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670)
- 2023(9742)
- 2022(8811)
- 2021(8393)
- 2020(7039)
- 2019(16405)
- 2018(16374)
- 2017(31271)
- 2016(17353)
- 2015(19674)
- 2014(19647)
- 2013(19389)
- 2012(17800)
- 2011(16014)
- 2010(15756)
- 2009(14128)
- 2008(13510)
- 2007(11417)
- 2006(9776)
- 2005(8268)
- 学科
- 济(63793)
- 经济(63722)
- 管理(46122)
- 业(43452)
- 企(36106)
- 企业(36106)
- 方法(31120)
- 数学(26939)
- 数学方法(26622)
- 学(17406)
- 农(17053)
- 中国(15356)
- 地方(14889)
- 财(14706)
- 业经(13819)
- 农业(11564)
- 贸(11466)
- 贸易(11459)
- 和(11174)
- 易(11093)
- 环境(11065)
- 理论(10917)
- 技术(10278)
- 制(10127)
- 务(9580)
- 财务(9523)
- 财务管理(9508)
- 划(9278)
- 企业财务(8996)
- 教育(8988)
- 机构
- 大学(243669)
- 学院(242352)
- 管理(95386)
- 济(86466)
- 研究(85312)
- 经济(84412)
- 理学(83575)
- 理学院(82546)
- 管理学(80917)
- 管理学院(80499)
- 科学(59695)
- 中国(59089)
- 京(53183)
- 农(49008)
- 所(45135)
- 业大(44158)
- 研究所(42070)
- 农业(39078)
- 中心(37405)
- 财(37274)
- 江(33803)
- 北京(33509)
- 范(32170)
- 师范(31777)
- 院(31107)
- 财经(30667)
- 州(28059)
- 经(27934)
- 技术(27511)
- 科学院(26624)
- 基金
- 项目(178848)
- 科学(137467)
- 基金(127723)
- 研究(123566)
- 家(115405)
- 国家(114511)
- 科学基金(95484)
- 社会(73410)
- 省(70761)
- 社会科(69372)
- 社会科学(69352)
- 基金项目(69288)
- 自然(66637)
- 自然科(64965)
- 自然科学(64944)
- 自然科学基金(63715)
- 划(61073)
- 教育(55477)
- 资助(52538)
- 编号(50057)
- 重点(40770)
- 成果(39564)
- 发(38090)
- 部(37720)
- 创(37015)
- 计划(36261)
- 科研(35013)
- 创新(34582)
- 课题(34505)
- 科技(32995)
共检索到3357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丁位华 冯素伟 姜小苓 宋欣密 王丹 茹振钢
为了解黄淮麦区不同小麦主推品种在生育前期的光合生理特性及其干物质积累变化特点,且为筛选高光合育种亲本提供依据,以温麦6号、周麦18、矮抗58、百农418和百农419为试材,研究了其生育前期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SPAD)、叶绿素荧光参数、叶面积指数(LAI)及干物质积累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生育前期,百农419表现出较强的光合生理特点,其SPAD值在1月10日、1月25日、2月10日、3月1日分别比温麦6号高出2.75%,3.55%,1.43%,20.50%,比周麦18高出8.76%,10.82%,15.80%,16.44%,比矮抗58高出14.19%,16.16%,2.05%,13.74%,...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汤永禄 李朝苏 吴晓丽 吴春 杨武云 黄钢 马孝玲
【目的】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synthetic hexaploid wheat,SHW)具有较强的抗逆能力和高产潜力,研究SHW衍生品种的物质积累与分配、冠层结构与光合特性,为区域小麦遗传改良和产量提升奠定基础。【方法】2011—2013年在四川广汉市选择3个SHW衍生品种和5个非SHW衍生品种(普通小麦品种),测定主要生育阶段的物质积累与分配、开花灌浆阶段的冠层结构与光合参数。【结果】联合方差分析表明,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均存在显著的年际、品种及其互作效应,且年际效应大于品种与互作效应。SHW衍生品种3年平均产量9 163 kg·hm-2、19 133粒/m2、千粒重47.5 g,分别比普通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田中伟 王方瑞 戴廷波 蔡剑 姜东 曹卫星
【目的】探明小麦品种改良过程中物质积累与转运特性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为选育高产品种、制定育种目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32个20世纪不同年代代表性小麦品种于2007—2009年进行大田试验,分析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干物质生产与积累转运特性的演进特征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随着品种改良进程,籽粒产量和收获指数逐步提高,而20世纪60年代品种生物产量显著降低随后保持稳定;开花期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及旗叶光合速率逐步提高,为花后物质积累提供了物质和能量来源。品种改良显著提高了小麦拔节前和开花后物质积累量及群体生长速率,但降低了拔节至开花期积累量和生长速率;提高了花前干物质转运量、转运率及贡献率,但...
