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277)
- 2023(12122)
- 2022(10811)
- 2021(10238)
- 2020(8625)
- 2019(20115)
- 2018(20000)
- 2017(39096)
- 2016(21473)
- 2015(24144)
- 2014(24152)
- 2013(23824)
- 2012(21766)
- 2011(19612)
- 2010(19753)
- 2009(18095)
- 2008(17709)
- 2007(15514)
- 2006(13745)
- 2005(12005)
- 学科
- 济(83337)
- 经济(83249)
- 管理(65415)
- 业(62946)
- 企(53979)
- 企业(53979)
- 方法(38686)
- 数学(33252)
- 数学方法(32755)
- 农(23032)
- 财(22031)
- 中国(20933)
- 业经(19103)
- 地方(17960)
- 学(17653)
- 策(15414)
- 农业(15316)
- 制(15295)
- 贸(14678)
- 贸易(14669)
- 技术(14478)
- 理论(14394)
- 易(14246)
- 务(14238)
- 和(14222)
- 财务(14168)
- 财务管理(14142)
- 划(13588)
- 环境(13466)
- 企业财务(13359)
- 机构
- 学院(301653)
- 大学(301537)
- 管理(125577)
- 济(117387)
- 经济(114647)
- 理学(108958)
- 理学院(107771)
- 管理学(106030)
- 管理学院(105471)
- 研究(99658)
- 中国(73469)
- 京(64529)
- 科学(62381)
- 财(54107)
- 所(49707)
- 农(47042)
- 研究所(45370)
- 业大(45050)
- 中心(44875)
- 江(43881)
- 财经(43053)
- 北京(40905)
- 范(40265)
- 师范(39971)
- 经(39046)
- 院(36737)
- 农业(36673)
- 州(35829)
- 经济学(32586)
- 师范大学(32140)
- 基金
- 项目(207004)
- 科学(162711)
- 研究(152764)
- 基金(148998)
- 家(128935)
- 国家(127824)
- 科学基金(110271)
- 社会(94041)
- 社会科(89062)
- 社会科学(89038)
- 省(81235)
- 基金项目(79346)
- 自然(72899)
- 自然科(71156)
- 自然科学(71141)
- 教育(70214)
- 自然科学基金(69826)
- 划(68435)
- 编号(63556)
- 资助(61948)
- 成果(51594)
- 重点(45847)
- 部(45568)
- 发(43865)
- 课题(43752)
- 创(42857)
- 创新(39778)
- 科研(39203)
- 项目编号(39057)
- 教育部(38931)
- 期刊
- 济(128885)
- 经济(128885)
- 研究(88400)
- 中国(55216)
- 管理(45768)
- 学报(44574)
- 科学(42858)
- 农(42009)
- 财(40143)
- 教育(34815)
- 大学(33715)
- 学学(31546)
- 农业(29742)
- 技术(26765)
- 融(24943)
- 金融(24943)
- 业经(21790)
- 财经(19632)
- 经济研究(19612)
- 经(16578)
- 图书(16512)
- 问题(16287)
- 业(15404)
- 科技(15311)
- 技术经济(15229)
- 理论(14954)
- 资源(14329)
- 现代(14205)
- 实践(13883)
- 践(13883)
共检索到4365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曹颖 雷鸣 孔祥斌 程静怡 刘鑫 党昱譞 姚东恒 廖宇波
为在耕地休养生息背景下开展地下水休耕政策过程绩效评价,以黄淮海平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黄淮海平原的2个市、5个县政府相关部门和农户实地调查,以公共价值理论为基础,构建地下水超采区休耕政策过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辅以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等方法对地下水严重超采区休耕政策过程绩效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明晰了黄淮海平原地下水超采区休耕政策公共价值体现并从公平性、参与性、效率性、可持续性等4个维度构建休耕政策过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2)黄淮海平原地下水超采区休耕政策过程绩效评估总得分为74.38分,绩效等级处在“较好”的水平;3)休耕政策实施过程的关键环节包括休耕政策面积落实环节、资金管理和使用环节、政府组织环节、政策生态目标认识环节;休耕政策实施过程的薄弱环节,包括休耕政策面积落实环节、资金管理和使用环节、政府组织和论证环节。综上,本研究构建的地下水超采区休耕政策过程绩效评价体系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可为休耕政策实施过程定量评价提供了研究思路和支撑。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雪靓 孔祥斌
研究目的:基于多数据源计算黄淮海平原地下水位平均下降速度,揭示该地区地下水快速下降机理,提出水资源限制下的耕地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方法:根据收集的黄淮海平原266个地下水位下降速度样本点和5个典型城市地下水位长期监测点,由克里格插值得到区域地下水位平均下降速度,并采用空间分析的方法叠加2012年耕地分布图,分析不同地下水下降速度在9个子生态区对应的耕地分布情况。研究结果:1980年以来,黄淮海平原地下水以浅层0.46±0.37 m/年,深层1.14±0.58 m/年的速度下降,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造成地下水快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区域粮食增产和一年两熟种植制度下小麦播种面积的增加导致...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柳荻 胡振通 柳金昊
