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933)
- 2023(11691)
- 2022(10149)
- 2021(9741)
- 2020(8170)
- 2019(19316)
- 2018(19467)
- 2017(38096)
- 2016(20720)
- 2015(23291)
- 2014(23395)
- 2013(22971)
- 2012(20750)
- 2011(18610)
- 2010(18724)
- 2009(16818)
- 2008(16235)
- 2007(13974)
- 2006(11965)
- 2005(10414)
- 学科
- 济(82936)
- 经济(82857)
- 管理(57013)
- 业(54280)
- 企(45876)
- 企业(45876)
- 方法(42110)
- 数学(37203)
- 数学方法(36523)
- 农(20869)
- 中国(19576)
- 财(18581)
- 学(18558)
- 地方(17637)
- 业经(17561)
- 理论(14713)
- 贸(14207)
- 贸易(14198)
- 农业(13837)
- 易(13767)
- 制(13590)
- 和(13219)
- 技术(12539)
- 环境(12273)
- 务(12130)
- 财务(12057)
- 财务管理(12037)
- 企业财务(11394)
- 划(11153)
- 银(10583)
- 机构
- 大学(290341)
- 学院(290326)
- 管理(117248)
- 济(109469)
- 经济(107008)
- 理学(102901)
- 理学院(101755)
- 管理学(99560)
- 管理学院(99065)
- 研究(95233)
- 中国(67698)
- 科学(63228)
- 京(62078)
- 农(50293)
- 所(48439)
- 业大(47410)
- 财(47320)
- 研究所(44821)
- 中心(42484)
- 江(40268)
- 农业(39749)
- 北京(39119)
- 财经(39013)
- 范(37937)
- 师范(37554)
- 经(35470)
- 院(34545)
- 州(33553)
- 技术(31987)
- 经济学(31837)
- 基金
- 项目(207261)
- 科学(161683)
- 基金(149227)
- 研究(147192)
- 家(131964)
- 国家(130931)
- 科学基金(111639)
- 社会(90005)
- 社会科(85308)
- 社会科学(85280)
- 省(81971)
- 基金项目(79551)
- 自然(75806)
- 自然科(74023)
- 自然科学(74003)
- 自然科学基金(72620)
- 划(69637)
- 教育(68049)
- 资助(62932)
- 编号(60055)
- 成果(47618)
- 重点(46727)
- 部(44679)
- 发(43786)
- 创(43036)
- 课题(41471)
- 创新(40159)
- 科研(39970)
- 计划(39167)
- 大学(38142)
- 期刊
- 济(113797)
- 经济(113797)
- 研究(79913)
- 中国(50339)
- 学报(50273)
- 农(45420)
- 科学(45255)
- 管理(42060)
- 大学(36653)
- 学学(34697)
- 财(34011)
- 教育(32135)
- 农业(31862)
- 技术(26208)
- 融(19636)
- 金融(19636)
- 业经(19301)
- 经济研究(18403)
- 财经(17942)
- 业(17184)
- 图书(15425)
- 经(15189)
- 科技(15015)
- 问题(14806)
- 技术经济(14311)
- 理论(13933)
- 版(13672)
- 业大(13372)
- 统计(13353)
- 资源(13234)
共检索到4024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崔党群 张娟 闻捷 王俊振
采用相关和回归分析 ,研究了黄淮冬麦区超高产小麦品种的产量结构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多穗型品种要实现超高产必须三要素协调 ,在保证足够穗数的前提下 ,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 ,其最佳产量结构为穗数 6 80 6× 10 6 穗 /hm2 左右 ,穗粒数 38 16粒左右 ,千粒重4 0 34g左右 ;大穗型品种实现超高产的关键是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 ,其最佳产量结构为穗数4 6 76× 10 6 穗 /hm2 左右 ,穗粒数 4 9 73粒左右 ,千粒重 4 9 38g左右。
关键词:
小麦 超高产 产量 产量构成 品种选育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雷振生 林作楫 杨会民 陈钦高
研究了黄淮麦区具有不同产量潜力水平的小麦品种的产量结构及其相关生理基础。结果表明,随着小麦品种由低产型向高产型转变,每穗粒重,每穗粒数,千粒重,收获指数,生物产量均有所增加,其中以收获指数和每穗粒重所起的作用最大;在生理特征上,干物重呈现出拔节期递增、开花期递减、成熟期又表现递增的“N”型变化曲线,相对生长率的变化也呈同一趋势。旗叶净光合强度及叶绿素含量均呈递增趋势。开花期叶面积指数(LAI)则呈低产类型品种最低,中产品种最高,高产品种有所下降的抛物线型,但高产品种后期(灌浆中期)则又呈递增。高产类型品种的植株伤流量也有所增加。根据以上结果,对高产品种具有的生理基础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小麦,产量结构,生理基础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安成立 张改生 王寿山 岳秀琴 王红 杨明明 唐涛 鱼晓玉 李长斌
为探求杂交小麦超高产栽培模式,运用农业生态学和统计学原理,采用三因子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方案,选取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的播期x1、播量x2和施肥量x3为调控因子,以每hm2产量y为目标函数,研究小麦超高产栽培模式。结果表明:在试验设计条件下,影响小麦产量的3个生态因素权重依次为施肥量x3>播量x2>播期x1;目标产量为7 500~9 000kg/hm2时,杂交小麦高产的最佳农艺方案为:施肥量x3(纯N和P的质量,m(N)∶m(P2O5)=1∶1)为208.24~301.88kg/hm2,播量x2为218.28~301.29万粒/hm2,播期x1为10-04—10-19。