关键词:
小麦 品种改良 籽粒产量 物质积累与转运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姜丽娜 张黛静 蒿宝珍 祁诗月 邵云 李春喜
Zn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与小麦籽粒品质和人类饮食健康密切相关。鉴此,以长5864、济麦20和中普绿麦1号3个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分析了常规大田种植条件下小麦植株地上部Zn的积累、分配规律。结果表明: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Zn含量均在器官形成初期表现最高,随生育期的推进,器官Zn含量呈下降趋势,植株地上部Zn积累量呈上升趋势,其中三叶+起身期增长缓慢,起身+灌浆初期增长迅速,灌浆初+灌浆末期增长趋于缓慢,平均日积累量峰值出现在拔节+抽穗期。灌浆末期,植株地上部单茎Zn积累量平均为142μg,籽粒中Zn的含量及分配比例均最高,茎秆对籽粒Zn贡献率最大。供试的3个品种中,长5864...
关键词:
Zn 小麦 含量 积累 分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朱紫鑫 张玉璐 贾靖 李文璐 赵露迪 孟繁港 盖红梅 徐学欣 赵长星
为明确不同品种(系)彩色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特征及其与籽粒产量的相关关系,筛选出适宜鲁东地区栽培的彩色小麦品种。于2020—2022年2个冬小麦生长季,选用4个紫色小麦品种(系)青研紫麦1号(QYZ-1)、QYZ-2、山农紫麦1号(SNZM1)和农大3753(ND3753),2个蓝色小麦品系20064和20072以及普通白粒小麦品种济麦22(JM22,对照品种)为试验材料,系统研究了不同品种(系)彩色小麦的旗叶SPAD值、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与转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方面的差异,和各农艺性状的稳定性以及产量可持续性。结果表明,各彩色小麦品种产量、千粒质量、开花期叶面积指数、花后SPAD值、开花期干物质积累量、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收获指数均低于普通白粒小麦品种济麦22。各彩色小麦品种(系)间比较,紫色小麦QYZ-1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彩色小麦品种(系),单位面积粒数与QYZ-2无显著差异,但其千粒质量显著高于QYZ-2;紫色小麦QYZ-1开花期上三叶叶面积指数显著高于蓝色小麦品系及ND3753,紫色小麦QYZ-1花后旗叶SPAD、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和收获指数均高于其余彩色小麦品种(系);与其他品种(系)比较,JM22和QYZ-1各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CV)均较小,彩色小麦间比较,QYZ-1的产量均值和产量可持续性指数(SYI)均较高。另外,相关分析表明,产量分别与开花期干物质积累量、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花前干物质转运量、收获指数、旗叶花后28 d SPAD值、开花期全绿叶叶面积指数和千粒质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综合2 a的结果,表明QYZ-1具有适宜的叶面积指数,并维持了较高的花后旗叶SPAD值,花后旗叶的衰老较慢,开花—成熟时间较长,协同提高了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花前干物质转运量、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收获指数以及单位面积粒数和千粒质量,表现出较高的产量。综上所述,青研紫麦1号产量稳定且可持续性较好,是适宜鲁东地区栽培的彩色小麦品种。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建恒 李宾兴 王斌 郭程瑾 李雁鸣 肖凯
【目的】通过对不同磷效率品种的光合碳同化与物质生产特性研究,阐明磷高效小麦品种高效吸收磷素的生理机制。【方法】以具有典型特征的不同磷效率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丰、缺磷条件下的光合生理参数、碳酸酐酶活性和RuBPCase活性。【结果】缺磷条件下,各测定时期的叶绿素含量(Chl)、气孔导度(gs)、叶肉导度(gm)、碳酸酐酶活性(CA)和光合速率(Pn)以及可溶蛋白含量(SP)和RuBPCase活性均大致以磷高效品种(H)最高,中效品种(M)次之,低效品种(L)最低;不同磷效率品种各测试时期的LAI和作物生长率(CGR)、净同化率(NAR)和光合势(PP)也以H最高,M次之,L最低。【结论】磷胁迫...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玲丽 王辉 孙道杰 冯毅 闵东红 李学军
