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799)
2023(9642)
2022(8304)
2021(7882)
2020(6839)
2019(15658)
2018(15515)
2017(30125)
2016(16932)
2015(19137)
2014(19347)
2013(19444)
2012(18433)
2011(16697)
2010(16949)
2009(15796)
2008(16043)
2007(14914)
2006(12910)
2005(11699)
作者
(52316)
(44742)
(44216)
(42159)
(27987)
(21557)
(20065)
(17518)
(16596)
(15836)
(15181)
(14728)
(14108)
(14047)
(13996)
(13952)
(13697)
(12854)
(12816)
(12586)
(11300)
(10963)
(10867)
(10178)
(10173)
(10086)
(10055)
(9945)
(9367)
(9229)
学科
(72656)
经济(72590)
(50959)
(46909)
管理(38574)
农业(30920)
方法(30799)
(28886)
企业(28886)
数学(27638)
数学方法(27377)
业经(18136)
中国(17583)
地方(17094)
(16606)
(15904)
(14777)
(14043)
贸易(14037)
(13652)
(11089)
银行(11049)
(10848)
(10543)
农业经济(10348)
(10322)
金融(10320)
(10121)
技术(9986)
(9949)
机构
学院(249804)
大学(245251)
(101254)
经济(99036)
管理(90272)
研究(89335)
理学(77869)
理学院(76926)
管理学(75455)
管理学院(74999)
(71542)
中国(67151)
科学(58702)
农业(55701)
(52002)
业大(48757)
(48528)
研究所(44278)
(43931)
中心(42190)
(38904)
财经(34883)
农业大学(34358)
(32728)
师范(32383)
北京(32231)
(31706)
(31705)
(30908)
(30345)
基金
项目(166556)
科学(128181)
基金(118499)
研究(118260)
(106005)
国家(105046)
科学基金(86693)
社会(73054)
社会科(68757)
社会科学(68732)
(67538)
基金项目(63346)
自然(56923)
(56206)
自然科(55478)
自然科学(55456)
自然科学基金(54456)
教育(52841)
编号(49020)
资助(48275)
成果(39515)
重点(38072)
(38058)
(37786)
(36799)
(34080)
课题(33664)
计划(32373)
科研(32358)
创新(31942)
期刊
(115795)
经济(115795)
(74010)
研究(67429)
中国(50216)
农业(49799)
学报(48818)
科学(41870)
大学(35485)
学学(34062)
(33133)
管理(26643)
(25283)
金融(25283)
(25077)
业经(24879)
教育(22624)
技术(19512)
问题(17195)
财经(16833)
经济研究(16151)
(16060)
农村(14526)
(14526)
(14427)
业大(14274)
农业经济(14068)
世界(13185)
资源(12864)
农业大学(12305)
共检索到3698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任欣欣  姚占军  岳艳丽  王莉  
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在育种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明确黄淮海麦区四省份小麦品种遗传多样性的基础,本研究以所收集的黄淮海麦区的河南、河北、山东和陕西四省的近十几年来(1992-2008年)审定的部分(42份)小麦品种为研究材料,以9个农艺性状为基础进行遗传性状的分析。结果表明,不孕小穗数的变异系数最大为61.39%,其次为有效分蘖和穗粒数,千粒重的变异系数最小为6.06%。河南、河北、山东和陕西四省的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83,1.82,1.73和1.62,平均值为1.75。在此基础上,用最长距离法可将42份材料聚为三大类,但是第Ⅱ大类和第Ⅲ大类相差不大,这说明上述四省小麦品种遗传多样性在逐步...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赖勇  王鹏喜  范贵强  司二静  王晋  杨轲  孟亚雄  李葆春  马小乐  尚勋武  王化俊  
【目的】分析大麦亲本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寻找与部分农艺性状相关联的分子标记,为大麦杂交组合的配置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依据。【方法】利用86个SSR标记对113份大麦亲本材料进行多态性扫描,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挑选57个标记进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Tassel 2.1 GLM(general linearmodel)和MLM(mixed linear model)方法进行标记与农艺性状的关联分析。【结果】86个标记共检测出200个等位变异,变异范围为1—5个;基因频率的变异范围为0.0088—1.0000,Shannon指数变异范围为0.0000—1.2236;遗传相似系数(GS)...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周启龙  多吉顿珠  土登群培  刘云飞  益西央宗  