休耕是实施“藏粮于地”战略、落实耕地保护政策、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探究休耕生态补偿政策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对于评估和完善休耕制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区为例,运用330个农户样本的调研数据,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分位数回归法,分析休耕生态补偿对休耕农户收入的影响及其对不同收入水平休耕农户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1)休耕生态补偿对休耕农户收入整体上具有正向影响,家庭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约24%;农户主要通过增加非农就业来增加间接收入实现增收,而无法实现非农就业的休耕农户收入会减少。(2)休耕生态补偿对不同收入水平的休耕农户收入影响存在差异,对中等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农户群体的家庭收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低收入、中等偏上和高收入农户群体的家庭收入影响不显著。(3)农户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受到农户自身特征的影响,家庭平均受教育程度、平均健康程度、村干部家庭、外出务工劳动力、耕地面积、租入耕地、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对农户家庭人均收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完善休耕生态补偿制度,需要充分尊重农户休耕意愿,着力解决休耕区域剩余劳动力再就业的问题,对于低收入水平的休耕农户,可以提供公益性岗位等特殊就业渠道。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淑兰
从长期利用角度,提出华北平原地下水资源数量、质量及时空变化特点与机理,运用环境学、系统论观点把地下水的质(水质)—量(水量)—形(地面形态)统一起来,寻求地下水开采量(水位)与地下水水质、区域下降漏斗和地面沉降的关系,以此进行华北地区地下水环境发展趋势的预测和评价研究
关键词:
地下水 环境影响 预测 评价 华北平原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邵景力 赵宗壮 崔亚莉 王荣 李长青 杨齐青
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华北平原三维地下水流模型,并用于评价模拟区地下水资源量。首先在对华北平原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概化,垂向上分为3个含水层组。运用地下水模型软件GMS建模,将模拟区剖分为164行、148列4km×4km的规则网格。以2002年~2003年作为模拟期,通过深浅层地下水流场和65个典型观测孔的拟合对模型进行识别,并进行了模拟期的地下水均衡分析。运用所建立的地下水流模型,评价出1991年~2003年华北平原平均地下水补给资源量为256.68×108m3/a;总可开采资源量为213.49×108m3/a,其中浅层水可开采资源量为191.65×108m3/a,深层为22.64×108m3/a...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光辉 杨丽芝 聂振龙 申建梅 王金哲 严明疆
本文针对华北地下水评价中偏重资源而对地下水的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重视不足的问题,立足于华北平原地下水系统,从地下水的自然属性切入,以综合发挥地下水的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为目标,应用系统论和层次分析法,提出了地下水功能的基本理念及其评价关键技术,包括如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成果区划应用分析方法,将地下水的资源供给功能、生态维持功能和地质环境稳定功能统一在水循环系统中科学评价,以达到充分发挥地下水主要功能的综合效益最佳的目标。最后,以华北滹沱河流域作为示范区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评价方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划分以资源功能为主或以地质环境功能保护为主的适宜区域,这为调控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崔亚莉 王亚斌 邵景力 池娅萍 林坜
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实施的日益临近,华北平原地下水开采调控研究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针对华北平原地下水开采现状以及存在的环境问题,确定了优先考虑严重超采中心区及深层水减采等一系列地下水调控原则,结合地下水可采资源量,给出了南水北调实施后的地下水规划开采量。应用所建立的华北平原地下水数值模型,预测了地下水调控的恢复效果,结果显示,经过10年地下水开采调整,重点控制区内的浅层地下水中心漏斗水位有不同程度回升,石家庄漏斗年均水位上升速率2.1m/a;深层地下水漏斗影响范围也有显著缩小,德州水位回升年均上升速率为(0.8~1.5)m/a。南水北调工程对华北平原地下水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许广明 刘立军 费宇红 李铎 钱永
本文根据华北平原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对可调蓄地层、调蓄空间、调蓄水源以及调蓄有利地带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华北平原地下水最大可调蓄空间为1478.05×108m3,现状地下水位埋深条件下的可调蓄空间为326.29×108m3。制定了地下水调蓄有利地带的选取原则,华北平原地下水调蓄的最好地带是山前冲洪积扇和中东部平原的古河道带。本文在山前冲积扇地带选择了7处地下水调蓄有利地带进行专门研究,提出了各调蓄有利地带调蓄空间、调蓄水源以及调蓄方式。7处调蓄有利地带利用当地水源调蓄方案实施后,地下水可增加补给量为16.68×108m3/d。运用地下水数值模拟方法对3处有利地带的调蓄效果进行了模...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兆吉 雒国中 王昭 刘春华 李亚松 姜先桥
本文通过对华北平原1991年~2003年系列地下水资源潜力及供需分析,浅层地下水总体处于采补平衡状态,但黄河沿岸及中东部平原古河道带尚有54.95×108m3/a潜力,而在山前平原的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区地下水超采27.83×108m3/a;深层地下水除豫北平原、鲁北平原部分地区尚有一定潜力外基本处于严重超采,总超采量12.44×108m3/a;南水北调工程虽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但在短期内可满足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因此利用南水北调的契机涵养水源是地下水可持续利用的基本保障。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胡巍巍 王式成 王根绪 邓伟
论文对安徽淮北地区69个地下水位站的1980—2006年平均地下水埋深资料进行分析,得出淮北地区多年平均地下水埋深2.33 m,1980—1990年各地下水年均埋深较浅、变幅较小,1990年以后地下水埋深变幅加大,且埋深有明显的加深趋势。研究认为淮北平原地下水动态虽然受降水量、蒸发量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但近些年来地下水的动态变化主要是人类活动影响的结果。这些人类活动包括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土地利用、水利工程、农业节水灌溉措施等。其中过度开发利用地下水是导致安徽淮北平原地下水埋深下降、地下水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适度开发利用地下水有利于淮北地区地下水的循环更新,但过度的开发利用,已造成平原北...
