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787)
2023(1809)
2022(1577)
2021(1483)
2020(1349)
2019(2830)
2018(2638)
2017(4102)
2016(2862)
2015(3354)
2014(3384)
2013(3235)
2012(3224)
2011(3061)
2010(2934)
2009(2643)
2008(2718)
2007(2386)
2006(2029)
2005(1887)
作者
(13812)
(11995)
(11804)
(11097)
(7491)
(5876)
(5175)
(4666)
(4373)
(4355)
(4218)
(4118)
(4025)
(3857)
(3792)
(3769)
(3556)
(3498)
(3410)
(3363)
(3244)
(3014)
(2933)
(2883)
(2847)
(2802)
(2658)
(2652)
(2617)
(2604)
学科
(6980)
经济(6972)
(6056)
地方(3822)
(3036)
管理(2982)
(2886)
水产(2203)
(2184)
贸易(2180)
农业(2130)
(2107)
方法(2064)
动物(2057)
(1902)
地方经济(1880)
(1806)
动物学(1782)
(1764)
数学(1666)
小麦(1636)
(1633)
企业(1633)
(1607)
(1601)
数学方法(1591)
植物(1580)
环境(1542)
中国(1539)
生态(1461)
机构
学院(44022)
大学(43257)
(24076)
研究(23656)
科学(22046)
农业(19733)
(15888)
业大(15832)
研究所(15201)
中国(14098)
(12688)
农业大学(12506)
实验(12187)
实验室(11821)
(11529)
(11389)
重点(11223)
(10635)
科学院(10075)
中心(9479)
技术(9028)
(8672)
经济(8318)
(8177)
管理(8107)
(7691)
(7550)
研究院(6822)
理学(6746)
生物(6610)
基金
项目(35849)
(26448)
国家(26297)
科学(25111)
基金(24286)
科学基金(19000)
研究(16644)
自然(16506)
(16140)
自然科(16043)
自然科学(16028)
自然科学基金(15697)
(14649)
基金项目(12729)
科技(12510)
计划(12026)
资助(9894)
(9403)
专项(9399)
重点(9271)
(8277)
(7952)
科研(7789)
(7338)
农业(7321)
技术(7126)
创新(7081)
教育(7047)
社会(7020)
社会科(6511)
期刊
(22989)
学报(22691)
科学(15585)
农业(15010)
大学(13858)
学学(13612)
中国(11655)
(9813)
经济(9813)
(8831)
研究(8289)
业大(7791)
农业大学(6541)
中国农业(5612)
林业(5218)
(4924)
自然(4721)
自然科(4139)
自然科学(4139)
科技(3825)
农学(3759)
华北(3759)
农业科学(3686)
农林(3441)
(3441)
教育(3384)
科技大(3219)
科技大学(3219)
(2969)
资源(2786)
共检索到649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颖君  高慧敏  李子千  胡梦芸  孙丽静  刘茜  吕亮杰  李辉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危害性很强的小麦真菌病害,而Fhb1是抗赤霉病的主效基因。为了筛选黄淮冬麦区携带Fhb1基因的种质材料,利用TaHRC-Kasp和His-InDel标记对来自河北、河南、山东、陕西、江苏和安徽的共336份小麦材料进行检测,共筛选出2份来自河北省的材料(石家庄75和紫茎白)携带Fhb1基因。通过序列分析,其His基因序列与苏麦3号一致,为抗赤霉病类型。利用9 779个SNP位点对供试的336份材料进行PCA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石家庄75和紫茎白与江苏的材料亲缘关系较近。石家庄75是建国初期的育成品种,紫茎白是河北省的地方农家种,其携带Fhb1基因,说明最初Fhb1基因可能在国内一些地方品种中有所分布,但在现代育种进程中受到人工选择而消失。研究结果为黄淮冬麦区抗赤霉病小麦育种提供了宝贵的遗传信息及亲本材料。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存良  陈淑琴  殷毓芬  孙振山  杨平平  吴祥云  
