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526)
- 2023(12139)
- 2022(9633)
- 2021(8747)
- 2020(6921)
- 2019(15290)
- 2018(14897)
- 2017(28606)
- 2016(15903)
- 2015(17267)
- 2014(17091)
- 2013(16608)
- 2012(15096)
- 2011(13600)
- 2010(13665)
- 2009(12600)
- 2008(12533)
- 2007(11233)
- 2006(10217)
- 2005(8855)
- 学科
- 济(68011)
- 经济(67936)
- 业(46967)
- 农(46463)
- 管理(36566)
- 农业(30704)
- 企(25491)
- 企业(25491)
- 方法(23377)
- 数学(20709)
- 数学方法(20506)
- 业经(20159)
- 中国(18798)
- 学(16370)
- 地方(14615)
- 财(13310)
- 发(13059)
- 制(12642)
- 贸(12365)
- 贸易(12361)
- 易(12022)
- 土地(11531)
- 农业经济(10533)
- 发展(10400)
- 展(10299)
- 环境(10278)
- 体(9823)
- 技术(9801)
- 银(9658)
- 策(9644)
- 机构
- 学院(230823)
- 大学(227559)
- 济(93509)
- 经济(91754)
- 研究(83638)
- 管理(83524)
- 理学(73356)
- 理学院(72409)
- 管理学(70918)
- 管理学院(70562)
- 农(69591)
- 中国(62622)
- 科学(56310)
- 农业(54280)
- 京(48295)
- 业大(47814)
- 所(44397)
- 研究所(41089)
- 中心(38431)
- 财(37896)
- 江(35433)
- 农业大学(34537)
- 范(31325)
- 财经(30927)
- 师范(30901)
- 院(29275)
- 北京(28814)
- 省(28698)
- 经(28381)
- 经济学(28248)
- 基金
- 项目(164322)
- 科学(128992)
- 基金(120321)
- 研究(113174)
- 家(109231)
- 国家(108266)
- 科学基金(90820)
- 社会(74250)
- 社会科(70079)
- 社会科学(70058)
- 省(65590)
- 基金项目(65188)
- 自然(59995)
- 自然科(58625)
- 自然科学(58602)
- 自然科学基金(57538)
- 划(55264)
- 教育(49754)
- 资助(46093)
- 编号(44631)
- 农(37634)
- 重点(37455)
- 发(37058)
- 部(35559)
- 成果(34171)
- 创(34060)
- 计划(32326)
- 创新(31961)
- 国家社会(31718)
- 科研(31619)
- 期刊
- 济(106543)
- 经济(106543)
- 农(72227)
- 研究(60853)
- 农业(48794)
- 中国(47635)
- 学报(47327)
- 科学(42396)
- 大学(34948)
- 学学(33730)
- 财(25567)
- 管理(24858)
- 业经(24362)
- 业(23620)
- 融(21636)
- 金融(21636)
- 教育(18835)
- 问题(16094)
- 技术(15916)
- 经济研究(15245)
- 版(15190)
- 业大(14807)
- 财经(14432)
- 农村(14079)
- 村(14079)
- 农业经济(13936)
- 资源(13447)
- 农业大学(12978)
- 世界(12794)
- 经(12392)
共检索到3334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程明洋 刘彦随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基,乡村土地非农化问题是当前乡村所面临的"乡村病"之一。对传统平原农区非农化土地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对匮乏。