为了解在拉萨地区引种的18个燕麦(Avena satica)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对18个农艺性状指标进行了多样性指数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8个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范围在1.458~2.054,平均为1.87,遗传多样性丰富,同一性状间差异化大,各性状变异系数大,其中较高的是干草产量(52.354%)、旗叶长(51.946%)。聚类分析将18个燕麦品种分为4类,类群Ⅰ包括11个品种,属于高秆类群。类群Ⅱ包括1个品种,属于高干草产量类群。类型Ⅲ包括2个品种,属高营养、多籽粒型类群。类群Ⅳ包括4个品种,此类群在各个指标中均有较好的表现,是适宜在拉萨地区种植的燕麦品种。主成分分析共提取5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9.592%,第一因子反映叶产量和种子产量,第二因子反映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第三因子反映粗灰分,第四因子反映茎叶比和粗蛋白。第五因子反映株高。通过构建5个主成分为参数的综合评价模型,计算综合得分,可以筛选出贝勒Ⅱ、牧王、海威为适宜在拉萨地区种植的燕麦品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何虎翼  
为探明广西红薯主要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对收集的25份广西红薯主要育成品种的14个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前6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2.5%,第一主成分反映叶脉色,第二主成分反映叶色,第三主成分反映株型,第四、五、六主成分分别反映顶叶色、薯皮色。聚类分析可将25份红薯育成品种分为4大类群,第I类群包括7份材料,主要特点是最长蔓长170.8 cm,分枝数8.9个,薯形为短纺缍形,薯皮红色或紫色,薯肉为黄色或紫色,干物率和食味评分最高,平均产量28.30 t/hm2;第II类群包括13份材料,主要特点是叶形为心形或缺刻,顶叶色、叶色均为绿色或褐绿色,叶脉紫色,茎绿色,薯形为中纺缍形...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继师  刘祖昕  樊帆  韩立朴  谢光辉  
本研究对国内9份和国外15份甜高粱自交系品种的45个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在新疆干旱区的表现进行遗传参数分析。目的是了解甜高粱种质资源在新疆干旱区的表现,为新疆干旱区甜高粱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主要农艺、产量及品质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831 9,明显高于分级性状的0.779 6。其中,茎秆产量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达到1.817 2,茎秆可溶性总糖含量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946 9。变异系数分析表明,各性状的遗传变异潜力较大。其中,叶鞘可溶性总糖含量变异系数最大为50.3%,播种-出苗期变异系数最小为5.7%,总体平均为23.9%。遗传参数分析表明,农艺性状平均广义遗传率为...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徐海风  程保山  杨加银  沈业松  
关键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兰秀  杨海霞  李恒锐  梁振华  马仙花  刘连军  陈海生  
【目的】分析桄榔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为桄榔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优异种质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采集自不同地区的16份桄榔种质为试验材料,调查和测定其15个表型性状(农艺性状),采用遗传变异、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16份桄榔种质的表型性状均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Shannon wiener指数(H′)变化范围为0.832~2.100,平均为1.671,其中株高的H′最高(2.100)。不同地区桄榔种质农艺性状间的差异均达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水平,变异系数范围为5.14%~102.19%,其中,除叶厚的变异系数为5.14%外,其他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大于10.00%,尤其果重的变异系数最大(102.19%)。从15个农艺性状中共提取5个特征值大于1.00的主成分,其累积贡献率达88.07%,能综合反映桄榔种质农艺性状的大部分信息。综合评价结果表明,V6、V5、V11、V1、V4和V12种质的综合得分分别为151.59、140.12、134.12、132.54、130.78和126.70,综合表现较好。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6份桄榔种质可分为三大类群,其中,第一类群种质(V2、V7、V8、V9、V10、V13、V14、V15和V16)表现为种子粒重和果重较重,种子纵径和横径较长,叶厚、叶长及植株的胸径、株高和冠幅较小,果形为圆凹、圆凸或长凹,果色为绿色和黑色;第二类群种质(V1、V11和V12)表现为种子厚度较小,叶长、叶宽及植株的胸径较大,果形为圆凸、长凹或长凸,果色为黄色和绿色;第三类群种质(V3、V4、V5和V6)表现为种子体积和纵径较小,叶厚较厚,叶宽和植株的胸径较小,株高和冠幅较大,果形为圆凹和长凹,果色为黄色和绿色。