本文将多元分析法应用于小麦良种区域试验,并与Eberhart和Russell法及G.C.C.Tai(1971)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多元分析法不仅提供了基因型各生育阶段对环境的反应敏感性强弱的参数V_1、V_2和V_3,而且提供了各环境地区的环境资源优劣的估计值r_1、r_2及r_3。据V_1r_1+V_2r_2+V_3r_3值最大来选各环境地区适宜品种,在生产上更具有实际指导意义。Tai(1975)多元分析法各基因型的复相关系数月均大于0.8,说明该分析是可靠的。并从生产实际中得到了验证。相比之下,Eberhart和Russell法及Tai(1971)法显得较粗放。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邓清燕  罗江陶  郑建敏  万洪深  李式昭  杨漫宇  夏先全  蒲宗君  
【目的】旨在研究四川小麦抗赤霉病的基因资源,培育赤霉病综合抗性中抗以上的小麦品种。【方法】利用土表接种法鉴定出156份赤霉病达中抗水平的小麦品种或高代品系,通过已知赤霉病抗性基因Fhb1、Fhb2、Fhb4和Fhb5以及部分抗条锈病基因和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标记检测抗性基因的组成。【结果】经抗病基因分子标记检测,在供试的156份赤霉病抗性材料中仅检测出2份材料(20引979和20间2506-10)分别含有抗赤霉病基因Fhb1和Fhb5。同时,检测出含小麦条锈病抗性基因Yr5、Yr15、Yr18、Yr26和YrAs2388的材料分别为4份、63份、9份、3份、14份,在供试材料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2.56%、40.38%、5.77%、1.92%和8.97%。检测出含白粉病抗性基因Pm21的材料44份,在供试材料中的分布频率为28.21%。抗病基因的分布表明,122份供试材料含有至少1个抗病基因,其中6份材料含有条锈病和白粉病2种抗病基因,9个材料中聚合了2个抗条锈病基因,剩余的106份材料仅含有1个抗病基因。仅1份供试材料20间2506-10同时含有赤霉病、条锈病和白粉病3种抗病基因。【结论】四川小麦缺乏遗传背景明确的抗赤霉病资源,因此四川小麦抗赤霉病育种在充分利用本地抗赤霉病资源的同时应加强引进已知抗源的资源加以利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杨敏  秦保平  刘昌来  蔡洪生  王振林  梁元存  尹燕枰  
【目的】筛选出抗赤霉病转Hpa110-42小麦植株,为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提供材料。【方法】以转Hpa110-42小麦T2植株和受体扬麦158为供试材料,通过PCR、Southern blotting、RT-PCR等分子技术进行外源基因的整合与表达检测,并采用单花滴注法鉴定转基因小麦的赤霉病抗性,同时探讨其抗性生理。【结果】经分子检测证明,外源Hpa110-42以1—3个拷贝整合到小麦基因组中并能够稳定遗传,在转录水平上也能正常表达。赤霉病抗性鉴定表明,株系T2-17、T2-15、T2-68、T2-44和T2-36的平均病小穗率极显著低于扬麦158。除T2-17外,其余株系的平均病小穗率极...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崔党群  张娟  闻捷  王俊振  
采用相关和回归分析 ,研究了黄淮冬麦区超高产小麦品种的产量结构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多穗型品种要实现超高产必须三要素协调 ,在保证足够穗数的前提下 ,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 ,其最佳产量结构为穗数 6 80 6× 10 6 穗 /hm2 左右 ,穗粒数 38 16粒左右 ,千粒重4 0 34g左右 ;大穗型品种实现超高产的关键是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 ,其最佳产量结构为穗数4 6 76× 10 6 穗 /hm2 左右 ,穗粒数 4 9 73粒左右 ,千粒重 4 9 38g左右。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关二旗  魏益民  张波  郭进考  张国权  刘彦军  罗勤贵  班进福  
