri。P.scribneri 纯培养群体接种五米苗后,诱发与田间病株相似的症状,并繁殖同一种线虫。接种量为5000条/钵的处理苗,经12周后,根内 P.scribneri 群体密度高达1619条/gDW;与对照相比,病株株高、顶叶叶颈高度和干重分别下降11%、14%和22%。
关键词:
斯克里布纳短体线虫 玉米 致病性 分布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焱琨 王硕 徐菲菲 夏艳辉 王珂 李洪连 李宇
[目的]明确从山西长治玉米根际分离到的一种根腐线虫病的病原种类及其对玉米的致病性,为玉米根腐线虫病害的识别和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贝曼漏斗法对采集的样品进行分离,采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分离的根腐线虫进行种类鉴定,并采用室内盆栽接种的方法测定其对玉米的致病性。[结果]形态学分析发现,待鉴定的短体线虫与斯克里布纳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scribneri)的形态特征较为一致;rDNAITS、rDNA 28S D2~D3区和mtDNA-COI区序列分析发现,该短体线虫种群与NCBI数据库中斯克里布纳短体线虫的序列具有高度相似性;基于rDNA-ITS、rDNA 28S D2~D3区和mtDNA-COI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该短体线虫种群与其他斯克里布纳短体线虫种群位于同一高度支持的分支,据此将山西长治玉米根际分离到的短体线虫鉴定为斯克里布纳短体线虫。与对照组玉米植株相比,接种供试斯克里布纳短体线虫60 d后,玉米表现出植株矮小,生长缓慢,地上部鲜质量和根鲜质量显著减轻,根部出现明显的褐色病斑甚至坏死腐烂的发病症状,斯克里布纳短体线虫在玉米根际的繁殖系数(Rf)达到19.44。[结论]山西长治玉米根腐线虫病的病原种类为斯克里布纳短体线虫,其对玉米具有较强的致病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杨颖 耿丽华 王建设 宋晓华
近年来根腐病在厚皮甜瓜设施与露地栽培中普遍发生,危害严重。试验对厚皮甜瓜根腐病病样进行病原菌分离和纯化,经培养、鉴定及致病性测定,证实分离的致病菌是甜瓜根腐病菌。以所获得的病原菌菌株作为菌种,制备病原接种体,采用幼苗离体接种法,对267份薄皮甜瓜种质资源进行根腐病抗性评价,结果筛选出16份高抗和20份抗病种质资源,说明薄皮甜瓜种质资源中蕴藏着对改良厚皮甜瓜根腐病抗性有潜在利用价值的基因资源。
关键词:
甜瓜 根腐病 病原分离 抗源鉴定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廖琳琳 章淑玲 肖顺 张绍升
在福建省福清市渔溪镇花生根部发现根腐线虫的侵害,通过形态特征观察和r DNA-ITS区测序及序列比对,将其鉴定为咖啡根腐线虫.盆栽接种试验证明,该线虫可以侵染花生的根系和荚果,影响植株生长并降低结荚率,对花生具有显著的致病性.
