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817)
2023(12674)
2022(11188)
2021(10567)
2020(8808)
2019(20226)
2018(20428)
2017(39660)
2016(21598)
2015(24188)
2014(24128)
2013(24068)
2012(22038)
2011(19876)
2010(19926)
2009(18275)
2008(17525)
2007(15633)
2006(13862)
2005(11954)
作者
(63695)
(53584)
(52827)
(50323)
(33523)
(25680)
(23802)
(21139)
(20125)
(18816)
(18262)
(17888)
(16850)
(16734)
(16309)
(16308)
(16015)
(15683)
(15185)
(15000)
(13505)
(13152)
(12971)
(12257)
(12007)
(11813)
(11770)
(11751)
(10735)
(10542)
学科
(88974)
经济(88888)
(63882)
管理(55076)
(48029)
(42419)
企业(42419)
方法(38076)
数学(33265)
数学方法(32879)
农业(32021)
业经(22798)
中国(21990)
地方(20725)
(20587)
(19476)
(16678)
(14475)
贸易(14466)
(14018)
环境(13458)
技术(13290)
理论(12978)
(12952)
(12641)
(12359)
银行(12313)
(12188)
(11979)
(11751)
机构
学院(307530)
大学(306011)
管理(123497)
(120995)
经济(118371)
理学(108082)
理学院(106870)
管理学(104946)
研究(104752)
管理学院(104430)
中国(78035)
(70264)
科学(68487)
(65884)
业大(55271)
农业(54115)
(53312)
(50892)
研究所(49104)
中心(48678)
(44715)
财经(41328)
(41203)
北京(41135)
师范(40780)
(37736)
(37457)
(36234)
经济管理(34701)
农业大学(34164)
基金
项目(217946)
科学(170974)
研究(158179)
基金(157933)
(138781)
国家(137597)
科学基金(117482)
社会(98038)
社会科(92446)
社会科学(92419)
(85874)
基金项目(85436)
自然(77830)
自然科(75942)
自然科学(75927)
自然科学基金(74584)
(71907)
教育(70548)
编号(65864)
资助(63820)
成果(52151)
重点(48989)
(47706)
(47593)
(44667)
课题(43937)
科研(41816)
创新(41664)
教育部(39837)
计划(39748)
期刊
(135371)
经济(135371)
研究(86084)
(70692)
中国(56416)
学报(53379)
科学(49390)
农业(48235)
大学(40429)
管理(40251)
学学(38412)
(35039)
教育(30471)
业经(28180)
(25915)
金融(25915)
技术(25868)
(22530)
问题(19361)
财经(18744)
经济研究(18654)
(16657)
资源(16003)
科技(15933)
图书(15888)
(15818)
业大(15489)
技术经济(14910)
理论(14701)
农业经济(14444)
共检索到4405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效科  冯宗炜  吴刚  刘国华  
本文通过对以桐粮间作为代表的农林业系统的结构、生物量、生产力、能量流、物质流和价值流的动态分析,並与当地的农田系统和以泡桐林地为代表的林地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比较,认为农林业系统是一种投入相对较少,而产出较多,综合效益较大的复合系统。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吴刚  冯宗炜  孔红梅  秦宜哲  
本文对黄淮海平原豫北地区分布最广的农林业系统两种类型泡桐—小麦、玉米,沙兰扬—小麦、玉米的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分析,並与当地传统的农田系统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种农林业系统的现存量分别为34985.1和34253.4kg/hm~2;9年累积生物量分别为257940.1和3257404.3kg/hm~2;生物生产力分别为29560.1和30457.4kZ/hm~2·a;经济生产力分别为8436.7和8371.77元/hm~2·a,9年累积经济生产力分别为89151.16和87769.45元/hm~2:光能转化率分别为1.835%和1.7405%:物质年归还量分别为3366.6和3102.3kg...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金贵  邓祥征  陈冬冬  王佩  孙中孝  
农地流转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分析农地流转空间格局特征对中国农业的转型发展尤为重要。本文以黄淮海平原农户调查数据为基础,引入ELL模型对黄淮海平原农地流转抽样数据进行了空间推演,获得该地区县域尺度农地流转方向和规模的空间格局参数,进而通过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描述农地流转表征指标在县域尺度上的集聚特征。研究表明:1黄淮海平原县域农地转入规模在440.79~1379.86hm~2,呈现出由西向东递增的趋势;农地转出规模在908.61~2745.29hm~2,表现出由西北向东南递增的特征;2农地转入和转出的moran’s I_I值分别为0.78和0.89,反映出黄淮海平原农地转入和转...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樊星  田大伦  樊巍  杨海青  