【目的】通过定点农户调查和田间采样分析,了解黄淮麦区主产区小麦生产的品种构成及小麦品质性状,为小麦品种选育和食品加工业的产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8年夏收时在陕西、河南、河北3省所属9个地市、27个县区、81个乡镇抽取农户田间小麦主栽品种样品243份;2009年夏收时在同一区域抽取农户田间小麦主栽品种样品242份。统计小麦品种构成,分析小麦样品的籽粒品质和面团流变学特性。【结果】黄淮麦区调查区域小麦主栽品种数量较多(86个小麦品种),优质强筋小麦品种种植比例较低(19.8%)。小麦籽粒千粒重(39.5g)、容重(787 g.L-1)、蛋白质含量(14.0%)较高,籽粒硬度大(56%)...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杰  刘洪泉  赵芸  杨锴  傅永斌  顾玉章  孙丽静  胡梦芸  李辉  张颖君  
为探究北方冬麦区小麦品种春化基因组成与冬春性的关系,以北方冬麦区271份小麦主栽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分子标记对4个主效春化基因Vrn-A1、Vrn-B1、Vrn-D1和Vrn-B3的组成和分布进行检测,并在海南省三亚市观察田间抽穗情况,同时结合资料记载调查其冬春性特性。分子标记检测结果显示,4个显性等位基因中Vrn-D1(占27.7%)在供试品种中分布频率最高,且呈现由南向北逐渐降低趋势;显性等位基因Vrn-B1在该麦区小麦材料中分布频率较低(占3.0%);所检测材料中均不含显性等位基因Vrn-A1和Vrn-B3;该麦区小麦春化基因组合主要为vrn-A1/vrn-B1/vrn-D1/vrn-B3。通过对供试小麦材料进行冬春性分析,发现部分含有显性等位基因Vrn-D1的材料需要春化才能开花结实,而包含显性等位基因Vrn-B1的小麦材料对春化的需求明显较弱。4个显性春化基因中,只有显性等位基因Vrn-D1和Vrn-B1在所检测的北方冬麦区小麦品种中有分布,且显性等位基因Vrn-B1对小麦春化发育特性的作用强于Vrn-D1。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蒋国梁  吴兆苏  
利用小麦显性雄性不育基因 Tal(ms2),通过多亲本聚合杂文和轮回选择建拓抗赤霉病基因库。通过表型轮回选择,可以使不同抗病基因重组积累,提高基因库中抗病基因和抗病基因型的频率,从而显著提高其抗赤霉病性。结合常规选育,可育成抗赤丰产的小麦新品种或抗赤性显著增强、农艺性状显著改进的新抗源。通过10多年的工作,已育成抗赤霉病丰产品系长江8809和 TFSL 037,高抗赤霉病的新种质 W14,高产品系长江9045、9046等。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许峰  闫素辉  张从宇  时侠清  李文阳  张子学  
为了明确2个小麦抗赤霉病侵入的主效QTL Fhb4和Fhb5的抗性遗传和互作模式,采用土表法并结合扬花期喷洒孢子液接种,以病小穗率(PDS)为鉴定指标,对携带Fhb4和Fhb5的不同遗传背景的BC3F1、BC3F2以及抗感对照进行了抗赤霉病侵入的表型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Fhb4和Fhb5在温麦6号和周麦22这2个不同的遗传背景中,PDS表现出杂合基因型和供体亲本望水白基因型的差异不显著,而与轮回亲本基因型之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抗感分离比经卡方检验符合9∶3∶3∶1的分离比例,其抗性遗传遵循2个独立的遗传因子控制的显性遗传模式;同时,Fhb4和Fhb5抗侵入性效应相当,它们之间存在加性效应,...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蒋国(?)  吴兆苏  陈兆夏  
小麦新品系长江8809系本校小麦品种研究室利用太谷雄性核不育小麦,通过多亲本聚合杂交和轮回选择育成,在抗赤霉病性与矮秆抗倒、高产稳产等优良农艺性状的结合上表现突出。1990~1993连续4年。经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福建省南平地区农科所和本室鉴定,其抗赤性强而稳定,抗扩展性与苏麦3号相当,达抗病(R)级水平。1989~1993年,江苏省淮南麦区17点次试验,4年平均单产4.85t/hm~2,比对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易科  佟汉文  朱展望  陈泠  邹娟  张宇庆  高春保  
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是小麦最主要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小麦生产安全和食品安全,研究小麦赤霉病抗性机理对于解决小麦赤霉病这一世界性难题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对赤霉病的抗性表现形式,将小麦赤霉病抗性分为五个大类,分别为抗侵入(type i)、抗扩展(type ii)、籽粒抗感染(type iii)、耐病性(typeⅣ)和抗毒素积累(type V)。小麦赤霉病的抗性机理可以分为形态机制和生理机制,形态抗性机制是被动的,株高、抽穗期、花期长短、花药挤出程度、有芒无芒、穗长、穗密度、颖壳张开程度和穗部蜡质程度等形态特征均可能与赤霉病抗侵染特性有关。细胞学研究表明,病原菌侵...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马鸿翔  王永刚  高玉姣  何漪  姜朋  吴磊  张旭  