关键词:
咖啡根腐线虫 花生 致病性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蒋荷 李旭 郑慧慧 吴学宏 杨腊英
为明确我国主栽黄瓜品种的种子中携带镰刀菌的种类及其危害,对来自我国黄瓜主产区21个黄瓜品种的种子进行种传镰刀菌检测,从种胚和种子外部分离得到镰刀菌分离物9个,采用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进行鉴定,并研究其对黄瓜种子发芽和幼苗致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9个分离物中,4个分离物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4个分离物为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e),1个分离物为再育镰刀菌(F.proliferatum)。4个尖孢镰刀菌分离物对黄瓜种子发芽均有显著影响,发芽指数、活力指数、根长和鲜重等指标均显著降低,且能导致黄瓜幼苗出现典型的枯萎症状,经柯赫氏法则检验证明其具有致病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立新 孙先荣 白全江 齐凤鸣 刘正坪
黄芪根腐病在内蒙古西部黄芪主产区普遍严重发生。从患病的黄芪根皮内外获得分离物,经鉴定及致病性测定证实,引起黄芪根腐病的致病菌主要是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其次为尖镰孢(Fusariumoxysporum)和腐皮镳孢(Fusariumsolani)。
关键词:
黄芪,根腐病,病原菌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向妮 段灿星 肖炎农 王晓鸣 朱振东
【目的】明确中国不同地区豌豆镰孢根腐病菌的种类及其致病基因多样性,为病害防治及抗病育种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测定和特异性分子标记检测对病原菌分离物进行鉴定,通过茄镰孢豌豆专化型(Fusarium solani f.sp.pisi)致病基因特异性PCR引物对病原菌分离物致病基因进行检测。【结果】96个病原菌分离物鉴定为茄镰孢豌豆专化型。致病性测定表明所有分离物对豌豆品种"草原27"致病,其中81.3%的分离物致病力强,10.4%的分离物致病力中等,只有8.3%的分离物具弱致病力。用4个致病基因PDA、PEP1、PEP3和PEP5特异性引物对分离物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在9...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孔前前 秦丰 张雨竹 马占鸿 刘志龙 王海光
为了解苜蓿镰孢菌根腐病病原的致病性差异和致病机制,本研究对分离自河北省黄骅市和张家口市宣化区部分苜蓿种植地苜蓿根腐病样品的150株镰孢菌(Fusariumspp.)(2015年分离获得72株,2016年分离获得78株),采用平皿法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所分离获得的镰孢菌菌株是否具有产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和雪腐镰刀菌烯醇(NIV)毒素的潜力进行了检测,并对获得的粗毒素进行了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镰孢菌对萌发的苜蓿种子均具有致病性,但致病性强弱存在差别,除三线镰孢(F.tricinctum)和大部分木贼镰孢(F.equiseti)菌株致病性较弱外,大多数镰孢菌菌株表现出较强致病性;在所获得镰孢菌菌株中,菌株KD3(F.oxysporum)、菌株QD3-2(F.oxysporum)、菌株N6-1(F.equiseti)、菌株N9-2(F.acuminatum)、菌株NT1-1(F.acuminatum)和菌株QD10-1(F.acuminatum)共6株镰孢菌具有产NIV毒素潜力,未发现具有产DON毒素潜力的菌株;将NIV毒素化学型菌株QD3-2发酵培养后经有机溶剂萃取获得粗毒素,对其进行的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粗毒素对苜蓿种子的萌发具有较强抑制作用。本研究结果为探讨苜蓿镰孢菌根腐病致病机理、有效防治苜蓿根腐病和保障苜蓿安全生产提供了一定基础。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爽 张廷萍 薛治峰 刘杨 王婧 钱亚新 秦世雯
采用组织分离法和单孢子纯化法,从拟石莲花属多肉植物品种‘碧桃’(Echeveria cv.‘Peach Pride’)疑似腐烂病的叶片组织获得病原菌,通过形态学和分子序列特征的鉴定以及致病性测定,明确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测定尖孢镰刀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发现该病原菌具有较强的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并具有一定的产毒素(镰刀菌酸)能力,说明细胞壁降解酶类和毒素是该病原菌侵入、定殖和致病的主要因素。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爽 张廷萍 薛治峰 刘杨 王婧 钱亚新 秦世雯
