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661)
- 2023(7619)
- 2022(6222)
- 2021(5487)
- 2020(4147)
- 2019(9477)
- 2018(9196)
- 2017(17017)
- 2016(9224)
- 2015(10460)
- 2014(10433)
- 2013(10413)
- 2012(10154)
- 2011(9490)
- 2010(9609)
- 2009(8666)
- 2008(8619)
- 2007(8005)
- 2006(7513)
- 2005(6853)
- 学科
- 济(46612)
- 经济(46577)
- 管理(22526)
- 业(22091)
- 地方(19355)
- 中国(17766)
- 农(17218)
- 企(13570)
- 企业(13570)
- 业经(12671)
- 农业(11829)
- 发(10630)
- 方法(10555)
- 地方经济(10397)
- 数学(8705)
- 数学方法(8645)
- 融(8530)
- 金融(8530)
- 环境(8428)
- 银(8202)
- 银行(8193)
- 行(8099)
- 发展(7913)
- 展(7893)
- 学(7634)
- 贸(7390)
- 贸易(7378)
- 制(7175)
- 技术(7068)
- 易(7029)
- 机构
- 学院(133054)
- 大学(128216)
- 济(56898)
- 经济(55630)
- 研究(54468)
- 管理(45955)
- 中国(42364)
- 理学(37395)
- 理学院(36896)
- 管理学(36312)
- 管理学院(36066)
- 科学(32692)
- 京(29965)
- 农(28884)
- 所(28351)
- 研究所(25333)
- 中心(24635)
- 财(24499)
- 江(23316)
- 农业(22304)
- 业大(20637)
- 范(20268)
- 师范(20057)
- 院(19765)
- 北京(19513)
- 省(18953)
- 州(18864)
- 财经(17900)
- 科学院(17282)
- 发(17111)
- 基金
- 项目(82604)
- 研究(64687)
- 科学(64197)
- 基金(55411)
- 家(48633)
- 国家(48113)
- 社会(40121)
- 科学基金(39897)
- 社会科(37928)
- 社会科学(37924)
- 省(34965)
- 基金项目(28634)
- 教育(28541)
- 划(28466)
- 编号(27606)
- 发(25747)
- 自然(23045)
- 成果(22491)
- 自然科(22408)
- 自然科学(22405)
- 资助(22007)
- 自然科学基金(21970)
- 发展(21159)
- 课题(20839)
- 展(20759)
- 重点(19362)
- 创(17405)
- 部(17268)
- 年(16993)
- 创新(16365)
共检索到2309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焕成,姚建巨,任国柱
黄淮海平原包括五省二市,共315个县,总土地面积占全国的3.4%,农村人口占全国的16.4%,耕地占全国的18%,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9.4%。要实现在本世纪末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亿吨的目标,重点投资、加强建设这一地区的粮食生产基地,对整个田民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一、粮食生产条件与特点 黄淮海平原是我国历史悠久的重要粮食产区。本区气候上兼有我国南北方特点,光热资源丰富,降水较充沛,≥10℃积温3800—4900℃,年降水量500—100mm,适宜小麦、玉米、水稻等多种作物,土层深厚,以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关浩杰 司喜梅
[目的]精准把握黄淮海平原粮食生产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优化黄淮海平原粮食生产格局。[方法]采用LMDI模型对200—2021年黄淮海平原所涉及的7个省(市)粮食产量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对比,分析粮食总产量、粮食单产累积效应、粮食种植结构对粮食增产的影响。[结果](1)黄淮海地区粮食总产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粮食增产量空间格局由黄淮海西部地区转移到东部地区;(2)粮食增产因素主要是单产累积效应,2004—2016年黄淮海平原粮食产量稳步增长,粮食种植面积连续13年对粮食增产量产生正向影响,但影响效果呈减弱的趋势,2017年开始对粮食增产量产生负向影响;(3)从种植结构看,玉米播种面积效应、小麦单产效应对粮食增产影响效果明显。江苏、安徽省的稻谷增产从依赖播种面积转向单产提高;河南、山东省小麦生产能力强,小麦单产提升效果显著;玉米种植面积调减影响整体玉米产量,河南、山东、河北省受影响较大,但河北省玉米单产提升效果显著;豆类增产省份从安徽转移到单产高的河南省、种植面积增多的山东省;山东、江苏、安徽薯类产量受单产效应负向影响。[结论]要完善粮食支持政策、提高育种水平、优化种植结构、做好防灾减灾,不断探讨新的粮食增产途径。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贺伟
2009年9月国务院通过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把建设"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放在"三个基地、一个枢纽"建设目标的首要位置,并就如何建设好粮食生产基地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措施。进一步加快中部地区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全面提升六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油加工能力、市场流通能力和宏观调控能力,对于保障地区和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董新平 叶彩鸿 林承亮