关键词:
淮北平原 地下水 埋深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宋荣华 蒋正琦
我国黄淮海平原分布的低矿化地下水盐渍土表土盐分处于季风气候的旱季积盐与雨季淋盐交替进行中,只有旱季积盐大于雨季淋盐时,才有可能盐渍化;否则,即使地下水毛管上升达到地表,土壤也不—定返盐。本区另一特点是地下水和心底土含盐量很少,表土旱季积聚的盐分不多,因而任何削弱表土积盐的措施,都有防治土壤盐渍化的效果。 黄淮海平原低矿化地下水轻壤质盐渍土可分为四种类型,前二个类型地下水深1.5米以内,表土旱季积盐大于雨季淋盐,土壤极易盐渍化,改良应重视降低地下水位。第三种类型地下水深1.6—2米,地下水虽能上升地表,但表土旱季积盐与雨季淋盐处于不稳定平衡状态,任何能够削弱表土积盐的农业或水利措施,都有防治土壤...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雷鸣 孔祥斌 张雪靓 吴芳芳
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以及衍生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针对黄淮海平原区水资源短缺问题,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对地下水资源量的效应,对于地下水位下降原因的诊断,调整土地利用以缓解地下水危机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构建了1km网格地理信息数据库,利用基于水量平衡原理的单元网格水平衡分析方法,计算出了1990年、2010年两期黄淮海平原区310 863个网格地下水蓄变量。研究发现,黄淮海平原区的土地结构变化趋势是生态用地转换为耕地,耕地转换为建设用地,而其中各地类的耗水强度排序为建设用地>耕地>草地以及未利用土地,建设用地耗水强度从107万m~3/km~2增加到2010年的166万m~3/km~2,耕地耗水强度从51.90万m~3/km~2增加到57.50万m~3/km~2,草地与未利用地耗水强度分别从43.91万m~3/km~2、46.78万m~3/km~2变化到50.93万m~3/km~2、49.39m~3/km~2。低耗水强度的用地结构向高耗水强度用地结构变化,以及建设用地和耕地耗水强度不断增加,导致了黄淮海平原区各流域地下水蓄变量减少。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雷鸣 孔祥斌 张雪靓 吴芳芳
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以及衍生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针对黄淮海平原区水资源短缺问题,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对地下水资源量的效应,对于地下水位下降原因的诊断,调整土地利用以缓解地下水危机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构建了1km网格地理信息数据库,利用基于水量平衡原理的单元网格水平衡分析方法,计算出了1990年、2010年两期黄淮海平原区310 863个网格地下水蓄变量。研究发现,黄淮海平原区的土地结构变化趋势是生态用地转换为耕地,耕地转换为建设用地,而其中各地类的耗水强度排序为建设用地>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宁 郝晋珉 邢婷婷 王姣 洪舒蔓
针对区域特点修正后的交通优势度评价模型,借助GIS的空间分析、统计功能,以黄淮海平原地区311个评价单元为例,研究了该区域路网密度、交通设施邻近度、区位优势度和交通优势度空间布局。研究发现:黄淮海平原地区交通优势度总体呈偏正态分布,大部分地区交通优势度一般或偏低,优势度较高的地区有京津及其周边地区,以及以京津为核心辐射出的三条交通优势带。
关键词:
黄淮海平原 交通优势度 空间格局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英华 张世熔 张素兰 魏甦 肖鹏飞
采用格网方式,并结合重点抽样布点,运用地统计学方法中的普通克里格和概率克里格法对成都平原 76 个样点的地下水硝酸盐含量进行空间变异分析。结果表明,目前该区域地下水的硝酸盐含量总体水平不高,但局部区域有超标现象,12 %的区域未达到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饮用水水质标准(小于10 mg/L), 5 %的地区未达到我国规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小于20 mg/L);其分布特点是北部 (7.38 mg/L)>东部(5.72 mg/L)>西部(3.91 mg/L)>南部(1.51 mg/L);彭州、郫县、新都三县(区)地下水硝酸盐含量超标的概率最大(0.25~0.50),而区域西北部的大邑县、都江堰以及...
关键词:
地下水 硝酸盐含量 空间变异 概率克里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