比较了大穗型和多穗型小麦品种的光合生理特性。结果表明 ,与多穗型品种豫麦 4 9相比 ,大穗型品种鲁麦 91 - 3具有较好的光合源和光合能力 ,在整个灌浆期旗叶具有较高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 ,灌浆中后期旗叶叶绿素含量较高 ,叶面积系数 (L AI)衰减迟缓 ,叶片功能期较长。进一步提高大穗品种产量潜力的途径是 ,在保持或适当提高生物学产量的同时 ,较大幅度提高收获指数
关键词:
小麦 大穗型 多穗型 光合生理特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何丽 尹钧 周苏玫 张春丽
选用半冬性小麦强筋品种济麦20、中筋品种豫麦49和弱筋品种郑麦004,研究了籽粒灌浆期间不同筋型小麦的物质积累特点及其播期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在籽粒形成和成熟期间,弱筋小麦品种郑麦004籽粒灌浆速率分别较强筋品种济麦20和中筋品种豫麦49降低14.1%和24.4%,因而千粒重也分别比2品种平均减少4.87和9.85 g,但籽粒中淀粉的含量增高,表现为郑麦004(82.4%)>豫麦49(80.2%)>济麦20(78.7%),淀粉中直/支比也呈现出同样的趋势。随着播期的推迟,促进了籽粒形成期(花后0~14 d)的灌浆速率,开花21 d后灌浆速率又明显下降;济麦20和豫麦49的千粒重以适播较高;但...
关键词:
小麦 筋型 物质积累 播期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丁位华 陈向东 冯素伟 胡铁柱 王丹 杨艳艳 李笑慧 茹振钢
为了解黄淮麦区几种高产小麦品种穗光合特性及产量性状,为筛选高光合育种亲本提供依据,以矮抗58、百农418、百农419、豫麦49和周麦18为试材,研究了其穗部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颖壳横切面结构及产量性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百农419穗部表现出较强的光合特性。在开花期、花后7 d及花后15 d其光合速率分别比矮抗58高14.12%,42.86%,6.11%,比百农418高2.69%,4.65%,4.50%,比豫麦49高11.45%,12.08%,16.24%,比周麦18高22.92%,6.35%,10.64%;其颖壳叶绿素a含量和总叶绿素含量较高,Chla/C...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雷振生 林作楫 杨会民 陈钦高
研究了黄淮麦区具有不同产量潜力水平的小麦品种的产量结构及其相关生理基础。结果表明,随着小麦品种由低产型向高产型转变,每穗粒重,每穗粒数,千粒重,收获指数,生物产量均有所增加,其中以收获指数和每穗粒重所起的作用最大;在生理特征上,干物重呈现出拔节期递增、开花期递减、成熟期又表现递增的“N”型变化曲线,相对生长率的变化也呈同一趋势。旗叶净光合强度及叶绿素含量均呈递增趋势。开花期叶面积指数(LAI)则呈低产类型品种最低,中产品种最高,高产品种有所下降的抛物线型,但高产品种后期(灌浆中期)则又呈递增。高产类型品种的植株伤流量也有所增加。根据以上结果,对高产品种具有的生理基础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小麦,产量结构,生理基础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玲丽 王辉 孙道杰 冯毅
以多穗型、中穗型和大穗型3种类型9个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对高产小麦品种光合特性及其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陕西关中灌区生产条件下,高产小麦品种与丰产品种相比,其光合性能在小麦生育后期具有明显的优势:灌浆期叶面积系数(LAI)和叶绿素(Chl(a+b))含量一直维持较高水平;旗叶丙二醛(MDA)增长速率和净光合速率(Pn)下降速率明显小于丰产品种。旗叶Pn与Chl(a+b)呈较高的正相关,与MDA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千粒重、穗粒数、穗粒重及产量均与灌浆后期旗叶的Chl(a+b)含量、Pn及叶面积持续期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后期MDA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关键词:
高产小麦 光合特性 相关分析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魏玉明 杨发荣 刘文瑜 黄杰 金茜