为了准确计量黄淮海平原地区农林复合系统的碳汇功能,指导固碳树种的选择,分析了黄淮海平原20种主要农林复合树种不同器官的含碳率和10种典型树种生物量,计算了平均含碳率和平均加权含碳率。结果表明,各树种器官含碳率在34.19%~49.19%之间,树干的平均含碳率为44.12%,树枝的平均含碳率为45.51%,叶的平均含碳率为45.07%,根系的平均含碳率为39.84%。各树种平均含碳率在40.03%~47.94%之间,枣树平均含碳率最高,为47.94%,柿树最低,为40.03%。全部20种主要农林复合树种的平均含碳率为43.57%,可以作为黄淮海平原地区森林平均含碳率。10种典型树种平均加权含碳率...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立刚  李虎  邱建军  
【目的】明确黄淮海平原地区典型作物种植类型下,农田土壤N2O排放特征,并探明不同环境因子对其排放通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静态箱法测定了黄淮海平原典型农田(冬小麦/夏玉米、棉花、休闲地)土壤N2O的排放通量及其季节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土壤温度、土壤水分、不同氮肥量对土壤N2O通量的影响。【结果】3种种植方式N2O排放在秋季均呈现总体下降趋势,至12月中旬左右降到最低,随着春季气温的升高则呈总体上升趋势。冬小麦/夏玉米地土壤N2O排放高峰值为433.5μgN2O·m-2·h-1,出现在7月下旬;棉花地为146.5μgN2O·m-2·h-1,出现在6月中旬;休闲地为175.16μgN2O·m-2·h-...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董光龙  许尔琪  张红旗  
科学划分农村居民点类型,深入挖掘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的差异性,是农村居民点差异化管控的基础,有助于乡村转型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本文以黄淮海平原为例,基于遥感解译获取了农村居民点空间数据,采用空间叠加的方法,从农村居民点的规模、形态和分布三个方面划分了2015年农村居民点的类型,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规模、形态和分布组合下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水平、用地变化等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2015年黄淮海平原农村居民点可划分为12种类型,并以小斑块较规整高密度、小斑块较规整中密度和中斑块不规整低密度三种类型为主。(2)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董光龙  许尔琪  张红旗  
科学划分农村居民点类型,深入挖掘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的差异性,是农村居民点差异化管控的基础,有助于乡村转型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本文以黄淮海平原为例,基于遥感解译获取了农村居民点空间数据,采用空间叠加的方法,从农村居民点的规模、形态和分布三个方面划分了2015年农村居民点的类型,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规模、形态和分布组合下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水平、用地变化等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2015年黄淮海平原农村居民点可划分为12种类型,并以小斑块较规整高密度、小斑块较规整中密度和中斑块不规整低密度三种类型为主。(2)相比于黄河以南地区,黄淮海平原黄河以北的县域内农村居民点斑块规模较大、密度较低。(3)农村居民点的规模和密度对人均农村居民点面积的影响较大。在小而密集的分布状态下,农村居民点用地较为粗放;在大而疏的分布状态下,农村居民点用地较为集约。(4)农村居民点数量增加较多的县域,多为小斑块类型;而农村居民点数量呈减少趋势的县域,多为中大斑块与中低密度的组合类型。(5)农村居民点的规模和形状与农村居民点面积变化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形状不规整和小斑块组合类型的农村居民点面积增加较为显著,而形状较规整和小斑块组合类型的农村居民点是面积减少的主体。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征  王文杰  蒋卫国  贾凯  陈坤  
以黄淮海平原为研究区,以WaterGAP用水量模型的灌溉耗水量与取水量数据、scPDSI数据为基础,探讨了黄淮海平原灌溉用水量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干旱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黄淮海平原耗水量约占取水量的1/3,其中河北南部、河南和山东等地区用水量均高于其他地区,耕地集中分布区灌溉用水量明显高于其他地区,2003—2014年灌溉取水量呈增加趋势,约37 mm/月;黄淮海平原气象条件趋于干旱,其中2006—2014年干旱连续多发,scPDSI与灌溉取水量距平值大于0的单元数间具有显著的非线性相关关系(R~2=0.60),其中8-12月二者相关关系较为显著;气象干旱是黄淮海平原灌溉用水量增加的重要原因,在气象干旱和农业灌溉的共同影响下,研究区水储量亏损量持续增加。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有福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产出效益按受益范围和对象分为内部效益与外部效益,利用模糊综合评判和结构负熵两种方法分别对内外部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农林复合系统各结构模式均比对照地好,农林复合系统使农村产业结构得到改善,进而提高就业水平,增加农民收入。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陈丽  郝晋珉  王峰  尹钰莹  高阳  段文凯  杨君  
