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672)
- 2023(4756)
- 2022(4088)
- 2021(3892)
- 2020(3056)
- 2019(6854)
- 2018(6868)
- 2017(12244)
- 2016(7142)
- 2015(8256)
- 2014(8363)
- 2013(8010)
- 2012(7234)
- 2011(6577)
- 2010(6655)
- 2009(5967)
- 2008(6192)
- 2007(5564)
- 2006(4987)
- 2005(4470)
- 学科
- 济(25376)
- 经济(25354)
- 管理(22836)
- 业(18461)
- 企(13484)
- 企业(13484)
- 农(10608)
- 环境(9296)
- 方法(8932)
- 地方(7822)
- 学(7652)
- 数学(7286)
- 数学方法(7170)
- 财(7136)
- 农业(6960)
- 业经(6492)
- 中国(6272)
- 生态(6236)
- 理论(5196)
- 划(5192)
- 务(5079)
- 财务(5069)
- 财务管理(5048)
- 资源(5044)
- 贸(4991)
- 贸易(4985)
- 和(4968)
- 易(4825)
- 发(4493)
- 制(4430)
- 机构
- 学院(100488)
- 大学(95166)
- 济(37007)
- 经济(36045)
- 研究(35715)
- 管理(34062)
- 理学(28354)
- 理学院(28002)
- 中国(27793)
- 管理学(27360)
- 管理学院(27208)
- 科学(24272)
- 农(22552)
- 京(21361)
- 所(19191)
- 业大(17655)
- 农业(17555)
- 研究所(17361)
- 江(17304)
- 财(17113)
- 中心(16731)
- 范(13919)
- 州(13870)
- 师范(13766)
- 北京(13554)
- 省(13318)
- 院(13268)
- 财经(13053)
- 技术(12313)
- 科学院(11899)
- 基金
- 项目(65500)
- 科学(49952)
- 研究(48051)
- 基金(44838)
- 家(40733)
- 国家(40403)
- 科学基金(33166)
- 社会(28322)
- 省(26861)
- 社会科(26732)
- 社会科学(26728)
- 基金项目(23781)
- 划(22513)
- 自然(21947)
- 教育(21395)
- 自然科(21184)
- 自然科学(21178)
- 自然科学基金(20755)
- 编号(20470)
- 资助(18200)
- 重点(15651)
- 成果(15555)
- 发(15109)
- 课题(14633)
- 创(13323)
- 部(13269)
- 创新(12513)
- 科研(12334)
- 计划(12268)
- 性(12049)
共检索到1559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晓 谢永生 李文卓 张应龙
【目的】粮食生产必然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以黄淮海冲积平原区河北省曲周县为研究对象,对粮食生产生态成本进行研究。【方法】依据水土流失和水环境污染相关理论,运用生态学和经济学方法对生态成本进行估算;采用灰色关联法对粮食生产生态成本中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008年该区粮食生产生态损失总价值相当于当年农业总产值的2%;小麦和玉米生态成本已分别达到1.51元/kg、1.12元/kg,而出售单价分别为1.62元/kg、1.38元/kg,高成本低收益的情况对该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着不利影响;单位面积产量、播种面积、农业机械费用和劳动力支出费用是影响粮食生产生态成本的重要因素,化肥费用、有机肥费...
关键词:
粮食生产 生态成本 黄淮海平原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姚慧敏 张凤荣 鞠正山
耕地变化所产生的直接影响就是粮食安全问题。本文依据 1 991~ 2 0 0 1年黄淮海平原区耕地数量和质量变化以及粮食生产变化情况 ,分析了耕地数量与质量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结果表明 :耕地数量和质量变化 ,通过影响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单产 ,最终影响到粮食总产量。 1 991~ 2 0 0 1年 ,由于耕地面积减少和耕地质量降低 ,导致黄淮海平原区粮食总产量损失 634.87万吨 ,占 2 0 0 1年粮食总产量的 5 .1 %。因此 ,保护现有耕地是保证粮食生产的基础 ,对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关键词:
耕地变化 粮食生产 黄淮海平原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焕成,姚建巨,任国柱
黄淮海平原包括五省二市,共315个县,总土地面积占全国的3.4%,农村人口占全国的16.4%,耕地占全国的18%,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9.4%。要实现在本世纪末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亿吨的目标,重点投资、加强建设这一地区的粮食生产基地,对整个田民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一、粮食生产条件与特点 黄淮海平原是我国历史悠久的重要粮食产区。本区气候上兼有我国南北方特点,光热资源丰富,降水较充沛,≥10℃积温3800—4900℃,年降水量500—100mm,适宜小麦、玉米、水稻等多种作物,土层深厚,以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关浩杰 司喜梅