采用组织分离法和单孢子纯化法,从拟石莲花属多肉植物品种‘碧桃’(Echeveria cv.‘Peach Pride’)疑似腐烂病的叶片组织获得病原菌,通过形态学和分子序列特征的鉴定以及致病性测定,明确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测定尖孢镰刀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发现该病原菌具有较强的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并具有一定的产毒素(镰刀菌酸)能力,说明细胞壁降解酶类和毒素是该病原菌侵入、定殖和致病的主要因素。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鸿鹄 袁娜 傅超英 贺洁 罗华明 鲍佳伟 钱冬
2017年4月,浙江台州某海水养殖公司跑道式养殖池黑棘鲷大量发病,病鱼活力下降、食欲减退、体表溃疡,剖检可见肝脏、脾脏、肾脏肿大且有不同程度的白色结节,同时伴随大量腹水。用胰蛋白胨大豆琼脂(TSA)从典型结节病濒死黑棘鲷器官分离到革兰阴性短杆菌。分离病原菌AS15对健康黑棘鲷的致病力结果显示,AS15腹腔注射可使健康黑棘鲷发病死亡,死亡黑棘鲷可出现自然发病症状,在(24±1)°C的条件下,(25±2) g黑棘鲷的半数致死浓度(LD_(50))为6.5×10~4 CFU/尾。经API 20E鉴定,分离菌株AS15生理生化特性与类杀鱼爱德华氏菌LADL05-105和迟缓爱德华氏菌典型菌ATCC15947相似度为86.2%,与杀鱼爱德华氏菌ET~T883的相似度为82.8%;AS15的16S rDNA与杀鱼爱德华氏菌ET~T883同源性达99%,gyrB与类杀鱼爱德华氏菌LADL05-105和杀鱼爱德华氏菌ETT883同源性分别为100%和98%;16S rDNA进化树显示,AS15与ETT883、LADL05-105聚为一簇,gyrB进化树与LADL05-105、NCIM2056聚为一簇;采用4种爱德华氏菌属种特异性引物对AS15进行PCR分析,结果显示,AS15可扩增出类杀鱼爱德华氏菌的种特异性片段,不能扩增出迟缓爱德华氏菌、鲇鱼爱德华氏菌、杀鱼爱德华氏菌的种特异性片段,表明AS15属类杀鱼爱德华氏菌成员。分析了AS15的菌毛基因、sodB等毒力基因,发现AS15具有fimA、fimB、fimC、fimD等4种菌毛基因和sodB、citC、esrB、mukF、katB等毒力基因。本实验首次从黑棘鲷上检出致病性类杀鱼爱德华氏菌,该菌对黑棘鲷的发病机制和毒力机理还需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黑棘鲷 类杀鱼爱德华氏菌 结节病 致病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徐成楠 王亚南 胡同乐 王树桐 周宗山 曹克强
【目的】鉴定辽宁省部分地区疑似炭疽病的蓝莓病株的病原,为蓝莓病害的防控及抗病育种提供依据。【方法】对采自辽宁省兴城市和庄河市的疑似炭疽病的蓝莓发病枝条及叶片进行组织分离、培养,从所分离获得的两类菌株中选择形态学不同的代表菌株LNSW1和B-Cg1进行后续试验和分析。观察两个代表分离菌株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otato dextrose agar,PDA)上的菌落及分生孢子的形态特征。对代表菌株LNSW1和B-Cg1的真菌核糖体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采用Mega5.1软件中邻位加入法(neighbor-joining,NJ)进行基于病原菌rDNA-ITS基因序列和GenBank中已有相...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吴皆宁 桂思琦 曹佳佳 杜雪 李俊博 李秀娟 开国银 周伟
【目的】真菌性病害是西红花Crocus sativus的主要病害。分离鉴定西红花茎腐病致病菌可为西红花茎腐病科学防控及特效杀菌剂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番红花1号’C. sativus ‘Saffron No. 1’为供试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从感病球茎中分离获得致病真菌。通过PCR扩增、测序与进化树构建对真菌保守内部转录间隔区序列(ITS)和RNA聚合酶Ⅱ亚家族(RPB2)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与进化分析。对感病球茎进行致病菌再分离并回接到植株,验证真菌在种球种植模式下的致病特性。【结果】所分离获得的球茎致病真菌与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的形态特征高度相似;候选致病真菌的ITS和RPB2保守序列与其他植物来源的黑曲霉同一DNA序列同源性高达99.6%,与黑曲霉处在同一进化分支上;基质种植模式下,接种黑曲霉菌液极显著(P<0.01)增加了西红花球茎的发病率。【结论】黑曲霉是引起西红花种球腐烂的真菌病害之一。图7参32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张文泽 王印庚 廖梅杰 荣小军 李彬 张正 李华 范瑞用
2013年夏季山东地区某刺参育苗场处于保苗期的刺参苗种暴发腐皮综合征疾病,表现为附着力下降、棘刺顶端溃烂、排脏、表皮溃疡和自溶等症状。自患病个体病灶组织分离优势细菌,并利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测定、回接感染、16S r DNA基因序列分析等方法完成致病原的鉴定。此外,通过对发病前后养殖系统中优势菌丰度的变化,追踪确定了所分离病原菌的致病阈值。结果显示,从患病参苗体表病灶处分离的一株优势菌HP130917A-1,经回接感染证实,该菌株具有较强的致病力,其对刺参苗种的半致死浓度为1.2×106 CFU/ml。生理生化结合分子鉴定表明,该菌株为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