耕地固碳作为陆地主要生态系统固碳的有效补充,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是,目前耕地固碳功能研究多从生态学角度研究耕地植被、土壤等碳吸收、碳释放以及将耕地看作纯自然生态系统研究系统碳平衡,缺乏从土地利用和管理学科角度对耕地固碳功能进行系统阐述和研究。黄淮海平原作为中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区内耕地面积大,耕地利用模式典型。本文以黄淮海平原为研究区,从耕地利用系统的角度出发,基于整个系统碳循环过程,构建了黄淮海平原耕地利用系统固碳功能研究基本框架,并基于生态学角度陆地生态系统固碳相关研究成果,从耕地固碳能力、固碳效率和固碳优势度三个方面对黄淮海平原耕地固碳功能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耕地利用过程...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晓琳  黄晶  陈阜  褚庆全  
鉴于作物需水量变化趋势对制定灌溉策略与区域水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依据黄淮海农作区50个标准气象站点50年逐日气象数据资料,基于SIMETAW模型,分析了黄淮海各农作亚区夏玉米、春玉米生育期需水量、灌溉需要量的时空变化趋势,主要气象因子时间变化趋势以及需水量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该地区夏玉米、春玉米生育期需水量平均值分别为321.70和456.70 mm且近50年均呈下降趋势,两者降水耦合度分别为0.780、.72;2)与夏玉米生育期灌溉需要量相比,春玉米生育期灌溉需要量地区差异大且下降更显著,但两者在豫西丘陵山地旱坡地一熟水浇地二熟区均呈上升趋势;3)夏玉米、春玉米需水量下降受太阳...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穆信芳  张佩昌  刘建国  
一、前言黄淮海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冲积平原,包括京、津、冀、豫、苏、皖五省二市部分地区。1988年国务院决定开发黄淮海平原,主要是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以增产粮食为中心,实行农林牧副渔综合开发。山东省地处黄淮海平原中部,辖83个县,区内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资源丰富,劳力充足,有利于农业综合开发。但在人均耕地日趋减少的情况下,平原林业如何发展,这是一个新课题。林业发展规模和布局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自然资源的可能性来确定,由于山东省黄淮海平原森林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因此,我们应用系统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建立林业发展战略动态仿真模型,定量地研究林业发展规模及其效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吴刚  冯宗炜  王效科  刘国华  
本文依据豫北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建立了对该区各类型混林农业系统综合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並采用多层次决策分析法(AHP)对各类型混林农业系统进行了综合效益的分析与评价。最后推出了该区在目前生产力状况下优化的混林农业系统模式,即:苹果—小麦·花生—草莓生态系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戈大专  龙花楼  李裕瑞  张英男  屠爽爽  
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小农"为特征的粮食生产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而粮食生产模式的转型是我国乡村转型发展进程中变化最为显著的部分。文章从粮食生产系统概念界定出发,基于粮食生产供给功能、农户生计保障功能、城乡转型支撑功能和生态环境保育功能,构建了粮食生产系统多维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黄淮海地区1990、2000、2010和2015年四期分县截面数据,定量评价了粮食生产系统不同功能的时空格局特征,及其内在关系演化过程。结果表明:(1)黄淮海地区粮食生产供给功能不断增强,空间分布上京津地区和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不断减弱,而冀、鲁、豫、皖多省交界地区不断增强;农户生计保障功能和城乡转型支撑功能存在高度的正相关性;生态环境保育功能整体上"南高北低"。(2)1990—2015年黄淮海地区粮食生产系统总体功能不断增强,逐渐形成了"高功能都市型"、"过渡提升型"和"低功能生计型"三类粮食生产地域类型。(3)粮食生产供给功能与农户生计保障功能的相关系数由1990年的0.38转变为2015年的-0.22;而粮食生产供给功能与城乡转型支撑功能相关关系由弱相关转变为负相关;粮食生产供给功能越强的地方生态环境保育功能越高。然而,1990—2015年,70%粮食生产供给功能上升的县呈现出生态环境保育功能下降的趋势,粮食生产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增大。因此,国家粮食生产政策的制定需加强对农户生计保障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