文章立足于评价"中部崛起"战略中中部粮食生产基地建设进展。文章首先给出了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对中部粮食生产基地建设进展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对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绩效进行了总体评价:中部地区"国家粮仓"功能持续提高,领先优势明显;"农业发展基础能力"、"农业产出能力"优势突出,"农业发展投入能力"、"农业现代化能力"相对滞后;河南是中部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的领头羊。
关键词:
“中部崛起”战略 粮食生产基地 评价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晓 谢永生 李文卓 张应龙
【目的】粮食生产必然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以黄淮海冲积平原区河北省曲周县为研究对象,对粮食生产生态成本进行研究。【方法】依据水土流失和水环境污染相关理论,运用生态学和经济学方法对生态成本进行估算;采用灰色关联法对粮食生产生态成本中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008年该区粮食生产生态损失总价值相当于当年农业总产值的2%;小麦和玉米生态成本已分别达到1.51元/kg、1.12元/kg,而出售单价分别为1.62元/kg、1.38元/kg,高成本低收益的情况对该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着不利影响;单位面积产量、播种面积、农业机械费用和劳动力支出费用是影响粮食生产生态成本的重要因素,化肥费用、有机肥费...
关键词:
粮食生产 生态成本 黄淮海平原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姚慧敏 张凤荣 鞠正山
耕地变化所产生的直接影响就是粮食安全问题。本文依据 1 991~ 2 0 0 1年黄淮海平原区耕地数量和质量变化以及粮食生产变化情况 ,分析了耕地数量与质量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结果表明 :耕地数量和质量变化 ,通过影响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单产 ,最终影响到粮食总产量。 1 991~ 2 0 0 1年 ,由于耕地面积减少和耕地质量降低 ,导致黄淮海平原区粮食总产量损失 634.87万吨 ,占 2 0 0 1年粮食总产量的 5 .1 %。因此 ,保护现有耕地是保证粮食生产的基础 ,对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关键词:
耕地变化 粮食生产 黄淮海平原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戈大专 龙花楼 李裕瑞 张英男 屠爽爽
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小农"为特征的粮食生产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而粮食生产模式的转型是我国乡村转型发展进程中变化最为显著的部分。文章从粮食生产系统概念界定出发,基于粮食生产供给功能、农户生计保障功能、城乡转型支撑功能和生态环境保育功能,构建了粮食生产系统多维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黄淮海地区1990、2000、2010和2015年四期分县截面数据,定量评价了粮食生产系统不同功能的时空格局特征,及其内在关系演化过程。结果表明:(1)黄淮海地区粮食生产供给功能不断增强,空间分布上京津地区和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不断减弱,而冀、鲁、豫、皖多省交界地区不断增强;农户生计保障功能和城乡转型支撑功能存在高度的正相关性;生态环境保育功能整体上"南高北低"。(2)1990—2015年黄淮海地区粮食生产系统总体功能不断增强,逐渐形成了"高功能都市型"、"过渡提升型"和"低功能生计型"三类粮食生产地域类型。(3)粮食生产供给功能与农户生计保障功能的相关系数由1990年的0.38转变为2015年的-0.22;而粮食生产供给功能与城乡转型支撑功能相关关系由弱相关转变为负相关;粮食生产供给功能越强的地方生态环境保育功能越高。然而,1990—2015年,70%粮食生产供给功能上升的县呈现出生态环境保育功能下降的趋势,粮食生产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增大。因此,国家粮食生产政策的制定需加强对农户生计保障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孙世刚 李英杰 张建斌
以3年滑动平均数为基础,对1995-2006年河北省山前平原耕地面积、灌溉条件、粮食作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比例的变化趋势和1996-2007年河北省粮食作物审定品种区试产量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进而对该区域2009、2015和2020年粮食生产能力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未来该区域粮食生产能力呈上升趋势。此结果是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持续提高单产和严格保护耕地、推广节水技术基础上的,如果背离这些原则,粮食生产能力则有可能出现下降的情况。
关键词:
河北省山前平原 粮食生产能力 估算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白玮 邱爱军 张秋平 郝晋珉