【结论】16份桄榔种质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不同地区的桄榔种质资源存在较大变异性,其中种质V6、V5和V11综合表现较好,是较优异种质,适合用于亲本选配;基于农艺性状进行桄榔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方法简单可行,结合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有助于更快选育出符合育种目标的优异桄榔种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丽琼   阳世莹   麻继仙   但忠   陈光平   杨龙   起开斌   木万福  
【目的】对苦瓜的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筛选优异苦瓜资源,为苦瓜良种选育和种质创新提供参考。【方法】以85份苦瓜种质资源为材料,对20个农艺性状作变异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层次聚类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参试的苦瓜种质资源数量性状的变异为7.00%~77.00%,苦瓜类型较丰富,亲缘关系较远,适合作为种质创新的亲本材料;相关性分析显示20个农艺性状间存在彼此促进或抑制的内在关系,可作为苦瓜种质资源综合评价的关键信息;主成分层次聚类分析显示,在遗传距离为7.5时可将85份苦瓜分为5个类群,提取每个类群的典型特征和代表品种,得出类群Ⅰ有17份苦瓜,属易畸形类种质,代表品种有K80、K13、K45、K72、K44;类群Ⅱ有35份苦瓜,属早熟类种质,代表品种有K26、K9、K10、K38、K6;类群Ⅲ有15份苦瓜,属晚熟类种质,代表品种有K17、K16、K74、K62、K59;类群Ⅳ有3份苦瓜,属早熟强雌类种质,品种有K24、K83、K43;类群Ⅴ有15份苦瓜,属高产型种质,代表品种有K2、K84、K28、K30、K37。【结论】参试的85份苦瓜种质资源类型较丰富,适合作为种植创新的亲本材料;筛选出的早熟型种质K65、K38、K10、K9、K26,早熟强雌系资源K43、K83、K24,高产类种质K37、K30、K28、K84、K2,以及晚熟型资源K59、K62、K74、K16、K17。在今后的育种工作中,这18份苦瓜种质可作为优异目标亲本选择,易畸形种质K44、K72、K45、K13和K80,可直接淘汰。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掌军  刘妍  王姣  付青青  刘凤楼  张双喜  张文杰  张晓岗  刘生祥  
【目的】本文拓宽了宁夏小麦遗传基础为育种提供优异资源。【方法】以外引和宁夏自育的81份小麦种质为材料,借助于形态学和分子标记手段,对不同农艺性状指标进行分析,部分抗性基因分子标记检测及成株期田间白粉病抗性鉴定。【结果】(1)依变异系数大小,9个农艺性状依次为有效穗(14.77%)﹥穗粒重(14.41%)﹥穗粒数(8.94%)﹥穗下茎长(7.03%)﹥结实数(5.69%)﹥小穗数(5.03%)﹥穗长(4.98%)﹥株高(3.21%)﹥千粒重(0.65%);(2)过多的有效穗不利于提高穗粒数和经济系数,穗长越长有利于增多穗粒数和提高粒重,较多小穗数有利于提高单株粒数和粒重,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经济系数间均具有极显著正相关;(3)在距离为21.83时,将81份种质分为7个类群,第Ⅰ类群材料平均有效穗最多(6.83±1.986)个,第Ⅱ类群材料平均株高最矮(83.94±13.42)cm,第Ⅲ类群材料穗下茎节最长(51.50±0.500)cm,第Ⅵ类群材料的穗长、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经济系数均最高[分别为(11.00±2.370)cm、(61.00±4.359)粒、(2.69±0.303)g、(44.13±0.006)g、0.533],第Ⅶ类群材料的小穗数和结实小穗数最多[分别为(24.33±1.528)、(23.33±1.528)个];(4)9个白粉病抗性基因标记引物,检测到携带1、2、3、4个基因标记的材料分别为11、23、38和5份。【结论】总体上,地方和农家品种平均有效穗最多,自育和外引种质平均株高最矮,而唯有外引种质携带有Pm~21基因,携带Pm6和Pm~21基因的种质表现出较强的田间抗病性。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张鹏  鲍根生  刘文辉  滕长才  刘玉皎  
为筛选出适宜高寒区种植的蚕豆材料,本研究对41份春蚕豆(Vicia faba)种质的19个农艺性状进行观测分析。结果表明,41份春蚕豆种质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19个农艺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和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30.80%和1.715;籽粒产量与株高、茎干重、单株籽粒重、地上生物量、荚数、根瘤数量、根瘤干重、地下生物量、叶干重和单株分枝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0.05);利用主成分分析降维获得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79.521%,其中第一主成分主要反映籽粒产量,第二主成分主要反映籽粒的长宽(大小),这两个主成分较大程度上反映了41份春蚕豆种质资源的表型特征;系统聚类法将41份春蚕豆材料划分为两大类群,类群I包含36份材料,类群Ⅱ包含5份材料,通过隶属函数分析发现,类群Ⅱ中21、25、29和37号蚕豆种质综合表现最好,可以作为高寒区培育优质高产牧草及牧草种子生产的优异材料。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姚琴  周荣华  潘昱名  傅体华  贾继增  