[目的]精准把握黄淮海平原粮食生产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优化黄淮海平原粮食生产格局。[方法]采用LMDI模型对200—2021年黄淮海平原所涉及的7个省(市)粮食产量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对比,分析粮食总产量、粮食单产累积效应、粮食种植结构对粮食增产的影响。[结果](1)黄淮海地区粮食总产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粮食增产量空间格局由黄淮海西部地区转移到东部地区;(2)粮食增产因素主要是单产累积效应,2004—2016年黄淮海平原粮食产量稳步增长,粮食种植面积连续13年对粮食增产量产生正向影响,但影响效果呈减弱的趋势,2017年开始对粮食增产量产生负向影响;(3)从种植结构看,玉米播种面积效应、小麦单产效应对粮食增产影响效果明显。江苏、安徽省的稻谷增产从依赖播种面积转向单产提高;河南、山东省小麦生产能力强,小麦单产提升效果显著;玉米种植面积调减影响整体玉米产量,河南、山东、河北省受影响较大,但河北省玉米单产提升效果显著;豆类增产省份从安徽转移到单产高的河南省、种植面积增多的山东省;山东、江苏、安徽薯类产量受单产效应负向影响。[结论]要完善粮食支持政策、提高育种水平、优化种植结构、做好防灾减灾,不断探讨新的粮食增产途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戈大专 龙花楼 李裕瑞 张英男 屠爽爽
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小农"为特征的粮食生产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而粮食生产模式的转型是我国乡村转型发展进程中变化最为显著的部分。文章从粮食生产系统概念界定出发,基于粮食生产供给功能、农户生计保障功能、城乡转型支撑功能和生态环境保育功能,构建了粮食生产系统多维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黄淮海地区1990、2000、2010和2015年四期分县截面数据,定量评价了粮食生产系统不同功能的时空格局特征,及其内在关系演化过程。结果表明:(1)黄淮海地区粮食生产供给功能不断增强,空间分布上京津地区和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不断减弱,而冀、鲁、豫、皖多省交界地区不断增强;农户生计保障功能和城乡转型支撑功能存在高度的正相关性;生态环境保育功能整体上"南高北低"。(2)1990—2015年黄淮海地区粮食生产系统总体功能不断增强,逐渐形成了"高功能都市型"、"过渡提升型"和"低功能生计型"三类粮食生产地域类型。(3)粮食生产供给功能与农户生计保障功能的相关系数由1990年的0.38转变为2015年的-0.22;而粮食生产供给功能与城乡转型支撑功能相关关系由弱相关转变为负相关;粮食生产供给功能越强的地方生态环境保育功能越高。然而,1990—2015年,70%粮食生产供给功能上升的县呈现出生态环境保育功能下降的趋势,粮食生产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增大。因此,国家粮食生产政策的制定需加强对农户生计保障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刘同山
本文从城镇化进程中农户乡城迁移和农业转型发展要求农地流转出发,首先构建理论模型分析农地流转不畅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然后利用中国黄淮海农区5省18县(市、区)708户小麦种植户的一手调查数据,在处理内生性和选择偏误的基础上,采用处理效应模型估计了农地流转不畅造成的小麦产量损失,并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想流出或流入农地却不能实现,会显著影响农户的小麦产量。从平均处理效应(ATE)看,想减少或扩大经营规模的农户不能流出或流入理想规模的农地,会造成12.16%的小麦亩均产量损失。基于加权最小二乘(WLS)估计的稳健性检验发现,这一结论具有很好的可靠性。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率,应尽快消除农地流转的各种障碍,推动农村人地资源优化配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利国 鲍丙飞 潘丹
采用方向距离函数,运用2001—2012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生产面板数据,分析其粮食生产传统技术效率、环境技术效率及粮食生产与环境协调性。结果表明:从时序演变来看,不考虑环境污染因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生产传统技术效率呈现"W型"趋势;考虑环境污染因素,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呈现"U型"趋势;从空间分异来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除安义县、九江县、永修县、湖口县、彭泽县、瑞昌市等六个县(市)外,其余各县(市)粮食生产传统技术效率均大于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从粮食生产与环境协调性来看,"粮食生产与环境高度协调"的县(市)个数先减少后增加,"粮食生产与环境较为协调"、"粮食生产与环境较不协调"的县(市)个数均先增加后减少,"粮食生产与环境高度不协调"的县(市)仅2012年出现在都昌县、新建县和贵溪市。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玉 刘彦随 薛剑 许皞
农用地分等成果为耕地综合产能核算提供了新思路,为耕地整理质量评价提供新方法。以海河冲积平原区为例,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通过抽样补充调查,依据自然等指数与理论抽样样点构建理论产能核算模型,利用等指数与可实现抽样样点构建了可实现产能核算模型,结合近3年(2003年~2005年)的粮食实际产量,并进行了综合产能核算。结果表明:全区耕地理论产能为2970×104t,可实现产能为2260×104t,远高于近3年1430×104t的年均粮食实际产量,表明目前海河冲积平原区粮食安全的耕地资源保障程度较高。通过分析耕地综合产能、利用强度及其增产潜力,将研究区耕地利用划分为核心保护区、优化提升区和重点整理区,并...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翠翠 冯林剑 常介田