水土资源是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基础。水土资源粮食安全价值核算对于促进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平衡地区粮食生产任务促进粮食安全具有积极意义。目前国内尚未有关于水土资源粮食安全价值系统的核算方法。本文根据虚拟水和虚拟土理论,综合考虑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构建了粮食生产中的水土资源粮食安全价值核算方法体系,并以黄淮海地区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水土资源的粮食安全价值真实存在且可以量化,黄淮海地区各省市水土资源的粮食安全价值存在差异,河北、江苏、安徽、山东和河南省的水土资源粮食安全价值总量远远高于北京和天津,并提出了建立粮食安全补贴完善粮食安全价值实现途径的政策建议。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黄进勇 高旺盛
本文从理论上讨论了土地持续生产力的概念 ,并结合黄淮海平原农业生产实际对农业技术在土地持续生产力建设中的实施效果以及黄淮海平原土地持续生产力建设的技术选择原则作了分析。最后 ,提出了黄淮海平原当前及今后土地持续生产力建设的几项重大技术。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刘同山
本文从城镇化进程中农户乡城迁移和农业转型发展要求农地流转出发,首先构建理论模型分析农地流转不畅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然后利用中国黄淮海农区5省18县(市、区)708户小麦种植户的一手调查数据,在处理内生性和选择偏误的基础上,采用处理效应模型估计了农地流转不畅造成的小麦产量损失,并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想流出或流入农地却不能实现,会显著影响农户的小麦产量。从平均处理效应(ATE)看,想减少或扩大经营规模的农户不能流出或流入理想规模的农地,会造成12.16%的小麦亩均产量损失。基于加权最小二乘(WLS)估计的稳健性检验发现,这一结论具有很好的可靠性。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率,应尽快消除农地流转的各种障碍,推动农村人地资源优化配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段健 徐勇 孙晓一
青藏高原是中国粮食短缺地区之一,提高其粮食自给能力和确保粮食安全一直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在修订牧业区和半农半牧地区人均粮食消费需求量标准的基础上,利用1985-2015年青藏高原县级行政单元粮食产量和消费数据,采用波动系数法、分级法、重心模型以及粮食短缺指数模型,分析青藏高原粮食生产和消费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评估114个县市的粮食安全风险状况。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粮食生产与消费空间分布不均衡,粮食生产呈环形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湟黄谷地、藏东和藏南沿江河谷地带,中部和西部粮食产量较低,粮食消费呈东高西低格局;本地粮食生产不能满足居民消费需求,区域粮食缺口量达21.04万~121.69万t,相当于粮食消费需求的8.22%~40.11%,考虑旅游人口的影响,2015年区域粮食缺口达132.92万t;青藏高原粮食安全风险较高的地区广泛分布在藏北高原、青南高原、祁连山地以及城市化水平较高的拉萨市辖区和西宁市辖区,旅游业发展对林芝市的粮食安全风险影响显著;单纯依靠粮食增产不能解决区域粮食问题,建立完善的粮食储备和交通物流体系、加强与内地及周边国家的粮食贸易合作,是保障青藏高原粮食安全的关键。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玉升 阎爱华
农业综合开发是国家和各级政府为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农业资源的经济活动,山东省自1988年开始实施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开发区域涉及13个市地、82个县市区,土地、耕地和人口均占全省的2/3左右。开发内容包括兴修农田水利、开荒改土、农业科技推广、林业建设、畜牧业建设、淡水养殖、农业机械和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吴贵珍 宋德用 金庆文
国家提出对平原农业综合开发的战略决策后,黄淮海区域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以增产粮食为中心展开了农、林、牧、副、渔综合开发的系统工程。河南省漯河市是淮河流域的平原市,位于河南省中部。漯河市政府紧紧抓住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这一机遇,以点带面地组织实施了开发工作。经过近两年来的实践,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1989年,国务院区域开发办公室等六个部室,在河南省检查开发工作时,给予漯河市充分的肯定和赞扬,并以总分220分(满分为200分)的优秀成绩名列河南省14个地市榜首。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洪业 黄荣金
通过对黄淮海平原339个县(市)土地资源的调查分析,把该地区分为4个区和15个亚区。估算出不同类型区中低产地和荒地的面积并分析了其分布情况。还对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与荒地资源开发条件和潜力进行了初步分析后得出:开发潜力最大的为黄淮平原区;其次为海河低平原区和山前平原区;滨海平原区中低产地面积最小,但荒地资源丰富,可开发利用面积大。黄淮海平原4个重点开发区为:北部低产区、中部沿黄高产区、南部中低产区和东部滨海滩涂区。
关键词:
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荒地,开发潜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