关键词:
杂交小麦 产量 数学模型 农艺方案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关二旗 魏益民 张波 郭进考 张国权 刘彦军 罗勤贵 班进福
【目的】通过定点农户调查和田间采样分析,了解黄淮麦区主产区小麦生产的品种构成及小麦品质性状,为小麦品种选育和食品加工业的产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8年夏收时在陕西、河南、河北3省所属9个地市、27个县区、81个乡镇抽取农户田间小麦主栽品种样品243份;2009年夏收时在同一区域抽取农户田间小麦主栽品种样品242份。统计小麦品种构成,分析小麦样品的籽粒品质和面团流变学特性。【结果】黄淮麦区调查区域小麦主栽品种数量较多(86个小麦品种),优质强筋小麦品种种植比例较低(19.8%)。小麦籽粒千粒重(39.5g)、容重(787 g.L-1)、蛋白质含量(14.0%)较高,籽粒硬度大(56%)...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丁位华 陈向东 冯素伟 胡铁柱 王丹 杨艳艳 李笑慧 茹振钢
为了解黄淮麦区几种高产小麦品种穗光合特性及产量性状,为筛选高光合育种亲本提供依据,以矮抗58、百农418、百农419、豫麦49和周麦18为试材,研究了其穗部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颖壳横切面结构及产量性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百农419穗部表现出较强的光合特性。在开花期、花后7 d及花后15 d其光合速率分别比矮抗58高14.12%,42.86%,6.11%,比百农418高2.69%,4.65%,4.50%,比豫麦49高11.45%,12.08%,16.24%,比周麦18高22.92%,6.35%,10.64%;其颖壳叶绿素a含量和总叶绿素含量较高,Chla/C...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存良 陈淑琴 殷毓芬 孙振山 杨平平 吴祥云
本文将多元分析法应用于小麦良种区域试验,并与Eberhart和Russell法及G.C.C.Tai(1971)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多元分析法不仅提供了基因型各生育阶段对环境的反应敏感性强弱的参数V_1、V_2和V_3,而且提供了各环境地区的环境资源优劣的估计值r_1、r_2及r_3。据V_1r_1+V_2r_2+V_3r_3值最大来选各环境地区适宜品种,在生产上更具有实际指导意义。Tai(1975)多元分析法各基因型的复相关系数月均大于0.8,说明该分析是可靠的。并从生产实际中得到了验证。相比之下,Eberhart和Russell法及Tai(1971)法显得较粗放。
关键词:
稳定性 产量构成 冬小麦 多元分析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超高产小麦新品种临麦4号系山东省临沂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优质(高白度)、超高产、广适型小麦新品种,其杂交组合为鲁麦23×临9015,2006年8月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鲁农审2006046号,2006年1月1日通过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申请,公告号为CNA002514E。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海燕 和现昌 王金兰 周阳
根据黄淮冬麦区小麦生态类型及栽培品种的特点,从降低SO_4~--、NO_3~-入手,设计研制了癸培养基.采用L_(16)(4~5)正交试验筛选出优良配方.经多年试验,癸培养基的愈伤组织平均诱导率分别较C_(17)、W_(14)、N_6培养基高1.3、2.06、2.42个百分点;并对各种不同的基因型都有广泛的适应性,且有促进愈伤组织形成早的显著特点.
关键词:
小麦 花药培养 癸培养基 诱导率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杰 刘洪泉 赵芸 杨锴 傅永斌 顾玉章 孙丽静 胡梦芸 李辉 张颖君
为探究北方冬麦区小麦品种春化基因组成与冬春性的关系,以北方冬麦区271份小麦主栽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分子标记对4个主效春化基因Vrn-A1、Vrn-B1、Vrn-D1和Vrn-B3的组成和分布进行检测,并在海南省三亚市观察田间抽穗情况,同时结合资料记载调查其冬春性特性。分子标记检测结果显示,4个显性等位基因中Vrn-D1(占27.7%)在供试品种中分布频率最高,且呈现由南向北逐渐降低趋势;显性等位基因Vrn-B1在该麦区小麦材料中分布频率较低(占3.0%);所检测材料中均不含显性等位基因Vrn-A1和Vrn-B3;该麦区小麦春化基因组合主要为vrn-A1/vrn-B1/vrn-D1/vrn-B3。通过对供试小麦材料进行冬春性分析,发现部分含有显性等位基因Vrn-D1的材料需要春化才能开花结实,而包含显性等位基因Vrn-B1的小麦材料对春化的需求明显较弱。4个显性春化基因中,只有显性等位基因Vrn-D1和Vrn-B1在所检测的北方冬麦区小麦品种中有分布,且显性等位基因Vrn-B1对小麦春化发育特性的作用强于Vrn-D1。
关键词:
普通小麦 春化基因 冬春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居辉 姜帅 李靖涛 韩雪 高霁 秦晓晨 林而达
【目的】阐明CO_2浓度增高与氮肥互作对冬小麦生理和产量的影响,为客观评估气候变化背景下冬小麦生产潜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1—2014年利用开放式CO_2富集系统(FACE)平台,采用盆栽方法,研究冬小麦"中麦175"在不同CO_2浓度及高低氮肥水平下(高浓度CO_2 550 mg·L~(-1)和大气浓度390 mg·L~(-1);高氮N1,0.16 g·kg~(-1)和低氮N0,0 g·kg~(-1))的生育进程、光合特征及产量变化。CO_2富集处理于每年返青-成熟期间进行,通气时间为每日6:30-18:30,夜间不通气。CO_2浓度通过计算机程序控制,并根据具体风向和风速控制释放管...