为了探讨桐粮间作生态模式的生态效应,本研究进行了桐粮间作与单作粮试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桐粮间作区比单作粮区能充分利用光照、积温、水资源、土壤养分,且对空气温湿度具有调节作用。桐树‖小麦—大豆间作比小麦—大豆单作粮模式光能利用率提高0.49%;空气温度冬季提高0.2~1.6℃、夏季减低0.3~1.1℃;空气相对湿度提高2%~7%,且能充分利用水资源和具有防风固沙作用。
关键词:
桐粮 间作 生态效应 黄淮海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白玮 邱爱军 张秋平 郝晋珉
水土资源是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基础。水土资源粮食安全价值核算对于促进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平衡地区粮食生产任务促进粮食安全具有积极意义。目前国内尚未有关于水土资源粮食安全价值系统的核算方法。本文根据虚拟水和虚拟土理论,综合考虑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构建了粮食生产中的水土资源粮食安全价值核算方法体系,并以黄淮海地区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水土资源的粮食安全价值真实存在且可以量化,黄淮海地区各省市水土资源的粮食安全价值存在差异,河北、江苏、安徽、山东和河南省的水土资源粮食安全价值总量远远高于北京和天津,并提出了建立粮食安全补贴完善粮食安全价值实现途径的政策建议。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善高 田旭
基于1985-2014年中国粮食(稻谷、小麦和玉米)生产成本的省级宏观数据,采用随机前沿成本函数模型对三种作物生产成本上升之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要素价格调整效应是驱动粮食生产成本增加的首要因素,其次是生产规模效应,而技术进步效应和效率改进效应均能降低粮食生产成本,但技术进步效应降低成本的作用更明显。2)劳动、化肥和其他要素价格均表现出正的价格调整效应,其中劳动价格影响最大。3)三种作物均存在规模经济性,但稻谷的规模经济性有所下降,而小麦和玉米的规模经济性有略微的提升。4)技术进步效应能降低生产成本,其中,稻谷的技术进步效应对成本的降低作用要高于小麦和玉米,但效率提升对降低生产成本的作用较小。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我们认为进一步深化规模化种植、推动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和推进小麦、玉米机械作业等均能降低粮食生产成本。与此同时,考虑到农业生产要素价格上涨趋势不可避免,可以尝试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如套种)、延长农产品产业链等来增加土地收益,从而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保障我国粮食供给安全。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善高 田旭
基于1985-2014年中国粮食(稻谷、小麦和玉米)生产成本的省级宏观数据,采用随机前沿成本函数模型对三种作物生产成本上升之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要素价格调整效应是驱动粮食生产成本增加的首要因素,其次是生产规模效应,而技术进步效应和效率改进效应均能降低粮食生产成本,但技术进步效应降低成本的作用更明显。2)劳动、化肥和其他要素价格均表现出正的价格调整效应,其中劳动价格影响最大。3)三种作物均存在规模经济性,但稻谷的规模经济性有所下降,而小麦和玉米的规模经济性有略微的提升。4)技术进步效应能降低生产成本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赵秉强 张福锁
略论了黄淮海农区开展粮食超高产种植制度研究的战略意义,提出了超高产种植制度实现的产量指标为亩产吨半粮;对小麦‖春玉米/夏玉米及小麦/玉米三种种植制度的超高产生产特性及主要技术对策进行了分析;展望了粮食超高产种植制度研究注意优先研究协调的理论问题。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尹世久 吕珊珊 吴林海
依据黄淮海平原5省570个粮食类家庭农场的调研数据,运用选择实验法,在对家庭农场忽略的属性进行信息处理的基础上,借助混合Logit模型和潜在类别模型,分析家庭农场对不同扶持政策的偏好程度,以及不同偏好类型的家庭农场特征差异。结果发现:采用推断性属性非参与方法进行信息处理后的模型拟合效果最好;家庭农场更偏好农业补贴、信贷支持和技术支持,但其对政策传播渠道的偏好也不能忽视;面临相同的政策属性组合时,受教育水平高、经营规模合理和对扶持政策认知程度高的家庭农场利润率提升的可能性更大;家庭农场可划分为资金偏好型、知识与技术偏好型、土地流转偏好型和政策信息偏好型四种类型。应该基于偏好异质性制定家庭农场扶持政策,将扶持政策向家庭农场相对更为偏好的农业补贴、信贷支持和技术支持适当倾斜,并对农场主受教育水平高、经营规模合理和对扶持政策认知度高的家庭农场进行重点扶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蔡德龙 钱发军 邓挺 曹敬学
利用郑州铝厂赤泥为主要原料,添加一定量硅肥添加剂生产的硅肥,在黄河冲积平原土壤上进行花生小区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硅肥施用后,花生增产率在10%以上。为今后利用赤泥作硅肥主要原料提供了成熟工艺,同时为在黄河冲积平原花生产区推广硅肥积累了经验。
关键词:
硅肥,花生,赤泥,试验,黄河冲积平原土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