【目的】构建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RIL)群体及其遗传连锁图谱,对小麦重要农艺性状进行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分析,为发现小麦新基因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基础。【方法】配制普通小麦品种(系)早穗30和偃展1号的杂交组合,通过一粒传的方法培育重组自交系群体;利用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标记、DarT(diversity arrays technology)标记、ISBP(insertion site-basedpolymorphism)标记以及抽穗期和株高的功能标记绘制其遗传连锁图...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丽英  张正斌  徐萍  卫云宗  刘新江  
【目的】气候变化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已经受到广泛关注。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小麦育种必须重新定位。文章对黄淮地区小麦进化材料的农艺性状进化以及对单株产量性状调控机理进行分析,为未来小麦适应气候变化和高产育种目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30个不同染色体倍数的小麦进化材料的12个农艺性状进行进化趋势分析。并对小麦进化材料的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通径分析、逐步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探讨小麦进化育种中各农艺性状对单株产量的调控规律。【结果】通过对农艺性状的进化趋势分析和多重统计分析获得如下结果:①黄淮小麦进化过程中其抽穗期、生育期、株高、单株穗数等有减少的趋势,但生殖生长期占全生育期比例、收获指数、...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许兰杰  侯起岭  侯春雨  张婷  张小华  倪中福  梁荣奇  
为了揭示小麦抗蚜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在田间蚜虫圃对150份小麦品种(系)孕穗期和灌浆期蚜量比值进行2年对比的基础上,选取抗性结果较为一致的材料,利用筛选的54对具有多态性的SSR标记检测了43个不同抗蚜水平小麦品种(系)的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54对SSR标记在这43份不同抗蚜水平小麦品种(系)中检测到365个等位变异,每个引物检测到2~18个等位变异,平均为6.7个;从每条谱带在所有材料中出现的频率来看,变异范围为2.3%~97.7%;多态性信息量为0.05~0.91,平均为0.65;43个小麦品种间的相对遗传距离为0.30~0.90,平均为0.52;SSR标记聚类分析在相对遗传距离为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兰芬  BALFOURIERF  郝晨阳  EXBRAYAT-VINSONF  董玉琛  盖红梅  张学勇  
【目的】在分子水平上回答欧洲和东亚小麦品种的遗传关系和多样性差异;同时对Genomic-SSR(gSSR)和EST-SSR(eSSR)多态性水平进行比较分析。【方法】利用38个Genomic-SSR引物对和44对EST-SSR引物对分析371份欧洲小麦品种和363份东亚品种。【结果】共检测到865个等位变异,每个引物对的等位变异数为1~50,平均为10.42;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0.91,平均为0.53;欧洲和东亚品种分别检测到730、716个等位变异,特有等位变异分别为150、135,平均遗传丰富度分别为8.80和8.61,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46和0.52。欧洲和东亚小麦品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丁明亮  周国雁  方艺瑾  李晓华  乔玲  刘琨  伍少云  李绍祥  郑军  杨木军  
【目的】进一步挖掘云南省小麦育成品种(系)中的优异资源,进而为云南省的小麦育种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91对SSR标记对云南省20世纪50年代以来育成的159个小麦品种(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①91对SSR引物扫描159个云南省小麦育成品种(系),共有360个等位变异被检测到,单个SSR标记检测到1~9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SSR标记检测到3.96个等位变异;各位点的多态性信息指数最低为0,最高为0.8408,所有位点多态性信息指数平均值为0.4677;云南省80年代小麦育成品种(系)的多态性信息指数最高(0.461)。②基于Nei’s遗传距离的UPGMA聚类可将云南省小麦品种(系)划分为14个类群,类群分类主要与选育年代、栽培类型及种植区域有关。③云南省小麦育成品种(系)的穗粒数和千粒重连锁标记的优异等位变异的频率随着其育成年代的推移而逐渐增长,但穗粒数性状相比千粒重性状改良效果更强。【结论】云南省小麦育成品种(系)遗传多样性较好,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育成品种(系),且不同年代小麦育成品种(系)的穗粒数和千粒重的遗传背景具有不同程度的改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