基于黄淮海平原县域数据,选取乡村非农化土地相关变量,采用逐步线性多元回归的方法解析了非农化土地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对驱动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黄淮海平原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占据非农化土地的比重最大;(2)黄淮海平原不同非农化土地空间格局总体上呈现出典型的带状或组团状格局,如沿太行山东麓带、环渤海经济圈、黄河经济协作带、沿京九和陇海铁路线轴带等;(3)黄淮海平原乡村非农化土地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县域人均GDP、人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人均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乡村人均一产增加值、人口密度、人均耕地面积6个变量,自然因素则不显著;(4)黄淮海平原城镇建设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化发展有待提升,工业园区建设用地集约化发展初见成效,非农化土地空间分异影响因素与其他建设用地空间分异影响因素呈现出驱动逻辑的一致性,政府财政导向的发展道路仍是主导。提出了破解乡村土地非农化问题的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关浩杰 司喜梅
[目的]精准把握黄淮海平原粮食生产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优化黄淮海平原粮食生产格局。[方法]采用LMDI模型对200—2021年黄淮海平原所涉及的7个省(市)粮食产量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对比,分析粮食总产量、粮食单产累积效应、粮食种植结构对粮食增产的影响。[结果](1)黄淮海地区粮食总产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粮食增产量空间格局由黄淮海西部地区转移到东部地区;(2)粮食增产因素主要是单产累积效应,2004—2016年黄淮海平原粮食产量稳步增长,粮食种植面积连续13年对粮食增产量产生正向影响,但影响效果呈减弱的趋势,2017年开始对粮食增产量产生负向影响;(3)从种植结构看,玉米播种面积效应、小麦单产效应对粮食增产影响效果明显。江苏、安徽省的稻谷增产从依赖播种面积转向单产提高;河南、山东省小麦生产能力强,小麦单产提升效果显著;玉米种植面积调减影响整体玉米产量,河南、山东、河北省受影响较大,但河北省玉米单产提升效果显著;豆类增产省份从安徽转移到单产高的河南省、种植面积增多的山东省;山东、江苏、安徽薯类产量受单产效应负向影响。[结论]要完善粮食支持政策、提高育种水平、优化种植结构、做好防灾减灾,不断探讨新的粮食增产途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金贵 邓祥征 陈冬冬 王佩 孙中孝
农地流转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分析农地流转空间格局特征对中国农业的转型发展尤为重要。本文以黄淮海平原农户调查数据为基础,引入ELL模型对黄淮海平原农地流转抽样数据进行了空间推演,获得该地区县域尺度农地流转方向和规模的空间格局参数,进而通过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描述农地流转表征指标在县域尺度上的集聚特征。研究表明:1黄淮海平原县域农地转入规模在440.79~1379.86hm~2,呈现出由西向东递增的趋势;农地转出规模在908.61~2745.29hm~2,表现出由西北向东南递增的特征;2农地转入和转出的moran’s I_I值分别为0.78和0.89,反映出黄淮海平原农地转入和转...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宁 郝晋珉 邢婷婷 王姣 洪舒蔓
针对区域特点修正后的交通优势度评价模型,借助GIS的空间分析、统计功能,以黄淮海平原地区311个评价单元为例,研究了该区域路网密度、交通设施邻近度、区位优势度和交通优势度空间布局。研究发现:黄淮海平原地区交通优势度总体呈偏正态分布,大部分地区交通优势度一般或偏低,优势度较高的地区有京津及其周边地区,以及以京津为核心辐射出的三条交通优势带。
关键词:
黄淮海平原 交通优势度 空间格局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赵林 武建军 吕爱锋 刘晓晨 刘明
本文根据中国气候区划图将黄淮海及其附近地区划分为4个气候子区域,利用该区域气象站点1961年-2008年的降水数据计算出子区内各站点的不同时间尺度的标准化降雨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简称SPI);通过各子区站点的SPI差异分析了研究区内发生干旱的时空差异及其动态格局。结果表明:在3个月尺度上,A区、B区发生严重、极端干旱的频率较高,然而整个研究区发生总体干旱的频率没有明显区别;在6个月尺度上,A区、B区发生干旱的频率较高,C区、D区发生极端干旱的频率较低,其中安徽北部和河南东部地区发生严重等级干旱的频率较高;在12个月尺度上,A区、B区发生总体干...