为探究藜麦(Chenopodium quinoa)生育期营养物质积累与分配动态规律,促进藜麦营养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本研究以"陇藜1号"为研究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苗期、开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茎秆、籽粒、叶片、果穗以及全株粗蛋白含量(CP)、粗脂肪(EE)、磷(P)、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变化及转运差异,并对不同时期饲用品质进行比较,为藜麦生长期间营养价值研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呈先慢后快再慢的积累规律;果穗及籽粒中干物质含量(DM)最大值分别出现在灌浆期和成熟期,不同生育期各器官生物产量及营养价值差异显著(P果穗>茎秆>根系,各生育时期不同器官间营养成分转运差异较大,总体表现为成熟期>开花期>灌浆期>苗期,相对饲用价值苗期>灌浆期>开花期>成熟期。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彬 张俊丽 徐学欣 张英华 王云奇 赵姣 王志敏
为探究超晚播条件下不同品种冬小麦的物质积累和水分利用特征,采用3个不同穗型冬小麦品种(小穗型衡水4399;大穗型潍麦8号;中间型济麦22)在黑龙港地区进行了连续3年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超晚播配合增加播种量,春浇1水可以获得产量为6.438.24t/hm2。在3个品种中,济麦22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品种间产量的差异主要是粒重差异引起的。济麦22较高的千粒重和产量与其较高的开花期穗生物量分配、花后物质积累和收获指数密切相关。济麦22花前水分的穗干物质生产效率、花后水分的干物质生产效率和籽粒干物质生产效率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金汕 贾永红 孙鹏 刘冲 王欢 罗四维 石书兵
为探明匀播方式和施氮量对冬小麦群体、光合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选用‘新冬22号’(‘XD 22’)和‘新冬46号’(‘XD 46’)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播种方式设匀播(UN)和常规条播(DR)2个处理,副区施氮量设0(N_0)、150(N_(150))、300(N_(300))、450(N_(450))和600(N_(600))kg/hm~2 5个水平,测定冬小麦分蘖成穗、叶面积指数、净光合速率、干物质转运、分配及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1)一定范围内,随着施氮量增加,小麦单株茎数、成穗数和群体叶面积指数(LAI)增大;与DR相比,UN小麦单株茎数、成穗数、群体叶面积指数也增大,尤其增大了灌浆期叶面积指数。2)随着施氮量增大;匀播提高了小麦叶片净光合速率,尤其提高了冠层中、下部叶片的净光合速率。3)随着施氮量增大,小麦花前茎鞘、叶片干物质积累量、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量和转运率、植株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穗数、穗粒数及产量均先增大后减小;与DR相比,UN提高小麦植株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量、转运率、穗数、穗粒数和产量,2个品种于N300和N450水平下产量达到最大;在N_0、N_(150)、N_(300)、N_(450)和N_(600)水平下,‘新冬22号’UN比DR分别增产11.79%、5.36%、4.55%、5.24%和8.73%;‘新冬46号’分别增产10.98%、7.07%、14.81%、14.55%和16.10%。综上所述,匀播方式改善了群体结构,提高群体中、下层的光合特性,促进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及向籽粒中的转移,进而提高产量,尤其施氮量为300和450kg/hm~2增产效果最佳。
关键词:
冬小麦 匀播 施氮 光合 产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赵致 陈坤玲 张军
对三个典型春性、半冬性和冬性小麦品种抽穗后上三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Cs)、胞间CO2浓度(Ci)、气孔阻力(Rs)、蒸腾速度(Rt)等5个光合生理性状的研究,抽穗后3个品种的净光合速率均呈下降趋势,春性和半冬性品种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上升,气孔阻力下降,而净光合速率的变化主要受非气孔因素影响。与春性和半冬性品种相反,冬性品种抽穗后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下降,气孔阻力增加,净光合速率的变化主要受气孔因素限制。5个光合生理性状在不同类型品种间均存有较大差异,同品种旗叶光合生理性状优于倒2叶,倒2叶优于倒3叶。
关键词:
小麦,光合生理性状,性状相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