由禾谷镰刀菌复合种引起的赤霉病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小麦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受病原菌侵染的籽粒还会产生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为主的毒素,进一步威胁人畜健康。抗赤霉病品种选育与应用是解决小麦赤霉病及毒素危害的有效途径,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抗赤霉病育种研究,70年代成立全国协作组,建立的人工接种鉴定方法被广泛用于赤霉病抗性评价,筛选出的苏麦3号、望水白等抗源被国内外广泛用于抗赤霉病研究,育成的农艺性状优良且中抗赤霉病的扬麦158号和宁麦9号等品种是抗赤霉病育种的重要突破,不仅在生产上得到大面积应用,而且作为亲本分别育成了20多个小麦品种。除常规育种外,还利用染色体工程技术将外源种质赤霉病抗性导入小麦栽培品种中,基于细胞工程技术的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和加倍单倍体创制在小麦赤霉病遗传改良中拓宽了遗传变异背景,提高了育种效率。20世纪90年代赤霉病在北美洲的流行促使欧美重视小麦赤霉病研究。国际合作促进了小麦赤霉病育种的资源、技术和信息交流,赤霉病抗性类型、鉴定技术和评价指标研究、抗赤霉病种质发掘、QTL定位、关键基因克隆、标记辅助选择及抗病品种培育等方面均取得了明显进展,利用双亲连锁作图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定位了600多个赤霉病抗性相关QTL,涉及小麦所有21条染色体,定名了Fhb1—Fhb7 7个赤霉病抗性基因/QTL。针对苏麦3号和望水白等中国抗源的主效QTL(Fhb1),克隆了其关键基因并进行了功能验证,开发了基因的功能标记,并成功应用于标记辅助选择,培育出赤霉病抗性显著改良的小麦新品种。来自长穗偃麦草的Fhb7候选基因也被克隆,并用于提高栽培小麦品种赤霉病抗性。在精细定位的基础上,开发了紧密连锁分子标记,利用标记辅助选择将不同位点抗性QTL聚合,进一步提高了小麦赤霉病抗性。展望未来,应研究建立精准的赤霉病抗性表型评价体系、加强抗赤霉病新种质和新基因发掘、克隆主效抗病QTL的关键基因并明确其分子机制,将标记辅助选择或基因组选择与常规育种相结合,不断提升小麦抗赤霉病育种效率和水平,培育赤霉病抗性显著提高、综合性状优良的小麦品种。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余毓君  
具有稳定抗赤霉病性遗传的华农2870无性系与丰产品种杂交,在早熟、矮秆、大穗诸方面均有较好的遗传效应,证实了华农2870无性系作抗源利用时,其抗病性可与早熟、矮秆、大穗重组,其优株率较高,且有较高的遗传力,具有良好的利用价值。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海燕  和现昌  王金兰  周阳  
根据黄淮冬麦区小麦生态类型及栽培品种的特点,从降低SO_4~--、NO_3~-入手,设计研制了癸培养基.采用L_(16)(4~5)正交试验筛选出优良配方.经多年试验,癸培养基的愈伤组织平均诱导率分别较C_(17)、W_(14)、N_6培养基高1.3、2.06、2.42个百分点;并对各种不同的基因型都有广泛的适应性,且有促进愈伤组织形成早的显著特点.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曾凡松  尹合兴  史文琦  汪华  杨立军  龚双军  张学江  向礼波  喻大昭  
【目的】揭示β1-微管蛋白基因(β1-tub)和β2-微管蛋白基因(β2-tub)在赤霉病菌(Gibberella zeae)对多菌灵的抗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PCR克隆测序法测定Js449(EC50=7.911μg·m L-1)、Js462(EC50=6.515μg·m L-1)、Js484(EC50=5.031μg·m L-1)、Js506(EC50=8.455μg·m L-1)和Js519(EC50=6.280μg·m L-1)等5个多菌灵抗性菌株的α-、β1-、β2-、γ-tub序列,并与敏感菌株HG-1(EC50=0.552μg·m L-1)进行比对。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