关键词:
干旱 黄淮海地区 SPI 时空格局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彦琴 郝晋珉
为引导区域进行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 ,促进土地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 ,该文在对区域土地利用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 ,构建了一套适合于黄淮海平原县域可持续土地利用空间差异评价的指标体系 ,并引入距离函数法对各县域土地利用系统状态进行了定量评价 ,揭示了各县域土地资源利用的相对优势与不足。结果表明 :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仅取决于各子系统本身的不断优化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支持系统间的协调程度。只有实现系统间的相互配合 ,协同进化 ,才能真正实现土地利用大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评价结果也表明 ,采用距离函数模型进行县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空间差异评价是适宜的、可行的。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欧阳进良 宋春梅 宇振荣 张凤荣
以农户调查为基础,采用农户分类和方差分析等方法,对农户土地利用方式选择行为及其环境影响进行对比分析。受其兼业性、收入水平、文化素质和生产规模影响,不同类型的农户在地块尺度的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存在差异:纯农业户、低收入农户的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兼业户、高收入农户、文化水平高的农户往往选择经济效益高、耗时少的土地利用方式。不同类型农户由于其土地利用方式及其肥料投入、水资源利用和秸秆处理等的不同,对土地质量和环境变化产生不同的影响。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选择 农户 土地质量 环境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楠 顾恬玮 郝晋珉 祖健
为深入探究影响农村宅基地一户多宅行为的主要因素,明确一户多宅整治工作的重点方向,以地处黄淮海平原的河北省曲周县前河道村为典型案例,通过农户调查获取样本农户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影响一户多宅行为的主要农户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生产规模的提升会降低农户新辟宅基地建房的意愿,农户居住需求的提升促进了一户多宅行为,农户对相关政策认知水平的提升抑制了一户多宅行为,农户发生一户多宅行为与对原有居住环境不满意密切相关。宅基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使得一户多宅行为的产生并不受制于农户自身的经济条件。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雷鸣 孔祥斌 张雪靓 吴芳芳
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以及衍生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针对黄淮海平原区水资源短缺问题,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对地下水资源量的效应,对于地下水位下降原因的诊断,调整土地利用以缓解地下水危机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构建了1km网格地理信息数据库,利用基于水量平衡原理的单元网格水平衡分析方法,计算出了1990年、2010年两期黄淮海平原区310 863个网格地下水蓄变量。研究发现,黄淮海平原区的土地结构变化趋势是生态用地转换为耕地,耕地转换为建设用地,而其中各地类的耗水强度排序为建设用地>耕地>草地以及未利用土地,建设用地耗水强度从107万m~3/km~2增加到2010年的166万m~3/km~2,耕地耗水强度从51.90万m~3/km~2增加到57.50万m~3/km~2,草地与未利用地耗水强度分别从43.91万m~3/km~2、46.78万m~3/km~2变化到50.93万m~3/km~2、49.39m~3/km~2。低耗水强度的用地结构向高耗水强度用地结构变化,以及建设用地和耕地耗水强度不断增加,导致了黄淮海平原区各流域地下水蓄变量减少。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雷鸣 孔祥斌 张雪靓 吴芳芳
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以及衍生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针对黄淮海平原区水资源短缺问题,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对地下水资源量的效应,对于地下水位下降原因的诊断,调整土地利用以缓解地下水危机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构建了1km网格地理信息数据库,利用基于水量平衡原理的单元网格水平衡分析方法,计算出了1990年、2010年两期黄淮海平原区310 863个网格地下水蓄变量。研究发现,黄淮海平原区的土地结构变化趋势是生态用地转换为耕地,耕地转换为建设用地,而其中各地类的耗水强度排序为建设用地>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唱唱 邓楚雄 李忠武 孙惠芳 陈韶清 赵浩