关键词:
冬小麦 FACE CO_2 氮肥 产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茹振钢 冯素伟 李淦
黄淮麦区是中国冬小麦的主产区和高产区,对中国小麦生产以及国家粮食安全起着重要作用。针对中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以及耕地资源非农化、耕地利用非粮化的发展现状,指出未来提高小麦总产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单产。要充分挖掘小麦高产潜力,培育高产品种是进一步提高单产的重要途径。文章根据黄淮麦区的生产条件及生态特点,分析不同时期高产品种产量结构的发展变化趋势,指出在大田条件下实现小麦高产潜力,千粒重与穗粒数并重是小麦新品种的发展方向。并从机械化生产对品种的要求出发,探讨了黄淮麦区小麦高产品种的高产空间与创育思路,提出进一步挖掘黄淮麦区小麦品种高产潜力的有效途径:(1)小麦高产潜力的实现,应重新认识和定位穗光...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胡学旭 孙丽娟 周桂英 吴丽娜 陆伟 李为喜 王爽 杨秀兰 宋敬可 王步军
【目的】分析各区试组小麦品种品质差异和年度品质变化,探讨各区试组品质育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方法】对2000—2015年北部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985个参试品种的容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指数和面团流变学特性进行测定,分析各区试组强筋品种、中强筋品种和中筋品种比例及8个主要品质性状变化。【结果】各区试组参试品种以中筋品种为主,平均占品种量78%;强筋品种和中强筋品种比例较小,各占11%。区试组之间各品种类型比例存在差异,从参试品种看,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13%)、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11%)和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水组(16%)的强筋品种比例高于北部冬麦区组(6%)和黄淮冬麦区旱地组(...
关键词:
冬小麦 品种 品质 区试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跃建
建国以来,通过育种,使四川小麦品种的产量水平上了三个台阶,稳产性和适应性也得到提高,主要农艺性状改进明显。但最近10多年来,四川小麦超高产育种一直面临三个问题:产量潜力没有大突破;稳产性和适应性的改良不及丰产性;主要农艺性状没有大的改变。培育超高产品种有三种策略:培育适宜高肥水地区、产量稳定过7500kg/ha的品种;培育适宜中产地区、产量稳定超过5250kg/ha的品种;培育在高产地区产量达7500kg/ha、中产地区5250kg/ha、丰产性和稳产性都突出的突破性品种。
关键词:
小麦,超高产育种,产量构成,策略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傅兆麟 孙其信
以 14个不同基因型小麦为试验材料 ,对超高产基因型小麦冠层结构的生理特性及其与有关产量性状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小麦超高产基因型与非超高产基因型相比 ,其冠层叶片具有明显的生理优势 ,表现为 :①灌浆中期至灌浆结束 ,叶面积指数一直维持较高水平 ;②冠层透光率在抽穗期叶面积指数较大时较高 ,中后期叶面积指数较小时较低 ;③叶绿素含量平均高 1 1%~ 15 6 % ;④SOD酶活性高 5 6 %~ 16 0 % ;⑤MDA含量从抽穗一直到灌浆后期保持较低水平 ;⑥上三叶光合速率平均高 15 6 %。相关分析表明 ,叶绿素含量、SOD酶活性与单位叶面积粒数、单位叶面积粒重、穗...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海波 林琪 刘义国 姜雯 刘建军 翟延举
为给小麦高产高效提供依据,在大田超高产条件下,研究了氮磷配施对超高产小麦济麦22花后衰老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配施对超高产小麦花后的衰老特性及产量有显著的调节作用,花后各处理小麦旗叶的净光合速率(Pn)、叶绿素含量(SPAD值)、可溶性蛋白含量(PRO)、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等指标呈下降趋势,但与CK处理比较,施肥处理前期下降缓慢,达显著水平,以N1P2、N2P2差异极显著;丙二醛含量(MDA)先是缓慢增长,花后14 d后含量迅速增加;过氧化物酶活性(POD)的变化趋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花后14 d各处理的POD活性达到最高值。随着施氮肥和磷肥量的增加,总的趋势是旗叶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