[目的]城郊型乡村可作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首要区域,选取典型的城郊县域湘潭县为例,基于拓展的“人-地-业”框架开展土地非农化空间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可助推其空间优化从而实现人地关系的高质量发展。[方法]采用标准差椭圆、全局莫兰指数及冷热点分析乡村土地非农化的空间演变特征,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1)湘潭县乡村土地非农化总体呈“东北-西南”空间分布特征且在此方向上的向心力逐渐趋强;(2)乡村土地非农化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呈“先上升、后下降、总体减小”的趋势,但空间关联程度在样本期间有所下降;热点区始终向西北部集聚,不平衡的“川”型分布格局在不断地强化,土地非农化不平衡现象突出且不断加剧;(3)对乡村土地非农化的显著影响因素包括人口密度、距最近建制镇距离、坡度、人均农村建设用地面积超标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村民代表大会召开次数、村内企业个数、规模经营耕地面积比例和是否有合法村庄规划,各影响因素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结论]基于“人-地-业”视角探讨不同区域乡村土地非农化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可为科学制定乡村空间优化策略提供参考。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吴大付 高旺盛 陈红卫 赵亦芳
农业集约化要求投入更多的物资及资源 ,可持续化要求保护环境资源 ,高产和持续是我国农业应追求的基本目标。两者显然是一对矛盾 ,既对立又统一。本文以河北省景县为例 ,探讨了黄淮海平原农业集约化与可持续化的统一性和对立性 ,并提出了协调对立性的技术对策。
关键词:
黄淮海平原 集约化 可持续化 对立统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程明洋 李琳娜 刘彦随 周扬
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城镇化未能有效带动乡村发展,并造成严重的乡村病问题。现有关于城镇化对乡村人—地—业影响的研究较少,关于影响机制的探讨更显匮乏。文章基于黄淮海平原县域数据,刻画县域乡村系统与城镇化发展的时空格局,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析城镇化对乡村的影响,并探讨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①乡村人口发展空间分异不明显,而乡村土地、产业发展空间分异明显,其高值区主要分布于山东省、环渤海湾周边地区等;②黄淮海平原县域城镇化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空间分异明显,高值区主要分布于山东省、京广铁路沿线周边地区、环渤海湾周边地区等;③城镇化对乡村土地的影响不显著,同时,土地城镇化对乡村的影响不显著,乡村人口和产业的发展主要受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的影响,城镇化交互作用能够增强对乡村的影响力;④合理的城镇化发展可有效促进乡村人—业发展,有助于实现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王全喜 宋戈 隋虹均
研究目的:探究中国耕地“非农化”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压力、状态与响应因素的多重并发影响和因果组态复杂机制。研究方法: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的影响分析和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法(fsQCA)的组态分析。研究结果:(1)2004—2020年中国耕地“非农化”面积总体呈增长态势,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城市和不同单元分别表现出“东多西少”“阶梯递增”“中西扩散”特征。(2)社会经济驱动因素对耕地“非农化”的影响体现出明显时空异质效应,其中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产业结构是普遍性的因素。(3)压力、状态与响应中单因素并不构成影响耕地“非农化”的必要条件,不同地区耕地“非农化”的实现是诸多因素构成的不同组态构型并发协同作用的结果,但在不同组态构型的核心因素和辅助因素会发生角色和地位的转换。研究结论:耕地“非农化”受经济、社会和资源配置等多重因素影响,地方政府在制定调控管理政策时需着眼于不同组态路径中压力、状态及响应多重条件的适配关系,加强城市建设占用耕地的空间规划管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荣生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为了一定的社会和经济目的,运用生物的、技术的和工程的手段,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使用、改造和保护等长期性或周期性经营。合理的土地利用就能保证按一定的目的,经济、有效和持续的利用。它既是把土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变为自然、经济生态系统的过程,也是自然、社会、经济、技术诸因素综合作用的复杂过程。土地利用的方式、程度、结构及地域分布和效益,既受自然因素影响,更受各种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制约。但在所有影响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